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643章

作者:金面佛 标签: 年代文 复仇虐渣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他抱怨道:“什么时候市场才能规范呢?”

  周秋萍呵呵,即便她重生而来,她也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电话又打给了陈自力,后者同样不清楚光伏发电的事。但他能帮忙打听,一圈问下来,还真叫他给寻摸到了。

  他们部队下去拉练的时候,在村里见过这玩意儿。

  首先上面哪个研究所弄过来的,分到了村里各家各户,给装屋顶上了。

  因为当地偏僻,电网没拉过来,当时就给家家户户发电用。

  但后来不是情况好了嚒,路也修了,电网也拉了,这些光伏电板就没用了。

  农村人向来是把所有东西都当成宝,绝对舍不得浪费。他们寻思这电板也不能白放着,于是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全都霍霍上了。

  有的把它搬下来,咔嚓嚓之后,当成了自家的相框,里面摆照片。

  这属于文雅派的。

  还有的更绝,刚好家里搭猪圈,缺个门板,直接用它当猪圈门了。

  周秋萍倒吸一口凉气,不得不佩服老乡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论起折腾,谁也比不过他们呀。

  她只好奇一件事:“那个研究所不管吗?不是发下去的东西吗?”

  陈自力搞不清楚,但他猜测:“谁管得了那许多。”

  现在大家都在忙着搞三产,机构划分人员流动特别快,很多项目都中断了,谁还管得上这些。

  比方说拉电网的事儿,按道理来说,之前这里有光伏发电的项目,你就应该先通知负责的部门,看先前的项目到底要怎么处理。

  但实际上现在没人协调,大家都是按自己接到的指令干活,自然也就顾不上了。

  周秋萍好奇道:“那电板发电好用吗?会不会很快就没电?”

  “好用,好用的很。”陈自力倒是感慨了句,“其实他们村里人挺不高兴拉电网的,还要交电费。之前电板发电的时候不归电力部门管,所以不用交钱。”

  周秋萍也不知道该说啥了,只跟他打听:“到底是哪个研究所啊?要是好用的话,我想跟他们打听打听,看能不能合作。”

  她的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想的可多了。

  一个是光伏电板既然已经废用了,那么是不是可以直接拿过来用?能省不少钱呢。

  另一个是光伏发电,目前还是比较稀罕的,需要技术指导。

  如果跟研究所合作的话,那就能省很多麻烦。

  毕竟按照陈自力的说法,这个光伏发电项目起码运转了好几年的时间,研究所肯定积累了一堆经验。

  陈自力痛快答应:“没问题,回头我打听出结果就给你打电话。”

  电话挂断了。

  高兴同志特别好奇地八卦着:“这姑俩找对象了没有?”

  老太太也挺逗的,大概是因为寡妇的日子过得特别舒坦,所以她从来不问人家小姑娘结不结婚,倒是挺关心人家大小伙子有没有找老婆的?

  也不想想要是小姑娘不找对象,这大小伙子的对象要从何而来?难道内部解决矛盾吗?

  她摇摇头:“不清楚,没听陈自强提,我也不好问啊。我又没打算给他们介绍对象。”

  老太太一想,也是,便点点头道:“要真结了婚,大概会说的。”

  青青跑过来问妈妈:“是不是妈妈特别有用,所以大家才都帮妈妈?”

  她刚才一直竖着耳朵听电话。妈妈回来的时候还一肚子问题,打完电话以后好像什么都解决了。

  哥哥的爸爸也是这样,就是不停地打电话。好像只要电话一打完,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如果这样的,妈妈是不是和哥哥的爸爸一样有用的人呢?

  周秋萍乐了,想了想,给了个答案:“每个人都有用,就看是对谁有用而已。”

  青青更加困惑了,茫然地看着妈妈,不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

  周秋萍却没有再给出解释,而是摸摸她的脑袋:“走,我们去餐厅吃饭吧。你们爸爸回来了。”

  作者有话说:

第506章 办芯片厂

  余成不是一个人回来的, 他还带了两个朋友。

  其中一人张俊,周秋萍他们都认识,以前在龙心科技上班的, 当时还跟他们一块儿住在大院里, 后来出国留学了。

  另一位则完全脸生,50岁上下, 看着挺斯文的, 姓林,是一位半导体专家。他算张俊的半个老师,余成也是通过张俊认识的这位林博士。

  周秋萍有些惊讶,不明白余成为什么把这位林博士也请过来。毕竟张俊是老熟人,过来一块儿吃饭挺正常的。

  而林博士,如果余成是出于礼貌, 那完全可以单请他们两人吃饭, 没必要带到家里老小面前。

  但她脸上没显露出情绪, 只笑着表示欢迎。

  待到大家坐上饭桌,一边吃饭一边闲聊时, 林博士才透露自己的来意。

  他是来拉赞助的。

  因为他想建芯片厂。

  他出生在大陆, 成长在台湾, 工作在美国,近年来才回台湾,参与了芯片厂的创建。

  但他希望在大陆建芯片厂。因为这是他父母的理想, 他父母当初是一块儿撤去台湾的,那会儿他才刚上小学呢。

  周秋萍没说话, 只听对方说下去。一般人到大陆创业, 第一反应应该是找政府, 尤其是芯片行业。

  就是台积电能飞起, 也少不了台湾政府的大力扶持。

  林博士像是在叹息:“我原本参与的是无锡一个项目建厂,但审批实在太慢了。芯片行业更新很快,再等下去,准备引进的生产线已经落后了。我希望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做事。”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大陆也启动了芯片工程。1986年的叫做“531战略”,1990年的又叫“908工程”,都是国家部委牵头的大项目。

  无锡的那家工厂,承接的就是908工程。但现在已经是1993年了,这个工厂还没影子,技术尚未引进,工厂也没开始建。

  但周秋萍感觉建不建也无所谓。因为很可能等它建好的时候,那引进的技术早就被淘汰掉了。

  周秋萍开门见山:“那你需要我们做什么?是帮忙联系地方政府还是单纯的投资?政府的话,海城我们比较熟悉些,如果需要土地的话,浦东那边我们有地,可以划拨出来用。我个人建议可以选择海城。”

  为啥呢?很简单。

  一个是交通便利,海城算是一个枢纽,海陆空交通工具都有。

  林博士要在大陆建厂的话,那肯定得从外面请工程师。因为断层时间太久了,光靠大陆的专业人士,现在这事真没啥希望。否则也不用从531变成908,从战略变成工程。

  美国的芯片行业,华人工程师出头的不少。他们过来参与建厂,拖家带口的可能性很小。交通方便,他们回去探亲也方便。

  另一个就是海城的城市氛围。要怎么形容呢?两个字:洋气。

  大陆虽然已经改革开放十几年,但摸着石头过河是真摸着。一直到今年开十四-大,才正儿八经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

  在这种大背景下,洋气的海城更加适合从海外归来的华人。否则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和氛围,会让人家不自在的。

  对,她就是考虑的这么周到。

  她甚至已经考虑到了,如果有这么多人过来的话,那应该如何安排人家的住宿?

  长期住酒店肯定不现实,得有个稳定的住处。

  不知道现在的政策变没变,外籍人士是否能住普通社区?实在不行的话,干脆把他们住的小区让出来。

  反正东方大厦已经完工,贸易公司也已经完成搬迁。留下了一个办公室是为了方便联系小区的顾客。

  不过如果要长期留在海城的话,他们肯定不能长久和家人分离。于是配套的成熟社区必须得有。

  学校是最起码的。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必须得一应俱全。

  她瞬间就将这件事和她之前考虑过的私立学校结合到了一起。

  再顺带着,芯片厂的家属社区也有着落了。

  她原本就想以航母为依托,构建主题乐园,然后往外扩延,打造一个成熟的社区。

  现在,这二者之间就有了联系的点。

  周秋萍面带微笑:“你希望我们做的,我们能做的,我们都会尽量去做。后勤保障工作,我们可以想办法负责。”

  林博士吃了一惊,他就是过来融资的,难听点讲叫打秋风。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周老板居然会这么热心。

  的确,眼下芯片挺红的,呈现出来的是朝气蓬勃,如日中天的朝阳行业态势,很多人想进来分一杯羹。

  1991年年底,首钢就说了,首钢的未来不姓钢,开始朝半导体行业进军。

  炼钢的和造芯片的,听上去八竿子打不到一处。但无所谓,这时代搞芯片最重要的是有钱。

  比方说林博士关注的908工程,为什么光论证就要论证两年?因为投资高呗。大陆没钱,起码政府掏钱很艰难,而且要花钱的地方又太多,20亿的投资资金,那当然得反复论证。

  首钢无所谓,财大气粗。除了烟草之外,它是排得上名号的纳税大户。1991年,首钢的销售额是91亿人民币,利税却高能达29亿人民币,可想它的净利润究竟有多高。

  所以它才能决定造芯片,就能立刻找日本厂商合作,开始撸起袖子盖厂,准备引进生产线,而不是反复论证。

  林博士之所以在学生的引荐下过来找这位在大陆赫赫有名的富商,也是存着对方财大气粗的心思,好为自己盖厂找钱。

  却不曾想,对方对芯片的确有热情。

  于是他便鼓足勇气,认真地强调:“要砸钱,需要往里面投很多钱。”

  一家晶圆厂的投资动辄上百亿美元,一台光刻机动不动就是几千万美元到2亿美元不等。更让人崩溃的是,晶圆厂不是盖起来了就能投入生产,还要经过漫长的调试阶段。

  所以这不是一家一户可以投钱搞定的事。

  林博士解释道:“我们想做的芯片厂专门做代工,不搞IDM模式,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测,全都自己做的话,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台积电现在做的就是代工模式。这就好比现在的报社,有编辑部和印刷部。如果印刷厂只听编辑部的,配合后者进行生产,那么昂贵的印刷机,势必要闲置。我听说大陆在搞改革,二者分离,印刷厂专门对外面接任务,效率就大大提高。”

  他拿印刷厂出来说事,就是害怕这位女老板对芯片行业一无所知,搞不明白他的意思。

  周秋萍的确对芯片知之甚少,但她毕竟是重生人士,而且从1989年就开始投资搞电脑,甚至还能纵容龙心的研发团队近乎于烧钱似的搞自己的芯片。

  所以她接受度很高,很快就点头:“所以您的意思是我能多找几位投资人?”

  林博士点头,给投资人打气:“芯片是很有前景的发展行业。”

  周秋萍也直接切入主题,问了最关键的问题:“如果资金到位的话,请问多长时间才能把厂建起来?”

  后者是关键。

  她愿意在这个行业上砸钱,除了一点点执念,类似于对航母的执念之外,更重要的是90年代是个人PC以及其他数码消费品的黄金时代。倘若能赶上这一波红利,那起码能挣到第一笔钱,才能支撑后期继续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