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271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清穿 宫廷侯爵 爽文 穿越重生

  即使他刚接任杭州将军,但皇帝可不会管你什么时候上任。他又不是宗室,皇帝迁怒就完蛋。

  “当初柯魁和他们合伙放例子钱,旗人把地抵押给他们换得本钱放利,百姓还不起钱,就和旗人对上。他们低价拿了地,还能吃放例子钱中间的回扣,真是稳赚不赔啊。”

  康熙笑得十分开怀。若不是听到他在说什么事,只看他表情,旁人估计还真以为他在高兴呢。

  “旗人飞扬跋扈,和凄惨的百姓对上,更显我大清残暴不仁啊。而后百姓卖田卖地卖儿卖女,旗人也因地方官不允许逼死百姓,而收不回本钱,赎不回田地。”

  “稳赚不赔,稳赚不赔,从小吏到知府全都是他们的人,稳赚不赔!”

  康熙朗声笑着,将手中账本狠狠掷在桌上。

  “可笑,可笑,骂名全是旗人当了,旗人却连饭都吃不去了!查木杨,你说旗人是不是很蠢?!”

  查木杨强壮精悍的身体缩成一团,看上去可怜极了。

  他怎么回答?啊,对对对皇上,之前的杭州将军蠢透了?

  可他自己也没发现账本中的猫腻啊!

  查木杨想了想,老老实实回答:“皇上,可能末将、臣是真的蠢。臣听了皇上所言,还是没想明白。虽然臣一上任就禁止放例子钱,让旗兵老老实实屯田养家。但臣也知道例子钱是害别人肥自己的事,旗人怎么会越放越穷?连地都丢了?”

  康熙闭上眼,靠在椅子上大喘气。

  他现在明白为何欧罗巴的国王们各个都要熟知“经济学”了。如果不是他最近研读的书本中有过类似的例子,他也不会发现这些人做的手脚。

  旗人用田地换取银钱,不是强买强卖吗?那些被迫买地的人也是苦主;

  旗人放例子钱,不是旗人自己贪得无厌吗?那些帮旗人放例子钱的商人,也是被胁迫;

  旗人放债后收不回来,破产不是活该吗?老百姓也很苦啊……

  矛盾和冲突都是旗人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那些士族豪强纷纷隐了身,就像是赌博时坐庄的庄家,看似没下场,实际上是稳赚不赔。

  谁也不知道,真正做借贷生意的,其实是那些士族豪强。他们借出银钱,拿走土地抵押物,然后挑动旗人去“投资”,最后两头吃。

  好,真好啊。我们刚入关的满清蛮夷,哪玩得过他们?!

  康熙想起太子说一定要撤八旗时,开玩笑似的一句话,“八旗都是一群铁憨憨,聚在一起就是人傻钱多铁憨憨,迟早被人骗得连裤头都不剩。偏偏铁憨憨和铁憨憨在一起,身边没有聪明人模仿,他们会越来越铁憨憨”。

  康熙询问什么叫“铁憨憨”之后,上手把太子的头发挼成了乱鸡窝,笑骂道,“你才是个铁憨憨,旗人聪明着”。

  现在康熙悟了。关外野人女真们打仗很厉害,玩弄政治捣鼓经济,是真的比不过这些有着历史底蕴的豪门贵族。

  他们可是玩了几千年的心眼!

  是的,八旗莽夫就是一群人傻钱多还特别贪婪的铁憨憨,一骗一个准,还以为自己在欺负别人。

  八旗还是废了吧,把这群傻子们打散后重新分配,并且进行再教育。

  看看京城里的旗人还是不错的,越来越精明。

  读书使人明智,这群人就是欠读书。

  废八旗之前,就给旗人们普及教育,免得他们大字不识一个,连钱掉到了地上都不知道捡,活活把自己饿死。

  康熙睁开眼,道:“朕要在旗营建立学校。”

  查木杨愣了一下,不知道为何皇帝会从说账本突然发散到建学校。

  但皇帝都发话了,查木杨立刻道:“臣遵旨。臣也有这个打算,让人教他们识字。”

  康熙摇头:“不止识字。四书五经熟读就够了,他们要学的东西,和北京大学里的一样。”

  查木杨知道那个北京大学,回京的时候还去参观过,并给大学生们讲过课:“他们连大字都不识一个,恐怕无法像京城中勋贵子弟一样学习。”

  康熙道:“学简单的。他们只要会识字认数就能学。太子正召集人编写小学教材和中学教材。”

  有大学,自然也要有中学和小学。

  回归长生天的汗阿玛说得对,要冲淡儒林的地位,就要如春秋战国和秦朝汉朝一样,再掀起一次百家争鸣,谁厉害用谁,让他们斗起来。

  当他们一门心思地为维持自己的学术地位而努力时,就没心情去搅风搅雨,和大清朝廷博弈。

  只引进西学是不行的。“西”字就注定舶来品不受人重视。他应该把传统的百家重新扶起来,吸收西学的精华为己用,再造新百家。

  康熙捏了捏眉头,发现自己要做的事好多。

  如果儿子现在还活蹦乱跳着,他就可以分一半事给儿子,没这么头疼了。

  可惜儿子病还没好,天天窝在床上裹着小被子装蘑菇。

  康熙此刻有些想念大阿哥了。

  虽然大阿哥很气人,但若有大阿哥在,或许能带得太子活泼些。

  至少大阿哥在的话,顾炎武写信斥责太子,他会打上顾炎武的门。

  而自己需要顾虑许多,即使有心驳斥,最后还是没办法放下身份脸面,和一个不入朝的大儒吵架。

  康熙发现自己一问三不知后,对这些官员没了耐心。

  他便只安排工作,让官员们照本宣科,按照自己制定的事一五一十的照做。

  这样非常累。康熙必须事事都安排妥当,否则这群傻子官员一定会出漏子。

  康熙见到那些官员之后,才知道他们能力有多差。

  是的,能当知县的至少是个举人,他们肯定都是饱读诗书之辈。

  可饱读诗书不代表会当官。他们对自己辖地一问三不知,连账本都搞不明白,甚至还有人不识数——以前算术是儒士必备的技能,现在他们只需要会八股文就够了。

  府衙中一应杂事,基本都是聘请师爷、老吏、捕快来做,而这些师爷、老吏、捕快都是当地人,也就是和当地豪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康熙了解之后,身后惊出了一身薄汗。

  这只会读圣贤书的知县知府,是不是像极了垂拱而治的圣天子?

  或许官员在科举之后,也必须经过再教育才能当官。否则只会四书五经的他们,要如何治理好一个地方?

  这群进士举人只修品德不修俗务甚至厌恶俗务。可地方官的实务全是俗务,是一个个铜子一捧捧粮食堆积出来的俗务。

  康熙想了想那些被百姓们堵住不愿他们离开的地方官。

  赵士麟会修水利;施世纶擅断案;张鹏翮禁止摊派……他们所做的事都是地方官实务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按照常理,无论是水利、断案还是禁止摊派,都是地方官的职责。可他们只做到了一小部分,就引得百姓们念念不舍。

  这说明什么?说明百姓们会感恩?

  这说明,懂实务的好官真是太少了!

  他曾经疑惑,一些贪官在离职的时候会有百姓相送,而一些素有善名的清官离任时百姓却冷漠不已?

  这说明什么?说明是人心本恶吗?

  这说明,一个拥有极高道德感的官员,并不一定能给百姓带来福利!

  看看这些儒商们的“上家”,哪个宗族没有一个道德感极高、生活极其清廉的“清官”?

  那些清官一辈子吃糠咽菜,甚至可能所睡的床铺都是木箱子叠成,死后的银钱都不够下葬,需要亲朋好友救济。

  可他们的宗族却在地方上耀武扬威,儒商们各个富可敌国。

  这强烈的割裂感,让康熙心里十分烦躁。

  当他回到暂住的地方时,胤礽正裹着小被子,躺在夕阳的余晖下翻看史书。

  他翻看的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康熙把养病养得吃胖了一圈,看上去重新软软绵绵稚气十足的儿子挤开一点,道:“你不是不喜欢司马光吗?”

  胤礽道:“我是不喜欢。司马光是宋朝文人养望的典型。他一辈子都在养望,脑子里只有养望,国家和百姓都是他养望的工具,连一本史书中也夹杂着无数私货。”

  康熙道:“那你为何还看?”

  胤礽道:“不能因为不喜欢就不看啊。看他的书,就能了解他的人,了解和他类似的养望的宋儒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腐朽。”

  “想当初,不说春秋战国时的儒家,也不说十世百世报仇的汉儒,只说唐儒,哪个不是一人能灭一国?君子六艺,包揽万物,连孔子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荀子也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胤礽摇了摇头。

  “到宋儒后,提倡复古,居然连超越师长都成了不敬。若让孔子得知,这群人希望孔子的弟子不如孔子,孔子弟子的弟子不如孔子的弟子,这一代不如一代……”

  康熙接嘴,叹息道:“这不是儒门不幸吗?”

  有谁会希望自己一代不如一代?

  如果你现在随便找个老百姓,祝他一代不如一代,肯定会被揍。

  而这荒谬的事,却是儒家现在的主流思想。

  你不能比师长强,你不能比圣人强,否则你就是不尊师重道。

  试问圣人逝世的时候,还在感慨生有涯学无涯,希望弟子们能把他的学问完善并发扬光大。

  他能想到,那些不肖子弟们会让自己的学问随着自己寿命终止而终止吗?

  胤礽点头:“是儒门不幸。所以汗阿玛,要不要和真正的孔子传人写封信?”

  康熙道:“南孔?”

  他眉头微皱,讥笑道:“南孔就一定比北孔好吗?”

  胤礽道:“当然不。”

  后世总说南孔如何如何,北孔如何如何,好似北孔是卖国贼,南孔一直秉承着孔子一族的骄傲。

  其实并非如此。

  在元成宗元贞元年,南北孔就重新合宗统一,结束了一百多年的双宗并立。之后衍圣公是元朝认认真真研究了族谱,从嫡系中一个一个选出来的。

  现在之所有还有所谓南孔北孔,是因为当时分裂的一百多年中,南孔已经在当地繁衍了相当大的宗族势力,积攒了大量钱财。这么多人,不可能抛弃土地财产回北边。

  这就相当于其他宗族世家往各地分散创业一样。

  南孔和北孔的事,只要看一看历代衍圣公的族谱就知道了。

  这当然不是说孔家没好人。

  孔家有杀身成仁的,也有舍身取义的。只是道德感高的人,最后肯定都当不了多久衍圣公。

  衍圣公是皇帝封的,是宅斗斗出来的。

  胤礽看着元朝留存史料中,孔家为争夺衍圣公的位置打出了狗脑子,今天说这个人不是嫡系,明天说那个人的母亲曾经改嫁,后天说那个人有问题。元朝勘定孔圣人的嫡系子孙勘定了好几次。

  真是一出精彩的大戏。胤礽看着乐呵极了。

  “既然你知道,还找他们干什么?”康熙对孔家没什么好感。

  他会杀铁骨铮铮的人,却也看不起软骨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