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小公主[清穿] 第179章

作者:晏央 标签: 清穿 情有独钟 天之骄子 穿越重生

  这个冬日,有羽绒服相伴,似乎变得与往年有些许不同。

  春雪消融之时,俄国使臣终于从莫斯科动身,前往大清。

  这并不是俄国第一次派遣使臣来华,早在康熙年间,彼得大帝就曾派遣郎喀几次往返于莫斯科与京城之间。彼得一世对大清之物情有独钟,叶卡捷琳娜二世在这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①。

  与只是与大清皇室往来得到少许“礼物”相比,叶卡捷琳娜二世更希望得到一些“战利品”。

  此次俄国使臣访华,与其说是与大清结交,不如说是一场试探。

第188章 一更

  当初英国使臣乘坐着舰船来华之时, 不少百姓曾围在岸边观看,这一回,俄国使臣奉俄皇之命前来访问中国, 百姓们自然也会予以高度关注。

  只是, 不同于英国使臣抵达中国之时, 百姓们对这些外国人纯然的好奇心,这回,在好奇之余,百姓们还添了几分警惕心。上回英国使臣在本地闹出的事情, 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太为深刻了, 也让他们明白了,所谓“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从何而来。

  兴许在大多数时候,这群远道而来与他们做生意的人都能够保持和蔼的一面, 但一旦涉及到他们自身的利益, 他们也会迅速的翻脸不认人。

  这次从圣彼得堡出发的是一支由二百余人组成的使臣团,为大清带来了价值十万卢比的精美礼物, 以此来体现俄方的诚意①。

  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沙俄看起来对大清很是友善, 但纵观中俄近些年来的交往历史, 签订的合约,以及合约具体的执行情况, 却没有人敢小觑沙俄。

  沙俄通过支持准噶尔反叛, 利用准噶尔牵制住大清的精力, 获得了不少好处,在与准噶尔开战的同时,大清若是不想面临多线作战的困境, 就得在与俄方进行边境分界问题的洽谈上做出些许让步,以及贸易往来的具体条款之中给了俄国较大的优惠政策。

  如今,准噶尔已平,大清通过研制火器、训练步兵以及组建海军等措施,变得愈发强盛,国库中堆了满仓的金银珠宝与粮仓中满的要冒尖的粮食,都是大清的底气所在。俄国若是再想如从前一样逼迫大清让步,是再不可能了。

  现在,兵力被牵制住的,反倒是俄方。为了与奥斯曼土耳其争夺黑海出海口,俄国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领导之下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彻底杠上了,虽说奥斯曼帝国已逐渐走向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毕竟还有一些底子在里头,俄军想要一举竟其击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乾隆想来,大清就该趁着沙俄无暇分身之际,将这些年以来被沙俄蚕食的土地让沙俄通通吐出来。

  这可不叫趁人之危,而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说来,这一点,乾隆还是在芃芃的“启发”之下才想到的。

  乾隆陷入了沉思,他所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沙俄也同样陷入了沉思之中。

  沙俄使者在发现前来迎接自己一行人的官员居然一反常态,没有在礼仪方面为难自己一行人之时,竟觉得有些微妙。沙俄不是第一次派遣使者到京城来,但往年每回都会因为该依照俄方的礼仪向大清皇帝行礼,还是该按照大清的礼仪向大清皇帝行礼而争论不休。

  沙俄使者在到来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女皇也曾交代过他们,可随机应变。

  在不丢了国家颜面的情况下,来使可见机行事,做出适当的让步,当然,这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口中不叫让步,而叫作“为了满足清国皇帝自尊心的权宜之策”。

  然而,种种准备和交涉的话语都没能用上,这一回,大清官员居然颇为通情达理,允许沙俄使者用本国的礼节来问候大清的皇帝,并在问候完之后,用半幅大清的礼仪向大清皇帝行礼。

  在发现俄国使者面色不对时,大清官员还颇为不解:“使者莫非对此还有异议?先前英吉利使者与法兰西使者出使我国时,用的都是这种行礼方式,既是对使臣们家乡风俗习惯的照顾,也是对我大清皇帝陛下的尊重,若是使臣还觉得不妥,那很抱歉,我们恐怕不能再让步了。”

  负责接待沙俄使者的官员不是旁人,正是善保。

  善保因为在接待英吉利使臣之时表现出众,很得上司赏识以及乾隆看重,遂把这次接待沙俄使臣的任务交给了他。好在善保在上书房中之时,曾仔细研读过西学,又因为对洋文感兴趣,在上书房中学习了英语、法语之后,又自学了俄语。也亏得他是个学霸,才能够囫囵吞枣地啃下这么多国语言,虽说距离精通这几门外语还差得远,但似他这样上过西学课的少年人,终归比那些个连一句洋文也听不懂且对西洋各国事情一无所知的老臣们要强得多。

  这也是善保在入朝之后能够这么快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若不是近些年来大清与外国的往来变得频繁,善保这会子作为一个初入朝堂的新人,怕是只有苦熬资历的份儿。

  由于善保实在太过年轻,在身形高大的沙俄使臣面前像个半大的孩子似的,沙俄使臣不由皱起了眉:“你们大清就派你一个黄口小儿来接待我们,是不是太不把我们沙皇陛下放在眼里了?”

  被人轻视了,善保也不生气,只见他不卑不亢地对沙俄使臣道:“正是因为看重贵国来使,吾皇才会派遣我来迎接你们,幸好我来了,不然,恐怕还不知道你们在为礼仪之事而疑惑。”

  这时,一队步兵迈着整齐的大跨步朝善保与沙俄使臣的方向行来。

  大清尚水德,故而推崇玄色与蓝色,这群步兵们身上穿着以此二色为主色调的军装,整齐划一,神采奕奕,每人身后都背了一把枪,一种无形的压迫力扑面而来。

  沙俄使臣见状,顿时紧张起来:“你们这是想做什么?”

  善保朝着这些不爱敬酒偏爱罚酒的人核善一笑,语气是一如既往的友好和煦:“不做什么,这是我大清的驻京步兵,是专程赶来欢迎贵国使臣的。既然使臣嫌由我来迎接诸位不够分量,眼下步兵营都出来了,这分量总够了吧?”

  眼见着沙俄使臣脸上的肌肉都快抖动起来,善保的面儿上的笑容愈发亲切:“使臣不必激动,想当初,英吉利使臣来访问我国之时,我国皇帝陛下也曾派遣海军在他们抵达的港口严阵以待,以此来欢迎他们远道而来。虽说俄国不如‘日不落帝国’的名头响亮,终归也是一个大国,我们皇帝陛下说了,不能厚此薄彼。”

  沙俄使臣原本见善保年轻面善,还想着通过刁难善保来给大清一个下马威,没成想,这下马威没给到,反而是他们先被大清步兵营来了个下马威。

  这些步兵一个个看起来都精神抖擞的,背后被的枪也都是簇新的,沙俄使臣在出发之前原本还与国内的大清专家一道分析过大清如今的实力,并得出了大清外厉内荏、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强大的结论。

  可如今看来,这个结论要被推翻了。

  想到善保特意提到过的大清海军,沙俄使臣心中愈发沉重。

  大清帝国从前就如同一只沉睡的狮子一般,虽威仪不凡,却只在自己的领地上巡视,又排斥接受新事物,无论是沙皇还是底下的臣子,都不会真正将这头沉睡的狮子视为威胁。

  然而如今,一切都变了,不知何时,沉睡的雄狮已经睁开了它那双锐利的竖瞳,冷静地打量着这个世界,它对于俄国来说,也不再如从前那般无害。

  沙俄使臣擦了擦自己额上的汗。

  尽管这次的访华之行才刚刚开始,他却莫名觉得,这次的行程会生出许多波折来。

  沙俄使臣在大清专门为他们安排的驿馆中休息了几日后,礼部的官员终于安排他们去觐见乾隆。

  按照事先的约定,沙俄使臣先是向大清皇帝行了沙俄的礼节,而又单膝跪地,朝着大清皇帝行了一半本国之礼。

  乾隆并没有为难他们,很快就叫起了。

  “朕记得,大清逆臣达瓦齐与阿睦尔撒当初逃到俄国,幸而沙皇明理,知道不能轻易出手干预他国内政,将这两名逆贼的尸首送回了大清。否则,朕如今只怕是不得安宁啊。”

  乾隆笑意吟吟地说着客套话,听在沙俄使臣耳中却生出了些别的意思来。

  毕竟,当初达瓦齐与阿睦尔撒刚刚逃到沙俄时,沙皇并没有准备立刻将他们还给大清,留着他们也能够给大清添些堵,只是,不巧的是,这两个都是短命鬼,在潜逃到沙俄后不久,便得了急症死了。沙俄不愿意为了两具尸体与大清发生争执,这才爽快地将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的尸体交与了大清,由于这之间的时间跨度并不长,大清几乎没有察觉到什么异样。

  但也只能说是几乎,每个国家的皇帝都有不止一处情报来源,这位大清皇帝究竟有没有嗅到什么不对的苗头,沙俄使臣心中也没底。

  这时,乾隆又道:“听闻使臣远道而来,特意给朕带了礼物来,不知比起当日英吉利带来的纺纱机、织布机与望远镜来说如何,朕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一看了。”

  沙俄使臣听乾隆又将沙俄与英吉利相比较,面上的笑容顿时变得有几分勉强。

  几年前,在战场上,沙俄与英吉利可还是分属不同阵营的敌人呢。

  沙俄使臣带来的礼物自然不少,有伏特加、套娃、沙俄宫廷油画等物,这些都是极具俄国特色的东西,只是,方才大清皇帝特意提到了英吉利使臣带来的纺纱机、织布机与望远镜,这些寻常物件儿,沙俄使臣倒不好说出口了。

  幸而他也早有准备,很快便将几样东西奉到了乾隆跟前。

第189章 一更

  第一样被郑重其事地呈到乾隆眼前的, 是由俄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亲自编纂的小说——《费维王子的故事》。

  这本书本是用俄文创造,但由于要被作为礼物赠予大清,沙俄方面又特意找了人来, 将这本俄文小说翻译成了满文与汉文。

  如今, 被送到乾隆面前的, 就是满、汉、俄三个版本的《费维王子的故事》。

  这本小说的封面绘有沙俄帝国的象征双头鹰,“书中讲述了一位中国古代贤明皇帝如何教子有方,使太子成长为仁慈高尚之人。”①

  对于这本由俄皇亲自编纂的中国背景的小说,乾隆与他手底下的大臣们颇感兴趣, 取了满文与汉文版本的跳着读了几段内容, 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位新上任的俄国女皇对于中国历朝历代的了解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般贫瘠。

  如果不是被明确告知此书出自俄皇之手, 乾隆和他手下的大臣们兴许还会以为此书出自本国文人之手。

  不过,因为这类题材比较敏-感, 容易被解读为影射当今, 且小说这种文体在如今还属于不入流之列,本国也很少会有文人去创作类似的文字。

  如果此书的作者是本国的哪位文人, 乾隆与朝中大臣们只怕压根儿就不会去看这本书。

  但此书的作者既然是俄国女皇,性质就不一样了——俄国女皇对中国文化越是了解, 便越是体现了她对中国文化的向往。

  这对于乾隆与大臣们来说, 也是一件足以让他们自得之事。

  平心而论,女沙皇所创作的这本小说不能说是没有缺陷, 但她本人的身份足以弥补所有。

  乾隆将那本小说交给了自己的心腹, 准备抽空将书读完, 倘若其中的内容没有什么问题,回头就让戏班子排演出来,既可以让其他人看个乐子, 也可以将沙俄女皇对他们文化的向往广而告之。

  沙俄使臣见大清皇帝对他们呈上的礼物颇为满意,不由咧着嘴露出一抹笑容。

  很快,第二样礼物也被送到了乾隆跟前,是沙俄人自己改良的一些农具。

  大清人既然特意提到了珍妮纺纱机与织布机,沙俄人也不好没有任何表示,搞得倒像是他们的创造能力比英吉利人第一等似的——虽然就目前的局势看来的确是如此,但沙俄使臣可不愿意承认。

  沙俄本身也是个农业大国,为了提高本国粮食产量,他们自然在农具方面费了一番功夫。

  然而,不巧的是,在此之前,乾隆已经得到了一批从英吉利购回的农具,本国也通过高额悬赏,激励着工匠们对农具做出了改良,效率大大提高。因此,这第二样礼物压根儿没有在乾隆跟前激起什么水花来。

  乾隆听沙俄使臣介绍着这些改良农具的各种功能,而后又亲自摆弄了几下,便不甚感兴趣的将那些农具放回了原处,淡淡赞了一声:“不错,我大清最近也在研究如何改良农具,在这方面倒可以与贵国好生交流交流。”

  说着,他便下旨,让手下的人将最新研究成果取了出来。这农具不仅拥有沙俄使臣拿出的改良农具的一切功能,还有一些沙俄的农具所不具备的功能,真正做到了结合大清与英吉利之长。

  沙俄使者在看到经过改良的大清农具之时,莫名生出了一种尴尬之感。原本让他颇为自得的礼物,这会子好像有些拿不出手了……他们明明是为了向大清皇帝和大臣们展现他们的创造力,才会拿出这第二样礼物,这原本是他们最有信心的礼物之一,然而眼下,这份礼物却成为了他们尴尬的源泉……

  好在沙俄使臣脸皮够厚,否则也不会轮到他们来出使大清。受命访问他国的使臣,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可不行。

  沙俄使臣面带微笑地顺着乾隆的话,接下了乾隆所说的“技术交流”这个话茬,还恳请乾隆将这农具送一份给他们,他们还带回沙俄让工匠们研究研究。

  乾隆自觉大为长脸,面带笑容地同意了。

  倒不是他傻大方,而是在两国相交之时,太过斤斤计较会显得小家子气。

  反正就算沙俄使臣将这农具带回去研究了,想要达到大清的技术水平,还得再登上一些年呢,乾隆是半点儿也不着急的。

  当初他们将经过改良的农具从英吉利购回,也是花了好些心思来研究他们的改良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即使有成品在,也不等于沙俄就掌握了他们的技术,而等到沙俄把这技术解析透彻了,他们早就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看着乾隆云淡风轻的模样,不知为何,沙俄使者有些胸闷。

  第三样礼物,是彼得一世亲自用车床制作的物品②。

  与第一项礼物一样,这项由沙皇亲自制作的礼物,其内涵大于这样物体本身。且沙俄人对彼得一世的推崇,乾隆也是颇为清楚的,此番两国相交,沙俄能够将彼得一世亲手制作的东西也作为礼物送来,足见他们的诚意。

  然而,让乾隆更感兴趣的,是彼得一世当年与他的祖父康熙的那些交集往来。

  沙俄使臣对彼得大帝的事情显然如数家珍,见乾隆问及此事,便捡了一些说给了乾隆听。其中有些事是乾隆听过的,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倒也是一个新奇的体验,而让乾隆颇感惊喜的是,沙俄使臣所描述的一些事,是乾隆所不曾知晓的。

  从国与国的层面来说,这些交集并不完全是愉快的,但乾隆却听得津津有味。

  最终,压轴的一件礼物终于被沙俄使臣呈到了乾隆跟前,是一只地球仪。

  当年德国人曾赠送给俄皇彼得一世一只直径超过三米且能够自转的地球仪③,俄国人对这只地球仪很感兴趣,在这些年中,结合着俄国人自身的游历与探险经历,仿造了一只地球仪出来,这只地球仪大体与德国人赠予他们的相同,只是在细节处有些许微妙的变动。

  乾隆看到这只地球仪,感到颇为新鲜。

  这些年,在芃芃的影响之下,他恶补了许多知识,对于如今的世界局势并非一无所知。

  他也曾自学过一些世界地理,但是内容较为零散。

  和许多傲慢而又自负的皇帝一样,乾隆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帝国位于世界的忠心,然而,这颗蓝色的小球却告诉他,事实并非如此。不过,这地球仪是圆的,按照使臣的说法,地球也是圆的,且一直都在不停地转动着,今儿个这国是世界中心,兴许明儿个就换成了另一国。

  乾隆一面转动着地球,一面陷入了沉思。

  “不久前,朕听闻英吉利与他们的属国美洲开战了,你们这地球仪上,可曾标注美洲的所在?”

  “当然是有的,尊贵的大清皇帝陛下,请看这儿。”为首的俄国使臣轻轻拨动了一下地球仪,而后为乾隆圈画出了一片区域:“这里就是美洲了。皇帝陛下知道美洲是英吉利的……属国,那么,皇帝陛下可曾了解美洲与英吉利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