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科举种田 第13章

作者:酸茄 标签: 玄学 穿越重生

  女人的嫁妆都是私产,赵平悦的嫁妆跟她们二房可没什么干系……

  二太太随即开口道:“养一个外人在院子里头,家里这些东西你真能保证他什么都不碰?大嫂你这话只说的好听,好处全让你们大房占了。”

  她又扭头看向姜家二老,控诉道:“爹,娘,咱家可还没分家呢!”

  问题就出在这,他家是没分家的,若是分了家,别说是养一个,养十个他们都不带多说一个字儿的。

  对于大房来说,只赵平悦一个儿媳妇带来的嫁妆钱就是他们姜家一半家产了,只要她儿媳不败家,这嫁妆早晚都是要传给大房的下一辈的。

  尽管他们并没有想要贪图儿媳嫁妆的想法,但自古女子嫁妆都是多多益善。

  姜二爷也接着开口劝道:“大嫂你想养个别家的孩子我不管,本来嘛,这事儿跟我们二房又有什么干系?可这家里还是爹和娘做主的,你养孩子,我们是能多吃两口肉还是多长两斤膘?”

  姜大爷觉得,总不能叫他媳妇儿老被他弟弟当他面顶嘴,长嫂如母,这可不就是下他面子。

  “二弟此言差矣!一年三十两银子,一个月就是二两五,猪肉是二十文一斤,这便是125斤的猪肉,长两斤膘也不是说不行”

  姜大爷一脸认真的在计算,而后说道,他本就是一个严谨的人。

  姜二爷“???”

  他是这个意思吗?啊?他是这个意思吗?他姜家差那两口肉?还是他自己差那两口肉。

  “大哥”姜二爷扁着嘴还想再劝。

  “好了,别争了,咱家还不差一个小孩子的那两口饭”,姜老太爷说了句公道话。

  老太太也跟着道:“嗯,你爹这话说得倒是在理,赵家的根儿都在这孩子身上了,咱们若是也不管,恐怕是难以长大成人。

  两口饭罢了,还不至于跟个孩子计较,只希望他大了记得咱家的好也成。”

  姜老太太出马,一锤定音。

  她前日里吃的燕窝都是这孩子她娘送来的,吃人的嘴软,不给人办事儿可不行。

  姜大太太赶忙道谢:“谢谢爹,谢谢娘!爹娘慈悲心肠,救这孩子一条性命,必能长命百岁。”

  姜二太太:“娘,你不能……”

  姜老太太撇了她一眼,威胁道:“你在教我做事?”

  “儿媳不是那个意思,只是……”

  话没说完,老太太又是一句话顶了回去:“你在质疑婆母?”

  “儿媳不敢”

  本朝以孝治家,质疑婆母的帽子她可不敢戴,姜二太太果断低头,即便她再觉得不公也得敲碎牙齿和血吞。

  “老二你记得,这是你叫我跟你爹说话的,既决定了你照着办就是了,难不成真想叫咱家分了?”

  二房两口子口中忙呼着“不敢”,二老才拂袖离去。

  十月十八,烧了头七纸,祭拜完她爹娘,赵平悦带着赵平安和吴嬷嬷和奶娘,一行四人进了姜家。

  去老太太那请安的时候正好碰到要回去的姜二爷和姜二太太,俩人虽没有什么逾矩的举动,但是那眼神看的赵平悦头皮一阵发麻,想是她把她弟带来的缘故,二房人还有意见的。

  不过她倒是没太在意,老太太既然发了话,她带她弟过来就是过了明路的,谁有意见就跟老太太说去。

  总归她是正经嫁过来的,她弟也不白吃他们家的,可不是那寄人篱下的穷亲戚。

  说白了,就是有钱,就是自信,就是有底气。

  而家里的下人们大多都被遣散了,这些人在赵家服侍的这些年里,手里多多少少也都攒了些钱。

  赵平悦也不难为他们,买这些人大多都是在十两出头,大概在十二两左右,每人六至八两银子,就可以把身契赎回去。

  若是有那手上没钱的或者不想走的,就继续在宅子里待着,替主人看家护院,打扫庭院,等平安大了还是要回去的。

  只一点,赵家内闱之事她不想叫外人知晓,他们离了赵家,以后也不可再卖身或者去哪个宅子里做事,做点小生意,包几亩地都成。

  若是有人问起,也都说不知道,想走的都要签保密的条款,以后若是发现有人泄了密,这就是凭证,是能够报官抓人的。

  如此,家里倒是还留下了小半数人,有大半都愿意给自己赎身。

第十五章 百花齐放

  给老太太请完了安,赵平悦便带着

  几人进屋安置。

  姜大太太早已命人收拾好了厢房,就等他们过来,人安置在赵平悦的隔壁。

  屋子倒不如他们的那间大,毕竟他们是先入住的,又是主人,肯定都是先挑选的最好的,只不过赵平安的那间也算不上差就是了。

  乳娘因为要贴身伺候赵平安,所以便是住在同一间的,她二人的衣物也都是她来洗。

  反倒是吴嬷嬷,因在赵家时就是管家之下的第二人,她什么都会一些,所以平常赵太太有个什么吩咐都喜欢叫她去。如今赵太太不在了,她就帮着赵平悦打理她手上的那些田产铺面宅地,租金的收取也都是靠她去奔走。

  平常她也会辅导赵平悦的学习,毕竟早些年宫里看的学的,外头经历的也都不少,手里拿得出手的本事可是不少。

  如此倒是不适合住在厢房,只能搬去最后头的下人房了。这本就是姜家的规矩,但叫赵平悦开口说倒是有些为难她了,后来还是吴嬷嬷主动提出的要去下人房居住。

  她也不想叫孩子为难,连姜家的管家也都是住在下人房的,她何苦去搞这个特殊让她们大房都没面子。

  况且她本人觉得,只要有个住的地方就可以了,本来就是下人,倒是不拘这些。

  算学还是跟着姜大太太学习,毕竟账务她接手了很多年,在这方面吴嬷嬷自认是比不上的。

  午饭姜鱼墨跟姜鱼林都不在家吃,他们在县里书院读书,中午都是小厮提前带了饭去叫书院的人统一给热。

  除开一些年节,重要的日子以外,一月休息三日,九日一休,如此正好是三旬一月。

  书院教授的课程主要还是以科考的科目为首要,如此,有些天赋的可以选择继续读书走科考,没有天赋的,中途辍学,科考失利的也大有人在。

  不得不承认,这一世没钱是真读不起书,他们姜家当时是买了隔壁的宅子合并的现在这座小院,原来那家便是一户读书人家。

  那家人的孩子先是考中了童生,便就学着旁人参加一些读书会,整日里花天酒地,咬文嚼字掉书袋,美其名曰以文会友。

  后来就因为这个,把家给败了,房子也给卖了,后来家里实在撑不下去了,只得回乡下种地,好在身上还有功名,在乡下谋了个教书的营生。

  若是他幡然醒悟了,过些年或许能混个秀才公。

  天快黑的时候,姜鱼墨回来了。

  前几日便听他娘说,他媳妇儿的弟弟,也就是他的小舅子要来他家住了。刚一放学,一脸兴奋的姜鱼墨就带着姜鱼林往马车上爬,吩咐车夫让马儿跑快些,好快点儿回家看他小舅子。

  孩子有什么好看的?

  姜鱼林不爱跟他凑这热闹,到了家,拿了课本儿,就自顾回他自己的院子读书去了。

  跟姜鱼墨这个爱闹腾的性子不一样,姜鱼林是个极冷淡的少年,平素里不爱打闹不爱惹事更不爱说话,唯一感兴趣的便是读书习字。

  他是真心喜欢读书,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姜鱼林自打进了书院,每一回的考试,他都是第一,没有例外,妥妥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家里所有人对于他走读书科举这条路都是十分认同的。

  都说七八岁狗都嫌,姜鱼林却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或许是因为孩子真的是太好了,跟姜二爷和姜二太太的急脾气一点都不像。

  有些时候,就连姜二太太也都怀疑这孩子是不是她亲生的,但是这孩子是她奶大的。若不是她知道这孩子是从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她也是真的怀疑。

  而姜二爷一直很肯定这就是他自己的种,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姜家老太太立下的规矩。

  自成了亲,他从不在外头过夜,每晚都回去,有什么应酬出远门的事儿也都是他大哥出去忙活,而他媳妇儿白天在家,日常都有丫鬟小厮跟着,所以只可能是他的种。

  可以说,姜鱼林这性子,谁也不随,也谁也不像,哪怕是他娘站在他跟前儿,他也是这个样儿,话能少就少,脸上该没有表情还是没表情。

  但这并不代表他礼数不周全,该有的礼数,他还是晓得的,只看之前姜鱼墨成婚的时候就看得出来。

  老话说“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赵平安已经成功解锁了如何翻身的要领。

  如今三个月的他,手上更有劲儿了,有时候还能在床上用手撑着趴一会儿。

  一直担心赵平安会不会滚下床的乳娘本想给他定制一架婴儿车,不过后来他发现,赵平安从不靠近床边儿。

  在乳娘看来,这个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起来,实在是聪明的紧,奈何她只要一说起来,人家就以为她是在恭维主人家,没人信啊!

  对此,乳娘也很是无奈。

  她也不是傻子,既然能给人做奶娘,自己当然也有孩子,两个孩子还差不多大,这么一对比,差距立时就体现出来了。

  比方说他家的孩子哪怕是拉了尿了也不一定会哭,只等到实在受不住了,才嚎两声,叫人给换,有时候也没有什么原因,夜里也会哭几回,但赵平安不是,就像之前她说过的一样,从不无故哭闹。

  身旁没人的时候他从来不哭,只在有人的时候,若是饿了或是要拉了尿了,他才会嚎两声其余时候都是不哭的。

  若是他哭了,通常乳娘都是先掀开衣服,看他是否是饿了,如果不是饿了,那便是要拉,要尿了,她便会提前准备好热水和疖子给他换洗用。

  这些疖子就是孩子的尿布,太太吩附过都要用开水烫过,晒干的,才敢给孩子用。

  过程是繁琐了些,可赵家给的待遇也是真好,上回她因着保护孩子受了伤,赵家不仅报销了医药费,身体恢复期间也没断了她的月例银子,还另外给了十两银子作为补偿。

  那可是十两银子呢,她家里两年多的净收入也就这些了,这笔钱足够她之后做些小生意了,能得到这份活计,她人很是满足。

  受点小伤算什么?这世道,钱比命贵。

  姜鱼墨这次过来,本想逗逗他小舅子,奈何有赵平悦在旁边看着,他没这胆儿。

  他进来的时候没发出什么大的动静,赵平安本来在床上翻身玩呢!一转身就看到老大个人影杵在那。

  嘿!这缺德孩子又来了……

  不过这回他倒是没有上回虎,没直接上手,自上回这缺德孩子把手指伸他嘴里以后,赵平安一直憋着要长牙给他来一口,好叫他感受一下社会的险恶。

  长牙,就等于能报仇,不然,以他现在这个小身板能干啥?打拳吗?

  十月的天已经开始转凉了,姜家老太太带着两个儿媳和赵平悦出了门,听说余老板家的布庄新进了一批好料子,不仅颜色好看,花样还多。

  这次出门,便是为了挑选新布料,提前为着过冬做准备。

  女眷几乎都要出门,只一个姜雨,因为课业没完成,被女先生罚了抄书,因着工程量较大,只能留在家里继续抄写,她们几人上车的时候还在抹眼泪。

  赵平悦以前从未觉得出门麻烦,为着这次出门,她娘在前一天给她上完课便为她选好了第二日要出门的穿戴。

  一套乳云纱对襟衣衫,一套白玉响铃头面以及两只白银缠丝双扣镯,连发型都搭了个双平髻……

  她本来还觉得这身衣物配上首饰会不会太庄重太抢眼。直到看到她娘,她奶,她婶婶的衣着穿戴才发现是她自己想太多。

  一行四人,除了赵平悦以外,其余三人穿戴的与家常穿戴的差的简直不是一点。

  或许在她们这些大人眼里,她们的头面,首饰,衣裳,不该是在家里的衣橱等着落灰,是用来拿出来展示,显摆给别人看的。

  她婶婶,也就是姜二太太,身着梅花纹纱绢袍,头上戴着金镶玉蟾宫折桂头面,一对金起花手镯,葫芦形耳坠和金镶玉葫芦的颈链,朝天髻上还簪着一支文殊满池娇金步摇,走动之间金光璀璨,甚是抢眼。

  姜大太太,也就是她婆婆,一袭石青色云纹绉纱袍,挽着朝云近香髻,发间零星点缀了两只素色簪钗,只一支仙宫夜游金步摇瞧着极为精致显眼。

  她耳上还挂了对童子骑鹿白玉耳坠,腰间一枚鸳鸯戏水玉佩,隐约还能看见手腕间莹润的白玉手镯,一颦一笑,甚是娴静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