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放后我名留青史了/被流放后我怂恿上司造反了 第118章

作者:落雨秋寒 标签: 爽文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那我开门见山地说吧。我们城主府欲在伊春办一所公学,我此次前来,是想请您出山,坐镇公学,为华夏培养一些人才的。还望朱先生不要拒绝。”

  朱鸿涛没说答应也没拒绝,而是问道,“不知道这伊春公学如何收取束脩?”

  姚春暖说道,“伊春公学最初的构想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蒙学为主,蒙学结业之后,资质好的继续深造读大学。”不能继续深造那些孩子,到时再开一所技校,让他们进去学感兴趣的技术去!

  “至于束脩……”姚春暖说了一个比较低的数字,“当然,夫子先生等的待遇不会比其他地方的低,其余的部分将由城主府拔款贴补。”

  朱鸿涛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

  “收买人心!”旁边的董兆则很不客气地直指她此举的目的乃收买人心。

  姚春暖见朱鸿涛没出声,只用不赞同的眼神看着董兆这个小辈。

  其实姚春暖懒理董兆这个人的,但观朱鸿涛刚才的眼神,便不得不解释一下,“你先别去想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就算是收买人心又怎么样,难道我们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民众不是受益群体么?”

  姚春暖也不生气,她谨记自己的目的是请朱鸿涛出山的。她的一言一行当然得朝着目标前进了,和一个陌生人置气,只能发泄情绪,于事无益。况且她是什么身份,对方又是什么身份,他的肯定与否定,赞同与批判,对她来说,无关瘙痒。

  朱鸿涛将她的话在嘴里过了一遍,然后点了点头,确实,人家出钱出力的,老百姓也跟着受益,便是收买人心,人家老百姓也乐意被这样收买啊。

  在朱鸿涛说话前,那个董兆像是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一样问道,“办公学这样的大事,竟由你一个人说了算?”

  姚春暖挑了挑眉,这算大事吗?更大的事,她都拿过主意好么?

  看明白了她的眼神,董兆惊呼道,“牝鸡司晨,羝羊产乳,竟不以为异?”

  “董兆!”朱鸿涛不赞同地喊了他一声,这话过了。喊了这句,他转而给姚春暖道歉,“姚功曹勿怪,他这人有才学,就是思想迂了点。”

  姚春暖没理会朱鸿涛,而是终于拿正眼瞧董兆了,她觉得董兆这个名字,有点耳熟,似乎在哪听过?

  在姚春暖说话前,一旁的阿夏,往前站了一步,难得开口,整个人很气愤地对董兆说道,“你刚才那句话敢到外面大声说出来吗?”伊春老百姓对主子的爱戴可不是闹着玩的,他要是敢在街头骂主子这句话,不认错的话,保证他走不到街尾,就要被人弄死。

  “我有什么不敢的?”董兆嘴硬道。

  朱鸿涛深知,在伊春,姚春暖所受爱戴,仅次于大将军刑长风,董兆刚才那话,实在是不敬!

  这时姚春暖开口了,“观你五官长相,非伊春本地人吧?倒带着西南一带人的特点。你来伊春是避祸还是求官或者访亲?不拘哪样,你都算托庇于我一女子治理的城池之下。你有什么资格鄙夷我呢?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你礼貌吗?不觉得羞愧吗?”

  朱鸿涛肃然。

  姚春暖说完这句,才又对朱鸿涛说道,“朱先生,我这人性子直,还望勿怪。”

  朱鸿涛有些哭笑不得,算是领教了姚春暖不肯吃亏的性子了。

  姚春暖那话,叫董兆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的。他听出了她的言外之意,伊春正因为有她以及其他人的努力,才会被那么多人亲睐成为大家最愿意来的庇护地之一。

  董兆是再也呆不下去了,胡乱和朱鸿涛告辞一通,一只脚深一只脚浅地往外走着。

  姚春暖用她的好记忆,总算想起这人是谁了。他是应招贤榜前来求官却被刷下去的人。

  姚春暖最后给了他一句忠告,“董兆,我们伊春用人,唯才是举。你需要放下对女性的偏见,否则,你不能一视同仁,再好的才学能力,在做判断时,都容易产生偏颇。”

  董兆的脚步顿了顿,然后狼狈地离开了。

  这一小插曲之后,双方都沉默了半晌。

  朱鸿涛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姚功曹,怒我直言,你办这个公学,不怕最终培养的人才便宜了他人?还是你就那么笃定,你和城主等人能夺得最终的胜利?”

  姚春暖道,“教育乃百年大计。培养人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管这天下最终是不是我们的,都要保证将来华夏大地的领导者有人才可用,不会被外族所欺辱。”有些不屈的思想,需要薪火相承。后近代现代时,被外族侵略的痛太深了。

  朱鸿涛肃然起敬,此时他相信了,刑长风和姚春暖等人都是有大爱之人。

第159章

  朱鸿涛应下姚春暖的邀约之后,还主动说,要将自己的好友邀请到伊春来。

  姚春暖闻言很是欣喜,目前干活的人还是太少了。能被朱鸿涛称之为朋友并邀请的人,即使不是大儒也是饱学之士,他们要是真的能来的话就太好了,等来了之后全部给她充盈到城主府或者公学去!

  朱鸿涛答应出山后,没多久,他的官衔就下来了,城主府发出的授命书,封他为文学兼伊春公学的山长,文学即文化顾问,教育部长之职。

  接到这份授命书,朱鸿涛内心五味杂陈。山长一职,如此重要,刑长风姚春暖等人说给就给他了。出手真是大气啊,难怪会得到那么多人爱戴和维护。要知道山长之职,谁担任,就是谁获得其威望。将来所有出自伊春公学的学生,都可以称作他的门生。当然,在公学里,山长的威望要弱一筹。但是这样的礼遇,已经超出他的预期很多了。

  朱鸿涛想了想,决定提笔,给他那位挚交好友写信。

  姚春暖当然知道山长这一职位的重要性,君不见,后世的黄埔军校的校长,在学员里的威信和威望多重啊。但是姚春暖深思熟虑之后,还是将山长之位让出去了。比起为自己捞名声威望,将蛋糕做大更重要。

  在朱鸿涛的友人们抵达伊春前,公学在请到朱鸿涛后,就算准备就绪了。姚春暖当即挑了一个最近的良辰吉日,对外宣布伊春公学的成立,当即便可以开学招生。

  伊春的老百姓,先前听闻伊春要办公学时,打听了收学生的条件之后,纷纷表示会把适龄的孩子送来公学念书。

  如今伊春公学成立典礼和开学典礼合二为一,老百姓们很久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了,而且这公学还事关己身,故而离得近的,都拖家带口来观礼。他们想来看看他们孩子将来上学的地方,远一些的人家,也来了,都不愿意错过参观公学的机会。

  好在公学够大,同时容纳六七千名学生不成问题。加上先前伊春军屯的私塾先前开学时已经历过一次人潮汹涌,有了经验,面对那么多人,公学当天的接待和管理依然井井有条。

  这热闹的场景让老百姓们感到眼晕,姚春暖就站在台子边上,正好听到了几句老百姓们的议论。

  “这真的是人山人海啊,不出这趟门,我都不知道原来我们伊春主城住着那么多人吗?”

  “我现在知道伊春公学为什么要放在郊区了。”有人感叹。

  “实在是太有先见之明了,除了这里,主城没有哪条街哪个地方能承受一下子那么多人涌入的。”

  姚春暖笑了笑,伊春公学从选址到成立,以及周边商业区的规划,都是戚应善一手促成的。如今公学周边的铺子房契等都被他捏在手里,想必过了今天,一定会有很多人看上这片地区的铺子的。

  姚家人也来了,特意来观礼的,也顺便来看看他们家阿暖极力倡导督办的伊春公学是什么样的,而且不出所料的话,将来姚家的孩子们也会进入这所公学就读。

  小姚晞被她祖父稳稳当当地抱在怀里,接近十一个月大的孩子,小脸收长得很标致,唇红齿白眼睛大,头上扎了两个揪揪,正好奇地东张西望,小小的糯米团子,可爱得紧。

  因为来得早,他们离台子很近。而小姚晞的眼神很好,一下子就发现了姚春暖所在,大大的眼睛就一直朝她所在的方向看过去,不时还冲那个方向啊啊两声。

  姚春暖正好有所察觉,一看过来,就看到女儿瞪着大大的眼睛,冲着她咧嘴一笑。

  姚春暖被她笑得心都软了,正巧她没什么事,就朝女儿的方向走了过去。

  这一路,有人看到是她,都给她让了路,有些人没发现她,她自己侧着身就过了。这一路上也听到了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叮咛,诸如以下:

  “大牛,要好好念书,知道吗?这世道,你还有书可念,非常不容易的。”就是和平时期,他们普通老百姓想供个孩子读书都是很难的,更别提这个时候了。战争一起,很多有名的书院都暂时停课了。学生和夫子各自归家。

  “是啊,多亏了咱们生活在伊春才有这样的机会呢。听说这次公学的修建以及延请先生,城主府都是出了大力的,银钱的补贴,前后的张罗,都多事姚大人要么亲自去办要么就是亲自过目。”

  吉时一到,一阵喜庆的敲锣打鼓舞狮子之后,山长朱鸿涛上台致词。

  姚春暖就抱着女儿和家人一起在台下看。

  ……

  朱鸿涛说完他的致词后,话峰一转,“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咱们这所伊春公学之所有能顺利办起来,多亏了咱们城主府的鼎力支持,最重要的是咱们姚功曹姚大人为此忙前忙后。”

  “俗话说,战争一响,黄金万两。大家都知道,我们伊春正在和北狄族开战,每天耗费银钱无数,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战争一日不停,这个消耗就一直在,更别提还有朝廷的平叛军队在一旁虎视眈眈。大家可想而知,伊春目前的财政有多吃紧有多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姚功曹姚大人依然坚持创办伊春公学。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应当感谢城主府,也应该感谢姚大人。所以,我们请姚大人作为城主府的代表上台和我们说两句话好吗?”

  朱鸿涛的话音一落,就是一阵应和声。

  “好!”

  “姚大人姚大人!”

  正好站在姚春暖旁边的人们用热切地眼光看着她。

  大将军不在伊春,在嘉荫,与狄罗族的战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现在大家起哄让她上去说两句。姚春暖也不推辞,将怀里的女儿交给父母之后,她理了理衣袖,然后朝台上走去。

  她上台后,大家都自发地安静下来。

  姚春暖清了清嗓音,说道,“大家好,我是姚春暖,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一面。既然朱山长让我上来说两句,那我就说两句吧。首先,伊春现在是在打仗没错,每天都在耗费银钱也是真的。”

  听到这里,底下的老百姓都很纠心,有些人恨不得将自己口袋里的钱银给捐出来支援城主府,同时,对虎视耽耽随时都有可能发动战争的甘化城的平叛军更是恨得不行。

  姚春暖话峰一转,玩笑似地说道,“但是,城主府也没大家想象中那么困难。再说,便是再难也不能难教育啊。咱们这些孩子,是将来家里的顶梁柱,是家族的未来,也是伊春的未来,不好好培养怎么行呢?”

  底下的老百姓们不能更附和了,觉得姚大人这话真是说到他们心里去了。

  “如今,我们城主府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你们家长将孩子送来公学给他们拿了束脩,也尽了身为家长的义务:将士们保卫我们的家园:剩下的老百姓们辛勤劳作。咱们都是伊春的一分子,我们各司其职,努力让伊春变得越来越好。”

  “在此前提下,孩子们,我有两句话要对你们说。我希望你们珍惜进入公学学习的机会,好好读书。这不仅是为了伊春,也是为了你们的父母长辈,更是为了你们自己。有一位大学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够拥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而不是被迫谋生。或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读书这条路走出来,进而大富大贵,但改变命运最好的办法依然是读书,它可以让未来的自己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不是被迫地选择。此话,与诸君共勉。”说完这句,姚春暖就走下台来了。

  对朱鸿涛来说,他不知道别人听到这番话是何感想,但他是深受震动。姚春暖这番话是很朴实无华的话,却也是最打动人心的话。读书的好处,可让很直白浅显的,可以不必上升到思想境界的提升的那种高度。为官作宰,那都是少数。但不能因为是少数,而否定了读书是有用的。

  姚春暖也有些沉默,最初读到这段通俗易懂简单直白的话的时候,真的是让她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真的是深受震动,从头到尾过电的那种感觉,让她至今印象深刻。她在此将它们转述出来,只要在场的人中,能有人因此而有所得,那就值了。

  姚春暖这番话之后,现场一片安静。

  良久,才有人抽噎着道,“说得真好,宝啊,你要好好念书哇,爹不想你以后过得像爹那么苦。”

  说话的是一个大汉,他完全没料到姚大人的几句话,竟然让他流了马尿。

  “对的,乖孙,你一定要珍惜这读书的机会啊,奶想让你以后活得轻松一点,不像奶一样为了活着那么费劲。”一位老婆子眼泪哗哗的,一边抹眼泪一边对牵着的孙子说。

  “奶,不哭,孙儿肯定会好好念书的。”

  “听到姚大人的话了吗?不好好念书,回去看我不揍你!”

  现场的大人们,如此这般地和牵着的娃儿友好互动之后,一个个收拾起情绪,暗暗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儿干活,为保住伊春而努力!就这样吧,就让这对娃好,对他们好的城主府永远屹立不倒吧。他们努力吧,有什么呢?又不他们的命,只有出一把子力气了。

  百姓中有人破涕而笑,“在伊春生活了很多年,以前真没觉得伊春哪里好的,但现在,是城主府的大人们让我觉得,生活在伊春真好,我为身为伊春人而骄傲。”

  “是的,我也是一样的。”

  “谁不是呢?”

第160章

  松花府,茶花村

  一座矮小破落的泥房子前,一户七口之家正在收拾行李,主要是两位大人带着两个大孩子在忙活,老大娘则坐在一旁的木墩上看着最小的两个孩子。

  “那口罐子就不要了吧?一路上容易磕着碰着。”男人说。

  女人迟疑了,破家值万钱,她是什么都想收拾带走的,省得到了伊春,又得花钱买,偏偏人力有限。男人说得也对,万一半道上磕碰坏了,就白费工夫了。再说,这些行李全靠她和丈夫两个人背,婆婆能帮忙照看好两个小的就算不错了,两个大的孩子倒是能自己照顾自己,别的也不敢多想。

  他们家太穷了,又无恒产,若是有一头驮重的畜生就好了。马不敢肖想,但若是有一头牛或者一头驴,他们一家子从松花府到伊春就会轻松很多。可惜,他们夫妻勤劳地从年头忙到年尾,也只勉强够一家子温饱而已,哪里能攒得下钱来买牛或者驴哦。

  就在他们收拾的时候,邻居过来了。

  “虞大娘,你们真要走啊?”

  女人没空唠嗑,家里的老婆婆和邻居唠,“是啊,投奔伊春我的老姐姐去。”

  “你们真相信你大姐在信中说的话啊?”

  虞大娘点头,“信啊,人家骗咱们干嘛?”隔着这老远,一年到头,她能和她大姐通上一两回信都算不错了。这次不年不节的,她大姐特意来信,肯定不是为了消遣她的。

  忙进忙出的男人听完他娘的话后也在心中回道,信,为什么不信?他们家徒四壁,别人有什么可图的呢?再说,都是亲戚,别人也是好心将伊春的情况告知,也是希望他们换个地方后能生活得更好。怎能恶意地揣测他大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