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开国皇帝的独女 第250章

作者:興昭五 标签: 女强 穿越重生

  听完萧宁的解释,众人不得不说,萧宁实在思虑周全。

  看看这些设置全面的,谁能想得到这竟然是出处萧宁之手。

  萧宁确实是汗颜,武则天女帝在上,虽然借用了你的主意,这事也是为了大家,世族垄断的时代,想破世族垄断哪里是一朝一夕可成之事。

  方方面面,就得各种想办法,只要是对大昌有用,抄了好,就得抄。

  “甚好。”萧谌第一个称赞出声,落在一众人的耳朵,皆附和认可。

  “故,推行天下,尤其是各县衙处。既然陛下之前的诏信有言,让儿臣掌铜匦,此事由我命人负责监督。务必叫天下皆知,大昌朝言路畅通,以令天下百姓监督天下官员,若有为官不仁,祸害百姓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萧宁一向果断,从来不犹豫,既然觉得这个办法好,必须立刻推行。

  其实,一开始论功行赏时,萧谌的诏书下发,众人听在耳朵里,根本没有人注意到改公主之制后面,萧谌附带的一句,铜匦由萧宁执掌。

  姚圣心下一惊,其实要是按萧宁这推行铜匦的打算,他们都能看得出来,从今往后,天下再不由官吏横行。

  当官,造福百姓也就罢了,若是想为乱天下,简直找死。

  “此事确实应该推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百姓遭受磨难,诸多不易,若为官不仁,祸乱百姓,百姓投告无门。这一个铜匦,恰好是最好的方式。且称之为匦检之制如何?”

  萧谌越想越是觉得可行,尤其这一推广后,当官的人想再为非作歹,再不容易。

  萧谌想到那些当官的世族,世禄世卿,多少人真正懂得当官,心存百姓?

  其中有多少尸位素餐,为祸百姓,更是草菅人命者。

  可是,百姓受冤,求告无门不说,纵然告了,官官相护,百姓依然没任何活路。

  孔鸿在一旁闻之此制,已然眼睛发亮。

  他是经历过官官相护,求告无门,甚至险些死在世族之手的人,比在场的任何人都要更清楚,想求一个公平,家人不至于枉死,究竟有多难。

  “陛下所言甚是。”孔鸿明了其中的道理,面对可以扼制当官之不仁之制度,再是支持不过。

  “如此说来,那便就此定下。”萧谌一听孔鸿复合,其他人也是面容赞同之色,便将此事定下。

  “臣等附议。”该表的态必须得表,谁也越不过。

  “这铜匦,不知公主殿下准备多少?”总是有人擅长抓住重点,在这一刻急忙的追问萧宁,不会最重要的工具没有备齐吧?

  问出此言的人是水货,水货只是不希望推行新政,却没有落实到每州每县。

  “水先生放心,天下各州各县,皆一视同仁,铜匦一并发出,陛下诏书送达,立刻推行。”萧宁是有备而来的人。

  新政推行,就该一鼓作气,万万不能再而竭,三而衰。

  “三省六部皆配合推行此事,务必要用最快速度送到各州各县,更要让各地百姓知晓此政。”萧谌也清楚,很多事,不是推行了就可以万无一失。

  若是想要天下人都知道新政,必须得让百姓明了。

  只有百姓能够合理的利用这一则政策,维护自身的利益,才算是不负推行新政的初衷。

  “臣领命。”百姓之事无小事。

  萧宁能想出这等好办法,让百姓都成为监督官吏的人,若他们不将政策推行,岂不是白瞎了萧宁一番用心。

  至此,大昌上上下下,都开始不约而同的向百姓讲解新政,萧宁引领所有人,必须要将这项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一定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一旦有为官不仁者,便可同信于铜匦之中。

  但萧宁在雍州内转了一圈,意识到识字的人太少,纵然这一项政策落实的再好,不识字的人,如何上书朝廷。

  萧宁明白其中的难度重重,但也并不想就此放弃。

  百姓不识字,那便竭尽所能,倾近所有的普及教育,想想大中华的义务教育,不就是为了确保更多的百姓不再因为不识字而受人蒙骗。

  有了大好的例子在前,萧宁只要按本套路,就没有萧宁办不成的事儿。

  自此,萧宁日常出入于百姓之间,一如从前,只是小娘子时同百姓为伴,倾听百姓的困惑和忧虑,为百姓解决困难和问题。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谁都觉得萧宁作为大昌的公主殿下,还是镇国公主殿下,想来已然大变。

  不想事事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萧宁还是从前的萧宁,心系于百姓,处处为百姓忧思。

  想要百姓脱离贫困,最基本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衣食住行,才能够实施义务教育,让百姓可以脱离文盲。

  政策推行只是开始,萧宁更是将所有的心思都倾注在如何助百姓开荒修渠引水,让百姓可以果腹一事上。

  雍州地处北方,水稻种植起来太难,可青州和徐州一带,这可是粮仓之地,自然需得大力发展农业,开荒休渠引水,必须要让这两州,甚至是更多的州县,成为粮仓之地。

  随着秋收的来临,梁州也给萧宁送来了好消息,随着一年的辛苦劳作,山民配合梁州百姓,这一年大丰收,完全可以偿还,萧宁借梁州世族的粮草。

  南宫致远第一个将这好消息送到萧宁的手里,其中的欢喜,字里行间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萧宁一直都挺忧心,万一一个闹不好,梁州要是欠收了,她可得想办法从其他地方调来粮草偿还梁州世族。

  当日的萧宁曾夸下海口,定将粮草偿还,言既出,行必果。纵然梁州没有这个能力,萧宁也必须想其他办法解决问题。

  但今日能够收到南宫致远送来的这则好消息,萧宁也是暗松了一口气。可算不用为还粮的事操心了。

  可是与之而来,萧颖同样也送来了一则消息,与南宫致远送来的消息相比,这算是一个坏消息。

第125章 危机亦良机

  扬州这一年发生水灾,粮食一度欠收,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太好,这才刚开始。

  萧颖已经将扬州的情况一五一十的上折奏报朝廷,希望朝廷能够拨下粮食,让她可以赈灾救济百姓,助扬州度过难过。

  给萧宁写信,萧颖的目的是希望萧宁也可以想想其他办法,看看能不能从各州县中借些粮食过来,让她应一应急。

  朝廷大概什么情况,其实自家人都心里有数,大兴朝天灾人祸不断,粮仓早就空了。

  这两年战祸连绵,各州县打得不可开交,养兵、养民,哪一样不需要粮食。

  在遇上这天灾人祸,指望朝廷,朝廷能拨得出多少粮食,算都算得出来。

  正是因为如此,萧颖才会请萧宁想办法,既然当初萧宁能解梁州之急,现在未必不能解扬州之祸。

  萧宁在梁州用的办法,萧颖不是没有想过借鉴。

  可是扬州的情况和梁州并不一样,扬州内的大世族,几乎已经被杀殆尽。

  况且早些年韩靖他们占据扬州时,几乎已经将百姓搜刮得室如悬磬,百姓只得苟延残喘。

  纵然萧宁他们进军扬州,成功的夺到扬州,将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世族尽诛之,又将他们的家产充公,但剩下粮食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用来救济百姓。

  若不是扬州内的情况的确十分不妥当,萧颖也断然不会亲自给萧宁写一封信。

  情况大致已经说的足够清楚,现在需要的是,萧宁怎么想办法帮忙解决扬州的问题。

  自打收到扬州送来的奏疏,萧谌亦马不停蹄地召集三省六部议事。

  秋收刚过,朝堂上可以收到多少粮食,数目也已然明确。

  户部尚书是为唐师,一开始建朝时,未立户部尚书,后来萧宁领兵出征,萧谌思来想去,户部是要职,觉得唐师甚是乖觉,可为一部尚书,便将人自冀州调来。

  唐师不敢怠慢,立刻将户部得出的所有粮草总数上报。

  在场的所有人在听到他报出的数字后,不约而同的沉默了。

  粮食实在太少了,少的哪怕大昌朝,只要发生丝毫的灾难,都可能为此再生动荡。

  之前雍州的粮草收成,与供给相比是略高的,但这也是萧谌和萧宁经营多年的雍州,其他地方情况或多或少的都有些问题,入不敷出,这是正常的事。

  “现在看来扬州之灾,朝廷只怕拨不出粮食。”有些话纵然无人说出,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最后总是要有一个人说出口的。铁全头铁,拧着眉头道出此言。

  “公主殿下是否另有良策?”姚圣很是光棍,倒不是说他没有好的办法,只是他的这些办法,纵然他去做,也未必能有萧宁做的更有效果。

  “是不是良策未可知,应该能助扬州度过此劫。”萧宁吐了一口气。自打萧颖的信送到手中,萧宁便一直在下,到底该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

  朝廷的确是拿不出粮食来,可是天底下能拿得出粮的人又有多少?

  “请陛下诏告天下,募粮。”萧宁也不绕弯子,在这一刻迎向萧谌,说出她的计划。

  一个幕字的意义,在场的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岂会不懂其中的道理?

  铁全战战兢兢的道:“如此岂不是昭告天下,大昌朝无粮?只怕引起人心大乱,更叫小人得了可乘之机,乱我大昌。”

  话说来,眼神更是往萧宁的身上飘,生怕一不小心说错了话,惹得萧宁不喜。

  一个宰相怕萧宁怕成这样子,从前可没有这样。

  萧宁虽然有些纳闷,但并不多问。

  “知道且知道,但纵然大昌无粮,却愿意跟百姓同舟共济,愿意倾尽所有助百姓渡过难关,难道这样的朝廷不值得人信服?”萧宁的想法总是跟人不一样的,旁人只看到不利的一面,却从没有想过人心都是肉做的。遇上危难之时,百姓只是要朝廷一个说法,一个态度。

  知晓朝廷倾尽所有,拼尽全力的想要助他们度过难关,却因为有心无力而有所推迟,谁人在心中不曾心存感激。

  “正好借此机会看看还有谁不服大昌,想在此时趁火打劫,对大昌不利。我们现在手里缺粮,能幕来粮草自然再好不过,若是幕不来,有人趁机作乱,正好将他们的粮草收为己用。”萧宁毫不掩饰,她这早有准备。

  事到如今真不怕有人闹事,只怕一个个安分守己,不敢兴风作浪,反而叫萧宁不好下手。

  众人面上皆是一僵,听出萧宁恨不得天下大乱的语气,要说这心里认同,当然是不认同的,但又有什么办法能阻止萧宁。

  事之起因虽因萧宁,但过程中谁人按捺不住,想要将大昌朝搅得不得安宁,乱这天下,萧宁出手收拾人,难道不是理所当然?

  “有些话我们心里有数就成,不必宣之于口。”萧谌总还是能出声,提醒萧宁一句,别把话都说出来,叫人早有提防。

  一众人的视线落在萧谌的身上:你这意思是不吭声只管做?

  对啊!

  萧谌理直气壮的回应众人的询问。

  算了,这是皇帝,皇帝任性了点,也不过是在萧宁的事情上。但凡不是有人非跟萧宁过不去,萧谌也不至于闹腾。

  “募粮一事,诸位可还有其他意见?”萧谌一问,众人对视一眼,最后是不约而同地摇头。

  没粮是事实,总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既然萧宁想出办法,听起来好像也是有那么一点点的用,且听萧宁的!

  “此事,你去办。”主意是萧宁想出来的,如何能达到目的,又不会叫人心生不满,更是能震慑于人,这一点上,萧宁想必能把握得极好。

  “唯。”萧宁恭敬地应下一声是,保证事情定会办得漂漂亮亮!

  萧谌暗叹一口气道:“天灾最是让人无措,去岁梁州大旱,今岁扬州水灾,何时才能国泰民安。”

  心疼百姓的人,想到百姓因天灾而受罪,种好的粮食就那么毁于一旦,难受得厉害。

  萧宁道:“尽我辈之能,为造福百姓修渠引水。天灾降下,保百姓安宁,不至于叫百姓瞧不见希望,亦能国泰民安。”

  天灾之事,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一点其实大家心里清楚得很。也正是因为如此,各种工程造起来,最后能不能真正的阻止天灾不至于为祸百姓,谁也不了保证,但总是要建。

  想想21世纪科技比之现在发达多少,依然受天灾所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