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成为无名氏 第43章

作者:第三只李子 标签: 清穿 穿越重生

  五儿只好宁可信其有。考虑最坏的结果, 然后做最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管是完全消散还是幸运回家,可能她待在这个时代的日子都不会很多了。这段神奇的旅途就快要结束了吗?

  说不怕那肯定是假的, 但是五儿明白害怕解决不了问题。既然只能被动接受,那就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了,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儿。到点儿了,该怎样就怎样。

  回到房间, 五儿埋头狠狠睡了一觉,她需要缓一缓。好好睡一觉醒来,又会没事的,明天就是新的一天。

  山海关城内还是很热闹的,本地的居民、驻守关口的士兵及其家小、来来往往经由这里出关入关的走货商人……把四面城门分别对着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填充地满满当当的。

  各个胡同、集市里有大量的小吃摊和吃食铺子,在这里停留的两三天里,五儿很少在家里吃正餐。基本上从早到晚都在外面闲逛,饿了的话要么去酒楼吃地道美食,要么去一些集市里的小吃摊买没见过的特色小吃糕点。

  在街上行走的人里面女人小孩也不少,稍微打扮得朴素一点,五儿带着人在外面逛也不突兀。

  靠海吃海,在集市里五儿发现了好多海鲜,鲜货干货都有。突然想起好久都没有吃蒜蓉烤生蚝烤扇贝了,她刚好看到集市里正摆在竹筐里卖的一筐筐生蚝、扇贝、螃蟹、海鱼,便直接把它们买了回去。

  吩咐白秋她们生火,架炉子,放烧烤架,今天下午准备做烧烤。蒜蓉有,生姜也有,香葱、孜然、酱油、醋、盐、蜂蜜都有,辣椒粉五儿也花了一番心思弄到了。

  “多弄两个烤架,到时候白秋你们也一起啊。肉、菜什么的都准备一点,酒水也备一点吧,好久都没有自己搞烧烤了,今天大家一定要好好玩。”

  最后五儿主仆七人在院子里架了两个烤架,除了虾蟹贝鱼各色海鲜,蔬菜和肉也都准备了一大桌,都已经腌制好,就等着下火烤了。

  就连放在扇贝里面的细粉丝也被五儿在一间小杂货铺子里发现了,山东招远产的,吃起来味道感觉和后世的龙口粉丝一样。

  由于十多年前朝廷开了海禁,沿海的各个港口城市船只络绎不绝,商品流动性大大增加。这里靠海,位于天津和锦州的中间位置,航运也方便。南北方的商品只要细心找,基本上都能在这里找到。

  “加了蒜蓉和辣椒油烤出来的蚝肯定好吃,一点都不会腥。我虽然不会动手做菜,但是会吃啊!相信我,这样搭配错不了的。你们来试试?”

  在烤好的巴掌大的生蚝上面撒上几粒葱花,蚝肉浸着的汁水还在冒着热气。用夹子把它们从烧烤架上夹下来,白色的蚝肉点缀着米白的蒜蓉、红艳的辣椒面、绿色的葱花,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招呼他们过来一起吃,试试和传统的炙烤方式不一样的生蚝味道。等生蚝的壳子温度稍微凉下来了,五儿自己也拿起一只开吃。

  先吸一口汤汁,鲜!蒜味、辣味和蚝肉的鲜味儿完美融合在了一起,好吃。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辣椒不是那种经过稍稍发酵的剁辣椒,而是干辣椒面,吃起来稍微有点儿呛辣。不过在古代能找到辣椒已经很不容易了,五儿知足。

  好久不吃,五儿连吃了两个。然后辣椒的后劲儿这才显现出来,连绵不断的火热刺痛感从嘴里爆发,胃里面隐隐感觉好像也是有火在烧一样。

  “呼!好辣!”她赶紧放下手里正准备开动的第三个生蚝,喝了大半杯奶茶,然后舀了一大勺石榴粒放进嘴里解辣。

  嘴里感觉火辣辣的,背上好像都被辣出一层细密的汗珠,耳边也渐渐听到了白秋她们因为受不了辣味儿发出的斯哈斯哈声。

  失策了!忘了自己这么多年没有吃辣椒是受不住这样的吃法的,等会儿要少放一点吃慢一点。而白秋他们是从来没有吃过辣椒的,肯定也吃不了。好像一不小心就坑了队友……

  “哈,想不到我们吃不了辣。你们别吃这批了,下批生蚝就按自己的口味烤吧。”把加了不少辣椒面儿的生蚝拣出来单独放在一个盘子里,五儿放弃安利。味道还是很好的,但是吃不了。

  好在他们都还只吃了一小口,问题应该不大。 “赶紧喝点甜的,吃点水果,等会儿就会缓过来了。粉丝蒸扇贝里面不要放辣椒了,加点儿蒜姜和豆酱就行。”

  五儿自己吃的话还是会放一点点辣,不加就总感觉味道差了一点,没有灵魂。大不了吃完就多喝点牛奶,但愿等会儿不会被辣到肚子痛。

  还好蒸扇贝没有翻车,获得了一致好评。最后刷一层蜂蜜烤的鸡翅膀鸡腿味道也很好,总算让五儿找回了一点点自信心。

  饱餐一顿,也喝了几杯米酒,心情感觉好多了。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要是不行就多来几顿!

  因为五儿提出要去看海,所以第二天早餐过后,在赫图的带领下,他们沿着长城一直往南走。没过半日就来到了长城的尽头,澄海楼对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在广袤无垠的大海面前,个人确实渺小到不值一提。什么悲欢感伤都通通被推到小角落,现在留在她心中的只有震撼开阔。

  “去问问赫图大人,我们能在这附近安营扎寨吗?或者找个海边的宅子住下来,我想在海边多住几天。”

  看到海,她整个人心情都不一样了。不想就这么离开,五儿临时决定留下来。至于后面还要不要继续往北走,暂时先不考虑。反正这次出行本来就漫无目的,完全以她的想法为主的。

  不像现代,海边会修建很多度假别墅。古代贵族度假一般都是往山里跑,山间的庄子很多,而靠海的园子很难找到。

  而且明末清初的时候沿海地区一直遭受倭寇侵扰,海边基本上不会有村落。还是十多年前三爷解除了海禁之后,海边这才渐渐又有了人烟,现在逐步发展为渔村。

  按照五儿的要求,他们最后选了一个离海边很近的渔村——东姜村暂时落脚,在孟姜女庙得东边儿而得此名。孟姜女就是那个哭长城把哭倒了的历史名人,一个苦难的女人。

  村子坐落于海边的一块小丘陵上边,下了丘陵就直接是海岸沙滩,这里的沙地是黑黄色的,据说退潮时这里非常适合赶海。

  五儿他们暂住的宅子是村里最富有的人家——马家人修建的大院儿。马家人是从小渔村走出去的,在外面发了家,现在把家安在了关城里面,在老家修房子主要是为了回乡祭祖时落脚,平日里并不会过来住。

  青砖大瓦两进的宅院,偏屋的房顶砌了一个大大的晾晒平台,院子四周有高高的围墙围着。房子修建在半山腰上,前方正对着大海,视野非常好。

  五儿喜欢这座房子房顶的晾晒渔获的大平台,住下的第一时间就让李德立他们在上面用麻布搭了一个遮阳棚。然后在棚子下面摆了张躺椅,她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就躺在椅子上看海看一整个下午。

  村子里的房子大多数是用石头垒的黄泥草顶小房子,房前屋后都拉着晾渔获、晒渔网的细绳。空气里不可避免的会有大海的味道,像是海苔、干墨鱼、干虾子、咸鱼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不知道奶娘他们能不能闻得惯,反正五儿还挺喜欢闻的。

  村民们对五儿这行人的到来感到很好奇,有打量有张望,但是没有人直接上门来打扰。

  赫图来之前应该给村里的村长、族长他们沟通过,五儿一行很顺利就入住了。然后看着他们这三四十号统一着装,装备武器的人,估计普通百姓也没人敢过来接近。

  大概到了十点多钟的样子,五儿发现海水在慢慢往后退,大片的滩涂逐渐从水里露了出来,潮水退走的同时在海滩上留下了许多搁浅的鱼类、贝类、螃蟹……

  村里的妇人老人和半大的孩子也都背了背篓,戴着遮阳的大草帽从家里出门,结伴往海边走去。这是要去赶海?

  五儿蠢蠢欲动,想要一起跟过去看看。不过看着外面的大太阳和当地居民手脸上的黝黑皮肤,考虑到上次在草原时被晒伤的经历,在没有拿到防晒装备之前,她还是不要贸然出去比较好。

  反正还要在这里待挺久的,等东西都备齐了再出去也不迟。五儿在楼顶晾台上的遮阳篷下边儿,一边吃着烤虾干儿、烤鱿鱼丝,一边看别人在海滩上辛勤劳作。

  海边的人群里有七老八十背都驼起来的老人家,也有七八岁人都只比背篓高一点点的小孩子,更多的还是那些身材干瘦、满面风霜的妇女。

  以前五儿看到的赶海视频,感觉赶海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赶海的人赶得轻松,看赶海的人也觉得放松解压。但是现在她真真切切看到的这些赶海的人,体会到赶海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手段,是一项辛苦累人的劳作,一点都不轻松。

  还是现代生活好,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看着从海滩回来的人一身的泥污,满脸的汗渍,直接把五儿劝退了。她受不了那份苦!就算她想去,旁边虎视眈眈的奶娘和柳嬷嬷估计也不会同意她去下海摸鱼。

  “请问贵人要这些大螃蟹、大海螺吗?好吃的,新鲜的,是刚从海里捞回来的。”

  随着第一批去海边的人回到村子里来,不多时院门口就有人来问他们要不要买海鲜,大多是半大的孩子背着一背篓东西过来询问。

  “主子,您看?”

  李德立过来请示五儿。

  “你看着买吧,反正咱们有这么多人,每餐都要消耗不少的。既然来了海边,新鲜的海产品就多吃一点,到时候回了京想吃都没这么好的机会了。

  看着合适的就买下,对了,价格放宽点儿,他们也不容易。”

  渔民不用运出去叫卖,就近就把劳动产品卖出去了,省了不少功夫。五儿他们也能吃到最新鲜的食材,双方共赢,何乐而不为?

  晚餐是海鲜大餐,最新鲜的食材只需要简单的蒸、煮,在加点盐,味道就已经很好了,食的是本味。

  螃蟹海螺刚吃了两三只,五儿还没放开手脚大快朵颐,就被奶娘她们拦住了,说是性寒,不宜多食。

  好吧,不和她们为了一口蟹肉争。桌子上别的食材也很多,大虾、花蛤、鲍鱼、海胆、海葵、鳗鱼也挺好吃的。一边喝红糖姜茶,一边大口吃肉。

  天黑之后,整个渔村只剩下零星几点灯光,大部分人都早早歇下了。在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落后的古代,特别是穷困的乡下地区,完全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的。

  五儿吃完饭,休息了一刻钟,也早早地去房间洗漱了。按照三爷的要求念了一遍经书,完成每日里的任务之后,熄灯回到床上,在规律的海浪声中很快入睡。

  明日她要早起看日出。

第60章 回京 不就贪玩耽误了几天吗?他怎么还……

  古有祖逖闻鸡起舞, 今有她伍嘉闻鸡起早床。

  还记得以前上小学的时候,学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老师的解释好像是说祖逖为了苦练武艺, 报效国家,每天半夜听见鸡鸣就起来舞剑。

  等她正真听到公鸡打鸣了才知道,人家祖逖每天应该不是三更半夜就起床的。结合古人日出而作的生活习惯,他最多比别人早起一两个小时, 根本没有每天半夜就起来那么夸张。

  好吧, 每天四五点起床练武也是挺了不起的!她自认做不到。

  现在睡在村里, 村民家里一般都会养鸡, 所以五儿一大早就听到了公鸡鸣叫。醒来之后, 抬眼往外望去, 虽然屋外天色还没有完全变亮, 但是现在肯定不是在半夜, 最少也是凌晨四点钟了。

  由于昨夜睡得早, 所以天不亮就醒来五儿也不感觉困。可以无障碍地起床,但是因为等下看日出的地方就在屋顶上,不用跑很远, 所以她还可以在床上继续窝一会儿。

  时间还早,外面守夜的夏如还在睡,五儿不想现在就起来, 弄出动静打扰到别人的清梦。

  隔着蚊帐,她看到窗户外面的天空越来越亮, 一点点由深黑转为深蓝,再由深蓝色慢慢变浅。天空中的星子也越来越少,漫天的繁星渐渐隐去,最后只剩一颗启明星高高地挂在东边的天上。

  在古代看日出真的不是什么难事儿, 反正大家都是天刚刚亮就起床的,讲究一日之计在于晨。很多时候可能天都还没有完全亮,有些人就已经下地劳作很久了。

  天色越来越亮,五儿听到外面人们活动的动静也越来越多。

  有开窗、开门的嘎吱声,打水、泼水的哗啦声,折柴火时的清脆枝条断裂声,菜刀切菜的咄咄声……空气里渐渐多了一丝丝炊烟的味道。时间差不多了,该起床了。

  起身穿好衣服鞋子,头发就先让它披着,脸也没洗。把一直在小火炉上热着的一壶茶端走,五儿轻手轻脚往房顶的台子上爬去,尽量做到不惊醒白秋她们。

  初秋的清晨温度有点凉,昨晚白秋特意给她准备了一个薄毯放在床边的架子上,起床就可以拿起来披着,怕她夜起着凉。

  披着毯子,爬上了楼。坐在椅子上向大海前方望去,此时附近的海面还是一片漆黑,在前方海天交接处是一线红黄色的亮光。

  坐着慢慢等,远方那一线变得越来越亮,照亮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一线变为一抹、一条。深蓝的天空也渐渐变成了浅蓝,浅蓝色的天在地平线上那一条黄红色朝霞的映衬下,颜色变成了类似于黄昏时候的样子。

  海平面上那一线颜色越来越亮,渐渐褪去了红色、黄色,变成了亮眼的白。最后一轮圆日从水下跃起,海面上同时也出现了粼粼波光。

  看海鸟从前方的天空中划过,看天上的薄云在风的吹动下变幻着形状,看海浪一波又一波涌上来、退回去,看早起的渔民天不亮就驾着渔船出海。

  随着初升的火红太阳越升越高,天完全亮了。不知道为了什么,五儿心中就是出现了莫名的感动,面朝大海静静坐着,看太阳慢慢爬升,什么都不想也觉得很圆满。

  不想继续往北走了,有了海洋的慰藉,山峰对她的吸引力好像也没有那么大了。每天看看海,五儿的心情就变得特别平和。

  虽然不能出海捕鱼,不能下海游泳,也不能冲浪潜水。但是她可以在海边钓鱼啊,而且在离开的前两天终于体验了一把在古代赶海的乐趣。当然,避免不了的沾了一脚的泥。

  因为是月初,所以退潮的时间很早。早上七八点,太阳才刚刚升起,阳光的威力不大,海边的滩涂已经从水里露出来了。

  提着特制的小篓子和长竹夹,头戴大草帽,手上套了一双连袖手套防止晒到和刺伤。特意换了方便活动的骑装,衣服下摆都往上卷了三四圈然后用针线固定住。脚上穿了一双据说是能防水的单皮靴子。

  奶娘李德立他们想参与赶海的,都跟着一起过来了。全员出动,相当于搞团建活动了。

  说来他们虽然为奴为婢,也是属于被剥削的那一方。但是这些年日子也过得不像真正靠天吃饭、靠每日辛勤劳作的底层劳动人民那么辛苦,所以对于赶海也都蛮有兴致的,是以一种玩乐的心态来进行的。

  “都自己玩儿去吧,注意安全。稍微分散点,大家都要努力一点啊。今天中午那一顿咱们就不买菜了,拣到什么等会儿午膳就吃什么。”

  就在这片每天都能看到的海滩上,周围活动的渔民也都是村子里的人,十多天下来也没有发生什么危险情况,五儿觉得大家可以稍微放松点。

  看着海滩上搁浅的不老少的鱼虾蟹螺,就算大家都是新手,人瞎猫都还能碰上死耗子呢,没道理他们会空手而归!她可以想象的到,今天的午餐肯定很丰盛。

  刚退潮的海面湿湿的,不完全是沙,地面有些淤泥,踩上去感觉些微有点粘脚。有些低洼地带还有一些小水坑,里面汇集了大量的小鱼小虾。五儿没有去管它们,感觉水还有那么深,等会儿潮水上来了就又能回到海里了。

  海里的东西稀奇古怪,不是在海边长大的人基本上都认不出来品种。没敢用手直接拿,五儿都是用长竹夹夹取的。

  拣得最多的就是各种螺,颜色显眼、移动不快、不会卧沙,这些特质对于五儿这个纯新手来说很友好。拣海螺的同时她也抓住了一些生活在空螺里面的八爪鱼、寄居蟹。

  分不清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五儿挑拣的标准就是颜值。长得好看的,造型别致的,颜色漂亮的,她都会收入篓子里。到时候能吃的就先吃了再洗干净,不能吃的也处理好,可以带回京作纪念。

  在潮水涌上来之前,五儿他们回到了村子。请了当地的村民去帮他们把能吃的从那一大堆收获里挑选出来,用最地道的做法做熟。五儿要带回去的漂亮贝壳也都挑出来了,另作处理。

  大家的收获还行,够吃。感觉做这行虽然赚不到钱,但是填饱肚子还是没问题的。前提是天气情况要好。听村里的人说,夏秋季有台风的话,或者遇到下雨天,他们不仅没有收成,出海的人可能也会回不来。

  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百姓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神明。北方沿海一带,天后宫里香火一直很旺盛,渔民们会去那里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在海边放飞自我的后果就是,尽管做了防护没有被晒伤,但是大家都晒黑了好几个度,牙齿到是显得白了不少。因为大海,因为阳光,感觉大家都快乐了不少。

  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月中旬五儿收到了三爷的来信。他从草原启程回京了,月底就能抵达。信里在催促五儿也快点返程,他想快一点见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