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开国皇帝的独女 第258章

作者:興昭五 标签: 女强 穿越重生

  “那宋刺史了解过,为何有的田地粮产较高,有的地方粮产极低。我若是记得不错,你所说的两极之地,田地水源,相差无几。”作为一个在冀州呆过一段时间,而且和秋渠一道解决过屯田开荒事宜的人,最是明了其中田地的差距。

  宋辞这回一时答不上来,要说这个事,他打从听说那会儿开始也纳闷了,怎么地方差不多,产收却是天渊之别,这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百思不得其解,宋辞恰好又被萧宁问上这么一个他答不上来的问题,面上一僵。

  “你们说呢?”萧宁并无怪责宋辞之意,只是扫过身后跟随的身着官服之人,这些人身上穿着厚重的衣裳,头上顶着玉阶,闻萧宁之问马上有人答道:“或许与粮种有所关系。”

  萧宁听此一问,看向说话的人。

  这一群是工部的人,萧宁把人弄出来,压根没多想,她只要一半的人,工部内自己安排,到最后只要有一半的人跟她出来就成。

  当然,留在雍州的另一半,最后也会明白的,他们留下,照样会成为考验。

  这一位看起来有些干瘦,皮肤黝黑,胜在双目有神,说起粮种的缘故时,萧宁道:“这是有什么讲究?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却是外在之故不是吗?”

  干瘦的男子作一揖而答道:“淮南与淮北相隔甚远,所产之物大不相同,然冀州,粮产天渊之别,只能是粮种之故。”

  “依你所见,今天下各州,若说粮种上佳是为何处?”萧宁不是不懂其中的道理,毕竟秋渠为萧宁普及了不少知识,更别说在李狂他们这群人里,精通其理的不在少数。

  她知,亦想知道工部之内的官员们,有多少将这民生重中之重之事放在心上,有心去了解过的?

  “雍州内。”雍州内的粮种一直都在不断的改进,身处于雍州内,有心之人,必将天下的收成所得的粮食,尽都仔细查看过。

  萧宁道:“那你们这一回出来,有带雍州粮种的吗?”

  谁也没有想到萧宁还会提出这样的疑惑,皆面面相觑,还是那位黑瘦的男子道:“臣带了一些,但并不多。”

  萧宁眼中闪过赞赏,“不错。这五谷种子,我皆命人将最好的送往各州。”

  问他们有没有带是一回事,萧宁都有什么样的安排亦不妨叫他们知道。

  “公主英明。”干瘦的男子连忙山呼,神色间尽是欢喜。

  “你叫什么名字?是为工部侍郎?”萧宁带人出来,连人都没有仔细见过,毕竟日子长着,总有认识人的时候,不必急于一时。

  只不过能把民生之大事记在心上,了解粮种一事,这一位倒是一个有心人。

  既是有心之人,萧宁又怎能不将此人记住?

  “臣吴在。”被萧宁问名字,干瘦男子显得有些激动,急忙自我介绍。

  “很好。冀州内的水路,你且看看,在离开冀州之前,我想听到关于冀州所有田地,渠道的报告。”萧宁给人一个任务,末了又补充,“在我巡察冀州之时,你需得跟随。”

  这既要报告,又要人跟在身边,这是不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吴在并不觉得有何不妥,立刻应下一声是。

  萧宁继续往前去,同时跟宋辞说起粮种一事,“我命人送来的粮种,可曾分于百姓?”

  “都已经派下了,只是百姓对此难免生疑。”粮种下发百姓一事,朝廷不是没有做过,但这一回可是大昌朝第一次下发粮种,百姓心中难免生疑。

  换来的是萧宁的注视,这种事情难道还想让萧宁去帮他解决吗?

  宋辞被萧宁这眼神一噎,,亦意识到他说起了一个傻问题。

  萧宁道:“雍州内,改进粮种,是为提升粮食产量,这一点身为一方大吏,你牢记在心,莫人云亦云,且,你当安定民心。”

  “臣亦不知此粮种如何。”换而言之,宋辞无法安抚百姓,亦是因为对粮种的一无所知,心中生疑。

  萧宁这一回不用回答了,意示一旁的吴在道:“你告诉宋刺史,去岁雍州的收成各为几何?”

  这个问题吴在研究过,答来没有一点的迟疑,立刻同宋辞一一道来,算是为宋辞解惑了。

  宋辞的目光落在萧宁的身上,若说之前宋辞在想,萧宁又不是了解这耕种之事的人,就算巡视各州是为了百姓谋福之事,也不过是让旁人出面。

  现在看来,萧宁就算不是完全专业的人,也不是可以叫他轻视的人。

  如今各州的官吏,怕是在萧宁的跟前,都得听听萧宁如何安排的。

  “一方大吏,责任重大。我们居于雍州,离百姓最近的是你们各州刺史,各县县令。百姓所请,早前朝廷于各地设铜匦,冀州之内,收效甚微。”等吴在同宋辞细细说完后,萧宁提起此事。

  宋辞被普及一堆常识,赶紧记下。

  有些事,有了一回,可不能再犯第二回 ,叫朝廷再捉了一次,心中不喜。

  萧宁提起此,宋辞显得有些无奈地道:“不瞒公主,百姓识字者甚少。”

  不得不说,设铜匦,是为广开言路,但这个结果,现在就让他们说来,他们也不能确定有用没用。

  识字的人太少,不会写字的人,就算有再多的想法,怎么提?

  萧宁道:“是以,宋刺史没有想过,该如何才能解决问题?”

  这个,宋辞不能说是不知道,但究竟愿意或是不愿意推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公主殿下,毕竟有些事不宜操之过急。”宋辞显然还是迟疑的。

  “看来宋刺史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萧宁一声长叹,透着许多无奈,宋辞面上一僵。有些事他就是想装糊涂,能装得了吗?

  别逗了吧。

  就算有些事他不去干,萧宁肯定也会去做,断然不会因为他的迟疑,萧宁放缓改变天下的局势。

  “你不做,此事朝廷非做不可,再舍不得所谓的尊荣,又有何用?且一家立世之根本,本就在人才,你现在还不懂这个道理?”

  萧宁断然不信,宋辞是这样一个蠢蛋,都到这个时候了,还会以为他们不肯配合,他们便能掣肘于朝廷,一切就能如他们所愿。

  “公主殿下,实在是难以割舍。”天下人才不多,且都出于世族,这就给了世族们底气,让他们无所畏惧于朝廷,甚至更可能让朝廷对他们畏惧。

  人才为立国之根本,若没有人才,以一人之力,如何治理偌大的国家。

  这也就意味着,若是不想希望发生世族他们不容的事,世族们联手,就能轻易地让皇帝畏惧。

  可是,这对世族而言是无上的光荣,对皇帝而言,一个皇帝被人处处掣肘,这像是什么样儿?

  反正站在萧宁的立场,前车之鉴,断然不能让同样的事情不断发生。

  “再难,你们若是再想像从前一样,处处要掣肘皇帝,断不可能。”萧宁把立场说清楚了,且让宋辞最后的一点奢望,也只能成为奢望。

  宋辞明了,若是他们敢想要挟萧宁,萧宁定会让他们知道,这是何等的痴人说梦。

  “臣明白。”宋辞合上眼,再是不舍,萧宁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他难道还想跟萧宁为敌不成?

  立足于朝的根本,就是要人才,家里的子弟,他们的本事,现在不成,也必须要练起来,力保将来能成。

  “朝廷但有吩咐,臣一定照办。”宋辞自知不敌于萧宁,再敢跟萧宁叫嚣,亦或是不配合,确定不是送人头?

  “中枢之位,唐公近在咫尺,宋公甘愿落于人后?”萧宁果然不是什么好人,在这个时候冒出这样的话来,确定不是故意挑事,让人相争相斗?

  宋辞瞪大了眼睛,望向萧宁,似是在无声地询问,你这么挑拨离间,让人相斗,确定是一个公主该干的事儿?

  萧宁完全读懂他的意思,笑眯眯地道:“自来人都是一样,能者上,庸者下。天下时势,断不可能倒行逆施,世族之尊荣,得靠你们自己的本事开拓。你们的后世子孙,更得上进。否则家族荣辱,必将烟消云散。”

  这才是正确的变化。什么世禄世卿?一味叫百姓养着,但从不思为朝廷,为天下百姓造福,他们倒是脸皮厚得很,理所当然的享受一切,却拿天下人都当成了傻子。以为人生来都是逆来顺受,纵然被人欺压打骂,也永远不会反抗?

  宋辞是真不想再跟萧宁讨论下去,他这一点私心,于多少人心中不曾有,只是有时候理智占胜私心,才有无数的人愿意为萧宁所有,凭本事立足。

  萧宁拿出唐师,不过是提醒他,纵然他什么都不做,总是会有那知情知趣,也认同萧宁的人愿意为之。

  这无异于让宋辞再次正视一件,他所不在意,却已经有人跑在前头的事,他要是再拖着,早晚有一天,他们宋家定会为人不知,甚至如今的荣光,也将不复存在。

  “宋公若是不知何谓大势所趋,来日总会有其他人愿意告诉你的。”萧宁丝毫不见着急,轻声说来。提点一句,不过是觉得从前的宋辞做事,颇得她心,往后若是能再合作愉快,自是再好不过。

  “臣明白。”宋辞眼中闪过痛苦。这世道,上进之人,从来不会为他们而迟疑逗留。若是宋辞原地不动,想拿娇,以为靠世族的从前那些荣光,能保得他的荣华富贵,大昌朝总会让他看得清清楚楚,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立足于大昌。

  见完了宋辞,萧宁还得见那一位大智若愚的贾谕。

  冀州确实是人杰地灵之处,人才辈出,想想之前各家送她的人,发往各地,如今看下来,都是极为不错的孩子。

  “贾公可有意离开冀州?”一照面,萧宁也不绕弯子,只管问来。

  贾谕被问,微微一愣,还以为萧宁是在说笑呢,不想萧宁虽是面带笑意,并无玩笑之意。

  “朝廷但有驱使,自无不从。”贾谕万万没有想到,他竟然迎来出人头地的机会。

  枯木再逢春,三生之幸也。

  “请君为兖州刺史如何?”兖州,随着顾义和明鉴、崔攸他们回来,兖州刺史这个位置,总得想一个合适的人选。且

  顾义倒是想举荐,可惜并无合适的人选,毕竟兖州之地,情况复杂,曹根是颇得民心之人,非犯上作乱者,朝廷无意赶尽杀绝,如何安民心,稳兖州,这个人,寻常人不可行。

  若不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也不至于叫顾义他们一直留在兖州。但顾义他们刚走,兖州……

  待顾义归来时,萧宁想来想去,想起贾谕此人,低调内敛,实不可多得的人才。

  旁人未必能胜任兖州刺史,贾谕,或可一试。

  刺史啊,贾谕始料未及,诧异地望着萧宁,萧宁笑问:“君可愿?”

  萧谌听萧宁提起,纵然对此人所知甚少,但兖州情况萧宁又不是不知道,若非此人确实可行,断然不会推荐,既然推了,萧谌自然得听听女儿的。

  大掌一挥,且让萧宁路过冀州时,亲自去见一见这位,委以重任。

  “老朽之幸也。”贾谕内心自大喜过望,连连朝萧宁作揖,接受如此重任。

  “那便就此定下,这是任命诏书,以及兖州刺史的大印。”萧宁得了答应,一应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和大印,皆命人奉上。

  贾谕这心里,一时间都不知如何是好,连忙伸手接过,满心满眼都是激动。

  “将来兖州,尽托付于刺史了。”萧宁一声刺史唤来,贾谕感受到肩担上的重任,连忙应下道:“公主放心。臣必不负公主陛下期许。”

  贾谕不曾为官,家中之小辈已然出仕,他也只是在家中好好教导儿孙,望他们将来能成才。

  萧宁此番巡视,贾谕只是觉得小辈们颇得重任,理当当面拜谢萧宁一番。不料萧宁见完宋辞后要见的第二人竟然是他。

  最重要的是,萧宁丢出让他出任兖州刺史这则好消息,一时间旁边的人都带着几分羡慕望来。

  萧宁露出笑容,若不刺激刺激,怎么能让更多的人毛遂自荐?

  果不其然,萧宁暂留于冀州,于田间问起修渠之道,还有开荒事宜,不难看出四周不远处打量她的眼神。

  “公主殿下。”打量她的人,来则来,萧宁丝毫不以为然,总有他们按捺不住的时候,一但他们出现在萧宁面前,便是萧宁的机会。

  这一回,堵上萧宁的人又一次出人意表,却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小娘子。

  男人们的表情很玄妙,可是女子就不一样了。

  豫州守将宁箭之女宁琦,自来到萧宁的身边以来,一直没有机会在萧宁的面前久留,被塞到无类书院学了将近半年,好不容易在萧宁告知,要在无类书院选一批优秀的学子随她巡视各州。

  宁琦是削尖了脑袋往这里头挤,终于成为其中成绩优秀的人,成功得以跟在萧宁身边,成为随于萧宁左右的无类书院学子之一。

  瞧见四、五个小娘子堵住萧宁的路,宁琦带着几分期待地看着前方。

  “诸位小娘子为何而来?”既是出巡,一切从简,萧宁身上穿的不过是普通的粗布麻衣,为此不少人谏萧宁,提醒萧宁切不可失仪。

  可惜萧宁压根不当回事,只问他们,身着锦衣华服于田间,身边围绕的却是食不能果腹的百姓,他们究竟何来的自得,为何又认定了,上位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该衣着华丽?

  随后,萧宁自丢开不理,衣服穿起来的目的只有两个,遮体,御寒,怎么舒服怎么来,谁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