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遇良辰 第247章

作者:云霓 标签: 穿越重生

  孟长淑道:“京中是货物汇集之地,药铺也多,还有太医院可以询问,这件事交给严妹妹和李妹妹,你只管放心,当然我在京城的时候,也会不遗余力的帮衬,就算回到越州,也帮你寻越州本地的药材画成图。”

  三个人越说越高兴,孟长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欢喜过,除了坐在绣房里做针线、看书册之外,有了更想去做的事,即便熬到夜里,只要想到那些画将来的用处,就会说不出的欣喜。

  谢良辰心中一动:“孟姐姐要回越州?”

  孟长淑脸上一闪黯然:“过阵子吧!”

  三个人走入的笔墨铺子,看着掌柜吩咐伙计铺货,虽然外面一片嘈杂,但掌柜不慌不忙做事有序,谢良辰也就放下心来。

  选铺子的时候花了一番精神,但正因为准备的好,等到卖货的时候才这样水到渠成。

  眼见没有什么需要她们奔忙的,谢良辰就将孟长淑和严小姐带到一旁继续说话。

  谢良辰问孟长淑:“姐姐有心事?”

  孟长淑长长地叹口气,当着两个人也就不用太避讳:“我比良辰还要大几个月,家中不免有些着急。”

  严小姐明白了:“是为了亲事?”

  孟长淑点点头:“有人向父亲提亲,父亲似是也有几分满意,不过还没有确定。”

  谢良辰压低声音:“求亲的是哪家你知晓吗?”

  孟长淑道:“听说是隰州王节度使的外甥,叫季远。”

  果然前世今生重合在一起。

  严小姐年纪小,没经过这些,自然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是道:“既然还没确定,就是想要寻人打听打听季远的为人了?孟姐姐也不用着急,若是个好人自不用说,若是不成事的,伯父也不会答应。”

  孟长淑点点头。

  这个道理是没错,可季远擅长遮掩,孟家到了最后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孟长淑道:“其实我……并不想这样嫁人。”对夫家完全不了解,不知自己会去一个什么地方,也许这样的心思没有人能了解。

  谢良辰拉住孟长淑:“孟姐姐不急,凡事总有解决的法子。”

  谢良辰话音刚落,就又听到一阵嘈杂声。

  “快散开,快散开,囚车来了。”

  “快去看看,是那投奔辽人的萧兴宗。”

  谢良辰听到动静,快步向铺子外走去。熙熙攘攘的人影挡住了她的视线,常悦带着人为她让出一条路,她这才从人群中挤出来,接着她就瞧见了马背上的宋羡,宋羡身边囚车中关着一个人。

  那人满容憔悴,发髻散乱,只有一双眼睛还发着渗人的光芒,像是一条毒蛇,就算是被斩成两截,蛇头却还要扑过来狠狠地咬上一口。

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礼

  萧兴宗的囚车走远了,围观的百姓才回过神来,立即有人追着囚车怒骂。

  大齐的将领投靠了辽人,还帮辽人养出了十三太保,辽人奸细作恶多端,往近了说,越州、镇州的时疫就与这些人脱不开干系,更别说北方的战乱了。

  单是想起这个,百姓们都满心痛恨。

  “萧兴宗……投奔了辽人,最后还不是被辽人送了回来。”

  “为辽人做了那么多事,辽人为何没有庇护你?”

  “说到底就是一条狗。”

  “呸,他还不如狗。”

  “我的两个儿子就死在辽人手中,我打死他……”

  一颗石子狠狠地打在萧兴宗身上,紧接着是第二颗、第三颗……

  大家都知晓这样十恶不赦的人难逃一死,要等着朝廷将他拉去正法,所以全都避开了萧兴宗周身要害。

  百姓们发泄着心中的恨意,要让萧兴宗吃些苦头。

  宋羡拉着缰绳,按着身下的战马,吩咐衙差和同行的军使:“安抚好马匹,免得受惊伤人。”

  军使应声:“大人放心。”

  宋羡的目光从萧兴宗脸上掠过,立即对上了萧兴宗的视线,萧兴宗的面容有了些许变化,阴冷的视线中真的露出几分笑意。

  宋羡神情依旧淡然,仿佛眼前并没有萧兴宗这样一个人。

  萧兴宗的嗓子发出奇怪的响动,像是努力想要说些什么却说不出口。

  宋羡接到萧兴宗时就听军使说,萧兴宗自己毁了嗓子,什么话都说不出来,除此之外,萧兴宗的一双手也被折断,两只手早就干枯、发黑,显然不能用了。

  也就是说现在的萧兴宗不能说话,也不能写字。

  萧兴宗为何会变成这样?宋羡心里再清楚不过,因为有人不想让萧兴宗说话。

  “宋节度使辛苦。”

  囚车到了刑部大牢外,刑部官员立即上前向宋羡见礼。

  宋羡跃下马背还礼:“人押送回来了,但我接手的时候,萧兴宗已经吃了哑药,双手也受了重伤。”

  刑部官员忙道:“押送的军使让人送了公文回来,这是都是他们看管不严的过失。”

  宋羡点点头,看着衙差将萧兴宗押向大牢,宋羡正要抬脚与众官员一起前往衙署,刑部官员立即上前道:“宋节度使一路辛苦,先回去歇一歇,这里有我们在,我们会立即审问萧兴宗,请节度使放心。”

  宋羡皱起眉头:“这次八州的战事与萧兴宗有些关系,萧兴宗手下的十三太保曾送信给高豫,要与高豫联手……而且当年广阳王郡主的死也与萧兴宗有关……”

  “宋节度使放心,”杜琢的声音从宋羡背后传来,“皇上命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一同审问萧兴宗,定会将案子弄个清楚,至于有关八州之地的战事,朝廷也会询问我们,先要从攻打太原府开始,然后才是代州之战。”

  杜琢看着十分有耐心,仔细地向宋羡解释:“宋节度使莫要太着急,等朝廷需要自然会传你前来。”

  杜琢说完上前拍了拍宋羡的肩膀,宋羡一言不发,最终只能瞧着几个官员陆续走进刑部。

  杜琢回想起方才与宋羡错身的瞬间,宋羡的目光,宋羡快速看了萧兴宗一眼,然后摇了摇头。

  这是让他不要上前的意思。他们都知晓萧兴宗手中握着一个了不得的秘密。

  杜琢停在刑部衙署门口:“我就在值房等候,诸位大人审案需要的时候,再来唤我进去。”

  杜琢忽然有些感叹,他与宋羡虽然曾一起揭穿杨五,一起逛遍京城,又一同杀入八州之地,还在太原府互相谦让,深夜里秉烛夜谈,议论政局,但他们不是至交好友。

  宋羡离开刑部大牢之后,径直回到院子里换衣服,伸手解着身上的衣袍,宋羡吩咐常安:“让人盯着刑部衙署。”

  萧兴宗在他面前露出那样的神情,绝不会就此任人摆布,这么一个诡计多端的人,就算剩下最后一口气,也得竭力挣扎。

  常安应声。

  ……

  刑部密牢中,几个大人坐在椅子上,商议如何处置萧兴宗。

  问话萧兴宗是说不出来了,萧兴宗的双手也不可能再握笔,这案子到底要怎么办?众人虽然早就知晓消息提前商议,但如今还没有一个好结果。

  “其实案子证据确凿,”刑部官员道,“也不用萧兴宗来认罪,只要我们将案件证据和相关人的证词整理好,就能定罪。”

  “大人说的有理,”大理寺的官员道,“而且萧兴宗背叛大齐有目共睹,勾结外敌反叛朝廷就是死罪。”

  众人议论之时,忽然听到一个沙哑的声音道:“诸位大人就不想知晓……我……为何要……背叛大齐吗?”

  大牢里一阵安静,所有人露出惊诧的神情,纷纷抬起头向萧兴宗看去。

  押解萧兴宗入京的军使面色苍白,睁大了眼睛瞧着萧兴宗。

  萧兴宗忽然一笑:“因为我知晓一个秘密,如果不走,也会被杀,还不如自己谋一条生路,更何况杀父之仇大于天,我父亲……为大齐……忠心耿耿……最终却因为被逼着谋害广阳王……不得不以死谢罪……”

  萧兴宗的声音如同利器互相剐蹭,听到人耳朵里异常的难受,但他说的话却让人顾不得这些,只是仔细地听着。

  “广阳王是被人谋害的,谋害他的人……先借走了他的兵马……又泄露了八州之地的戍防和工事情形,”萧兴宗看着众人,脸上露出残忍的笑容,“送密信给我父亲,让我父亲打开关卡放辽人入八州……冯绛发现端倪,想要给广阳王报信……被我杀死……我将冯绛的尸身埋在了我们家易县宅子的后院中,然后将打开关卡的罪名诬陷在……冯绛身上。”

  萧兴宗喘口气接着道:“借着冯绛……欺骗宋启正,让宋启正站在我们这边来,至此为止……广阳王面临的就是一条死路。”

  在场所有官员面色各异,但眼睛中都有一抹恐惧又心惊的神情。

  萧兴宗目光从官员们脸上掠过:“各位大人得……感激我……感激我没有挑选你们其中一个人……讲这些话,否则……那个人就是死路一条……现在你们都知晓了……好在你们人数多,一时半刻不会被杀,但你们要自求多福。”

  “当年广阳王死了之后,我就是这样小心翼翼、惴惴不安,恐怕哪一天就会被杀,想来想去不如先下手自保……日后诸位大人……也要经历我承受过的,看看你们是否能比我做得更好,这就是我给你们的大礼。”

第三百八十四章 愤怒

  萧兴宗的阴恻恻的笑容,让在场的大人们不由自主地汗毛竖立。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一时之间,竟然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阻止萧兴宗。

  阻止是错,不阻止可能也是错。

  终于押送萧兴宗的军使大声道:“快……将他的嘴堵起来,他敢妄言圣上,乃大不敬之罪。”

  萧兴宗忽然大笑起来,嗓子受到哑药的破坏,笑声格外的渗人:“后悔没有彻底弄哑我?你的差事做的不好……让我出了声……你也会跟着我一起死。”

  “拦着吧……你们都怕被我说出实情。”

  “哈哈哈哈。”

  军使紧紧地捂住了萧兴宗的口鼻,手用的力道极大,眼见萧兴宗就要没了气息。

  大理寺官员看向刑部侍郎:“大人,再不管,可能人就要死了。”

  刑部侍郎如梦方醒,不管怎么样也不能让萧兴宗就这样死在他们这些人眼前,否则说出去还当他们为了遮掩实事故意杀人。

  这样欲盖弥彰岂非就是要坐实皇上的罪责?

  “将他拉开,”刑部侍郎大喊一声,“将人压下去。”

  军使眼睛中都是慌张和恐惧,他大喊一声:“不要拦着我,我都是为了你们好,你们就当没有瞧见,是萧兴宗自绝……”

  刑部侍郎果断下令:“军使疯了,先将他拉下去冷静冷静。”

  军使终于被拽开,萧兴宗大口大口地喘息着,他一边呼吸一边笑:“咳咳咳……我刚才……替你们尝过了,死也没那么可怕。”

  诸位官员因为要办萧兴宗的案子,将萧兴宗这些年在辽国的作为早就烂熟于心,可饶是他们知晓的再多,也不如见一面。

  现在的萧兴宗早就不是当年的赵兴宗。

  萧兴宗彻彻底底地是个疯子,聪明、歹毒、不怕死,如果不是宋羡将辽人三皇子用来交换,这萧兴宗很难被他们擒住。

  这样一个人,真的不好对付,更难对付的是萧兴宗方才说的话,按理说大理寺和刑部会审的案子,要将案犯的口供一字不差地记录在案,送与中书省,再由中书省看过之后,呈皇上预览,最后这卷宗要送入大理寺妥善存放,以便随时查阅。

  进入大理寺的官员,第一件事就是将近年来所有案卷都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