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相国夫人 第187章

作者:红姜花 标签: 穿越重生

第125章 一二二

  122

  韩王献玺之后,韩国彻底沦为秦国的藩国。秦王送公子非回新郑,立为代王,但韩国境内上下皆为秦臣、行秦制,韩国已名存实亡。

  而秦国从发兵到韩国投降,前后不过两年的时间,彰显出了绝对的实力。

  与秦、韩毗邻的魏国,彻底为秦兵强势吓破了胆。魏王主动献地请求联盟,不思抵抗,只求暂缓为秦所灭的攻势。

  但秦国的下一个目标本就不是魏国。

  公元前240年,秦国突然发难。

  秦国放言:近年燕、赵交战频频,而燕太子丹始终在邯郸为质。明明两国有盟约在先而赵国不遵守,念及秦王与燕太子多年友情,秦王不忿。秦国要求赵国要么停止刀戈,要么将在邯郸为质的燕太子丹送回燕国。

  否则,秦国不会放任赵国毁坏中原平和。

  “阿母,我不明白。”

  咸阳工坊内,德音、文茵跟在赵维桢身边,听说工匠们讨论起这件事,纷纷围了过来。

  德音困惑地挠了挠头:“王上放言,不是为了打赵国吗?那赵国把燕太子归还给燕国不就是了。”

  赵维桢闻言莞尔:“于公于私赵国都不会的。”

  趁着学堂放假,赵维桢就带着两名宝贝闺女出来转转。

  秦王年幼时,时常随着赵维桢在食肆、工坊,以及田地织坊当中行走。现在国君成人了,没道理区别对待自己家的孩子。

  “为什么?”连文茵都把目光从铁匠手中的兵器恋恋不舍地收了回来。

  “于公,虽赵国扣留人质还要打燕国,是为不义,但两国开战到底是两国之间的事情。秦国可出言责难,以此发兵,就是威胁。”赵维桢说:“不论赵国是止战,还是送回人质,都是听从秦国的话,显得低了秦国一头,有失诸侯威严。”

  这主意还是赵维桢出的。

  感谢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上两国打仗,第三方要搅混水时用的外交辞令写得那叫一个清楚。

  而且,赵王偃是什么德行,她还不了解吗。

  “于私,当今赵王可恨死秦国了,尤其是恨王上。”赵维桢嘲讽道:“小时候太子丹没少帮王上和他打架呢。”

  抛开国事不谈,这就是赵偃欺负燕丹,嬴政过来帮忙。

  赵维桢几乎都能想象到赵偃在朝堂之上气到吹胡子瞪眼的模样。

  她话音落地后,德音和文茵纷纷震惊地瞪大眼。

  “王上……王上还打过架?!”

  “阿母一定是在说笑!”

  赵维桢:“……”

  看着两张写满了难以置信的小脸,赵维桢忍俊不禁地摸了摸她们的头。

  在双胞胎心中,秦王政的地位相当之高。

  虽然他年轻、对两个小豆丁也不错,但他到底是国君。平日私下里的嬴政并不是个如朝堂上那般冰冷强硬的人,可他总是板着一张脸,不见喜怒又冷锐干脆的模样,对小孩子还是挺有威慑力的。

  这样的嬴政,就算让双胞胎姐妹抓破脑袋,也想不出他有与人打架的一天。

  打的还是赵王!

  “我再告诉你们一个家国级别的机密。”赵维桢附身,凑到两名女儿身边压低声音:“王上小时候还偷喝过酒,甚至偷偷醉了!”

  什么?!

  双胞胎闻言,两双清澈的狗狗眼恨不得要瞪出来了!

  姐妹二人震惊到愣在原地,而后墨家钜子秦央才迎了出来。

  如今秦央见赵维桢,简直就是商人见到活财神。他无比热情道:“君上,我听荡威说,你是又想到了什么新点子?”

  新点子……倒也不能说新的吧。

  赵维桢笑眯眯地拍了拍德音和文茵的肩膀,嘱咐几句不能耽误工匠们工作,就叫侍人看着她们先行参观工坊。

  待到女儿们离去,她才从袖子里掏出图纸。

  “我听荡威说,蜀地来了不少技艺精湛的铁匠。”赵维桢将薄薄的图纸递了过去:“你们研究一下,能大批量生产么?”

  秦央赶忙接过图纸一看,而后愣住:“这不就是长剑……不对。”

  他猛然抬头:“君上想制长刀?”

  “刀柄作圆环状,就叫环首刀吧。”赵维桢说。

  严格来说,这东西叫汉刀。

  先秦时期的骑兵,由于没有马具,兵器也跟不上,因而功能主要是协助步兵作战,作侦查与骚扰。

  赵维桢将马具拿了出来,秦国的骑兵除却用长矛冲锋外,其余武器多为弩、弓箭,以及长剑等等。

  但这样的冷兵器其实不太适合马战。

  因而到了西汉时期,骑兵取代步兵成为作战的主要战力后,青铜剑彻底退出历史,取而代之的则是汉刀。

  秦央本身就是工匠,他比赵维桢更了解骑兵们的需求。只是一眼,他就看出了长刀的优越性。

  “做单刃,是个好主意。工艺就简单很多,也就不怕损耗。”秦央连连点头:“剑为双刃,用起来就需要技巧,单刃可防止兵器伤及自身。如此一来,骑兵在马上的动作可由突刺便劈砍,更容易上劲。”

  剑为双刃,单刃就为刀。

  那工匠打造时,单刃肯定比双刃更容易一些。

  赵维桢也是听到荡威说,蜀地的工匠有着更高超的冶铁工艺才想试试看的。

  “你与新来的铁匠们商量一下,”赵维桢说,“能否将刃做薄一些,刀身重一些,用冶铁制造最好。”

  在历史上,到西汉末年,钢制兵器已经完全取代了铜兵器,技术相当成熟了。

  可惜的是赵维桢不是很懂化学,更不懂炼钢。

  她也只能是力所能及地提供生产铁兵器的条件和思路——

  而现在,也确实有了足够的条件。

  秦央招呼其他铁匠过来,几名经验丰富的老铁匠凑在一起,大致一看,就明白了赵维桢的构思。

  “君上所想绝妙!长刀工艺反而简单。”

  “刀刃做薄,只重劈砍,借刀身重量加力,倒是个好法子。”

  “如此将军们训练骑兵时,也要容易的多。”

  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就有铁器的使用,到了战国末年,兵卒作战时用的兵器已为青铜器和铁器混合。

  至于赵维桢生活的当下,秦国早已开始逐步普及铁器的使用。

  原因在于农具的改革与农作物的增加,粮食产量提升了,人不缺吃的,就会去做其他的事情,显然探矿就是其中之一。

  墨家子弟又做出了水排,亦是提供了相应的冶铁条件。

  更遑论如今韩国为秦国藩国,魏国又为吞并了大半,中原的矿藏也悉数归于秦。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赵维桢始终觉得,历史推进用不着靠一人。

  基础生产力提升之后,不用她去做什么,这不是就有吃饱喝足、条件充沛的铁匠,自己开始琢磨如何精进技艺。

  那冶铁、制钢的技法不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么。

  “那就劳烦诸位。”

  赵维桢由衷道:“若是能成,秦军将士们不仅是多一份战力,更是多一份回乡的机会。”

  秦央兴致勃勃回应:“君上客气了,这事本就是我们的职责。不过……”

  “不过?”

  “王上当真要打赵国?”秦央问。

  赵维桢莞尔:“哪里不可么?”

  秦央挠了挠头:“韩国最弱,先行打下来,接着不该去打第二弱小的魏国么?”

  “如此看法,亦算一家之言。”赵维桢耐心解释道:“只是打韩,是因为韩国毗邻秦国,也在赵、魏之间。今日韩国为藩国之后,成功将赵国与魏国分割看来,并不是因为韩国最为弱小。

  “而后再看赵、魏两国,目下赵国尚有一战之力。如果秦国先打魏国,赵国肯定会出手阻挠,而先打赵国——魏国如何,你也看到了。”

  古人也不都是傻瓜,我国历史上大半经典典故都来自于先秦时期呢。

  抛开生产力的局限不讲,秦国在战略的部署上,赵维桢自觉看不出任何问题。

  “可是……”

  秦央犹豫道:“赵国还有李牧将军。”

  赵维桢挑眉。

  并非赵维桢想长他人志气,只是秦国尚武、奖励军功,在严格的军功封爵制度下从来不缺英勇猛将。数秦国悍将那是要数出一整本史书来的,可饶是如此,历史上的秦国想打赵国,也是对李牧忌惮无比。

  足以可见其能力。

  也许秦央一个技术宅不善于政治与兵法,但他的反应也侧面证明了一点:连不问世事的科研人员都知道李牧打仗厉害。

  毕竟能带步兵大胜骑兵的武将,放眼全球上下五千年,一手也能数得过来。

  打不过,说不动,墙角深深扎根在赵国土地里,撬是注定撬不过来的。

  要说行离间之计……

  赵维桢心中酝酿了诸多想法,面上却认真道:“赵国有李牧,秦国还有王家、蒙家父子,以及其他猛将呢。”

  秦央讷讷道:“我不是这个意思,君上……”

  赵维桢侧头,指向摆在一旁的兵器架子:“纵然信不过兵卒,也得信你们打造出的兵器才是。”

  听到赵维桢这么说,秦央的脸色才好看了一点。

  “君上说的是。”他笑道:“赵国只有一个李牧将军,咱秦国名将可是多得是呢!”

  这还差不多!

  赵维桢刚想再说些什么,话到嘴边,就看到魏兴一脸大事不好地匆忙走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