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科举种田 第18章

作者:酸茄 标签: 玄学 穿越重生

  “你说得对,你说的都对”

  姜鱼林懒得跟他这个刚掉牙的熊孩子争辩,索性也不听,只顾着顺着他说。

  一听这话,姜鱼墨扁了扁嘴,眼泪就跟不要钱似的啪嗒啪嗒往下掉。

  姜鱼林:“你哭什么”

  姜鱼墨:“你欺负我”

  “我没有”

  “你有,你就是有……”

  姜鱼林一阵头大,旁边吃着饭的几个同学巡着声都往这边看过来,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以大欺小呢。

  有同学忍不住开口劝他:“这位同学,人与人之间本应和睦相处,夫子也教导我们“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位同学你可要好好学习。”

  姜鱼林看着他的眼睛,认真的说道:“这是我弟弟”。

  那人又接着说:“弟弟也不……啥?弟弟啊,不好意思哈,那你自便。”

  再不哄就真成众矢之的了,姜鱼林无奈地开口:“好了,别哭了,都是我的错,等下学了我给你买糖人吃,你上回不还跟我要吗?”

  一听这话抹着眼泪的姜鱼墨,一抽一抽的开口:“用…用你自己的零花钱买…吗?”

  “对,用我的”

  看着更多人的目光射过来,姜鱼林只好妥协。

  “那…那我要两个”,他还是一抽一抽地哭。

  姜鱼林沉了沉声,眯了眯眼睛,吓唬他道:“得寸进尺?”

  姜鱼墨丝毫不惧,脸不红心不跳的说道:“夫妻本是一体,我还有个媳妇儿”。

  姜鱼林撇了他一眼,又看了看四周,小声说:“亏你还是个成了婚的人,大庭广众之下闹腾,你也好意思?”

  “我为什么要不好意思,你别忘了两个,要两个。”

  “行,两个就两个,回去不许再提这事儿”

  姜鱼林行颇为肉疼,他弟这是摆明了就要坑他。

  他的零花钱也不多啊!本来还想留着买几本杂书的……

  姜鱼墨这个弟弟就是个祸害。

  下午放了学,俩人顺道儿捎张平一程,在成华大道卖糖人的摊子旁停了车,姜鱼墨挑了两个个最大最贵的大号糖人,一手一个欢欣鼓舞的攥手上,回去跟她媳妇儿一起吃。

  能宰他哥的机会实在难得,可不能放过。

  瘪了钱包的姜鱼林心疼不已,这两个糖人竟然要了他10文钱,都快够他买块新的墨锭了,哪知道坑完爷爷又坑哥的姜鱼墨又开口。

  “鱼林哥哥你不吃吗?”

  姜鱼林硬着头皮回道:“我换牙”

  “那你给姜雨妹妹也买一个吧!我跟我媳妇儿你都买了,只不给她买,她知道了会伤心的”

  “好…买”

  说出这两个字的那一瞬间,姜鱼林感觉心在滴血,15文钱没了。

  于是俩孩子进门以后,姜鱼墨攥着俩糖人直奔房间,姜鱼林则是拿了根小猴子糖人进了他妹姜雨的屋。

  姜雨此时正学着“宫商角徵羽“的法门拨弄琴弦,难得看到她哥进她的屋,于是立马起身。

  “哥哥怎么想起来进我这屋?”

  姜鱼林从伸出拿着糖人的手,侧着头说道“给你”。

  姜雨愣了愣,印象里她哥从不会给她买东西,难不成是浪子回头、良心发现、洗心革面、幡然醒悟、昏镜重明了?

  她摇摆着身子,忸怩的问道:“哥你今天怎么想起来给我买糖人了?”

  姜鱼林借口说道:“路上瞧见了,瞧着这小猴子可爱,想着你不是属猴的吗?就买回来了”。

  本以为最起码能得他妹子脸红心跳一声感谢的,姜鱼林看着她的脸有些期待。

  不曾想一听这话,他妹子姜雨的脸色立马黑了。

  姜鱼林“”

  这又是个啥情况?他又说错话了?

  只见姜雨脸色由黑转青复又变白。

  她朱唇轻启,才说道:“哥,虽然我是年底出生的,当时马上就该过猴年了,但好歹你就这一个妹妹,起码你应该记一下,我是属羊的不是属猴的,你可真是我的好哥哥。”

  说到最后一句,她像是从牙缝里硬生生憋出来的一样。

  姜鱼林尴尬的挠挠头:“是吗?那可能是我记错了……”

  姜雨直勾勾的看着他,看得他实在是不好意思,于是赶忙扔下一句“小雨你快点吃,别化了”,说完,人就跑没影儿了。

  手里捏着糖人的姜雨“……”

  快十二月的天,要是真化了才叫稀奇。

  而姜鱼墨那屋就不一样了,俩孩子依旧是一块儿坐床上,晃荡着小腿,不过这次吃的不是她奶送来的甜点,而是她小丈夫给“买”的糖人……

  没几天就是腊八了,不得不提一嘴,姜家是个实实在在的地主阶级,他家不但地多,粮食多,种的粮食的种类也多。

  这些粮食的最终买家一般都是家里地不多,或者是不种某种粮食的买家,若是这批粮食直接卖给粮贩,那必定是有亏损,所以他家自然是有粮店的。

  而腊八是他们一朝子民,上至官僚,下至黎民百姓都会过的一个重要节日。

  腊八是要喝腊八粥的,关于腊八粥,各地区所用材料不一,根据口味,还有甜、咸之分。

  于是针对于腊八这个节日,他姜家粮店特别推出了一款腊八粥特供混合杂米。像传统的腊八粥的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

  为了跟别家区别开来,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加了红豆,绿豆,压扁的黄豆,蚕豆,高粱,籼米,糯米,还有粳米,一共是二八十六样。

  要凑齐这些米可不是个容易的活儿,毕竟他们家常吃的米无非就那么两三样。材料都准备好了剩下的只需要按着比例混合,保证煮出来的粥味道好,而后再定价就可以了。

  价格自然是要比传统的腊八粥米高出些,不然他家必是要被别的粮店群起而攻之,不过这个法子也只能用一回,等明年估计各大商铺就要开始争相效仿了。

  “挡人财路就等于杀人父母”,就是这个道理了。

  这米打出来的名号就叫腊八特供十六谷米,还没开始售卖,都能够想象得到这款十六谷米的火爆。

  除了喝腊八粥以外,还要祭祖,泡腊八蒜……

  尤其是祭祖,敬神供佛,祈求庆祝丰收,自然是其不变的主旋律。值得一提的是,姜家祭祖并不是在鹤溪县的姜家,而是要回到姜家嫡支所在的鹿鸣郡。

  姜老爷年龄大了,姜二爷又是次子,不是说次子不能去,有长子在必是要以长子为先的。

  更何况他也不大爱出远门,只能由姜大爷这个长子跑一趟了。

  好在他家在郡里也有粮铺,索性带上一批十六谷米去卖,全当是试水了。

  关于腊八,如果非要说这个节日的起源,相传是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故又被称作“佛成道节”。

  这个节日就是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

  还有种说法,是百姓杜撰的传说。据说当年有位皇子被人构陷落难,饱受牢狱之灾。

  当时正值寒天,这位皇子看见牢里有黄大仙出没,于是从黄大仙溜走的洞里找出了一些红豆、大米、小米等七八种五谷杂粮,他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便美名其曰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后来皇子平反之后出了牢狱,登基为皇,平定天下,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第二十一章 腊八祭祖

  姜大爷初五从家出发,在初六傍晚到的鹿鸣郡。

  他先是将带来的十六谷米送去铺子里,才又拎了几样礼去的姜家。

  嫡支姜家那边早已给他准备好了干净的厢房,休整了一夜之后,初七他又去郡上花了六两银子,预定了三牲:全猪全鸡全鱼,叫晚上之前送到姜家。

  其余一应事物概是由嫡支这边准备的,他们这边儿光是跟他这一辈的便是三房人,所以人口更多,甚至说最大的堂哥连孙子都抱上了。

  这四代人加在一起起码得有小二十号人,是他们鹤溪县分支的一倍还要多。

  十二月初八早上,姜家嫡支十九人再加一个姜海共二十人,全部到齐,男人在前,女人在后。

  祭祖开始后要保持庄严肃静、禁止嬉闹、追逐,由嫡支的姜家大房大爷摆设好香案,他便充做司仪,又安排好其余宗亲代表先到场准备。

  先是焚香明烛,而后鸣炮,表示祭祖仪式开始,请人员入场。

  由姜家十岁左右的两名男童一人端盆一人端方巾,盆里盛放的便是净水,方巾便称之为净巾。所有参加祭祖人需依次净脸、净手,随后用方巾擦净。

  当然,净脸只是意思意思往脸上扑两把水罢了。

  等所有人用完净水,两名男童退下,主祭族长,也就是嫡支一脉姜家的老太爷,由族人搀扶,以红灯笼为前导,在陪祭的陪同下,一起步入祠堂,又是鸣炮。

  嫡支大房姜大爷双手捧香高举至天井,颂曰:“宣武十三年、鹿鸣郡姜姓子孙敬迎列祖列宗受祭拜,子孙就位。”

  说完又到香案插香,再次鸣炮。

  姜老太爷上前呈“三牲”,献“八宝”以及一应果品佳酿,案桌两边摆放花篮,又点燃两只红烛。

  “维宣武十三年,值腊八。姜姓族人,谨以果品佳肴、三牲之仪,致祭于始祖墓前,凭吊始祖姜公讳氏人。

  告慰列祖列宗曰:宣化二年,始祖自白鹿洞村发徙,辞别故土,长途跋涉,迁此立村,迄今计一百余载!今逢盛世,国泰民安,四海升平,昌隆繁盛,家兴族旺,一应子孙,皆谨记始祖教诲,事业有成,和谐美满。诸多成就,全仰祖宗之功德,护佑后世之昌隆也。今怀念祖宗之大德,万世不能忘怀!

  此乃先祖保佑之功德。先祖厚泽,福佑子孙。余常念始祖之恩德永垂。今全族齐聚,祭奠始祖。沮水盈盈,桥山苍苍;古柏凝翠,春花吐芳。告慰我祖,敬献心香。大礼告成,伏维尚飨!”

  老太爷向始祖神像作揖后三拜九叩,再陆续由男性族人长幼有序进行祭拜,再就是女性族人,包括女儿、媳妇皆有序祭拜。

  礼毕

  祭拜完祖先,下人呈上熬腊八粥的生米,支好锅架,又请族长夫人,也就是姜家嫡支老太太亲自动手熬腊八粥,盛好放在桌上,众人有序取用……

  如此,到这里祭祖才算是结束了。

  虽然姜海不是郡里人,更不是他们嫡支的,不过他们旁系一脉素来是会经营。尽管在县上生活,却比嫡支过的还要好,倒也没人给他穿小鞋看不起他。

  此时他与姜家嫡支的几个同辈兄弟正彼此交流着自己的“生意经”,随后又开始胡天侃地的说着自己听来的各种京师小道儿的消息。

  鹿鸣郡毕竟离京都近,只一天的路程,有什么消息了也不意外。他们聊到当今天子广寻名医,又聊起最近京都不知怎的开始盛行裹脚之法。

  一开始是老大姜潮开始的话题。

  “不知怎的,近来裹脚之风在京都突然盛行起来,称是“小脚尖尖,三寸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