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243章

作者:金面佛 标签: 年代文 复仇虐渣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王主任也跟上:“我也得去,我还要再进几台卡拉OK机。你们给我把彩电装好啊,我相信你们。”

  他们镇的工厂也反应过来了,开始有人跟他打听卡拉OK设备的事儿。

  加在一起,差不多要五台机子呢。

  跟着周秋萍走了十几米远,他抱怨道:“周经理呀,你要硬气点,怕干什么。一个就会动嘴的人,给他多大的脸了。要卖也是你卖,我就接你的货。”

  周秋萍笑了:“那你觉得冰箱在你们供销社能卖掉吗?”

  王主任想了想,相当实诚地摇头:“卖不掉,除非你降价。农村遍地是菜,冰箱再保鲜,能比得上刚摘的菜吗?”

  眼下农村,冰箱绝对没市场。什么冷藏保鲜这些,农村人用不着。蔬菜地里摘,逢年过节才能吃顿肉,要冰箱干什么?冻冰棍给小孩吃吗?嗐,现在农村还没条件让小孩这么金贵呢。最多人家骑着自行车卖冰棍的时候,给他们买一支馋馋嘴。

  彩电不一样啊,彩电可以天天看。只要有钱,大家当然乐意买。

  可是冰箱的价格一不比彩电便宜,二又用不上,当农民傻吗?他们吃饱了撑的才买冰箱。

  周秋萍笑了:“既然在你们那儿卖不出去,我跟他争什么争,何必呢?”

  王主任哈哈大笑,促狭起来:“好啊,那我就要一台冰箱放在我们供销社,也显得我们有能耐。”

  周秋萍摆手,直接置身事外:“我可不管,跟我没关系,我才不插手呢。”

  有这功夫,她多卖几台卡拉OK机和彩电不香吗?

  再说非要她卖冰箱的时候,她也不是没办法,何必逮着供销社一只羊薅呢。

  毕竟人可以抱着彩电上公交车回城里,却不方便扛着冰箱啊。

第220章 我劝你别这么做(捉虫)

  除了老婆孩子外, 李工现在最愿意瞧见的人就是周秋萍。因为只要周经理一出现,要么给他送钱,要么还是给他送钱。

  前者指给他投资, 后者是说给他拉客户。

  比方说现在, 这位王主任是第3趟来了吧?虽然每次买的卡拉OK机都不多,爆米花机也就只买过一回, 但压不住积少成多呀。三台五台的要, 一个月下来也有十几台呢。再来百十来个王主任,那又是一两千套卡拉OK设备。

  那可都是花花绿绿的钞票。

  李工笑逐颜开,大方表示仓库里的卡拉OK设备王主任看上哪套就哪套,绝对没问题。

  等仓库保管员去给客户拿货的时候,李工就找周秋萍说话了:“那个许主任,你别管他, 这人就那德性, 肚子里没半点墨水, 就会指手画脚。”

  说来真是讽刺,这种人居然也能当上干部, 而且官职还不小。

  周秋萍笑了笑, 打马虎眼:“都是同事, 没什么好说的。”

  李工看她的确不像真生了气,也乐了:“对,跟这种人不至于。刚好你来了, 我有个事情要跟你商量下,就是年中分红的事。”

  周秋萍愣住了:“这才6月份啊, 年终还早呢。”

  “就是年中啊。”李工诧异, “上半年快结束了, 要发年中奖的。不然怎么过下半年。”

  兵工厂就是这规矩。

  往常工人们在厂里领钱, 现在他承包了车间,当然得负责给大家发钱。

  不过在此之前,他得先跟周经理结清红利。

  “这几个月,我们一共卖出去25,347台卡拉OK设备,哦,如果加上王主任要的这几台,那应该是25,352台。按照咱们说好的,你应该分到了红利是5,046,400元。”

  这个数字,李工应该嫉妒的,足足500多万啊,简直能吓死人。

  要知道周秋萍最初投靠他们车间的钱也只有200万。相当于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她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净赚了300万。这种投资回报,足够让世界一流风投大佬垂涎欲滴。

  但李工真的一点儿也不嫉妒。相反的,他还有点羞愧。

  理由很简单,因为卡拉OK设备的客户基本都是周经理拉来的。且不说几个省的总工会突然间集体对卡拉OK设备感兴趣,拉来了成千上万的工会代表考察,留下了数万的订单;就是在海城报纸上打广告,引来当地卡拉OK厅购买设备的事,也是周经理给他出的主意。还有现在供销社连着的农民和乡镇企业这一块,同样全是周经理一手操办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实际上干的是白工啊。

  家电行业的销售提成真的不低,那些灵活的南方企业,即便市场并不艰难时,也会给3%~5%的提成。碰上新产品,碰上销售困难的,那个比例可以直接往10%以上跑,下手相当狠。

  如果按外面的规矩来,光是一个销售提成,周经理一台卡拉OK设备就远远不止只拿200块。现在人家不跟他算这个,白给他拉客户,只收当初分红的钱,他要是再眼红人家,不是摆明了不要脸吗?

  周秋萍倒是被震住了。

  虽然她早就知道卡拉OK设备挣钱,也清楚这段时间销售势头很旺盛,车间三班倒就没停下来的时候。不过500万的分红还是让她狠狠吃了回惊。

  这钱来得未免太快了。

  早知道这样的话,她就继续收国库券了,还能多发一笔财。

  看来后面可以灵活对待。顾客有国库券就收国库券,没有的话那就直接收钱。

  毕竟500万也不经花,不过是1000多台彩电罢了。

  周秋萍深吸一口气,强行摁住心中的激动,点点头道:“我知道了,辛苦你了,李工。你可真的得给你自个儿还有大家伙儿多点笔奖金。”

  李工笑道:“我想好了,除了上交的利润和留下来扩大生产线的钱以外,剩下的100万,我全给工人们分了,让大家也尝尝当万元户的滋味。”

  周秋萍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地盯着对方:“你认真的?”

  “那当然了。”李工点头,语气自豪,“财富都是工人创造的。搞承包,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钱肯定要工人们分啊。”

  周秋萍摇头,郑重其事道:“我劝你不要这么做。”

  李工瞪大了眼睛,有点失望:“周经理,你难道也认为工人就不该多拿钱吗?你给店员们发的工资就挺高的呀。”

  像餐饮店,200块钱一个月。别看表面上比不上肯德基月薪260的标准。考虑到肯德基作为合资企业,享受“两免三减”(两年免税,三年减税)的优惠政策,人家光是省下来的税钱就不知道是多出来的60的多少倍了。

  周秋萍摇头,认真道:“你这边和我那边的情况不一样。兵工厂是国家单位,而且你承包的只是一个车间,而不是全厂。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单你们车间的工人收入高,你让其他车间的人怎么想?大家都在一个厂干活呀。你们一枝独秀,厂领导的压力会很大,其他车间的负责人同样也落不了好。而且你们各个车间还有合作,有些零部件就是其他车间提供的,对不对?要是惹毛了人家,人家稍微给你使点绊子,你后面的活还怎么干?”

  李工张了几下嘴巴。他给工人发钱,还发出错来了?劳动者创造的财富,本来就该分给劳动者。他们不拿钱,难不成还要给尸位素餐的人?

  周秋萍无奈:“李工,咱有一说一。这劳动者的概念不能太狭隘。对我们这个车间来说,工人和工程师就是一线劳动者,根本不存在后勤,是不是?表面上来看,后勤不创造任何财富。但是,后勤不干活吗?后勤就没为你们车间服务吗?不管发劳保用品还是宿舍的维修,不都是后勤的事。那你发钱的时候考虑到后勤了吗?还有工会,组织活动,厂里的卡拉OK大赛、乒乓球比赛,是不是都是他们组织的?你们车间有没有人参加?他们是不是服务了职工的文娱生活?发钱的时候,有他们的事儿吗?再说了,你们工厂是个大集体。工人能够安心的三班倒上班,托儿所、幼儿园乃至小学中学,是不是承担了帮忙管理照顾孩子的责任?咱也不说虚的,光一个托儿所的费用,外面街道办的收取的价格是不是你们内部的2~3倍?还有卫生室和医院,是不是对工人只收取少量的药费而已?病人掏的钱根本不足以抵消人力物力的成本。那这中间的差价又是谁在补?还是工厂出钱啊?车间之所以红火,三个原因,一个是生产的产品刚好满足了市场需求,卖的好。另一个是工人、工程师们都特别积极,忘我地扑在工作上,生产效率高,能够满足订单需求。还有一个其实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工厂作为依托,让车间能够拥有充足的原料进行生产,同时保障了大家的后顾之忧。否则车间的人一边忙工作,一边忙生活,那绝对能把人活活拖死。这些,你不能不考虑呀。”

  李工有些惆怅。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他其实并不是管理者。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他也许不应该操心工厂的管理问题。但他真的厌烦工厂懒懒散散的作风。当年那个锐意进取的兵工厂,当初那些意气风发的工人,都到哪儿去了?

  现在有机会,他想让所有人都看看,不混日子,好好干活,是有出路的。就算没机会成为正式工,只要努力做事,那也可以过得不比正式工差,甚至还能更好。

  人应该凭借自己的劳动不是身份获得相应的报酬。

  周秋萍只能安慰他:“那你多给大家发点奖金好了。以前你们厂里效益好的时候,年中奖发多少?现在干脆加一半。”

  结果李工被她说的又开始犹豫:“那后勤跟工会是不是也应该发呢?”

  周秋萍哭笑不得:“那厂办你也应该发呀,厂里传达上级指示精神不都是厂办的事吗?其他车间也不能落下。平常大家还有合作呢。我看呀,你还是别给他们发奖金了,这种事情搞不好就是吃力不讨好。”

  “那总该有点表示吧。”

  周秋萍想了想,干脆给他建议:“不如这样,夏天了吗,大家都想吃点清凉解暑的。我知道你们厂的车间里有盐水冰棒发。要不你再给大家添点,一人发个瓜捧回家吧。”

  李工茫然:“那我问问农场,农场有瓜吗?”

  “嗐,买什么农场的瓜?别花了钱还让大家说嘴,说你成心给大家找不痛快呢。”

  为什么有此一说呢?这要跟现在的农场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有关系。

  虽然全国农村基本都搞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了,但部队农场因为性质特殊,基本上还是实行计划经济的老一套。

  瓜农按计划种瓜,一到时间,不管西瓜熟还是没熟全部拉藤,然后改种其他作物。他们是不管销售的,统一由部队的服务社拖走对外售卖。因为果品公司规定西瓜七成熟就能卖,所以摆出来卖的西瓜很多都是夹生的。

  这放在六七十年代没问题,那时候物资紧张,买西瓜还要凭票呢。大家买瓜得碰运气,买到熟透了的西瓜当然皆大欢喜,可即便是七成熟的瓜,有西瓜的清凉味,顾客也就认了。

  可现在已经是1989年了呀,市场上的西瓜多了去。农民推着车到城里卖瓜的也比比皆是。人家能买熟透的西瓜吃的,为什么还要掏钱买你的夹生瓜?

  你花钱请人吃生瓜,你这不是在示好,你是在结仇。

  李工犯难了:“那我到哪儿找瓜去?”

  部队就是一个小社会,脱离这个社会圈子,又是他不熟悉的行当,他还真是一脸懵。

  刚好王主任挑好了他所要的卡拉OK设备,就被周秋萍喊住了:“王主任,我记得你们板桥西瓜挺有名的,很好吃。要不帮帮忙?给厂里拖点西瓜来。现在西瓜是什么价?”

  王主任愣了下。

  他们板桥的西瓜有名吗?他自己都没听说过。不过好吃是真的挺好吃的,沙壤土多,当然适合种西瓜。

  尤其是他连襟,去年从新疆退伍回来的,带了当地的新种子,叫8424还是8442啥的,皮薄汁多,鲜甜可口。

  哦!想起来了,上次他过来给周经理带过一只,闲聊的时候又提到现在西瓜不好卖。今年江州周边种瓜的人比较多,西瓜的价格上不去。

  没想到周经理居然记在心里了,现在就给他介绍生意。

  王主任心里热乎乎的,感觉自己没看错人。

  人家就是热心肠,就是够意思。他又没请她帮忙卖瓜,结果一有机会,她就主动递梯子了。

  王主任立刻点头,信心十足:“对,我们板桥的西瓜特别甜,谁吃谁知道,不吃才叫后悔。价钱嘛,我给你们按批发价来,5分钱一斤,你们看成吗?”

  李工前两天才在服务社买过瓜,7分钱一斤。而且他运气不好,碰上的瓜没熟,吃不出半点甜,基本只有清凉味。

  5分钱的瓜,的确不贵。

  他点点头,提出要求:“要熟的,不熟我绝对不要的。到时候你的瓜熟了我的瓜没熟,那不是成心制造矛盾吗?”

  王主任立刻拍胸口保证:“放心了,我做事你还不知道吗?肯定是最好的。那,你这边要多少瓜?”

  李工想了想:“给我来2000,不,2500个瓜吧,厂里差不多就2000号人,每人一只。还有托儿所、学校,总归要表示一下。来了顾客,兄弟单位参观,也该给人切个瓜,这么热的天。对,就来2500只。”

  王主任开心得差点没原地飞起。

  2500只瓜呀。这个8442还是8224的新西瓜品种大部分都是6斤到12斤重,即便按照最轻的6斤重,那就是15,000斤瓜,能包圆三亩地的产出了。

  他连襟总共种了10亩瓜,现在1/3的产量都有销路,他能不替人高兴吗?

  再说西瓜也有早熟晚熟的,把这一茬瓜吃完了,人家吃着好,下一茬瓜的销路不又有指望了。

  他立刻点头答应,信誓旦旦地保证:“我回去就组织人摘西瓜,明天,最迟后天,一定给你把西瓜运过来。”

  李工还关心了一句:“你有车吗?要是没的话,我看就干脆让他们送彩电的时候,顺带给我捎过来吧,我跟厂里打声招呼。”

  这就相当于直接去田头买瓜,给的却是批发价了。要知道现在田头收瓜的普遍价格一斤是三分钱啊。瓜贩子再给零售商时才能上五分的价。

  王主任都激动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周秋萍笑道:“如果你们那边瓜多方便的话,我也占个便宜,给我捎500个西瓜过来。”

  王主任差点脱口而出,你要这么多西瓜干什么?再转念一想,哦,周经理的主业不是卖彩电也不是卖卡拉OK机,而是开店啊。

  周秋萍又改了主意:“算了,要是有的话,直接来1000个瓜,就要8424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