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科举种田 第100章

作者:酸茄 标签: 玄学 穿越重生

  他让肉圆先出去,而后拿着图给他媳妇儿瞧,调笑着道:“以后小舅的事情就不用管了,他应该是懂了。”

  赵平悦见了那图上的血痕,憋住笑道:“确实如此。”

  因为他媳妇儿还在孕期,便不如平时起得早。不过眼下既然已经醒了,姜鱼墨便揽着她的肩膀抚着她的肚子:“这书你收好,等你生完孩子咱俩也试试,嘿嘿嘿。”

  赵平悦推搡着他,羞怯的道:“滚滚滚。”

  没多久,便又是要过年,书院在小年前就给学子们放了年假,姜鱼林也该回来了。这是他自国子监入学后第一次回来,家里人自然是有许多话要问他。

  轻易也不能随意走动,并不是说他们想去京都就能去的。毕竟这世对于人员流动管控的还算是比较严格。去往京都皇城都是需要官府给批了“公验”才能走。

  “凡行人车马出入往来,必据过以。”

  而这“公验”便是他们的出行凭证,也被称作“路引”。

  李白出长安时曾得一块御赐金牌,上书“敕赐李白力天下无忧学士,逍遥落托秀才,逢坊吃酒,遇库支钱,府给千贯,县给五百贯文武官员有失敬者,以违诏论。”

  不是人人都是李白,有皇帝御赐的金牌做公验,如果说一个人想要出发到其他地方的话,是一定要对自己所经过的地方进行备案的,所以携带公验很有必要。

  此番姜鱼林回来还带了王大人叫他送来的书信和节礼。

  他走的时候赵平安还特地写了信件过去说明了家里人的意思,说愿意认王大人为义父,两人只信件沟通过一回,原以为王大人已经忘了,没想到此番竟让他带了节礼过来。

  姜鱼林思索片刻,还是提了一句:“平安,我瞧着王大人待你很不一般。”

  不只是他,赵平安也这么觉得,王大人是什么身份,他是朝廷的四品大员,主动给个孩子送节礼,不是看重又是什么?

  除了一些年节寻常问候之外,王大人还在信中说,这鬼怪小说已经传到了京都,让他好好儿写,另外就是他让姜鱼林送来的礼,让赵平安要好好照料。

  赵平安看见这句还有些不解,什么礼物还需要好好照料,难不成又是什么盆栽之类的?

  他挠了挠头,实在是不明白,便拿着信凑到姜鱼林跟前,指着这句问他:“王大人送来的礼是什么?

  姜玉林抿了抿嘴,憋住了笑:“这是王大人特意交代给你的惊喜,你跟我过来瞧瞧。”

  “行吧。”

  既然是惊喜,自然需要亲眼去瞧瞧,现在说出来可就没意思了。

  姜鱼林此番带来的东西不少,大多都是京都时兴的玩意儿,还带了几本《诡事怪谈》,姜雨和姜二爷平时没事儿就喜欢看些个话本子。

  虽然不能直接告诉他们这是赵平安写的,却不影响他买回来给他们瞧瞧,看个新鲜。

  王大人给他送来的礼被姜鱼林特地吩咐人放到了自己的屋里,还没进屋便听屋内传来“支支吾吾”的动静。

  没等赵平安问话,姜鱼林赶紧推门进去,赵平安随后跟在他后面也进了屋。

  弄出动静的是一只长毛儿小白狗,此时正撕咬着姜鱼林的书本,瞧着奶凶奶凶的。

  小白狗不大,约莫两三个月的样子,摇头晃脑的,见有人来了,摇着尾巴迈着小步子就溜达到了姜鱼林跟前儿,一点儿也不认生。

  可惜姜鱼林并不理他,而是自顾走到了那被撕破书皮的书本跟前蹲下身去整理。小白狗就跟着往他身上爬,支着两条腿,一下一下的舔着他的手。

  姜鱼林把它扒开,它又继续爬上来,如此反复了好几回。

  赵平安实在看不过去,便把那小白狗抱了过来在手里不住的揉搓它的狗头,亲亲抱抱举高高。

  赵平安咧着嘴问:“这便是王大人送我的礼物?”

  “嗯”,他一边收拾课本,一边回说:“这是王大人养了许久的大白狗下的崽儿,很是金贵,轻易送不得人,此番他特地让我带回来给你。”

  赵平安大概能够理解这狗的金贵程度,因为这里的狗不像前世是一般品类繁多,大部分都是串混了的,常以白狗花狗黄狗黑狗居多,纯色还是很少见的。

  特意养狗的人家相对还是比较少的,想想,人都吃不起饭,更别说是狗了。

  有句老话常说,“猫来财狗来富”,这句话并非指的是有猫有狗才能富贵,而是指的富人才会想着去养狗养猫。当然也有一种说法,便是这狗的叫声拟声为“旺旺”,便指的是家中兴旺,也是好兆头。

  赵平安抱着狗跟他说:“鱼林哥,回去你记得告诉义父,他送的这礼物我很喜欢。”

  “嗯,知道了,那你要不要给这狗取个名字?”路途遥远,这一路把狗带过来可是不容易,他也跟着照顾了一路,自然也是有感情的。

  赵平安想了想:“不如就叫富贵吧!”

  “怎么想起取这个名字?”

  “狗富贵,勿相忘,自然是要叫富贵。”说这话的时候,赵平安得意的昂着头,没一点不好意思。

  姜鱼林“……”

  苟富贵,勿相忘,是这么解释的吗?

第一百零五章 好一个杀人诛心

  富贵儿倒是好养活, 姜鱼林告诉他说这狗才两个月,不大。

  赵平安惊讶道:“嚯,才两个月就这么大了!”按富贵儿如今的大小, 他怎么瞧都像是条大型犬。

  王大人是贵族,家里养个宠物都喂得比别人家要精细, 顿顿都有肉汤,吃的比下人都好, 但在姜家可不是这样,硬件设施可比不上世家大族。

  不过老太太说:“富贵儿毕竟是王大人送来的,代表着王大人给咱们的体面,还是得好好养, 在王家怎么喂在姜家就怎么喂。”

  换了别的宠物他们一准儿有意见, 但这回老太太说得这话连姜二爷和二太太也不敢有什么不满。

  他们敢有不满吗?

  别说这回是老太太发话, 哪怕是看在他儿子姜鱼林和王大人的面子上他们也不敢说什么。

  再者说,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去讲, 若是旁人来姜家问起,他们还能说上一句“这是官老爷送的”, 说出去旁人都得艳羡, 不比旁的强?

  又因为老太爷平常便爱养些个花鸟鱼虫的, 对动物自然也是爱屋及乌喜欢的紧, 所以他也时常带着富贵儿出去溜达。

  要不说这富贵儿也是通人性, 有时候老太爷带它走的路多了便不愿再走,就拦在老太爷的脚跟前儿打滚儿,动也不动,老太爷便只能抱着它回去。

  这待遇,也只有姜鱼墨比得上了。

  有一回他们走的远,还溜达到了鸟爷的店里, 老太爷抱着富贵儿还特意炫耀了一番,说这是王大人送来的节礼。

  他俩本就相熟,平时也都是称兄道弟,这么说其实也就存着一个好玩儿炫耀的心思。结果每两日鸟爷就让人送来了一只纯白的狮子猫……也是长毛的。

  全家人看着眼前这一猫一狗,都有些无语,谁能想到这两个干爹竟打起了擂台?

  老太太还瞪了老太爷一眼,意思是说:你看看你干的好事。

  这事儿整的,“猫来财狗来富”齐活了。

  老太爷表示自己冤枉得很,他哪知道他这位仁兄能这么“小心眼儿”,他就是炫耀一下,谁能想到鸟爷直接就送了只猫来。

  姜鱼林看着跟前儿互相看不惯的一猫一狗,似笑非笑地看着他:“这狗叫富贵儿,那猫你打算给取什么名儿?”

  赵平安想了想,遂说道:“猫美如花,就叫如花吧!”

  “如花……哈哈哈!!”

  姜家众人见他又抖机灵,“噗嗤”笑了出来,只有姜鱼林仰头望天,叹息不止。

  对于赵平安的脑回路他是服的

  ·

  马上就到了过年,姜家今年的年节比平时要热闹许多。

  首先便是姜鱼林中了举,其次便是姜家即将又要添新一代人。

  老太太发了话,今年要亲自动手包饺子,还让大太太二太太外加几个孩子都一道过来包,姜鱼林这个举人老爷也不例外。

  赵平安偷偷的跟老太太提议说:“不如在这饺子里面包上几枚小银裸子,图个吉祥。”

  老太太觉得这主意不错,不过银裸子太没劲儿,不如包上几个小金裸子,还问:“你是从哪听说的这习俗?”

  赵平安随口回了句:“从书上看到的,别的地儿有这习俗,瞧着挺有意思。”

  老太太也觉得挺有意思,过年嘛!本就是图个好兆头,也图个热闹。

  凑热闹,不花钱可不行。

  姜家今年的饺子和了好几种馅儿,也是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这小金裸子也获得了姜家人一众好评。见家里人都高兴,老太太便又拿了些银裸子出来让下人们也跟着凑凑热闹。

  除此之外便是贴春联儿。

  今年的春联儿都是由姜鱼林所写,老太爷还带着他和姜鱼墨出去贴,因为赵平安个头太矮,就只能带着富贵儿在旁边看。

  富贵儿来了几日,跟老太爷出去溜达了几个早上也认识了隔壁家养的一个大黄狗朋友。赵平安带他出去时他就去找了那隔壁的大黄狗出来玩。

  正好今日雪下的不小,落了两条狗一身,那雪虚虚的粘在毛尖上也不落下来,两条狗圆滚滚的,就在门口打打闹闹。

  等姜鱼林他们贴完了春联赵平安儿便叫富贵回来,富贵玩儿的正高兴,反而有些不愿意“呜呜”地叫着,大黄狗也跟着“呜呜”叫唤。瞧着它们那可怜巴巴的样子,四人就放任了他们再多玩儿会儿,闲来无事就在门口看两条狗打打闹闹,顺便说说话。

  这场面倒是让赵平安想起了前世的一首打油诗,只见他捡起一根细棍在地上写了两句“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随后他又放下笔让姜鱼林和姜鱼墨来补充。

  这诗不难,可以说是简单,两人倒是补得上来,只是补出来的诗也只是中规中矩罢了。

  老太爷见三个孩子玩的尽兴,又问他:“平安,你觉得该怎么补充?”

  赵平安坏笑了一声,拿着棍子在地上接着写道:“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念完,几人不禁笑了起来。后面这两句着实是破坏了意境,不过细细品味起来倒是有意思得很。赵平安说这诗是他在书上看的,说这话的时候还跟姜鱼林对了个眼,姜鱼林自是明白他说这是什么“书”。

  几人又问他还有旁的吗?

  “有”

  只见赵平安接着在地上接着写道

  “什么东西天上飞,

  东一堆啊西一堆。

  莫非玉皇盖金殿,

  筛石灰啊筛石灰。”

  写到前两句时,几人还想着后面会有反转,果然第三句便见有了反转,没想到第四句就更加反转了。

  几人不禁仰头大笑:“这诗是谁写的?也是个妙人。”

  赵平安回想到张司令的大作,心中想着,他可不就是个妙人吗?不然也写不出这样有趣的诗作来:“名字忘记了,不过此人确实是个妙人。”

  四人在外头待了不长时间便有丫鬟出来喊人,说老太太说今日要守岁。

  其余的人自然没什么意见,除夕守岁本就是该的,况且今年比往年都要鸿运当头。

  今日的炕烧得暖暖的,一家人围坐在屋里显得确实热闹。平时虽然也是聚在一起,但也只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这种彻夜聊天的时候毕竟是少见。

  屋里头各类糕饼果子,一应甜品茶水摆了一溜,几人也听着姜鱼林说起在国子监的事情。据他所说,京都的人都不大吃猪肉,不过当他们问起原因时姜鱼林支支吾吾随口糊弄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