作者:快穿狂魔
那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当年的温室效应突破了往年的极限,一直到五月初,气温依旧没有恢复零上,很多在百年前早该入夏的地区,依旧还在冬天。
据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八八年海洋二氧化碳含量饱和,不再帮助整个地球环境分担二氧化碳,直接使得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提升速度升了一倍,再加上植被减少等各方面原因,最终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提升速度比过去高了整整三倍,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间接的使得当年的温室效应上升到极点。
春秋两季彻底消失,大部分地区只有夏冬两季,而且有的地方是三个月的夏天,九个月的冬天,有的地方是九个月的夏天,三个月的冬天,总之气候变得很不正常,同时入夏后的冰川融化,还使得很多岛屿和临海地被淹没,损失惨重。
这样的气温变化。
最终使得全球粮食产量腰斩。
还是相当正常且合理的。
这才只是第一件事,很快,大概也就是当年七月入夏之后,世界上又发生了一起大事,那就是远古病毒复苏,庆幸的是复苏的那一批病毒并不针对人类,对人类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糟糕的是,那些病毒对于海洋生物影响极大,起初因为病毒对人类没有影响的原因,所有国家对那些远古病毒都没有太过关注,也未对远古病毒严格控制。
等到发现病毒危害时。
病毒已经扩散到了所有的海洋流域,并且进入了各大淡水水域。
哪些远古病毒因为种类颇多的原因,危害也相对较多,但是相比较于会导致某些海洋生物生病畸形之类的危害而言,有一种传染性极强,同时只破坏受感染海域生命生殖系统,并不损害它们生命的远古病毒危害,远超过其他任何病毒。
在人们没怎么关注相关病毒影响的时候,它悄悄的感染了几乎大半海域生物,再加上其他病毒的影响和交叉感染,不到九月底,各大海域水域就飘满了死亡水域生物的尸体,有些还开始发烂发臭,更是成为各种病毒滋生变异,扩散的培养皿,进一步危害所有海域生物。
各大国家为了控制情况,那是耗费了偌大人力物力,最终也没能控制得住,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那些死去的海域生物尸体尽量打捞上来进行焚烧,想借此减少海域污染。
除此之外,各大水产养殖基地也是受损严重,很多更是一死就是一个池塘,一死就是几十亩水域。
可以说全球的水产养殖捕捞。
都在那里三个月之内遭受到了极大打击,一下子倒退了几千年。
很多海域更是几乎成为死海。
也就一些生活在深海当中的海洋生物,以及海洋植物,乃至于少许浮游生物之类比较小的海洋生物没有遭受到那些远古病毒的影响。
其他海洋生物就算没有死绝。
那也是百不存一。
一些海洋捕捞队累死累活的捞一天一夜,估计也捞不到过去百分之一的量,水产品的价格跟疯了似的往上涨,而且很多时候都没货。
这只是当年的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的影响,实际更大。
当年的十月份,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土壤失活现象,虽然失活范围不大,但的确出现了这一情况。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
植物基因崩溃现象。
就是基因改造植物在生长发育期突然大面积死亡,枯萎的现象。
这两种现象的前者,早有专家有过预测,所以大家都还能接受。
在大量使用化肥,以及土壤当中微量元素失衡,环境污染加重等各方面影响之下,土壤失活不过是早晚的事,这一点各国早有准备。
后者就是真的出乎人意料了。
但好在当年后者,也就是植物基因崩溃现象发生的整体范围不是很大,所以对当年全球作物产量的影响不是很大,要是植物基因崩溃现象在当年就大规模发生的话,那恐怕当年的全球作物产量就不是腰斩了,而是直接降到百分之二十。
这三件事就是六年前发生的三件大事,也就是从六年前开始,全球粮食作物产量再也没有提升过。
甚至还在逐年下降。
随着粮食产量下降,各种牲畜养殖的成本自然也在逐渐攀升,同时数量还在逐渐减少,这样一来的话,少了油水的人胃口便不可避免的增大,更进一步加剧粮食危机。
总而言之,就是全球粮食产量下降,水产肉类产量下降,直接使得所有人胃口增大,更进一步的加剧全球粮食危机,形成恶性循环。
刚开始,一些粮食储备比较充足的国家,还能够勉强平抑物价。
但是三年之后,粮食产量连降三年之后,各国的库存基本就都空了,就算是想计划经济,那也没有足够的粮食去计划经济,只有正常产量不到两成的总产量,就连最低生活标准的计划经济都维持不了。
原本很多国家都把目光注视向着无土栽培上,想要通过无土栽培稍微缓解一下情况,但是植物基因崩溃情况更进一步蔓延,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甚至使得所有经过基因改造过的植物,都没有办法正常生长,无土栽培也没办法正常生长。
所以各个国家只能用上库存的最原始的植物种子,而那些植物种子的产量真的是太低了,因此即便各个国家都搞上了无土栽培,甚至在尽可能的扩大无土栽培的面积。
产量也不足以让所有人吃饱。
再加上社会福利体系崩溃。
很多人根本都买不起食物。
不过即便如此,社会秩序也没有彻底混乱,因为政府方面出动了大量机器人维持社会秩序,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会被机器人制止。
明面上虽然说会想办法。
但实际却依旧没有任何救助。
原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被断了养老金,然后也不想因为自己增加儿子女儿的负担,在家省吃俭用,并且花完最后一笔钱,买了最后一点东西吃完后,撒手人寰。
第2257章 二十三世纪大粮荒(4)
“诶,这可真是个糟糕的时代!”
看完原身的记忆,乔木立刻就明白现在处于什么时代了,现在这边明显处于母星时代往星际时代发展的过渡阶段,也可以称为量劫。
根据乔木过去的经验来看。
这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往往决定一个文明的死活,找到方法度过并且找到新的宜居星球,或者研究出将普通行星改造成宜居星球的办法的话,那这文明就算渡劫成功。
足以成功迈入星际时代。
可是如果失败,那么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文明直接毁灭,甚至可能连带着星球一起毁灭,要么就是文明重启,也可以称为文明倒退。
倒退回相对原始的程度。
然后艰难求生。
等几十万年后,星球完成自我净化,文明自然会再次发展起来。
进入下一个轮回。
但不管情况有多糟糕,乔木还是决定积极面对,不过,在面对之前她还得再做一件事,那就是详细的了解一下现今环境土壤的情况。
不是原身了解的那些。
而是原身不了解的,过去没有收集,或者检索的,以及可能各国政府还处于保密阶段的相关信息。
因为现在网络还很正常,所以乔木当然还是继续躺在床上,通过新型的光子全息登录器,也就是原身脖子上挂着的那个项链,上网。
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登录网络早就不再局限于电脑手机之类的设备了,任何东西只要植入相应的光子全息芯片,就可以作为登录器使用,然后直接连接上网络上网。
甚至植入到手上等部位都行。
不过植入到身上的价格会稍微贵一点,因为需要用到生物材料。
成本比正常光子全息芯片贵。
原身用的是最普通的那种,但是也可以直接通过语音,甚至于脑电波操纵,并且投放出全息影像。
进行登录和上网。
刚开始,因为乔木本身不是很熟练的原因,肯定是花了点时间先熟悉一下网络的,等熟悉完陌生的网络之后,乔木很快就开始迅速检索起自己想要获知到的信息,并且利用网上现存的各种先进软件,对那些信息进行分门别类梳理总结。
最终乔木花了两个小时整理。
又花了四个小时阅读。
这才跳脱出原身理解框架,对如今世界的局面有了些新的认知。
比原身所了解的内容。
更加准确,详细的认知。
根据乔木总结出来的信息来分析,这个世界的环境和土壤污染问题,其实从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也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问题,并且为世人们所察觉。
还有人提出要保护环境。
但是科技要发展,工业也要发展,国家要壮大,人民要吃饱饭。
不同国家之间还有竞争。
种种问题都迫使人类即便知道这么做对环境不好,对土壤种植不好,未来可能会引发较大的危害。
但他们也依旧不得不这么做。
后来的植物基因改造,则是一样的情况,很多人都知道未来可能会出问题,但是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农作物成本,从而增加畜牧产量和降低畜牧成本,很多人只能无视那些可能存在的危险,继续在这方面发展,并且深耕下去。
有时候很多事情一旦开始做。
那就真的停不下来。
国家之间的争斗永远都不会停止,甚至于就连国家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斗争和比拼,都不会停止。
如此一来谁又敢停下脚步,谁又敢停下前进的脚步去改变局面。
人口变得越来越多。
生活质量却不能越来越差。
温饱问题更是基础中的基础。
如此,自然只能不断的研究新化肥,研究增产化肥,研究高产农作物等等,不少国家到最后已经懒得去研究解决方法了,只想着撑过他们这一代就算了,问题就留给下一代人解决吧,如此一来情况自然只会越来越严重,不会出现好转。
最为可怕的是,乔木根据自己收集到的那些隐藏资料分析,土壤失活早就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植物基因崩溃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只是过去每一次发生的时候,都有一些专家教授和研究所很快弄出了临时解决方案,将情况暂时稳固,然后,不但弄出了缓解土壤失活的办法,同时还又通过基因修改,重新稳固了植物基因链,解决了问题。
而这一次。
早就已经千疮百孔的土壤,那是再也不能通过缝缝补补的方法缓解问题了,植物的基因崩溃也因为土壤的问题和环境的问题,彻底支撑不住,想修补都没有办法修补。
怎么形容呢,把土壤问题和植物基因崩溃问题形容成一个手机的话,那就是这个手机过去虽然也坏过,也出过问题,但是每次都被别人给勉为其难的修好了,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修好了,可是这东西再怎么修,那也终究是有寿终正寝的一天的,有再也修不好的一天,这时候,只有换手机才能彻底的解决。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这些研究学者只会修,不会造出新的手机。
换算成现实情况就是,他们造不出跟几千年前一样的土壤,也造不出迅速适应如今环境,同时基因链相当稳固的植物,这一次出现大粮荒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们改良不好土壤了,也修改不了基因链了。
再加上极致温室效应,远古病毒复苏传播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
物资紧缺到极致也算正常。
这些还只是一方面的问题。
最让乔木诧异的是,她还通过各国政府的隐秘资料库,发现了这个世界上存在,但是没有泄密的另一大危机,那就是人体塑料危机。
根据资料显示,从二十一世纪初期开始,各国科学家其实就已经人体胚胎当中发现了塑料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