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成为无名氏 第53章

作者:第三只李子 标签: 清穿 穿越重生

  说实话,菜的味道还可以,到底是国宴级别的菜品。真的是难为御膳房了,在冬季这么冷的时节,没什么新鲜食材的情况下还做出了这么多的花样。

  就是整体上荤菜多素菜少,大鱼大肉吃多了人就会有点腻。不过她在桌上发现了一碟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西瓜,饭后吃这个正好!

  这个时节的西瓜多半是台湾岛那边进贡的,不过往年最早也是要在正月里才能吃到这种反季节西瓜的,今年倒是提前了,在除夕就吃到了。

  “少吃点,西瓜性凉。夏季那次因为一餐食多了西瓜导致腹泻连夜去请太医的事嘉嘉你忘记了?要长长记性,怎么还跟小娃娃似的,学着控制口腹之欲。”

  一个不留神就发现嘉嘉把半盘子西瓜都给吃掉了,康熙赶紧放下手中的酒杯,把剩下的那半盘瓜拖到自己的右手边不让她继续吃。

  “我前面吃多了肉现在正腻的慌呢,吃点瓜能清爽点,三爷再让我吃一小块吧。那一盘子总共都没十块西瓜,一块瓜顶多就一口的份量。我没吃多少,不会有什么事的。”

  那次是因为她一次吃了半个西瓜才导致拉肚子的,从那之后她自己就注意了很多,再也没有一次性吃那么多了。

  没想到三爷反应过度,更狠,直接给她限量了。

  自那以后,炎炎夏日啊,她一天最多就一小碗西瓜可以吃,而且还是常温的,就连放在井里用凉水湃一下都不行。冰镇西瓜?那是在做梦!

  “今个儿不能再吃了,明天,明天再给你准备一碗。知道嘉嘉爱吃,此次台湾进贡的二十来个西瓜,我给你留了整整十个。

  以后可以隔天开一个慢慢吃,不过一餐不许多吃,要是再有因为吃多了导致身体不适的情况,嘉嘉以后都别想再吃那西瓜了。”

  三爷嘴里放着狠话威胁她以后都没有瓜可以吃,手上却动作温柔地给她递了一盏茶,“喝点茶也一样解腻,且不会像西瓜一样容易引起你身体不适。”

  好吧,既然已经有了十个西瓜等着她去一一开箱,那剩下的半盘子瓜,不让吃就不吃吧。

  就这样捧着一碗红茶慢慢喝,总算把除夕家宴给混过去了。等真正散场的时候外面天都已经黑了,五儿此时也是极度困倦。

  不知道她是认床还是胆子比较小,反正昨晚在景仁宫她没有睡好,一晚上都睡不安稳。现在吃饱喝足了,睡意就渐渐涌了上来,整个人突然觉得特别的困。

  现在的景仁宫里面只有她一个妃嫔,而她也没有儿子女儿要接待,所以可以早早去休息,晚上的那一餐不饿就可以不用吃。至于除夕要守岁什么的,她没兴趣,也坚持不了那么久了。

  回去之后快速洗漱,五儿就直接关门躺床上睡觉去了。今晚三爷应该不会过来,他应该会睡在乾清宫吧,好像初一这一天从凌晨起皇帝就要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今晚没了暖床的,三爷又不允许白秋她们和她睡一张床,那么五儿就只好多盖两床被子,暖手炉什么的也都准备齐全。

  一觉睡到天大亮,昨夜不知道是因为太困还是因为已经适应了,睡的特别好,醒来之后整个人都是神清气爽的。

  她隐约知道昨晚三爷应该也是过来了的,那时候时间应该很晚了。她也是在下半夜迷迷糊糊之中感觉到了身旁传过来的热量,在宫里能睡在她身边的人除了三爷也不可能再有别人。

  所以半睡半醒间手脚不自觉地紧紧缠在了他的身上,她更喜欢冬天里的三爷,像个恒温智能暖炉一样,晚上抱着他睡觉感觉分外的舒适,能大幅度提高睡眠质量。

  过了年,感觉三爷更加忙了,可能也要准备南巡的诸多事宜,所以五儿这段时间真的只有在晚上才能见到他。

  他倒是忙忙碌碌、充充实实地做事,五儿就无聊死了。

  现在还没开春,外面天寒地冻的,所以宫里也没什么可以游览参观的,而且她也不想和三爷的其他妃嫔打交道,所以除了出去给太后请安之外,五儿基本上都是宅在她自己的宫殿里不出去。

  无所事事了几天,她决定去整理整理行李,然后再搜集一下江南的资料,尝试做一份旅游攻略。

  “柳嬷嬷,你来帮我参考参考这次去南边儿要带的衣物。我这次是坐船去,带太多行李应该是不怎么方便的,所以要带走的东西……尽量精简一点。

  也不知道二、三月份时候的南方暖不暖和,需不需要多带两件保暖的衣物。对了,那两套汉服这次也一起带过去,到时候兴许我还可以着汉服出去逛街。”

  “主子放心,都交给奴婢,肯定会给您安排妥当的。”

  五儿不太清楚满人到底能不能穿汉服,但是既然她做汉服的时候三爷没派人阻止,那就说明应该还是可以穿的。至少他不反对。

  他的前两次南巡都去了扬州、苏州、杭州,这次应该也不例外。五儿以前不知道从哪里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光想想、光听名字就觉得那里好美啊。

  虽然说后世著名的魔都上海在现在可能才刚刚有个雏形,应该没什么好看的。但是她对去苏州杭州仍然充满了期待,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雷峰塔,热闹的秦淮河畔……她都想去看看。

  终于出了正月了,她已经把整个景仁宫都逛熟了,西瓜也都吃完了。在宫里待着的这一个月时间里,因为和太后见面的机会多了很多,和太后也更加了解彼此,就连太后身边的嬷嬷、宫女五儿都已经混了个脸熟了,出发的日子终于到了!

  二月初三,五儿跟着三爷从北京城里的大通桥附近登舟。此次随行的人不少,光皇子阿哥就有七位,刚死了老婆的直郡王这次也跟着一起出门了。

  三爷有意拉他出来散散心,慈父心爆棚。

  伊尔根觉罗氏终究还是没有挺过来,刚过了几天安生日子人就不在了。留下五个年幼的孩子,还不知道以后会是怎么样,没娘的孩子啊,一般来说日子都是会稍微苦一点的。

  五儿知道三爷和太后已经在开始替直郡王物色继福晋了,可能过不了多久直郡王府就会有一个新的女主人。再过几年,除了她的孩子,还会有谁记得她?

  人死了,就真的是人走茶凉什么也没了。

  南巡的船和五儿想象中的不太一样,简单到不看船桅上挂起的龙旗的话,就和普通的商船没什么两样,完全配不上三爷这个一国之君的排场啊。长不到十米,宽不过三米,高也不会超过三米。

  甲板上只有一层客房,简陋到甚至还比不上五儿上次从山海关回京城时乘坐的海船。那艘船上至少有两层屋子,甲板的宽度也比眼前的这艘船要宽得多,人在船上能够活动的范围也还挺大的。

  而眼前的这种船应该是不能在上面长期过夜入睡的,地方太小了,稳定性也不强,所以船上的卧室不是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果然五儿猜的没错,一路上除非是不得已,否则他们一般都是会在傍晚时分靠岸泊好船,然后遇到城镇就会去城里落脚,遇到野外荒地就会就地安营扎寨。

  他还特意下了旨意吩咐随驾人员要量供使用、减少携带。不许沿途纷扰百姓,也不许当地官员为了接驾而特意修路,劳民伤财。

  三爷这次出来不是去游山玩水的,是带着巡视河工的目的的。基本上每到一处就会去看看当地河堤闸口的修建情况,有没有切实解决河水泛滥的问题以及当地百姓的生计情况。

  甚至还会冒着危险,乘坐小船亲自去黄河堤坝上测量河面水平高度。

  跟着他到处跑了一圈五儿才切实体会到了在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古代,人要与自然抗争,要从大自然的喜怒无常中挣出一线生机是有多么的难。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这轻飘飘的几个字里面其实蕴含了无数生活在黄河两岸人民的血泪。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是先辈们一步步抗争数度决堤的黄河的努力的结晶。

  尽管这个时期的三爷因为每天的忙碌操劳而变得黑瘦,脸上也因为风霜的摧残显得老了几岁,但是五儿却觉得这是她看他最顺眼的时候。

  认真工作,心怀天下的人她讨厌不起来。

第71章 新人 你怕什么?我又不是母老虎

  不跟着三爷一路实地考察五儿可能都无法切实体会到这个时代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苦!可能一场雨, 成百上千个家庭就会因此毁了。

  不只是黄河流域,往南走的淮河流域现在也因为大大小小的水患导致沿岸的百姓受灾,农田被淹, 地里欠收,市面上米价粮价高涨。

  他们一路南行,三爷就一路发旨截留漕粮救灾。果然是大爸爸,亲自出手效率就是高, 沿路所遇到的问题都飞速被一一解决。

  从宿迁到到高邮一路上就散了十万石米粮用于各地救灾, 稳定当地粮食价格, 改善百姓生计。解决了缺粮的燃眉之急之后, 三爷又下旨调了十万石漕粮贮藏在扬州和淮安以备不时之需。

  听说今年这种情况还不算特别严重, 百姓苦熬一段时间过了这段青黄不接的日子, 总归还是能找到条活路的。

  所以看三爷虽然每日里也是忙着调度资源到处救灾, 但是心情也没差到愁眉苦脸的程度, 气定神闲地开会、下旨。到底是见过大场面的人, 比五儿要淡定多了。

  听说以前大决堤、大范围洪涝的时候情况还要更加悲惨。朝廷很难及时救助到所有的地区,而且如果受灾面积大,灾难比较严重的话, 朝廷也是无力去救的。

  所以当时百姓背井离乡,卖儿卖女,为奴为婢比比皆是。

  南涝北旱, 北方要是遭遇到连年的大旱、蝗灾而导致绝收闹饥荒到话,受灾百姓的悲惨程度不下于遇到洪涝决堤。掘草地、啃树皮、吃观音土, 甚至是让人一听就毛骨悚然的易子而食的事情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更别说遇到地震、瘟疫、战乱,惨绝人寰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就越大。

  清朝自开国起至今倒是没有听说过哪里发生了这些恶□□件,五儿没有翻到记录。不过也有可能是即使发生了,也被当地官员死死捂住不让传开。

  在没有互联网络的时代, 信息传的播影响因素太多了。就算是皇帝也有可能被地方官员蒙蔽。

  但是明朝的时候这些灾难可是切切实实发生过的,是有历史记录,清楚明白地写在了纸上的。

  光看简单的文字,那冰冷冷的数据底下的血泪五儿都能体会到。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就是在那些一次次的灾害中被反复锤炼打磨出来的。

  不过五儿还记得从康熙到乾隆时期是历史上的康乾盛世,那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到后面的几十年里一切都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百姓的日子应该也会越来越好过的吧?

  时代有其局限性,也有其必然性。她不是救世主,也没能力去改变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点燃星星之火的条件。

  三月十四,在陪着三爷到处出差了近一个半月之后,他们终于到了苏州。

  这才是五儿想象中的富庶的江南,和柳永词里的描写差不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虽然他说的是杭州,但是五儿觉得眼前的苏州同样也能套得上。

  不同于北方的大气粗犷,江南这边一切都显得那么精致。城里的水系也多,有大大小小的河流水池。小桥流水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见,还能看到妇人河边浣衣、洗菜洗碗。

  耳边到处都是她听不懂的吴侬软语,就连妇女叉腰训人都少了几分泼辣之气。这还是她这么久以来头次听到完全听不懂的方言,一切都那么稀奇。

  不过,她还是庆幸当时是穿到了北京,而且当时的小五儿人也小,这才没有露馅儿。

  要是陡然从现代穿越到江浙、湖广或是别的不怎么说官话的地方,除非她装成聋哑人,否则怎么看都是瞒不过去的。

  到行宫里好好休息了两天,五儿总算把精神养回来了点儿。前面一路都是按照三爷要求的一切从简、不可铺张的原则简单吃住的,甚至有时候还会在户外搭帐篷过夜。

  她不是娇气的人,出门在外有些不便她也理解。三爷的想法她是支持的,简单低调很好,不去打扰当地的百姓。

  而且外面还有那么多灾民食不果腹,正等着朝廷的救济。亲眼看着别人在承受痛苦,五儿虽然不会圣母心泛滥到要和他们同甘共苦,但是也做不到视若无睹地继续奢侈享乐。

  等到了苏州城,情况就大为好转了,沿路都是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她的心情也没那么沉重了。已经在救灾了,江南这块福地只会越来越好的。

  行宫里的居住环境、饮食条件也比之前要好多了,终于可以好好歇息几天了。三爷可没她舒服,公事还有一大堆要处理,举办朝会、接见大臣……

  他忙他的,五儿过自己的小日子,吃吃喝喝。

  “明天陪嘉嘉一起出去逛逛可好?这两天见你精神也养好了,带你好好看看你心心念念的江南美景。”

  睡前听三爷这么一说,五儿瞬间精神了,“真的?!您已经忙完了?”

  “前一阵子,让你跟着我一起奔波幸苦了,嘉嘉好像又瘦了,脸上的肉都少了。”康熙捏住五儿的脸颊,往外轻轻提了提,指间的肉都没以前那么厚实了。

  白了三爷一眼,这是把她的脸当面团儿呢,还捏脸!还捏!

  受了一记秋波,“呵呵,”康熙讪讪松开手指,转捏为揉,轻轻揉了一下她的脸颊。

  以前都是趁嘉嘉睡着了之后再捏的,已经捏顺手了,一时间竟然忘了她现在是醒着的,会不乐意。

  抓住三爷在她脸上乱动的手,还说她瘦了,他是不知道他自己到底瘦了多少吧?既瘦且黑!就连眼角的鱼尾纹都加深了。

  “我还好,又不用操什么心,这两天好好睡觉就已经恢复了。倒是您,要不要拿西洋镜来给您照照?看看都成什么样了!

  得好好养养身体,要不明天还是不要出去了吧?难得空闲下来,您还是好好休息几天。”

  虽说他的内在魅力五儿已经能get 到了,但是外在美也同样重要啊,她还是个资深颜狗。本来三爷的底子就不怎么好了,要是还继续糟蹋下去,就真心没眼看了!

  从明天起一定要督促他一天吃三餐饭,多吃一点,脸上要是能多长点肉,脂肪也能把皮肤撑起来啊,起码皱纹会看起来浅一点。

  而且凭三爷每日的运动量,就算跟着她一起吃三餐饭肯定也是不会发福的。最好能养回前两年那样壮硕有型的身材,摸起来手感也更好啊,她不喜欢过于瘦削的男性身体。

  “不会走远,我们明日就在城里逛一逛,不费事的。母后那边我已经说好了,明日的宴会你就不用去参加了,知道你也不耐烦见生人。”

  三爷说的宴会是太后和她,还有此次一同从京城里过来的女眷,如皇子们的妻妾,要去接见当地的和别的州府赶过来朝见皇上的大臣的家眷。

  真的对古代的宴会无感,也不想和那么多陌生的人一起吃喝。既然三爷都替她推了,那五儿乐得奉旨。

  “那我们明日早晨就多睡一会儿,好好休息。不赶时间的话,就可以晚点儿再出去。”

  虽然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也有美景,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但是他们才在外面奔波了一个多月,她还没有完全休息好,每天早上就想多睡会儿不想那么早起床,也没精力去探寻清晨的美丽。

  “好,那咱们现在就安置吧。既然明日不用早起,今夜晚睡一会儿想来也是不碍事的。这段时间冷落嘉嘉了,要好好找补找补……”

  不不不,不冷落,挺好的!

  “我们还是早点儿休息比较好!三爷你不累?我还没有养好精神……”

  就算把自己用被子裹成了一个蚕宝宝,还是抵挡不了男人的热情,和对这事儿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