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240章

作者:金面佛 标签: 年代文 复仇虐渣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对,他们要的货不多,两边加在一起不过110台。比起当初成千上万往外面拖彩电的辉煌时候,简直没办法看。

  但从3月份到现在,春天都过完了,她是唯一一个带人过来买彩电的人啊。

  其他的单位,都是把彩电退回头,因为嫌占了他们的仓库。

  管理员当机立断,立刻吩咐徒弟去找程厂长。

  这么好的兆头,绝对可喜可贺。

  眼下销售是大事,厂长十分重视。听说又有彩电卖出去了,虽然只有110台,但他还是匆忙赶来。

  一家供销社要110台,140多家供销社,那就是15,000多台呀。起码能消耗掉1/10都不止的库存。

  最重要的是这才过了一个礼拜的时间,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努努力,两三个月清了库存都不成问题。

  周秋萍开口打击已经开始浮想联翩的程厂长:“哪有那么简单,供销社的销售能力有限,能够卖出两三千台就已经很好了。”

  其实她当然相信居民的购买力。而且她相信不管是县城还是省城的人,当发现农村的彩电比在城里买实际上更便宜时,他们会一点也不嫌弃地跑到农村供销社去购买。

  到那个时候,销售额会相当惊人。

  只是,她手上的现金有限,15万台彩电,即便刨除提成,按85%拿到手,那也需要38,250万资金。

  她没那么多钱,后面肯定无法依靠使用国库券的方法来变相降价了。

第218章 另辟蹊径(捉虫)

  各家供销社的顾客购买力大致相当, 销售情况自然也就大差不差。

  周秋萍将国库券锁进邮局保险柜,回了家,还没琢磨好晚饭吃什么, 家里电话机就响了。

  大家跟约好了似的, 陆陆续续打电话过来,核心思想只有一个, 那就是还能不能要彩电?

  虽然众人的销售状况不尽相同, 有人已经差不多卖光了,有人才销售了一半。但大家都信心十足,自觉起码再消耗个二三十台不是问题。

  周秋萍十分怀疑是板桥供销社的王主任跟大家通风报信了,不然这些人怎么行动如此统一。

  不过看破不说破,她还是为难了一番,才勉强答应了众人的请求。因为人家已经拿板桥供销社举例子了。都是一块做生意的, 为什么要厚此薄彼, 给板桥不管他们?

  “行, 但我丑话说在前面。这种优惠肯定是有限制的,不可能源源不断地给。我也要跟上级汇报的, 等到上级同意之后才能定下来。”

  供销社主任们就嘻嘻哈哈, 一顶接着一顶的给她戴高帽子, 表示只要她出马,绝对马到成功。

  周秋萍都要笑了。

  难怪人人都爱听好话,即便她知道对方是在拍她的马屁, 但她依然感觉很舒服呀。

  难怪自古昏君多。她这才哪到哪呀?都被夸得轻飘飘的了。真位高权重的人,天天身边都有人追捧着。即便放个屁, 一堆人都会情真意切的夸奖这屁与众不同, 别具一格, 实乃天下第一好屁。

  这么一想, 身居高位的人犯蠢的那样情真意切似乎也不足为奇了。因为周围人都说他是对的呀。三人成虎,时间久了,他自然也就认为自己特别厉害了。

  周秋萍打断了对方的彩虹屁:“行了,我只能说我尽量。”

  萍乡供销社的吴主任哈哈大笑:“我差点忘了件事儿,还有卡拉OK机吗?我这边还想再要一台。”

  其实他完全可以自己联系军工厂。对方留了名片,上面有销售员的联系方式。

  不过80年代的人有个特点,就是凡是喜欢找熟人。好像必须得有熟人当中人,办起事情来才踏实。

  周秋萍笑道:“怎么你们镇上哪个厂里想要卡拉OK机了?”

  当初她将卡拉OK设备推销给供销社的时候,就存了以供销社为据点,引起镇上居民注意,从而让乡镇企业兴起主动购买卡拉OK设备的心。

  因为他们也有接待任务呀。这年代做买卖,吃喝玩乐一条龙,谁都难以幸免。

  没想到吴主任却否定了:“不是厂里,是我们下面一个村的养鸡大王。嗐,他不稀罕跟别人排队,准备自己买一台,天天在家唱。”

  这位养鸡大王算是萍乡第一个万元户,当初还上过报纸。他很有经济头脑,在分田到户之前,就偷偷摸摸养了不少鸡。后来政策一放宽,他迅速扩大了养殖规模,抓住了红利期,早在83年的时候,就成了万元户。

  这些年发展下来,大家偷偷估摸着,人家绝对早就不只是万元户了。

  养鸡大王喜欢唱歌,到供销社买烟的时候看到卡拉OK机就着迷了。

  他不缺钱,又没吃喝嫖赌抽的恶习,一晚上掏个10块20块点歌唱,实在是小意思。

  供销社是欢迎这种客人啊,掏钱掏得大方。

  然而其他顾客却烦死这家伙了。大家都排队呢,即便只能唱一首,好歹也能过过瘾。

  结果他一买就是10首20首歌,其他人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轮得上唱?一天两天还好说,时间一久,矛盾就大了。

  说起来,别看对城里人来说,到乡镇一级别就是绝对的乡下。但对他们自己而言,镇上人和村里人又截然不同。前者在后者面前天然具有优越感。现在后者压了前者一头,矛盾能不大吗?

  养鸡大王被挤兑了好几回,一怒之下直接拍板表示要把卡拉OK机买回家。他又不差这点钱。他家冰箱彩电都有,早就买了。

  吴主任当然不能把供销社的卡拉OK机给他带走,但答应了对方,立刻从城里进卡拉OK机。

  “那个,他家就有彩电,所以他只想要这个唱歌的部分,电视机不想买,你看成吗?其实我劝过他的,家里有两台电视,一台专门看一台专门用来唱歌,不是更方便。可这家伙唱歌的时候大方,这种时候又抠得要死。”

  周秋萍心道,这不是抠,而是没必要。

  她笑着点头答应:“没问题,我给李工打电话吧。你来拖彩电的时候,顺便把卡拉OK机带回去。”

  挂了电话,她还是止不住笑。

  原本她以为家庭卡拉OK设备起码得等商品房占据市场主流之后才会成为现实。

  因为以现在的住房条件,除非你家是将军楼或者是政府的头头脑脑,有独门大院住着。否则谁家弄个卡拉OK机,都绝对是被人骂死的命。

  事实证明,还是她想差了。

  城里住房的确紧张,但农村现在的情况要好很多。人家宅基地大呀,人家就是盖不起楼房盖平房,盖瓦房,那也比城里一家祖孙三代挤在鸽子笼里来的强。

  而且现在农村的娱乐活动实在太少了。如果谁家办红白喜事请电影队过去放场电影,或者找戏班子去唱个戏,那绝对能全村轰动,所有人都跑去看热闹。

  甚至谁家吵架,全村人都要围观。大家不怕吵,大家只怕没动静。

  周秋萍高高兴兴地琢磨着,如果往这个方向发展的话,卡拉OK设备的销售,说不定还能再涨几千台。对她而言,那就是好几十万的进账啊。

  不过现在挣快钱的大头,应该还是卖彩电。

  分到钱之后,她又是买深圳的股票,又是捐钱,又是投资开店,目前手上有的现金已经不足1,500万,这最多还能再弄5000台彩电。

  兵工厂可压了15万台的货,如果把它们都卖出去的话,光提成她就能进账差不多2,000万。

  想到这个数字,周秋萍都忍不住呼吸急促了。想要拿到这笔钱,她只能让人掏现金买了。

  就是变相降价,得换个手段。否则怎么吸引顾客呢?

  她正想得出神,家里的门打开了。

  外头黑压压的,连大带小,足足5个黑脑袋。

  周秋萍瞬间感觉自己额头上冒出了黑线,要命啊,陆同志,请问你为什么要出现在我家?而且还带着卢小明同学。

  还有这位老太太,高女士,你这是存心给自己找事啊。

  周高氏才委屈呢,人真不是她招来的,她吃饱了撑着给自己找麻烦。

  这一大一小两个男同志,分明是自己跟过来的呀,她还能赶人走不成?

  周青青和周星星同学则无忧无虑,一点都不理解大人的无奈,光会对着哥哥咯咯笑,不要太开心哦。

  陆同志也笑得满脸灿烂:“那个,周经理,今天要麻烦你了。首长家没人,卢小明同学一个人待在家里也太孤单了,就想跟小朋友一块玩。”

  周秋萍总不能让人一直站在门口,只好先把人叫进屋,和颜悦色地询问卢小明:“没去爷爷家吗?爷爷忙着没来接你?”

  卢小明摇摇头,声音轻轻的:“我不想去爷爷家。”

  奶奶既然嫌弃他是废物,他也不想碍了奶奶的眼。

  尽管那天在学校门口的事情之后,奶奶对他尤其热情。但他知道,奶奶背着他说的话才是真心话。

  周秋萍一时间倒不知道说什么了,只能伸手摸摸他的脑袋。

  陆同志从踏进周家门开始,就处于亢奋之中。为了积极表现,他主动提出:“我去食堂买点小炒菜吧,这么热的天,省得再烧了。”

  嘿嘿,吃人嘴软。反正进了屋,周经理肯定不会再把卢小明同学赶出去。

  周秋萍没客气,反而主动要求:“多买点,我们准备跟祝嫂子家一块吃饭的。”

  陆同志愈发高兴,点头跟小鸡啄米似的:“对对对,一块儿吃热闹。”

  祝嫂子的婆婆正在准备晚饭,闻声也不客气了:“那好,我把菊花脑蛋汤端过来,正好泡饭吃。”

  等她看到餐桌上的东西,立刻抱怨周秋萍:“哎呀,周经理你这个样子,下回我们不敢过来吃饭了,这也太多了吧,全是硬菜。”

  有糖醋小排,有红烧鱼,有西红柿炖牛腩,还有一道口水鸡,逢年过节都没吃到这么好的道理。

  周秋萍笑道:“我们都是沾了卢小明同学的光,是卢小明同学请我们吃的。”

  这话说的也没错。陆同志花在卢小明身上的所有钱,后面都得找首长报销的。

  卢小明脸红了,鼓足勇气邀请:“大家一块儿吃。”

  周秋萍笑道:“我再拌个黄瓜和木耳菜吧,一起吃热闹。”

  开玩笑哦,一桌子都是肉,光一个菊花脑蛋汤怎么够?

  祝嫂子的婆婆觉得周经理果然讲究,一个晚饭都要有荤有素,搞这么多。

  换成过得简单的人家,还六菜一汤呢,开水冲酱油,上面最多滴两滴香油,放了一点点切碎了的青蒜叶就是全部的下饭菜,美名其曰——酱油汤。

  显然,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没办法逃脱美食的诱惑。

  5个大人4个小孩齐上阵,直接干光了祝家的米饭外加桌上所有的菜,就连菜汤都被陆同志用馒头蘸着吃得一干二净。

  他打着饱嗝,心满意足,就想告辞。

  他一个男同志,总不好跟卢小明一道住在周家吧。他睡沙发无所谓,但人家女同志总要名声的。

  周秋萍笑容满面,抢先一步开口:“小明,你要不要请小伙伴到你家去玩?”

  卢小明的眼睛瞬间亮了。

  他长这么大,从来没请同学到自家玩过。

  倒不是说他家没去过小孩,像青青和星星,当初不也跟着奶奶和妈妈一块儿去将军楼拜年吗?

  但妈妈并不喜欢自己跟爸爸的下属的孩子玩。虽然她没说过,但她可以用眼神动作乃至表情表达自己的意思。而那些孩子到了他家都会特别小心翼翼,也不肯和他一块玩。

  周秋萍鼓励他:“好朋友就是要共同成长,共同分享。你看,你到小强家玩过了,还吃过小强家的饭。现在你请小强吃了饭,是不是也该邀请小强去你家玩?”

  卢小明点头,忘记了自己对空荡荡的家的恐惧。他恐惧的不是家本身,而是恐惧家里没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