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你的谋士又挂了 第107章

作者:桑家静 标签: 穿越重生

  要说猜谜的话,她这里要多少有多少,复杂的、简单的、推理的、猜字的、猜物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要难倒他们,倒并非什么难事,只是……她要帮他赢吗?

  系统:(支线任务)——身在曹营心在汉,帮助孤竹狻菽(林胡、楼烦、巴鞑)获得猜谜胜利,接受/拒绝?(此任务可供选择任意四族为对象接受任务。)

  这任务的选择性倒是大,她可以任务选择帮助任意一族来获得来年割据狩猎游牧地域。

  她垂目片刻,再扬起,念出声道:“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各层几盏灯?”这是什么谜语?众人完全被这种新的猜谜载体给弄懵了。

  “这是猜字?”

  陈白起颔首:“不是猜字,而是猜各层灯的数量。”

  秦人籍婴在陈白起念谜题时,便有了几分警惕,眼下听了她出的这道谜题后,便阗静下心来,慢慢地开始理解题目。

  什么?!

  猜谜,得还猜出数来了?

  楼烦族跟巴鞑族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学问,他们连字都不认识,更别说会算数了。

  而籍婴则是习过算学,他心算不足,便拿着笔运算一下,却需要时间。

  首先,他先得理解陈白起这个谜题的意思。

  陈白起静候着他们。

  狻菽听到陈白起“自创”的谜题后,也在一边儿算着,可他根本不懂算术,甚至连题目都没有听懂。

  而陈白起这个谜题,其实只是给稽

  婴准备的,她想试试他的底。

  这稽婴正在快速地运算着。

  就在他们都一脸便秘地运算时,陈白起重新拿了一块竹简写上谜题后,又在翻面慢悠悠地写下答案。

  用一元一次方程式,便可得出答案,分别是3、6、12、24、48、96、192。

  当然,在现代有等式计算的情况下,这道题并不算难,可籍婴既不是什么数算天才,更不懂什么公式,所以他只能死算。

  他用的时候比较长,基本上时间一大半过去了,他只算出了一层。

  可他没有放弃,仍旧继续算着,在时间结束后,他得出了顶层与第四层的答案。

  只是因为七塔中的灯盏数没有会答上,所以他仍旧是输了。

  陈白起的新式谜题,简直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在这个连11=2、九九乘法表都没有的算法年代,陈白起简直是拿高智商在碾压众人。

第227章 谋士,扳回了(1)

  于是,这一局由陈白起成功地扭转局势,扳回了三分。

  狻菽与孤竹一族笑了,但楼烦、林胡与巴鞑三族却黑下了脸。

  “这种谜题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说是什么答案便是什么答案吗?我等如何知道,你说的便是对的?”巴鞑族的人叽里呱哇地开始闹腾。

  巴鞑族一个二个长得牛高马大,下身穿着兽皮裤靴,上身只搭着一件粗布背心,肌肉如拳头般一鼓一鼓的,在阳光下油亮油亮的,他们身上隆起的肌肉,硬硬实实,像一块块坚固的石头。

  巴鞑族在游牧民族中,可谓是以“力拔山兮”的威名著世,当然,或许上天给了他们一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身躯,却忘了给他们一颗与力量相匹配的脑子。

  巴鞑人行事的风格便是鲁莽与冲动,凭那火爆性子主宰理智,常常会干下许多惹人贻笑大方的事蠢事。

  因此楼烦族十分瞧不上这一群脑子跟石头一样的傻货,不过说一千道一万,楼烦至今不曾将巴鞑族驱赶出疢蝼,亦是忌惮这群傻冒那一身用不尽的力气,跟那不惧生死抱团拼死到底的憨干气劲。

  有句俗话说得好,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

  恰好这巴鞑又楞又不要命,着实令楼烦这支宿敌头痛恼火。

  陈白起笑容清秀儒雅地回了一句:“你们巴鞑族连答案都不曾写一个,这对与否,好似都与你们关系不大吧。”

  巴鞑族人一听这大白话(为让他们能够听懂,陈白起让狻菽翻译),这下脸一下便红了。

  这是给憋屈跟羞辱激红的。

  虽然巴鞑人易怒易动,但有一点却是值得称赞的,那便是耿直与服理,陈白起的话挑不出错,他们哪怕内心窝火,亦不会干出大打出手的事情。

  楼烦族人跳出一人,他嚷道:“这无论有没有写答案,我们既然参与了,都有权知道对与不对?!”

  这是打算拿人头来压了,所谓寡不敌众,哪怕“无理”也给你硬整出一出“有理”。

  这疢蝼楼烦族人与巴鞑族人不同,他们精明而市刽,懂得什么叫欺善怕恶,柿子挑软的捏,他暂时耐何不了人多势众的林胡,又耐何不了种族意识强悍、懂得利用山势作战的山戎孤林,只好拿这个除了一把子力气,什么事都蛮干横干的巴鞑族来侵吞。

  陈白起见那嚷话之人抛下话头,便隐入人群之中,不禁笑了一下。

  “我的解题方式并不适合你们,你们或许可以让自己的族人按照我写下的答案这样一盏一盏地数,看我所列下的数字是不是正好能够凑齐三百八十一盏。”

  这道理中。

  当场巴鞑族的人便下去数塔灯了。

  楼烦缄默,等待巴鞑族人的答案,静观其变。

  这时,林胡的稽婴出面,他道:“某想问一问,即便你的答案是对的,但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定答出吗?如果否,这便对其它参与猜谜者不公,还望不吝赐教。”

  这个问题倒是犀利,比刚才那个无脑的问题更有挑剔的可能性。

  毕竟这谜题孤竹族既然敢出,自然有相对的答案,只是这答案是否能够在一刻钟内算出,这便是有待考究了。

  陈白起早知他会有此一问,她沉稳应对:“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各层几盏灯,这个谜题猜的是七层塔,第二句每一层塔的灯数是成倍地加增,换而言之,譬如第一层塔中的灯盏是一,那么第二层塔中的灯便定是二,第三层塔则会是四,以此类推……这便是加增的倍增原理。”

  “为什么第一层塔是一,第二层塔便是二,第三塔便是四?”秋台下许多人一头雾水问道。

  陈白起默。

  她先前觉得这题稍微有点为难他们,如今看来,他们压根儿完全就没有懂过。

  “你可理解?”陈白起望向稽婴。

  稽婴老实道:“虽知其解,却不懂其解。”

  这句话中的两个“解”字,是一语双关。

  第一个解是“理解”的解,第二个解,是“解题”的解。

  陈白起笑了,能理解便行,剩下的只是技巧上的问题。

  她道:“解题思路由我告诉你,再由你告诉他们,可否?”

  她让他“告诉”他们,自然不是告诉他们怎么解题,而是告诉他们,她这道谜题与答案都没有问题,替她辟谣。

  陈白起相信,林胡有这种能力。

  籍婴求知识若渴,如现下许多士子一般,从不会放过任何能够探讨与交流彼此学术的机会,他想知道她是怎样解开这题,并于一刻钟内,自然是颀然接受她这一项“交易”。

  陈白起先将题解说了一遍,这叫审题,籍婴表示理明白,稽婴在秦国曾跟着穆远学习过一段“九章算术”,这算术中饱含着“方田”、“少广”、“金价”、“合分”、“约分”、“经分”、“分乘”、“增减分”、“贾盐”、“整数”和“分数”四则运算、各种比例、面积的内容。

  只是内容处有许多空白与空缺,常常令人刚入佳境,便只能嘎然而止。

  他对算术不精,擅长的亦只是“方田”“整数”“贾盐”等的日常运用,但他相信,他这种水平在普通当中,已算得上的难得一见。

  而陈白起这一题,他亦采用了多种算术,比例与增减,但计算起来时,效果十分缓慢,他认为无法于一刻钟内解算出来。

  陈白起向他解释:“你其实其本已经将答案算了出来,只是你不懂得这数乘倍增法,以置于耽搁了时间。”

  稽婴眼睛一亮:“何类数乘倍增法?”

  这题代入一元一次方程式来解最简单,但她讲解起来又会浪费许多时间,只能从他的解法入手,引他理解:“这题其实你只要算出其中一塔的答案,那么其它的塔数答案亦会相对而出,譬如,七层塔,共三百八十一,你先算出的第三层为十二,那么,自然以倍增数算,它的上一层塔必然是二个十二,即为二十四,其下一塔乃减倍数算,十二减化成二个等数,必然为六,这你可理解?”

第228章 谋士,扳回了(2)

  “所谓倍增是指……双倍,而倍增数有加倍增与减倍增?”稽婴双眸沉思,快速消化道。

  “没错,便这样理解。”陈白起用最简洁的说法,诱他进入解题思维。

  其实这种题目,或许现代人比较好理解,因为这倍数经常使用,可古代却是一便是一,二便是二,实数实打的,鲜少能够在脑中行成一种惯性思维定式用上倍数。

  因为这倍数又牵扯到了乘法,古代人可没有从小便学习“九九乘法表”之类的公式,就像数学家知道许多题可以用很多种公式进行代入解题,可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学习到这些公式,根本没有接触过,或者这种解题方式,于是他们只能通过自己十分浅显的理解,用最笨最原始的方法来计算。

  这便导致,效率十分低下。

  如同籍婴,虽然懂得运算,可因为知识面的局限问题,没有办法举一反三,用上最简单的方式来算,因此他算的时间过久,导致了输。

  经陈白起一番浅显易懂的讲解,稽婴眼前一亮就像开辟出了一个新的视野,顿悟了之后,便十分惊奇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

  因为懂了一道新的知识题,稽婴显得十分高兴,他真心诚意地向陈白起再三致谢,在他心目中,这少年郎已非一般人,而是一名在他学术上对他有所启发的“导师”,值得他的尊敬。

  只是,籍婴心底疑惑,这样不凡的少年,怎会流落至此地当一名蛮夷人的军师?

  陈白起回以一礼。

  稽婴又回头向林胡一族解释,这样一来林胡一族这边接受了,这等同辟谣这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解出,只是他们不会而已,而巴鞑族在一盏一盏地算下来后,确认答案无误后,二族亦只能无奈放弃继续“抗争”了。

  只是,他们再三严厉申明,下一题若再是出这样的“谜题”,他们便不干了。

  而陈白起有了这一次的麻烦体验,怎么可能再选择这种麻烦的题目,只有拿出那种他们能够理解得了的却解不出的,他们才会心服口服。

  接下来,便是孤竹出第三道谜题。

  “方才之题太过严肃了,只是下面这题倒是轻松许多。”陈白起见众人一副严阵以待地紧紧盯着她,哑然一笑。

  也怪她先前一题太过“离经叛道”,惹得这群蛮夷简直一下将她当成阶级敌人一样。

  她想了想,在脑海中收刮一下她所知的谜题,挑出一个比较合适的,道:我先讲一则小故事,谜题再揭晓,话说,从前有位连试落第的寒士,他生活十分清苦。一日,一位少时同窗完婚,托人悄来四句诗:“自西走到东连停,娥眉月上挂三星,三人同骑无角牛,口上三划一点青。”

  “猜这首诗?”有人疑问道。

  “非也。”陈白起摇头:“这首诗,故事中有揭晓谜底,乃一心奉请。”

  “一心奉请?”

  “这个毋须多猜,故事继续,这布衣寒士见是”一心奉请“四字,忙说:”盛情难却,非去不可“。于是到邻居钱子敬家去借驴。钱子敬见寒士来借驴,取过笔墨,在简上写道:”正月初二,初三,初四,初五……三十。“写毕搁笔,给了寒士。寒士一愣,接过纸条一看,拱手称谢,说:”多蒙相助,明早我就来。“说罢高高兴兴地出了钱家大门……”

  说到这里,陈白起顿了顿,道:“眼下可示谜题,你们猜,这钱子敬在纸上写的究竟何意,而这寒士又是如何确定这钱子敬将驴借给了他?”

  咦?这……这是从故事中猜字了?

  可这故事,许多人没怎么过脑,眼下只记下几个词而已。

  众人傻眼!

  等等,他们得好生回忆回忆这则故事的重要点,便私下激烈地开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