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278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清穿 宫廷侯爵 爽文 穿越重生

  如果胤礽知道胤祉心里在想什么,估计就不会让他接管出版社了。

  胤礽确实没想把科学院给胤祉。

  胤祉更擅长文学,出版社才是胤祉的天下。

  至于科学院,交给李彤确实最为合适。

  待李彤年纪稍大,精力不济了,十六弟应该出生了。

  十六弟胤禄精通数学,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他一定能和科学院中的科学家们和睦相处。

  胤祉叉着腰,监督工人们用最新式的印刷机加班加点印报纸的时候,康熙正在发脾气。

  他本来是来看乐子,结果孔家触目惊心的罪证,让他笑不出来了。

  墙倒众人推。当曲阜人知道孔家大势已去之后,就和疯了似的,恨不得冲进孔府,把孔家人都杀了吃肉。

  康熙清算曲阜田地,发现曲阜普通民众要么外逃,要么沦为奴仆。这大大的一个曲阜县,街上走的快只剩下姓孔的人了。

  怪不得他上次来曲阜,见曲阜井井有条,十分兴盛,因为他见到的全是孔家人和孔家的产业啊。

  可孔家人是不交税的。但孔家又要税收供养。所以仅存的非孔家人,被压榨得更加厉害。家破人亡还不准跑,外逃的被抓住都会处以私刑。

  朕就供奉了这么一群玩意儿?!

  康熙气得胸口疼。

  他把孔家的罪证给那群读书人们看,问他们要如何处置。

  结果对孔家的处置还没开始商量,衍圣公府邸门口已经死了好几个儒生。

  这些儒生,全是信任并尊崇衍圣公的人。

  不是所有儒生都清醒,知道衍圣公一家是个什么玩意儿,把衍圣公和孔家分开来看。

  这时候消息传递很难,大家在信息茧房中,许多读书人是真的以为衍圣公是文人楷模。

  即使当年投清,也可能是衍圣公看到了大势,要保全天下儒林文脉做出的英明举措。

  可现在,他们的信仰崩塌了。

  他们高喊着“儒教已死”,有的用头撞了孔府门口的石狮子,有的晚上偷偷一条白绫,挂在了孔府牌匾下。

第159章

  康熙看到这一幅惨状后,闭上了双眼,深深叹了一口气:“好好安葬。”

  他顿了顿,道:“就安葬在孔庙杏林中,树碑立传,写明此次事。唐先生。”

  唐甄拱手作揖:“微臣在。”

  康熙睁开眼,又叹了一口气:“你为他们作传。”

  唐甄道:“是。”

  康熙转身,看向那群神情萧瑟的文人们。

  连新百家和强儒学派的文人,都露出了兔死狐悲的悲伤表情。

  历朝历代文人其实都挺有批判精神。

  就算是儒家,也是一代骂一代,不断推翻抨击先贤,拿出更适合现在的儒学。

  即使是宋时,北宋南宋反对荀子抬高孟子,但他们也只是反对荀子的思想。

  就连北宋南宋也承认在儒家的历史地位中,荀子和孟子平等。

  但自明中后期后,这件事就变了。

  嘉靖九年,以道德不端将十几位先贤从孔庙移出,回家乡建庙祭祀,其实不是“守旧”,反而是“破旧”。

  那时嘉靖还没有怠政,是个开明勤政的好皇帝。他改革礼制,从孔庙入手,将孔子的称号从“王”改回“至圣先师”,都是彰显其“祖宗之法可改”的决心。

  只是到了嘉靖十七年,他在和文臣的“大礼议”中获得胜利,也耗尽了心气和锐气,怠政修仙去了。

  那原本是“破旧”的举措,也被文臣们篡改为了“守旧”。

  那些先贤是因为不遵循更古老的先贤而被移出孔庙,这不是“守旧”是什么?读书人都该尊孔尊师,“天地君亲师”中,“师”排在了“天地君亲”前头,不断巩固孔家人精神领袖的地位。

  做这等事的人,他们自己是不信的。

  但芸芸学子中,总有人信了。

  现在,他们的信仰崩塌了。

  康熙沉声道:“记住,你们尊的是孔子,不是孔家人。没必要为了孔家人而寻死。”

  他停顿了一会儿,讥讽道:“老子的后裔不学道,道人们没寻死;释迦摩尼的后人不尊佛,僧尼们没寻死。还有春秋时的百家,他们先贤的子孙们或改旗易帜,或籍籍无名,之后门徒们谁殉葬了?”

  “孔子去世后继承他衣钵并封圣的孔门哲人们,颜子、孟子,他们都不姓孔。你们要弘扬的是孔子的道德和孔子的学问,而不是孔子的血脉。”

  康熙又停顿了一会儿。他总觉得自己说这句话怪怪的。

  作为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王朝统治者,他说什么“别弘扬血脉”,真是哪里都很怪。

  康熙装作自己什么都没说,假装悲伤地摇摇头,叹着气走了。

  康熙离开之后,文人们仍旧聚集着。

  有人悲愤道:“何苦呢!何苦呢!”

  唐甄默然道:“有人希望继续睡着,遮住眼睛捂住耳朵,不去看不去听,污秽就不存在。但这个世界,总归还是需要清醒的人。我等文人难道是软弱之人吗?”

  他环视了一眼在场的文人:“昔日春秋礼崩乐坏,先师孔子带三千弟子周游列国。孔子是软弱之人吗?”

  他对着众位文人一拱手,然后去收拾残局。

  唐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篇文章。他相信,这篇文章一定能名留青史,千载不朽。

  康熙回行宫后,京中的信使又来了。

  “保成这孩子,怎么说不听?”康熙苦笑着拆开一大摞的包裹。

  这次包裹中,居然还有高士奇的信。

  康熙视高士奇为友——那种很一般的友人,和挚友加小舅子的常泰没法比。

  高士奇有随时向他寄信的特权,不过不常用。

  今日康熙居然收到高士奇的信,很是惊讶。

  “难道有谁为难太子?”康熙自言自语地拆开信,开始阅读。

  他读着读着,就开始捏眉间。

  高士奇在信纸中所写之语,俨然是太子对他们的教诲。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国无二君,储君和诸王皆是皇帝臣子,决不可僭越。即使皇帝不在乎,其他人也不能做僭越之事,因为这会在客观上引起朝中权力中心分列。

  “保成啊保成……”康熙叹着气,很是心疼。

  太子这话没错。

  康熙自认为对太子非常好,也乐得放权,与洪武皇帝相比,自己对太子的信重绝对不差。

  所以太子肯定不是怕被自己猜忌,才会如此小心行事。

  太子如此做如此说,只是因为他太过聪慧,为人处世都太过正直,甚至有时候过分苛求完美,一板一眼都有些迂腐了。

  有如此的太子,康熙当然很骄傲,但也难免心疼。

  他希望胤礽更肆意一些,在他的纵容下更快活一些。

  康熙自信能为胤礽遮风挡雨、保驾护航,让胤礽轻松地坐稳皇帝的位置。所以胤礽大可不必事事循规蹈矩,做一个完美太子。

  “保成主意大,连朕的话都不肯听。”康熙酸溜溜道,“朕该赶紧回京,好好教训他。”

  他把高士奇的书信丢一旁,把太子送来的奏折表格先丢一旁,拆开太子的私人信件。

  康熙没有强硬地阻止京城信使每日寄信,便是因为可以每日收到太子的信。

  太子去海外时,他翘首以盼,几月都难得到一封信;

  太子回来之后又很快去了浙江,为了不打草惊蛇,太子也是好几日才来一封信。

  现在,太子终于能每日和他通信了。

  一打开胤礽的信,康熙就笑出了声:“这小子,居然私自把太子妃给定下来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听到过吗?朕还没定下太子妃,你小子怎么能去私会女子?”

  康熙笑了好一会儿,才接着看。

  胤礽在信中阐述了自己要立这个太子妃的原因。

  千金买马骨。朝中招贤令发布了这么久,大清皇家科学院中也只有李彤一人能跟上那群外国人的思路,就一定要树立起李彤这个榜样。

  胤礽又道,李彤的野心在科学上,就不会在权力上和后宅上动心思。他未来后宫肯定人丁单薄,不需要皇后有多少后宅手段。而李彤做出了许多有助于国计民生的事,不成为“母仪天下”的人,未来很难收场。

  “汗阿玛可怜可怜那个为国卖命的弱女子吧。我不娶他,她在民间的声望都快成了活菩萨,谁敢娶她?那不是谋逆吗?”

  康熙再次被“谋逆”二字逗得前俯后仰。

  他擦了擦笑出来的眼泪,不断笑骂道:“这泼皮孩子,满嘴胡言乱语!”

  笑够之后,康熙揉了揉笑疼的心口,思索胤礽的话。

  确实如此。

  虽这样的女子不符合当世妇德要求,但皇后要求本就与常的女子不同。

  无论旁的人再如何说李彤不是,李彤所作所为都是忠君之事,是他下的旨意。

  在科学院无可用大清人之事,李彤必须成为标杆,不可回归后宅。

  康熙曾动过让李彤入后宫为妃的想法,但一是李彤年岁尚小,二是宫中嫔妃众多,贸然加一个高位嫔妃,恐怕会给李彤带来许多麻烦,让她不能安心做事。

  康熙也想过,让李彤出家,静心为大清做事。

  但太子第一次提出对某个女子感兴趣,那么让李彤当太子妃也行。

  太子妃是未来皇后,未来一国之母,掌管大清科学院,对大清皇家好处很大,对太子的地位也有好处。

  康熙在心中给李彤画了个圈,轻轻点了点头,继续看胤礽的信。

  用三言两语说完太子妃的事后,胤礽长篇累牍的吐槽弟弟们,特别是三弟胤祉,最近越来越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