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漂亮作精 第240章

作者:雪也也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穿越重生

  那时候, 关于这样讲解如何做生意的书还很少,而且几乎都是外文书, 他又在书店里买了一本英汉词典。

  就这样,带着一卡车的货,还有十本满载着齐晔的书,他顺路经过了那几个加盟的小卖部, 把他们要进的货也给送了过去。

  不过,他给他们的价格自己当然也赚取了利润的,大概每家小卖部每次进货他都能赚一百块,这对齐晔来说,完全值得他累一点,多跑一趟,多进点货。

  出去了两天两夜,齐晔回到镇上,也没舍得休息。

  白天守柜台的时候,他就埋头看书,一边翻词典,一边费力地理解。

  晚上睡觉前,他也在被窝里抱着词典翻书,那个钻研的拼命劲儿,废寝忘食得连每日的练习都忘了。

  江茉也正好乐得轻松,每天她也看看书,逛逛街,看到什么好的年货就顺手拎回来。

  很快,就到了腊月二十,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来镇上采买年货,年味儿渐浓,齐晔也开始张罗策划他小卖部的新年活动。

  上次算了那么久的活动,亚麻布却只卖出去一匹,对于齐晔来说,还是挺有心理阴影的。

  不过看了快一个月的书,他脑海里的知识增加了不少,这让齐晔重新有了信心。

  -

  今年的雪下得迟,临近年根底下,江茉才看到今年的第一场雪。

  一整夜都没声响,直到早上她推开窗户,冷风灌进来,看到对面屋顶上一层薄薄的皑皑白雪,几只麻雀儿在啾啾啄着雪里的不知什么东西。

  底下的主街上,雪都已经被人们拿着大扫帚扫开。

  “醒了?”齐晔刚从外面回来,捂着冻红的耳朵,把怀里揣着的两个烤红薯放在茶几上,“罗苹姐在底下用炉子烤的。”

  现在天儿冷,柜台边要是不摆个火炉子,那门口的冷风一吹,根本坐不住人。

  罗苹坐那儿也是闲不住的,就爱烤些红薯或是年糕,香味一飘,烘出人间烟火气的暖意,顾客们都忍不住走进来瞧瞧。

  江茉最喜欢罗苹烤出来的红薯,外皮焦焦脆脆的,里头金黄软糯,把那微微开裂的外皮随意撕开,甜得有些粘稠的汁液就会淌出来。

  比她在现代吃过的任何烤红薯都要好吃。

  这红薯也好,都是王有根亲手种的,纯天然,香得很。

  江茉自个儿剥着烤红薯,自个儿剥的格外香,所以齐晔要给她剥她都不让。

  她一边吃着,一边看齐晔满脸期待地拿出来两张纸,纸是红彤彤的,上头黑色的钢笔笔迹格外显眼。

  这是齐晔深思熟虑了一个月,才研究出来的活动方案。

  他想了好几版,终于修改得让自己满意,也给罗苹瞧过。

  罗苹不太懂,就只是夸齐晔越来越厉害。

  所以,齐晔还是拿来给江茉看。

  “齐晔,这些都很棒。”江茉一边夸奖齐晔,一边给出她的建议,主要是这些活动的名字齐晔还没取,他觉得这些最有意义的部分,都应该留给江茉来。

  于是,江茉就给新年的活动取了“迎春纳福”四个字,听上去就很讨喜。

  齐晔设计的活动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活动形式是类似于江茉以前举办过的,一次性购买年货累计超过二十块钱,就会给你一个号码。

  等到大年三十那天,齐晔会在众人的见证下,从一个大纸箱里抽出一个号码球。

  而这个号码的主人,可以奖励一台彩色电视机!

  这劲爆的奖励,可以在第一眼就抓住大伙儿的眼球。

  反正要买年货的,在哪儿买不是买!

  在未日小卖部买,就有机会抽到彩色电视机!那可是彩色电视机啊!多少人梦寐以求想要得到一台彩色电视机,简直太疯狂了。

  齐晔看江茉的目光一直逡巡在这个奖励上,他拿出一张草稿纸,上面不少数学公式,“我已经算过,按照我们平常的活动参与度,这个门槛和奖励我们肯定不会亏,还能赚不少。”

  “嗯,我知道。”江茉翘了翘嘴角,“不错嘛,这个奖励肯定很吸引人。”

  谁不想有一台自己的彩电,可以在除夕看春晚呀。

  第二个活动,是针对辞旧迎新的那些日用品和布匹棉绒,以及装点房子的年画、春联、窗花等等这些。

  大家过新年都要穿新衣,有些条件好的,还会买新床单被套,或是更换一些陈旧的日用品,还要糊灯笼、贴窗花、写春联。

  而这个活动,就是买满多少钱的这些指定种类的年货,就能获得一份价值不同的新春贺礼。

  从小到大,可能是一支牙膏、一斤白糖、一块猪肉或者是一盒蛋糕。

  买得越多,送的新春贺礼自然也就越好。

  第三个活动,则是“半价返还”的活动。

  为了感谢大家的捧场,从大年二十四开始一直到大年三十的这七天里,齐晔和罗苹会把每位顾客的姓名和消费金额登记造册。

  在大年初一这天,同样会当着所有人的面在店门口进行抽签,从这七天的日期里,抽一天,给当天所有消费的顾客都返还一半的消费金额。

  当然,这返还不可能返现金,而是给面值多少,满多少减多少的消费券。

  这样一来,不又刺激这些拿到了购物券的顾客们之后又来消费了吗?

  而且有这么一个诱惑在,江茉估计不少顾客会分七天来这儿买东西,总有一天能抽中!

  这样的话,既来捧了人场,又来捧了钱场,正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