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389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清穿 宫廷侯爵 爽文 穿越重生

  康熙道:“太子妃乃是大清科学院院长。以后大清科学院院长位比亲王,虽不封爵,但领亲王俸禄。”

  大臣们:“……”

  他们听懂了康熙的言下之意。这并不是什么给大清科学院的院长加爵位,而是表明,以后大清科学院的院长应该都是由亲王担任。

  胤礽在心里叹气。

  康熙对这些科技既看重又恐惧。所以,这些技术肯定要牢牢掌握在大清皇家手中。

  胤礽曾经给康熙提过意见,希望增加自然科学推广力度,重赏科学家。

  康熙听从了一部分,拒绝了一部分。

  康熙听从的部分,是模仿国外,给大清科学院评等级,其待遇视同同等级官员。

  论文成果和科技成果,康熙都会奖励金钱和荣誉,以激励科学家们继续钻研。

  但这一切,也就比古时候的皇帝奖励工匠的力度大了一些,远远没有达到胤礽想要的力度。

  首先,现在科学家的地位仍旧比不过科举的文人,更比不过勋贵宗室。

  然后,康熙拒绝将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推广给全华夏,只在勋贵和官宦子弟中寻找好苗子,以师徒的方式教导。能使用大清皇家科学院教材的学校,只有两所大学。

  康熙的态度很明显,胤礽便不再多提了。

  大清毕竟是一个先家后国的封建王朝。康熙所做一切都是基于维护大清的统治。

  所以,科学家的地位很难和文人等同。

  所以,康熙绝对不会让普通老百姓随意学习自然科学,开老百姓的民智。

  康熙此举当然是落后的,但胤礽无法苛责康熙。

  康熙在这个时代,或许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极限。这只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而已。

  其实哪怕是后世,西方的快乐教育不也一样,尽量不让底层老百姓有科学逻辑思维?

  他们连两位数内加减法都必须按计算器,从出生起、从初高中甚至小学时就开始分流。什么时代的愚民政策,都是一样。

  利用高考,把普通人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逻辑都塞进未成年的脑子里的国家,才是这颗蔚蓝星球上难得一见的奇葩。

  胤礽和康熙的施政冲突除了推广自然科学之外,还有关于满语的态度。

  当初努尔哈赤命令人利用蒙语创造出满语。这种临时创造出来的语言就是空中楼阁,难学也难理解。

  后世有研究学者笑称,这玩意儿就和甲骨文一样,实用性确实低,更别说推广了。

  所以当大清灭亡的时候,朝灭政消,满文很快就销声匿迹,满人自己都忘记了这玩意儿,根本传不下来。

  胤礽认为,满文增加了满汉隔阂。取缔满文不可能,满清勋贵不会同意,也会动摇大清统治根本,但可以创造一个更简洁的“满语”。

  胤礽拿出了自己的“满语拼音”方案,把满语圈点改成了字母,然后“吸汉语的血”,只取音不取意,为汉语注音,将从秦始皇起就没能完成的“字同音”大工程完成。这样,大清其他百姓也会“满语”啦。

  好吧,说这么多,其实都是假话。胤礽拿出来的就是汉语拼音而已。

  他想打着推广“更简洁的满语”的旗号,把汉语拼音表给弄出来,以让更多的人更容易学习汉语。

  更重要的是,“字同音”对维护国家大一统,与“书同文”一样重要。官话推广能减少各地隔阂,让政令更好的推行。

  现在的汉字全是用“切字法”,并不规范,且很繁琐复杂。光是启蒙,就需要非常大的门槛。

  可以说,若不是有先生手把手的教,学子们要学会认字都很难。

  所以在童生考试,许多人字都认不全。

  雍正登基后,也试图推广官话,曾下旨不会说官话就不准科举,没几年就失败,就是因为这个切字法要“同音”,实在是太困难。

  当然,用某岛国的偏旁部首注音也不是不行,但满洲勋贵想要的满语,肯定是与汉字长得完全不一样,否则骗不到他们。

  汉语拼音正好符合满洲勋贵的心理预期。

  胤礽摩拳擦掌,要完成四弟弟完不成的事。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点也被康熙否决了。

  康熙并不是不知道满语的弊端,也不是不知道“字同音”的重要性,但他第一不希望满语失去表义的功能,第二……

  康熙居然不希望识字变得太容易。

  看到胤礽的愕然,康熙摸着儿子的脑袋道:“我知道你有一颗惠泽天下的仁心,但保成啊,你若是敢把拼音拿出来,让全天下的老百姓只要拿着拼音表就能读书习字,你大概就活不过明天了,我们大清也大概会立刻灭亡了。”

  “这是挖全天下文人的根啊。”

  胤礽沉默。

  他声音沙哑道:“和科举制度一样吗?但科举制度不也推行了吗?”

  康熙道:“没有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乱世削弱士族豪强,隋唐敢做这些事吗?即使这样,他们也经历了很多很多代人。你想毕其功于一役,怎么可能?朕先做一点,你再做一点,你的儿子再做一点,徐徐图之。”

  “朕知道你想看到怎样的国家,但在朕在世的时候不可能实现,在你在世的时候大概率也不可能实现。甚至朕的孙子、重孙都实现不了。但我们一步一步铺垫,说不定到了大清灭亡的时候,就厚积薄发,将你想要的世界实现了。”

  大概是听多了胤礽满嘴的“大清灭亡后”如何如何,康熙也不再避讳谈论大清灭亡的事。

  华夏历史中有那么多强悍的朝代,哪怕是汉差点灭亡后又复国,最后也成了历史长河中的过眼烟云。

  大清不可能例外。

  康熙知道胤礽看得很远,他也不由看得远了一些。所以他希望胤礽稳一点,再稳一点,在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先稳住了国力、不让海外有可趁之机之后,再小心翼翼对国内改革。

  如果没有海外,胤礽激进一点就激进一点,只要稳住国内就能赢。

  可现在不是啊。海外群狼环伺,大清稍稍弱一些,就会引来狼群捕食。

  有时候,康熙自己都会从梦中惊醒,担心睁开眼睛之后,周围已经被那些长相和大清人迥异的海外人占据。

  哪怕是五胡乱华,哪怕是宋元、宋金之争,哪怕是大清铁蹄入关,对于华夏而言,后许多苦痛灾难,但远远不到文明灭绝的程度。而是这些“蛮夷”当了一段时间蛮夷之后,就被文明同化,成为华夏文明新的血肉。

  可海外那些人不是。

  他们的文明起源就和华夏不一样。

  大清可以灭亡,可以被其他朝代取缔,那些朝代可以是汉人、蒙人、或者其他华夏大地上的民族。

  但若大清亡在海外文明手中,爱新觉罗家就一辈子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无论之前创造了多少辉煌都会被一笔勾销。

  康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很害怕看到这一幕。

  他也逐渐理解胤礽的想法。

  到了大清末代的时候,宁愿爱新觉罗家亲手砸掉龙椅,也绝不可以让海外有可趁之机。

  爱新觉罗家最终肯定会有一个亡国之君,但绝对不能有一个灭亡华夏文明的君王。

  这罪,爱新觉罗不能背、也背不起。

  这也让康熙下定了决心。

  但这决心,他暂时不想告诉胤礽。

  他只是笑呵呵地打趣将要大婚的儿子,让小阿哥们胡闹,让恼羞成怒的胤礽气得跳脚。

  在太子成婚前,康熙和胤礽再次促膝长谈,将以前的矛盾达成了统一。

  胤礽再次描述了自己的愿景,康熙告诉了胤礽一些政策为何不能现在施行。

  胤礽在当了近一年的实权皇帝之后,也逐渐明白了康熙的苦心。

  康熙除了时代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有立足于实际出发的原因。

  还是那句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须匹配,步子大了会扯着蛋。

  穿越者王莽就有很多话要说。

  胤礽像个小孩子一样,趴在康熙膝盖上道:“儿子知道了。儿子会更加小心谨慎,只要不能预见结果,就一动不如一静。一切以保存大清国力,维持大清内部稳定为准。”

  康熙笑着摸了摸胤礽的头发:“这就对了。”

  胤禔打断了这对父子和乐融融:“但是汗阿玛啊,你怎么就动得厉害,一点都没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样子?你做菜快把锅都拍碎了。”

  康熙无奈:“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处置方式。朕若不激进一些,别说国力强盛,恐怕连踏足海外的机会,国内的满族勋贵和汉族豪强都不会给我们。明白吗?”

  胤禔老实道:“好麻烦,我还是不明白好了。”

  康熙:“……”

  他捂着胸口。

  还好他有保成这个完美太子。如果他当时没想立嫡,而是立长,怕不是大清下一代就亡国了。

  胤礽笑着站起来,替康熙扶胸口:“大哥虽然不爱思考这些,但大哥做事什么时候错过?大哥就算不思考也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这不是更说明大哥厉害吗?”

  胤禔挺胸:“对!”

  康熙:“对个屁!给朕滚!你们俩都滚!”

  胤禔笑着和胤礽勾肩搭背走了,留下康熙老父亲继续抚胸口。

  “你不管管你外甥!”康熙抱怨。

  回京后暂时担任康熙侍卫的常泰无奈地从阴影中走出来:“这不是皇上您纵容着大阿哥吗?大阿哥仗着皇上您的溺爱有恃无恐,旁的人怎么管?”

  康熙冷哼了两声,转移话题:“朕交给你的事,你做好了?”

  常泰道:“做好了。但皇上,您这样是不是有些过了?”

  康熙摆手:“闭嘴,你从回大清一路上就唠叨到现在,还没唠叨够?”

  常泰叹气:“皇上,太子去年才被您吓了一跳,今年还被您吓,您是不是……”

  康熙呲牙:“这不叫吓,叫惊喜。好了,你闭嘴。若此事被泄露,就算你是我小舅子,朕把你关进大牢。”

  常泰只能跪地保证自己绝对不会泄露。

  他在心里道,对不起了保成,对不起了姐姐,我实在是……我怎么摊上这么个姐夫?!

  ……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终于到了太子大婚那一日。

  这是大清历史上第一位太子大婚,所有细节都经过大臣们互殴拿出,然后由太子、太子妃决定,最后汇总到皇帝那里。

  康熙大手一挥,直接盖印。

  就这样,准了!

  大臣们的脸色都很难看。皇上您就不能多看看吗?您哪怕挑挑刺呢?这么重要的事,您却表现得这么轻松,我们心里很不平衡。

  大臣们心里再不平衡,也不能对康熙瞎逼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