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科举种田 第26章

作者:酸茄 标签: 玄学 穿越重生

  花园子里,李程文已经挖了三个大坑,石板路上堆了不少的土,几个下人都在观察李程文,看他想做什么。

  对于这个人高马大的少年他们不敢靠近,只敢离得远远的在那里指指点点。

  李陈氏叫人给搬了板凳,手上不停地编着一只竹筐,时不时抬头看一眼她儿子,似乎是一点都不惊讶。

  “够了,加水”

  听到他娘说话,李程文停下挖土的动作,走到后院去,挑了两桶水放着,把那堆土围城一个圆圈,只空下中间的地儿,然后将水倒在圆圈的中间,用铁锹不停搅拌,开始和稀泥。

  泥和好了之后,他又在院子里左右寻摸,看看选在哪里合适。

  “左边一点,就是那儿,不碍着事”,李陈氏开口,帮着他选了片地。

  等选好了地,李程文脱了上衣扔到他娘旁边,露出黝黑精瘦的皮肤,然后下手抓了块泥试了试软硬,觉得合适了才开始在选定的地址垒土。

  赵平安赶到的时候他小舅已经垒出了一个一尺高的未封口的圆圈。

  直觉告诉他,李程文不会理他,问他还不如直接问李陈氏。

  “外婆,小舅干嘛呢!”

  李陈氏闻言抬起了头,笑道:“你小舅要垒个简易的窖炉,每个月逢十,二十,三十,他都要烧一炉陶土。”

  赵平安惊讶:“小舅这都会?”

  李陈氏努了努嘴,手上编筐的动作一顿:“哼!他也就只会这个了,别的,干啥啥不行,气人第一名。”

  “哈哈哈,有意思”

  赵平安觉得,他小舅舅特好玩,有性格。

  “小舅,你要不要帮忙?”

  “小舅你要垒个啥样的?”

  “这么垒出来不会裂吗?小舅……”

  ……

  连问了几句,李程文看都没看他一眼,没多久赵平安就烦了,他小舅人确实有意思。

  只可惜是个修闭口禅的,太不解风情。

  等李程文把窖炉的仓底垒好,他又垒了个盖子,还在上头捅了不少洞眼。

  赵平安捡了跟棍子想上去帮忙,刚伸手,李程文就夺了棍子自己用起来了。

  赵平安“???”

  虽然内心已经成年了,但起码他这个壳子还是个孩子,还能不能尊老爱幼一下了?

  无聊的赵平安只能在旁边絮絮叨叨,后来没话说了就开始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他也会,只是背出来怕是要引人注意。

  毕竟他不是真的神童,只是个普通人的记忆力而已,别到时候再成了下一个方仲永就尴尬了。

  垒好盖子戳好洞眼的李程文把盖子搬到仓上盖好,又拿水在上头抹平,如此,用来烧火的仓底便垒好了。

  李程文停下来喝了口水,坐他娘旁边的台阶上休息了一会儿,瞧着赵平安围着他没垒完的窖炉左看右看,就洗了把手,随手在裤子上擦干,不知从哪又掏出一块陶土开始□□。

  瞧着他舅又开始捏东西了,赵平安连忙跑过来在他身旁坐下。

  又是一只乌龟,长得跟他舅养的那只王八简直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并不像上次似的是个狐狸头,这次他舅捏的乌龟是个正常乌龟,赵平安才放了心。

  李程文捏乌龟的动作是相当快的,大概是从小就养龟,又捏了无数只小乌龟。

  只能说:唯手熟尔!

  捏完大体的模子,他又从地上捡了根细枝子,给乌龟刻画细节,赵平安眼不岔的盯着瞅,可惜他手大给挡住了,他看不太清。

  不过没一会儿,李程文又朝他伸出手,他这回识趣的接了,等看了手里的陶土……

  赵平安“……”

  这乌龟不对劲儿啊!咋多了两根舌头?这是在说他多嘴多舌?也不对啊?这乌龟就一张嘴啊?莫不是他这一世没听过的成语。

  怕被笑话,便没再问他外婆,于是赶忙捧着陶土做的多舌乌龟回了家。

  等回到姜家,在家门口恰巧碰到刚下学回来的姜鱼林,赵平安毫不客气地直接黏上去。

  “鱼林哥哥,怎么就你一个人回来了?姜鱼墨呢?”

  “嗯,他去买点东西,一会儿就回来。”

  “鱼林哥哥,姐姐常说你学业最好,我想问问你,有什么三根舌头的成语吗?”

  姜鱼林想了想,问道:“你说的是一口三舌吗?”

  “应该……是吧”

  这个成语他果然没听过,不过字面上意思他还是明白的,他小舅果然是嫌他话多……

  随后几天,李程文的其他诸多毛病也开始传到赵平安姐弟耳中。

  比如什么他每天睡得极早,几乎是天一黑就睡了,当然,起来的早也不算毛病。

  他睡得早起得也早,不过听说一醒来就开始劈柴,他来了以后厨房的师傅都轻松多了。

  隔壁养的鸡都是每日听他开始劈柴了才叫。

  总而言之,种种迹象表明,李程文跟正常人确实不同,若说他是个神经病吧,也不太像,他会说话,却极少说,他也会成语的应用,能用来捏陶土骂人证明他智商也没有问题。

  赵平安觉得他可能是个一根筋儿,还是只认死理的那种。

  人虽然有排异的心理,下人们却都不大敢惹他,不是因为他是赵家的亲戚,而是李程文体格就摆在那,他们打不过。

第三十章 牙行 牙婆

  七月七, 是赵平安的生辰。

  昭和三年的七夕,是他满三周岁的日子,赵平悦觉得, 也该是时候给他弟弟买个识字的小厮了。

  县上只有一家牙行,手底下的人各种来路的都有, 为了确保买来的下人够干净,不给他家惹祸, 姜家买下人都是找固定的伢婆。

  《辍耕录·三姑六婆》:“三姑者,道姑、尼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而这牙婆就是世人常说的三姑六婆之一。

  姜大太太带着两姐弟,走成华大道, 从道旁一个宽巷子进, 里头便是牙行了。

  赵平悦也有十岁了, 并不用领着,只一路领着赵平安, 防止他走丢,两姐弟很少出门, 便好奇的四处张望。

  牙行自然都是人, 不仅有买卖人口的牙行, 旁边还有牛市, 鱼行, 虽然离得稍远一些,可空气中仍弥漫着一股腥臭味,隐隐从远处传来。

  所有的被卖的人手都被捆着,像是商品一样被展示在看台上,更有甚者,有那年轻貌美的女孩公然被拍卖, 场面一度混乱。

  姜大太太来过几回,已经是习惯了,赵平悦和赵平安却是第一次来,两个孩子皱着眉,颇为不忿。

  姜大太太像是知道两个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只顾向前走着,自说自话,似是在开导他们。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不管日子有多艰辛,总得过下去,想想晏王叛乱又逢颗粒无收,人人自危,可比现在苦多了,起码卖到个好人家还能吃顿饱饭……

  这不比在家饿着强?”

  俩孩子想想也确是如此,赵平安觉得,不管是在哪个朝代,穷苦人都不在少数。

  哪怕是科技发达的现代,仍旧有那吃不饱饭的,战乱也从未停止过。

  再者说了,现代人的压力可不比现在少。在幸福指数方面,王朝的子民大多觉得能吃顿饱饭就很幸福。而现代人,哪怕已经吃喝不愁,在电子网络的焦虑营销下,总觉得自己得到的还不够。

  欲望是无止境的。

  有人说过,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国家,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国家,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平静才是当今真正的奢侈品。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缘法,或许绝大多数人都曾怀揣梦想,自命不凡过,可随着身心的疲惫,心智的成熟,最后却不得不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的现实。

  除了重生这件事情,赵平安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有些倒霉的普通人。

  他人微言轻,一个朝代的进程如何他改变不了,也没这个本事,但他会学着适应,学会尊重。

  姜大太太带着姐弟俩在一家老店门口停下,又叫一个小厮进去牙人带些年龄合适的孩子出来由他们挑选。

  期间赵平安还好奇的探头朝里面看了一眼,里头有大人有孩子,有男孩有女孩。

  没一会儿便有个长着一嘴黄牙的婆子带了三个男孩儿出来。

  这便是牙婆了。

  牙婆朝姜大太太行了一礼,一脸的谄媚:“难得见姜太太来我这小店,有失远迎。”

  大太太似是习惯了,只点点头,遂问道:“这几个身家可都干净?”

  “干净,都干净得很,来路也干净,我老婆子给您家带了这么多货,哪个不干净?”牙婆卑躬屈膝,一脸的老褶挤在一起,像是碰着什么喜事,笑开了花。

  三个男孩站作一排,由着人当作货物相看买卖,牙婆挨个儿给介绍。

  “这第一个,七岁,会背些三字经,百家姓也读过一些,家里人都在这两年灾祸里去世了,活不下去了,自己卖身到我这儿的,作价10两银子。”

  “这第二个,八岁,身板壮实,虽是不认字儿,但能干些轻松活计,还能看顾着您家公子哥儿,作价八两。”

  “这第三个,也是七岁,家里日子苦,被家里卖来的,也是在家里做惯了活儿的,七两半银子。”

  “三个孩子,都是□□好了的,规矩都知道了,不会多话,简单的算数也都会。”

  三个孩子都是七八岁,个头儿都不算高,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瘦。

  大太太看向平安:“既是给你挑小厮,便由你自己来挑吧!”

  “嗯”

  赵平安走了出来,毫不见外:“既然牙婆说了你们都会些算数,我问个问题,也不难,谁能答对了我就买谁。”

  牙婆瞧着这家人让个孩子来挑人不免有些稀奇,不过客户至上,她倒是无所谓的,便给那几个孩子使了个眼色。

  三人互相看了看彼此,遂异口同声道:“请少爷出题。”

  赵平安清清嗓子,问道:“张家有个儿子要成亲,他爹出门去采购,他先是去布店买了3两银子的布匹,又去首饰店花了8两银子买了支金钗,中午在酒楼请朋友吃饭花了半两银子,走的时候还花100文钱买了坛酒,随后又去水果铺子订了了100文桃,200文梨,去肉摊子买了二两银子的肉,最后还在杂货铺买了300文的糖和醋,后来他觉得手里钱不够又去首饰店把金钗给退了……”

  赵平安问的时候,一旁的姜大太太赵平悦牙婆等人也跟着在心中算,想着这问题倒也不难,只繁琐了些,倒也合理。

  他说的语速并不快,连珠炮似的条件从这个三岁孩子口中说出来,总算说到结尾。

  “我要问的问题是:他一共去了几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