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373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清穿 宫廷侯爵 爽文 穿越重生

  因为父亲曾经看重他远远超过鄂伦岱,因为他曾经瞧不起鄂伦岱,因为他在额娘一事上和鄂伦岱永远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地位的颠倒,让法海无所适从。更令他难堪的是,他其实心中也逐渐仰慕和心疼这位大哥,感激大哥为他和夸岱两个弟弟撑起一片天,让他们俩生活和佟家落败之前无二。

  所以法海特别怕麻烦鄂伦岱,特别怕鄂伦岱训斥他,特别怕拖鄂伦岱的后腿。

  现在他听太子说,他一时冲动,可能会连累鄂伦岱之后,整个人都萎靡不振了。

  满保看向法海。他了解法海的家庭情况,虽然羡慕法海没了父亲还有一个能依靠的哥哥,但他也能理解嫡庶有别,理解法海心中的难堪。

  只有高其倬还在茫然。

  我是谁,我在哪,听说上首处坐着的是太子殿下,我该怎么办。

  胤禟对胤禌交头接耳:“那是个傻大个!”

  胤禌点头:“和哥哥一样的傻大个。”

  胤禟:“?”

  他抬起手就想揍胤禌的脑袋,被胤祺隔着胤祐瞪了一眼,愤愤不平收回手。

  胤禌挤眉弄眼。你揍啊,你揍啊,你当着五哥揍我啊。

  胤祐往椅子背靠了一点。

  他隔在这三个眉来眼去的兄弟中间,简直太尴尬了。

  胤礽手指轻轻敲了一下桌面,让众人回神:“既然已经闹大,那就闹得更大,让那些想弹劾你们的人骑虎难下。满保,如果你不顾及这次会试,你会如何做?”

  满保想了想,道:“我会先去宗人府告状,然后提着刀去他们王府门口,要求一个说法。”

  胤礽道:“法海,如果你不在乎被鄂伦岱知道,你会如何帮满保?”

  法海小声道:“我会向报纸投稿,将此事前因后果说出来,然后让友人将此事传播开来,并请求长辈和师长弹劾那一家人。”

  胤礽又问道:“高其倬,你若不是在京城,遇到了今日之事,会如何做?”

  高其倬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语气犹疑道:“我、我会与同窗一起向官府递状子,然后与同窗们一起上街宣扬此事,争取支持。”

  胤礽淡淡道:“那你们就去做。最坏结果不过是三年后再会试。孤能承诺保住你们的举人功名。至于你们能不能参加这次会试,就看你们能闹得多大,卷进多少人。”

  三人震惊地看着胤礽。

  胤礽又道:“小九、小十、小十一,你们虽已经开始做些政务,但对人情世故仍旧不算太了解,不如哥哥们经历得多,你们三人分别跟着法海、满保、高其倬,隐藏身份和他们一同处理此事。他们三人分别对应宗室、满族勋贵和汉军旗,你们自己选择接触哪一方。”

  胤禟、胤俄和胤禌立刻道:“是,太子哥哥。”

  胤礽又道:“小十二、小十三,这次你们俩去观察汉人对此事的看法,争取想办法把汉人也卷进来。”

  小胤祹和小胤祥立刻道:“是,太子哥哥!”

  胤礽道:“你们几人就在旁边帮衬着,当他们闹出收拾不了的烂摊子,就你们去收拾。”

  几个大一点的阿哥叹气:“好,太子二哥。”

  成吧,他们已经长大,该为太子哥哥分摊为弟弟们收拾烂摊子的责任了。

  所以这些事不该汗阿玛来做吗!汗阿玛怎么就知道当甩手掌柜?!

  康熙得知此事后,笑呵呵问道:“保成,你想做什么?进一步整治宗室和觉罗?”

  胤礽道:“整治宗室和觉罗,让他们更老实一点只是表面。儿子想闹出大动静,让所有人都将视线集中在这上面,咱们好把新大学建起来。”

  康熙摸了摸自己刚修剪好的美须,道:“朝中的大臣的脑子都只有一根筋,顾着这头就顾不上那头,确实,用宗室中的矛盾转移他们的视线,便于我们行事。”

  于是康熙和胤礽就非常无良地把这一场烂摊子丢给其他皇子们,他们俩开始筹办新的大学。

  新大学的雏形是翰林院。

  进士登科之后,大多不能立刻做官。名次高的进翰林院等补缺;名次低的就回家候着,或者外出从知县做起。

  进翰林院当编修或者庶吉士之后,除了为皇帝起草诏书、陪皇帝读书之类的工作外,还要继续读书,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考试,优秀者能授官,连续不合格会被清退。

  所有翰林院,就相当于进士再教育机构。科举学的只是四书五经,进士们要在翰林院中学会如何做官,再择优任职。

  进士进了翰林院之后,除了一甲和有背景之人,差不多都要五六年才有机会补实缺,相当于再上五六年的学。

  翰林院建立的初衷是好的,可能弥补进士们只知道书本知识,不知如何做官的弊端。但明后期起,翰林院也只考些经史子集,考试也基本相当于第二次科举,基本成了进士们混日子的地方。

  官学成为大学之后效果良好,胤礽就想开办第二所大学。这一所大学就是改革翰林院,让进士登科之后,进入翰林大学再教育,不浪费那五六年的时间,多学些更实用的知识。

  现在有本事也有远见的大臣已经在自学,大清是时候举办正规的官员再教育大学。那些已经在朝为官的大臣们也能在休沐和夜晚去大学上课,和后世的电视大学函授夜班一样。

  官员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是进士登科当了官就能一辈子高枕无忧。你不学,胤礽就办个大学逼官员学。

  想想后世的公务员,动不动就要上课、做题、考试,这是好传统啊!

  康熙非常赞同。

  朕都每日手不释卷,再累也要每日读书学习,大臣们怎么能比朕懒散?

  皇帝和太子一致决定,不仅科举卷起来,科举完也请你们这些十年寒窗苦读的人继续卷。

  于是,京中为红带子举人状告黄带子辱母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宗室、勋贵、汉军旗以及汉人们全部卷入其中,朝堂中天天为这件事吵架的时候,翰林大学悄悄挂牌。

  翰林大学只是俗称,这翰林大学中并非只有翰林上学,还包括官员再教育,自然需要一个新名字。

  胤礽非常损的道:“官员应该如水般清廉,才能让国家如巨木一般繁华,水清木华,水木清华,不如就叫清华?”

  有了北京大学,怎么能没有清华大学?

  打起来!打起来!

  康熙对这个学校名字非常满意。

  于是康熙提笔,重重写下“清华”二字。

  木匠们雕刻时发现,康熙写字力道之大,居然入木三分,纷纷惊叹不已。

  此事也成为清华建校史上一桩笑谈。

  之后,清华与北大褪去旧时代的官学气息,引领了新时代的潮流,成为支撑新华国的中流砥柱。

  但两者互掐的传统却也延续下来。

  清华文科强大,经济、社会、外交、传媒等出现了无数人才;北大则最早时就与大清科学院联合,是工科重地,并在之后分出了大清第一所军校。

  胤礽敲敲自己脑袋。好家伙,两个大学文理擅长居然颠倒了。

  算了,无所谓啦。反正只要两个大学在后世还能掐起来,胤礽就很高兴了。

  胤礽也是康熙亲儿子,也继承了康熙乐子人的血脉。

  即使他现在看不到,一想到后世两所大学会打得头破血流,成为“世仇”,他就高兴得想大笑三声。

  当新大学建立,康熙拿出了官员再教育的规章制度之时,满保等人的事也吵出了结果。

  最终结果,满保只是遭遇辱骂围殴的自卫,法海和高其倬只是去见义勇为,算不上互殴。

  总不能让他们站着被打死,不还手吧?

  当时的目击者可都说,他们三人被一大帮拿着棍子的家仆追着跑,这哪能是互殴?

  而受了较重伤的几个宗室子弟,说不定是自己摔的呢?

  你不能因为那几个宗室子弟受伤,满保、法海、高其倬毫发无损,就说这三个人当着十几个家仆的面殴打对方对不对?

  至于你说什么家仆后面才来,你也没证据啊。

  在康熙和胤礽的拉偏架下,满保、法海、高其倬三人不仅没有被处罚,还隐隐成了这次参加会试举子们的“首领”。

  学子们都非常佩服这三人的品行,佩服他们宁愿丢掉会试资格,也要坚持正义的秉性。

  满保是觉罗氏,法海是外戚,高其倬是降清的汉臣之后,他们仨本来都是百姓口中的“奸臣”。现在三人的一番“愣头青”行为,竟然让这三个群体的名声好了不少。

  以前举子们之间都泾渭分明,从科举时就能看出满汉隔阂。这次居然大家一起和乐融融,仿佛有了同榜成了一整个群体的势头。

  胤礽惊讶极了。这真是意外之喜啊。

  其实他已经把真相禀明了康熙,这三人什么都不做,也不可能丢掉会试资格。

  他只是吓唬一下这三个人,给这三个未来重臣一个教训,提前锻炼一下他们的能力,顺带给弟弟们找一个“实习”机会。同时,他用这件事转移大臣们的视线,让大臣们不在翰林大学和官员再教育的事上给康熙和他当杠精。

  哪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场闹剧,居然消除了这一榜举子们部分因为身份而来的隔阂,让他们彼此少了许多误会,将来可能就会少许多因为误会而起的争斗。

  胤礽不担心他们因为关系好,就从同榜成为“同党”。

  他有十几个兄弟,没有什么党能比得过皇子党。

  康熙三十三年会试和殿试依次结束。

  佟·法海,觉罗·满保,高其倬同列二甲中末位,赐进士出身。

  他们虽只是二甲,声望比一甲三人更加显赫,俨然成为同榜进士的领头羊。

第224章

  胤礽看了这三人的殿试卷子,叹了一口气。

  高其倬先不提,法海和满保的卷子就算不能名列一甲,也能进入二甲前列。

  但康熙时定下了一个规矩,就是“满不点元,汉不选妃”。

  “汉不选妃”即汉人不能进宫。能进入皇帝后宫的除了蒙古人,就只有满汉蒙军旗和包衣。

  所以一般说顺治之后的“汉妃”,其实就是汉军旗和汉包衣。

  当然,如果皇帝真看上了某个汉女,也简单。从康熙时,江南官员就向宫里输送会唱戏的小女孩小男孩。乾隆时他和他的圣皇太后特别爱听戏,在宫中养着几十上百个小伶人。著名的漱芳斋,就是给那些小伶人住的地方。

  这时候,只要把这些小伶人罚入包衣就成,便算是旗人了。

  朝中也有许多汉人官员受了罪罚进入包衣,之后立了功再出旗为民。

  “汉不选妃”,哪是如此不便之事。

  但“满不点元”就很严格了。

  这个措施其实是给顺治擦屁股。

  顺治时为了扶持满人科举,科举曾经试着分满汉两榜。所以大清历史经历了112次科举,但有114个状元。

  但那两次满汉分榜,遇到了极其严重的尴尬——满人参加科举的人数连榜都填不齐,大部分人能把字句写通顺就算优秀。

  其实那两次满人状元可能确实有些真才实学,但被参加这两榜的满人废物拖累,他们的状元含金量也变得极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