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305章

作者:金面佛 标签: 年代文 复仇虐渣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第268章 多开几家店

  周秋萍自己也是头回搞合作制, 规矩自然摸索着来。

  现在没智能手机搜索引擎,上网一搜啥都跳出来。现在跑去温州查资料肯定不现实,最好的方法便是找人问。

  吴康出面请那几位温州商人的客, 仔仔细细地询问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到底怎么搞。

  温州人擅长社交也出了名, 即便是萍水相逢,人家也事无巨细, 把自己知道的情况都说得一清二楚。

  曹敏莉和苏珊原本在和中人谈商铺, 这会儿也竖起耳朵听。苏珊奇怪周秋萍为什么会突然间对股份合作制如此感兴趣。曹敏莉却心中有数了,这位周同志,是想曲线救国啊。

  真应了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办法总比困难多。

  她笑着摇摇头,继续询问中人:“这店铺周围环境怎么样?”

  周秋萍和吴康榨干了温州商人肚子里关于股份合作制的货,又叫上卡拉OK房的服务员领班和后厨负责人等部门头头,简单说了下这事。

  “有一条, 为了店里的正常运转, 大家吃干红但不能干涉日常管理。要是后面感觉不想干, 可以退股,但只能卖给我。我会按照银行定期存款的利息算钱。比方说投了一百块, 过了两年觉得不行, 要把钱拿回去, 银行两年定期存款多少钱我就掏多少钱。”

  领班和后厨负责人都暗自松了口气。

  尤其是后厨的师傅,他经历过旧社会到新社会,公私合营阶段、收归国有时期、改革开放承包状态, 再看到现在的架势,一天天心里都打着鼓呢。

  谁晓得哪天这店就姓公了。

  能退股就好, 有利息更好。不投钱干放在银行里, 不照样只有利息吗。

  他一松快, 就大着胆子提要求了:“周经理, 我想去新店带带徒弟,早点让店里上正轨。”

  他又不傻,不到店里待着去,他哪知道店里生意到底是好是坏。都投了钱,他肯定得上心。

  周秋萍笑眯眯的:“可以,不过我得先说一下。新店面积没这边大,而且刚开始做,客人肯定没这边多。到时候奖金拿得少,您可得做好思想准备啊。”

  大师傅直接拍胸口,豪情万丈:“没问题,咱不能光想着摊在功劳簿上享福,开新店就跟那三线建设一样,好人好马上三线。”

  嘿,他心里有账本呢。现在奖金是不少,但比起分红又差一层了。过这村没那店,错过这好机会,他猴年马月才能更上一层楼啊。

  周秋萍看破不说破,只笑眯眯地夸奖他高风亮节。

  她这头敲定,那头曹敏莉和中人也谈得差不多了。

  走出卡拉OK房时,三位女士都神清气爽。

  她们兴致勃勃看了四处店面,初步敲定了三山街的那一套。

  的确不错,地处市中心,人流量很大。最绝的是这房子的装修,运用了镜面原理,让整个店铺看上去面积大了一倍。

  里面的灯光也很衬人,周秋萍身上穿了件粉色的衣服,本来在太阳底下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结果她无意间一扭头,瞧见镜子里的自己,顿时都惊艳了。她的老天爷,这面若桃花肤色粉嫩的,好似进入了美颜相机镜头。

  而镜子的安装也有些小心机,镜子里的自己腿都长了些。

  看来中人和房东都说这家店以前生意特别好,的确不是蒙人的。

  就凭这两点,店铺里已经陈旧的其他装修都无关紧要起来。

  曹敏莉从里看到外,又兴致勃勃地去隔壁的店打招呼,最后才点点头,当场拍板:“可以,价钱怎么说?”

  房东是工厂房管科的负责人。他原本看她是香港老板,准备抬抬价。商人逐利是本性,不管公家单位还是私人个体户,谁不愿意多挣点钱呢。

  然而曹敏莉并不打算做冤大头,只是微笑。其实这价位也没超过她的心理预期,如果没有这些天的经历,她大概率会直接点头,基本不会太还价。

  但现在她清楚行情的呀。

  房子是好房子,可现在的出租市场不妙。外资撤出,私营企业和个体户撤退,房东还能租给谁呢?不租给她,除非收回去自己做生意。

  可如果房东做的好的话,也不会往外面租房子了。

  她表现得不积极,房东又急着把房子租出去,中人也想促进生意,便在中间说话。

  对着曹敏莉,他强调这绝对是旺铺,投资开店肯定稳赚不赔。

  对着房东,他又把人拉到边上,小声跟人叨叨现在市场多么的冷清。以前他一天都能成几单租店的生意,现在他已经半个月专门做住宅了,一家商铺都没出手。

  “你以为就你一家吗?我手上现在有好几套呢。人家有的挑,有的选,像东风湖、儿童医院还有工人俱乐部那边都有铺子,比你这差哪儿去?到时候人家直接要了那边,别说你老哥我不够意思,不给你推荐。”

  房东被说动了。

  这一片属于热电厂的产业,原先给职工当宿舍的,后来工厂搬迁,都在这里的人少了,就把下面一排给收拾出来,租了出去。

  他们也没想到生意会那么好,还有样学样收回了一家铺子自己做。结果做买卖这种事情,也不是光靠铺面就能撑起来的。怎么也做不过隔壁的服装店。最惨的是他们还进过一次假货,被顾客堵着门破口大骂,把他们给吓到了。感觉这事儿太麻烦,方方面面里里外外都得打点,烦死人了。

  还不如租出去。

  反正租金也不少。

  房东下定了决心:“好,就租给你。我们也不多要钱,按照国家规定,在租给我们自己人的基础上给你加10%。”

  国家的规定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儿。合资企业不是租金贵,而是员工比一般国企员工的薪酬要高1.5—1.8%。这根本不算什么,毕竟合资企业享受“两免三减”(两年免税,三年减税)的优惠政策。

  但房租上涨10%,翻遍规则,都没这一条。

  曹敏莉却也不和他计较,不给人赚头,还要再来回拉锯,她没那么多时间耗。

  她微微蹙额:“可是要加10%的话,我恐怕得重新招人了。不然人力资源成本太高。”

  房东眨巴眼睛,啥叫人力资源成本,又招啥人啊。

  中人先反应过来,帮着压价:“当然是先前店里的雇工了。人家曹总仁义,听说大家现在没活干,可上心了。”

  先前店铺租出去给人卖衣服后,因为生意红火,店主两口子忙不过来,也雇了人。一开始是他们的老乡,后来老乡自己出去开店了,就雇了几个厂里职工的家属,也算是帮他们解决了点就业压力。

  现在店一关,这几人就成了家里蹲,天天找厂里要工作呢。

  房东瞬间眼睛发亮,兴冲冲地追问:“你真继续用他们?”

  说个掏心窝子的大实话,他们厂可以半软半硬地压着先前那位个体户雇佣厂职工家属,但还真不太好冲香港老板下手,主要是怕影响不好。

  现在人家主动开口提,他还真有点受宠若惊。

  曹敏莉微笑点头:“用,我相信大陆员工的能力。经过规范培训后,他们肯定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而且薪水我会按照规定来,肯定要比一般国企高一点。”

  中人最擅长听话听音,瞬间就接上了话尾:“就是,你看咱们曹总都这么仁义了,够意思。你一男同志不能小气,这样吧,少点儿,不然人家亏本了,哪来的钱发工人工钱?”

  双方一番好说歹说,各自退让一步,租金还是要加的,但少加点,5%。

  曹敏莉估计继续往下砍也未必有结果,再说后面做生意少不得跟人打交道,现在砍得狠,貌似占便宜,可人家不痛快了,后面少不得会使绊子。

  她最终点头同意:“好,加5%就加5%。”

  说来也挺有意思的,工厂房管科的人大概是为了证明自己有理有据,还把先前的房租合同给翻了出来,一本正经地按照那上面的金额加了5%。

  结果周秋萍一瞅,感觉他加10%都不算坐地起价。1988年是通货膨胀之年,1989年的100块购买力可比1987年差不少。

  真是把她给整破防了,搞得她好想捂脸。

  曹敏莉十分满意,签了合同就承诺:“麻烦你们帮忙通知店员,明天过来,我要重新装修店面培训店员,尽快开工。培训阶段大家只有基本工资,等上工后才有奖金。”

  房管科领导更满意,他们可算把大难题给解决掉了,立刻点头答应:“没问题。后面你装修要找不到人,我们这边就有现成的。”

  然而曹敏莉不接茬了:“我要请设计师过来设计装修方案,然后才能动工。”

  这话听着好高级,搞得房管科的领导愣是没敢再接茬,只能在心中念叨:乖乖,香港人做个买卖的确讲究,现成的房子还设计啥呢。不理解,理解不了。

  两边敲定,彼此挥手道别。

  曹敏莉还主动开口邀请中人上车,把人给捎回家。喜的中人笑得见牙不见眼,一个劲儿夸奖曹敏莉:“还是您大气厚道,您这样的,注定了要发大财走大运。您放心,以后你要是再盘铺子,找我,我肯定给你拿最好的。”

  曹敏莉笑着道谢:“那就麻烦您了。”

  待到车子跑远了,她才扭头询问周秋萍:“你大概能投资我多少?”

  周秋萍笑道:“那你打算开多少家店?”

  苏珊惊讶地瞪大眼睛,感觉到了浓郁的职业危机。喂喂喂,老板要躲开店铺,她怎么不知道啊?为什么老板像是默认了周秋萍的话。

  曹敏莉略有些犹豫:“京城、海城这些大城市起码得开店。我听刚才隔壁桌温州商人的语气,这些地方都在驱逐个体户,那意味着应该有很多旺铺会空出来。我想你们正在打击高干子弟经商,一时半会儿他们动手拿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我现在租的话,比较容易挑到合适的铺面。但光有铺子不行,还要人经营。现在可用的人手太少,我担心撑不起来。”

  周秋萍笑了:“你不是已经找到人了吗?”

  一家店生意好,地段、货源固然重要,店员也要起决定性作用。

  私营店里的店员绝大部分都是找不到工作才不能不给个体户打工的,他们在心态上就比较珍惜工作,因为清楚干不好,人家会直接把他们扫地出门。

  这是瓷饭碗,得小心捧着,不像铁的摔不破。

  而员工心态不同,培训起来的难度系数也不一样。服从性高的店员肯定是最容易出师的。

  私营业主和个体户关铺子会带走货源和资金,留下的是失去工作的店员。他们经验丰富,是熟练工。

  曹敏莉伸手蹭了蹭额头,再一次询问:“你打算投资多少?”

  周秋萍笑道:“那要取决于整个服装线属于你还是属于曹家。我个人不喜欢替他人做嫁衣裳。”

  曹敏莉放下扶额的手,正色道:“我能拿下这块。曹氏在调整方向,准备从服装撤出来。”

  其实从开始布局大陆市场起,曹氏就在转移重心了。人力成本高、利润小的业务挪去人工低的大陆,再看看能不能多赚几年前。香江地区,逐步往房地产和金融业靠近,这才是朝阳产业。

  所以之前她去海南买地去深圳开发房地产,都是受此影响。

  “我毕竟是正房嫡女,我开口要服装家纺这一块,他们可以顺理成章剥离业务。”曹敏莉慢慢地分析,“这样大家面子上都好看。”

  周秋萍点头:“OK,只要你能保证这方面没问题。那开个十家八家店所需要的资金,我这边也没问题。”

  苏珊终于忍不住:“密斯周,我一直好奇你到底把钱藏在哪儿才没被搜走的。你总不会存进了外国银行吧。”

  估计大陆人都没听说过瑞士银行。

  周秋萍君子坦荡荡:“我没藏啊,我就放在邮局。他们都知道。哦,我想起来了,我今天忙忘了,还没打电话问。”

  她直接当着两人的面拿出大哥大,就在车上打电话。

  苏珊下意识地放慢了车速,因为这里信号真的很不怎么样。打大哥大很容易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

  周秋萍打给了侯晓斌,询问1988年国库券上市的事。

  她的逻辑也挺简单的,按照她重生前看到的那篇文章,杨百万是在1989年元旦前后通过那位大名鼎鼎的证券教父管总得到的内幕消息,1988年发行的国库券即将上市。数月后,果然上市了,这两只金融鼹鼠瞬间暴富。

  数月,那就是几个月,超过十个月就不叫数月了。

  现在都已经是1989年的10月份,1988年的国库券肯定上市了啊。

  先前她忙,手边又不缺钱花,还真没顾上问。

  现在要花钱了,那就盘盘家底吧。

  侯晓斌前一晌一直盯项目呢,同样没关心国库券。主要是这玩意儿没啥好关心的,好多人都知道国库券异地差价的事,异地倒卖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靠这个挣钱也越来越慢了,他早就从这件事里撤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