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的古代小厮生活 第156章

作者:斯遇雨 标签: 甜文 穿越重生

  何沛灵摇头:“此药是民女的师父炼制而成,民女的医术远不如师父,而且师父并未留下药方,民女不知如何炼制。”

  炼制那丹药需要用到异能,何沛灵现在根本调用不了异能,怎么可能炼制得了。

  永康帝失望地摇摇头,道:“太可惜了。”

  六皇子道:“这种药可遇不可求,不是所有人都像父皇这般身具大气运。”

  永康帝失笑地瞪他一眼:“你倒是会说话。”

  这种事强求不得。

  永康帝没有再执着此事,看向何沛灵道:“你救了朕,朕可以允你三个要求,你可以好好想,不用着急。”

  永康帝这个奖励不可谓不重。

  何沛灵心中早有腹案,道:“民女自幼跟着师父在山中学习医术,这次下山深感很不适应山下的生活,民女请求皇上允许民女留在宫中,民女略懂医术,可以为各位娘娘看病。”

  永康帝听言沉吟片刻道:“那朕便让人在太医院为你安排住处,并赐你一块腰牌,允你自由出入皇宫。”

  何沛灵的要求其实并不符合规矩,会长久待在宫中的女子除了宫女便是妃嫔,根本没有其他人。

  把何沛灵安排在太医院也算是开了个先例,不过何沛灵只是一个女子,掀不起风浪,如此安排影响不大。

  不过谨慎起见,永康帝在何沛灵离开后还是命人去调查何沛灵的来历。

  吩咐完此事,永康帝又看向六皇子,笑道:“老六,你这次立了大功,可有什么想要的?”

  若不是六皇子坚持要张贴皇榜,永康帝就不会得到那枚丹药,六皇子确实功不可没。

  六皇子闻言,咬咬牙跪在地上道:“儿臣想和二哥九弟一般为父皇分忧。”

  永康帝脸上的笑意缓缓消失,沉默良久才叹气道:“即便如此,那便如你所愿,你明日就进兵部吧。”

  兵部,执掌天下武官的升迁调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永康帝终究被六皇子的孝心打动,愿意再给六皇子一次机会。

  六皇子心中大喜,道:“儿臣领旨。”

第92章

  永康帝身体恢复以及六皇子将要进兵部的消息,很快就在朝野上下传开。

  霍谨博得到消息后松了口气,永康帝的身体恢复,那他就不用着急了,他一贯谨慎,匆匆忙忙去认亲本就不符合他的性格,之前是没办法,现在不用着急,可以好好计划一番。

  现如今六皇子进兵部,如今就形成了二皇子,六皇子和九皇子三足鼎立,以二皇子一系最有实力,但永康帝一日不立储,大家就都有机会。

  何况大皇子如今倒台,他那一系的支持者必然会倒向三位皇子,最终谁胜出谁也说不准。

  其实,按照皇位继承制度来说,霍谨博才是最有资格的,他是皇后的儿子,是中宫嫡子,众多皇子没有一个人的身份能越过他去。

  但永康帝不是个囿于制度的人,在他心里卫国的百姓和未来更加重要,霍谨博若是没能力,他身份再尊贵也没用。

  可其它皇子或许不会这么想,以前大家都是庶子,争储的机会均等,霍谨博一出现,就如同黑暗中的烛火一般显眼,很难说不会被群起攻之。

  基于种种考虑,现在不是认亲的好时候。

  霍谨博现在要做的是多做出些成绩让永康帝看到,逐渐加深永康帝对他的印象。

  他一直觉得自己主动去认亲不如让永康帝自己发现,这其中有很多谜题没解开,霍谨博没能力调查十八年前的事,但永康帝可以。

  至于如何让永康帝发现,霍谨博再次陷入沉思,这一点得好好想想。

  ……

  永康帝无疑是个勤勉的皇帝,他的身体刚刚好转就想恢复每日一朝,但这个想法刚提出来就遭到一致反对。

  太医们轮流给永康帝把脉,得出的结论是永康帝的身体虽然康复,可他现在毕竟年迈,还是不能过度劳累,否则会有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病重了一次,永康帝变得惜命很多,既然太医们和大臣都反对,永康帝便没有再坚持,继续维持五日一朝。

  时间进入永康三十一年九月,天气终于变得清凉些,不再是那种快把人烤熟的酷热。

  朝堂内外都在欣喜于永康帝身体好转,一派和谐的氛围却被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奏折打破,在朝堂激起剧烈水花,引起满朝轰动。

  一份来自庆南的急报在深夜抵达京城,守城门的守将一听是急报立刻打开城门,送信人穿过京城的各个街道到达宫门口,半柱香后,这份奏折就呈到永康帝的御案上。

  紧接着,数道口谕从宫里发出,永康帝着几位皇子以及正三品以上官员皆到勤政殿见驾。

  众人在睡梦中被惊醒,急忙忙赶到勤政殿,见到永康帝才知发生了何事。

  庆南的安州和庆州发生大规模旱灾!

  其实从三年前开始,两州之地就很少再下雨,粮食逐年减产,百姓的存粮皆在这三年被消耗,越来越多的百姓因为交不起税,选择逃离。

  本来这事在三年前就该上报朝廷,但两州的官府为了自己的政绩,故意隐瞒不报,在上缴税收时,故意用商税填补农税来粉饰太平。

  庆南布政使在收到周泽德的书信后,便想着手调查两州的税收,可那时正值秋收,庆南布政使被琐事耽搁了数日,等他腾出手去调查此事,庆安两州已经因为旱灾颗粒无收,百姓的存粮又消耗得一干二净,一时间灾民四起,场面瞬间失控。

  两州的官府知道这事瞒不住了,立刻向上报告求助。

  可灾民的数量实在太多,哪怕各府县已经及时开仓放粮,却依旧是狼多肉少,支撑不了多久。

  庆南布政使不敢耽搁,让人八百里加急将事情如实禀告,请求朝廷尽快拨下赈灾粮款。

  永康帝面沉如水:“都说说吧,该怎么处理。”

  庆安两州的官员失职这是毋庸置疑,但现在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赈灾。

  左相柳修严率先开口道:“皇上,当务之急是从庆南各州调动储备粮运往庆安两州赈灾,暂且先安抚灾民的情绪,然后尽快派一钦差护送赈灾粮款前往赈灾。”

  两州之地的百姓何其多,而且赈灾并非一日之功,仅各州的储备粮根本不够用,朝廷必然要从国库拨银子。

  柳修严说完,永康帝便看向周泽德。

  周泽德出列道:“皇上,此时正值收税之际,税银还不曾运到京城,若仅靠国库存银,恐无法凑够赈灾粮款。”

  百姓交税的银子一般是碎银,收税的官员需要把所有碎银熔化重铸,之后才会运到京城,由户部登记入库。

  二皇子纳闷道:“父皇素来节俭,近些年来打仗的次数也是寥寥无几,国库按理说十分充足才是。”

  周泽德解释道:“这些年来朝廷一直在加固淮河河堤,每一年都是一笔极大的支出,直到前几年淮河河堤加固完成,国库这才开始变得充裕些。”

  “除此之外,每年给定州各边关将士的饷银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如今国库根本承担不起两州百姓的赈灾粮款。”

  并非永康帝节俭国库就会充足,卫国不过建国数十年,先帝在时,因为要重建那些被战乱破坏的城墙,国库存款就没超过十万两白银。

  后来永康帝登基,不论是和草原打仗,还是加固淮河河堤都是很大的消耗,若不是永康帝勤政爱民,休养生息,主张开垦荒地,使得税收连年增长,国库早就是个空壳子了。

  这时,一人出列道:“皇上,今年边疆将士们的饷银还未发放,不如暂且用来赈灾?”

  与此同时又有一人出列道:“皇上,草原对我们心生畏惧,已经数年不敢犯边,不如裁减一些兵丁,也好减轻国库的压力。”

  新任兵部尚书邱智喻听到这话,顿时怒声道:“一派胡言!草原人凶狠贪婪,他们觊觎中原之地已久,哪怕这几年未曾出兵南下,并不代表他们打消了对中原之地的觊觎,相反,本官敢肯定他们正盯着我国边境,只要给他们一点机会,他们就敢举兵南下,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此时裁军,无异于自掘坟墓!”

  方才提出裁军的正是吏部侍郎周其茂,他是正经科举出身,纯正的文臣,自古以来文臣和武将之间都不大和谐,如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文臣们更加不想武将权利太大。

  卫国有几十万兵力,只在定州便布置了二十万大军,这些兵力全都掌握在成国公成运昶手中,永康帝对成运昶十分信任,不在乎他功高震主。

  可大臣们不能不在意,尤其现在正处于争储之际,周其茂为今后的新帝着想,也要削减成运昶手中的兵权。

  巧的是,某些人也是这么想。

  周其茂并没被邱智喻的话吓到,反驳道:“邱尚书未免太看得起那些草原人,不过是一群不知教化的野蛮人,自先帝立国以来,草原人就不曾在我们手上占到过一点便宜,我们又何必怕他们。”

  “朝廷养着边关几十万大军,可这数年一场仗都没打,岂不是白白消耗国库的财力,下官建议裁军,也是为朝廷着想。”

  邱智喻被气笑了:“就因为这几年不曾打仗,周大人就忘了几十年来边关将士流的血?我等能安安稳稳地在京城享乐,靠得就是几十万边关将士震慑草原,怎么到了你周大人口中边关将士们就成了吃干饭的?”

  周其茂皱眉道:“请邱尚书莫要污蔑下官,下官并未否定边关将士们的功劳,下官只是想减轻国库的压力,暂且裁减一些兵丁,裁减的数量可以再商量。”

  邱智喻冷声道:“国库的事自有户部处理,还轮不到你一个吏部侍郎担心,你要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可以去步军营的校场跑两圈,别多管闲事。”

  别看兵部尚书是个文官,邱智喻之前却是实打实的武将,在来兵部之前他曾是都指挥同知,后来调任兵部侍郎,等范昌明因为外东城一案被罢官免职后,邱智喻便被永康帝提拔为兵部尚书。

  对于周其茂这种不通军务,偏偏还喜欢高谈阔论的蠢货,邱智喻都不想和他废话。

  周其茂没想到邱智喻说话如此粗鲁,脸都气红了,正要出言反击,永康帝开口了。

  “当务之急是赈灾,你们没有办法就闭嘴,吵得让朕心烦。”

  周其茂见永康帝发怒,只得退了回去。

  永康帝看向周泽德,问道:“国库现在还有多少银子?”

  周泽德恭声道:“若是动用饷银,便可凑够赈济两州灾民需要的钱财,可是皇上,两州的灾民足足有几十万人,国库的银子坚持不了多久。”

  “若是筹不到足够的赈灾粮款,便是掏空整个朝廷也填不了这个窟窿。”

  从现在到下一次收成还有一年,几十万灾民一年的口粮,这得需要多少粮食,没人比周泽德更清楚,朝廷拿不出这么多银子。

  右相秦守洪出声道:“那就效仿前朝,让商贾和世家皆出银子帮朝廷赈灾。”

  既然朝廷出不了那么多银子,那就找人分担。

  周泽德苦笑道:“秦相,商贾贪财,世家重利,想让他们掏银子谈何容易!”

  永康帝冷声道:“做不到也要做,两州的灾民必须救济,若是两州有一处因救济不及时发生民变,你这个户部尚书就不用干了。”

  周泽德低下头:“微臣遵旨。”

  待离开勤政殿,周泽德一脸苦涩,效仿前朝?这四个字说得简单,做起来何其难也。

  前朝是皇室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让世家出钱赈灾自然容易些,毕竟灾民叛乱也是影响世家的统治。

  可自从卫国立国后,从先帝开始就不停打压士族,到永康三十一年,士族在朝堂上已经基本没什么话语权,如此情况下再想让他们掏银子,难如登天啊。

  可永康帝已经开了金口,再难他也得去做。

  卫国有不少家族,这些家族有大有小,其中最有威望的是江南四大家族——王,崔,李,周,那些小家族基本上都是看四大家族的脸色行事。

  想要让大家族掏银子赈灾,能不能说服四大家族是关键。

  四大家族都有人在朝堂做官,而且巧的是王家有一个子弟正担任正五品户部郎中。

  周泽德便想着把这个王家子弟王成严当成突破口。

  如今天色大亮,已经过了上值时间。

  回到户部衙门,周泽德让人把王成严叫来见他。

  很快,周泽德就见到了王成严,他是王家这一代的直系子弟,现在的王家家主便是王成严的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