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兄日常 第125章

作者:明照万里 标签: 升级流 穿越重生

  林屿过来时三叔正在忙活,林屿连忙告诉他们,被淹死的动物一定不能吃,容易出事。

  “这东西怎么吃不得?也太可惜了!没事,这顶多才两天,以前也吃过死掉的猪羊,哪有出过事呢?”就算现在家里有了钱,三叔依旧节俭的很,当然这在村里也非常常见,老一辈过惯了苦日子,剩菜剩饭都舍不得倒的,打算下一顿继续吃。

  林屿吓唬他:“三叔你想想,这洪水多脏啊!从上游冲下来,不知道夹杂了多少脏东西,然后这些家禽死了之后又泡在水里,一泡就是两天,说难听一点,这不是那什么水吗?三叔只要略想一想就知道,这东西还能吃吗?”

  三叔被林屿活活的说恶心了,他摆摆手,“不吃了,我们肯定不吃了。”现在听着都反胃。

  “不仅不能吃,还要防着这些东西腐烂后,惹出病来。”林屿看着这些家禽又想起另外一桩事来,死掉的家禽一定要好好处理,挖深坑埋掉,这事也急的很,林屿抬脚就朝着村长家走,准备提醒他们。

  “我跟你一起去,省的那老货不听劝。”三叔也跟着一起去找村长,到村长门前时,他也在清理院子,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林屿把简易净水装置,以及家禽深坑掩埋的事情说了,村长迟疑,“只怕村里人未必乐意啊,这些家禽也是白花花的银子啊,谁舍得?”

  “吃了要生病,最后再去看大夫,到底是省钱还是亏钱?”林屿语重心长,“再说了,现在县城也被淹了,那些药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补上,如果再一窝蜂的生病,大伯伯你想想会发生什么事情?”

  村长一个咯噔,立刻明白林屿的未尽之语,老人们嘴里经常念叨一句话,大灾之后有大疫,焉知不是动物腐烂的锅呢?

  他马上点头,“我懂了,这事我一定照办,明日大水彻底退去,我就组织人挖坑。”

  这边安排好,就涉及到下河村过来避难的人们,他们还准备过来道谢后再离开,毕竟人家还收留一场。

  林屿跟他们强调过净化饮用水,掩埋家禽的事情,王村长几次张张嘴,很是纠结,但最终还是下定决心,直言说道:“林老板,我对怎么恢复,怎么重建一点头绪都没有,能不能你来出主意,我来干?”他这话等于把主动权拱手让给林屿,自己后退。

  王村长的大儿子瞪大眼,悄悄扯亲爹的衣角,怎么能这样呢!以后大儿子又还有什么脸面接任?要知道现在村长多半都是直系接任啊,他想要阻止王村长继续说下去。

  不过王村长继续说:“一把年纪了我还什么不懂,与其糊里糊涂的把大伙儿带沟里,还不如交给有能耐的人。”而面前这个人就是。

  林屿眯了眯眼睛,他对比管一大波人,行使权力其实没什么兴趣,或者说,他只是出于前世教育,尽力对能帮的人伸出援手而已,所以他微微一笑,避开话题,“我又有什么经验,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而已,如果王村长有心,到时候咱们一起共度难关就是。”也算是承诺不会不管下河村人。

  王村长得了保证,心里松了一大口气,这样就挺好。

  现在要做的就是先保证基本饮食,然后再一步步的清理,虽然井水不能喝,但是用来清扫已经足够,把三人都累的够呛,林屿都开始想,自己为什么当初要盖七八个房间,把自己累个半死。

  三人一商量,得,暂时别管其余地方,整理出一个能睡的书房和厨房,能提供基本生活就行,另外还要把家具什么的擦洗干净,不然就洗不干净了。

  林屿正在心疼的晒书,好在转移及时,只有三分之一的书被浸湿了,还能抢救一下,院子里放着简易净水器,一点一滴的往下漏。

  “大哥,作坊怎么办?”康平想起这个,突然发问。

  “先空着吧,布料什么的也泡不坏,坏了再说。”现在谁还顾得上挣钱啊?先清理自家损失吧。

  不过林屿又庆幸,幸好妹妹们没在,少两个人遭罪。

  正弯腰捶背的清理院子,呼啦啦从外面涌进来一群人,自带着扫帚抹布等等,一碰面就开始过去抢林屿的活干,还干的又快又好,把林屿吓了一跳,“你们这是干什么啊!”

  其实清理东西很辛苦,但林屿知道现在家家户户都遭灾,管自家还来不及,加钱也请不到人?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干。

  王村长落后一步,见此情景赶紧解释道:“我们是过来帮忙打扫的,林老板你帮忙救人,我们也就是过来帮个小忙。”说着就给使眼色,让那些人加快动作,于是他们扫地的扫地,擦家具的擦家具,动作比林屿他们仨麻利十倍。

  林屿抹把脸,他干活速度的确不行,算了,术业有专攻,先让他们干,然后把工钱补上好了。

  康平康安也垂头丧气,转而去搬东西晾晒。

  林屿跟王村长站着说话,提到工钱他连忙摆手,“不能要不能要,其实不打扫我们也没事干。”

  下河村条件不行,三分之一的房子被泡塌了,他们也没地方可去,顶多就是把衣裳碗碟清理出来,另外盖房子?不知道哪个年月的事情。

  林屿看着他们麻利的动作,思索后,“有没有想过这段时间搞一搞集体规划?”

  王村长精神一振,重点来了!“这个要怎么做?”

  “我举个例子,一个人假如给自己做饭,可能需要半个时辰,对不对?可是如果他做两个人的饭,并不会需要一个时辰,反而会缩减到六刻的时间,以此类推,做的饭越多,其实总体时间反而是缩短的,也就节省了时间。重新盖一栋草屋也是如此,有人打原材料,有人和泥,有人挖地基,然后有人专门照顾后勤,半个月才能盖一栋屋子,平均下来可能只需要十天,这也是集体规划的好处,就跟流水线生产差不多。”林屿把原理解释清楚,如果下河村要重建房子,不妨暂时找个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先用最少的时间精力,把最要紧的事情干了。

  王村长听的不住点头,又厚着脸皮让林屿说的更详细一点,林屿干脆拿着纸笔,详细的给他写下来,要如何安排人手,如何管理。

  王村长郑重的把纸张收好,再三谢过才离开,就这么一个时辰的功夫,院子已经被王村长带来的人打扫的干干净净,让林屿觉得这个计划更加可行。

第一百八十章

  村里千头万绪, 样样都要重新来过,可以说没一个闲人。先处理好基础,然后就要去田里看抢救庄稼, 毕竟这关系到后半年的口粮。好在这时,老天爷大概也觉得自己过分,一连好几日都是大晴天,方便大家及时的收割麦子, 祈祷能够救回一二。

  王村长按照林屿指导过的法子, 把村子里分成几个队伍,一部分割麦子, 一部分做饭,省下来的人手比平时收割速度还要更快,更有效率,甚至连半大少年也知道现在是要紧关头,一部分帮着洗菜摘菜捡柴火,一部分照顾好年纪更小的孩子, 也不区分谁是谁家的小孩, 亲密无间, 同心协力。

  住在一个村里,难免会有牙齿磕到嘴唇的时候,你抢了我家的菜, 我捡了你家的鸡蛋等等小纠纷, 村长的职责之一就是调节这些纠纷, 各家各户牙尖嘴利吵的不可开交, 动手的都有, 现在这么和谐还其乐融融的场景, 还闹的王村长不习惯呢。

  他在做饭的地点巡逻两圈, 发现负责切菜的婶子尽心尽责,也不偷工减料,跟做自家饭一样认真,还有孩子从山上,荒地里捡到干柴,也不用人催,把什么都收拾得整整齐齐,没人喊苦喊累,也没人抱怨谁做多了,谁做少了,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使力气。

  王村长大为震撼。

  这边,林家村人看到下河村人这么团结一致,也开始学着他们的做法,不再单打独斗,而是集合到一起,一群人一起做事,先是清理死掉的家禽,挖深坑加石灰,防止出现病情,还在上面竖了一块牌子,让人少去那个地方,以免生病。同时把自家没被水淹的粮食拿出来晒干,尽力挽回损失。

  现在,就连最爱顺手牵羊,小偷小摸的人,也不会随意捣乱,反而勤劳的做着事情。

  林屿等到大水退去的第二天,熬着夜写了一份灾后重建提要,把他能想到的,能够预防出事的注意事项都写下来,亲手交给章县令。

  章县令本来腾不出时间,但在师爷的提醒下还是硬挤出时间来跟林屿说话,林屿也不多言,

  直接提醒章县令一定要控制县内的粮食以及药材价格。

  如今的商人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情怀,想要同舟共济什么的,万一来个奇货可居趁火打劫,本来稳定的局势马上就回变的一团乱。

  章县令也听师爷暗示过,不过没有林屿说的这么直接,他扶着额头,表示自己一定会管控的。

  其实市面上这些东西已经隐隐在提高价格,章县令派人先去做了警告,那些人暂时按捺下去,还不知道有什么后招。

  总之现在日子不好过,只能靠时间慢慢熬。

  林屿去看他家的地,二十亩荒地的花草还好,顶多就是今年的产量降低,那八亩水田种的麦子,能留下一半就算不错了。

  三叔一整个愁眉苦脸,心情非常不好。

  林屿看完麦田走回家,路上正巧碰到了胡婆婆,胡婆婆一碰面就似乎有些话想说,最后叹口气带着林屿去看他们的作坊。

  作坊建在河边的荒地,出事之后首当其冲,第一个被淹,当然也没顾得上这边,现在再来看,真是毁的差不多,工具还能收拾收拾用,但半成品肯定是没用了。

  林屿突然想起之前买好的大量原材料,赶忙去清点,发现意外之喜,那些原材料没拆封,而且做了防水处理,放的高,几乎都没出事。

  “呀!这是好事啊!”胡婆婆也高兴的很,连忙跟林屿一起检查这些原材料,确定没问题后胡婆婆才说,“作坊里的员工,怎么办?要招她们回来吗?”

  “这些材料,还有厂房,工具等等,都需要清理。”胡婆婆看着白墙变泥墙,忧心忡忡。

  “这要怎么招啊!”林屿无十分无奈,难道胡婆婆是着急赚钱了?不会吧?他可要赶紧劝住。

  虽然赚钱很重要,但是现在他又不缺钱,再有钱也不过一日三餐,睡三尺床,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对赚钱没那么热衷。

  “婆婆,我们作坊里请的员工都是乡里乡亲的,这次自家也遭了灾,现在正忙着挽回自家损失,忙的是脚不沾地,我们如果要喊人回来,怎么喊?逼着人家不顾自家吗?到时候就算把人叫了回来,也是满腹怨气,心不甘情不愿的。”就跟下大雨还要员工上班一样,谁心里乐意呢?员工又不是工具,她们心里有一杆秤的,谁对她们好,她们也对谁好。

  说着说着,林屿心里涌出另外一个主意来,“还有,水灾属于不可抗力,加上员工自家也受灾,婆婆,你觉得发基本工资帮她们一把,怎么样?”

  胡婆婆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你不怕这些员工们,知恩不报?”

  “可是她们当初干活也很兢兢业业啊,加班赶工单也没少干,保留这样的老员工,对我们也有好处,熟练工上哪儿找去?”林屿嬉皮笑脸的解释。

  胡婆婆放下心来,“我还担心你年轻沉不住气,想要早点恢复生产,最后闹出事来...”都是乡里乡亲的,太过不近人情,很容易被人诟病,这也是村里人默认的潜规则。

  “我还以为是胡婆婆忍不住呢!算算日子,那些经销商手里的货也该卖完了,估计接下来一两个月,都没法子恢复吧。”林屿无奈的笑,没办法,注定只能断货了。

  这头商量好作坊的后续,胡婆婆就去通知了那些一直在家等候的簪娘们,她们心里也忐忑的很,一边忙着抢救自家,还要一边忙着担心让她们去作坊上工。

  毕竟她们也的确应该去上工,只是放不下自家...像曼娘,她一走就只剩下几个年幼的弟妹,能做什么呢?

  胡婆婆一见面,就告诉曼娘这个好消息,“最近都不用去上工了,等到这边彻底清理好再说。”曼娘一愣,“怎么会?”

  胡婆婆笑呵呵的,“当然不用,还能领基本工资,不过像你,可能到手的银子就比较少了。”因为曼娘平时做的高端绢花都是记件酬劳,基本工资肯定不多,刚够糊口。

  但曼娘已经感动的热泪盈眶,握着胡婆婆的手不知道说什么好,几度哽咽。

  “要谢就谢小屿吧,这个是他提议的。”胡婆婆无奈的说,她倒是想过停工,没想到发基本工资安稳人心这点。不过唉,当初作坊能够拓展规模,也少不了各个员工的努力,现在只当是前期投资了。

  曼娘擦干泪,暗下决心等到恢复生产,她一定加班加点,把耽误的工期补回来。

  这个消息在村里妇人中流传,越传越广,春霞姐听了这事,还以为是谁使了坏招,想把林屿架到火上烤,于是心急火燎的跑来报信,结果一问,她连连点着林屿的头,“你是不是犯傻啊!有钱都不要。”

  林屿赔笑,一点都不恼,“这也是为了安稳人心嘛,不然熟练工跑了,我又上哪儿招去?费事还费力。”

  “你蒙外人还行,蒙我?”春霞姐斜睨他一眼,然后长长的叹气,“其实我也能理解这种心情,总觉得自己有了能力,想对乡亲照顾一二。其实我也...”

  “嗯,春霞姐你想说什么?”

  “没,没什么。”春霞姐又把话吞了回去,她自己都还没打定主意,暂时说不出口。

  有了这次的好消息,其实村里人心安定下来,全力恢复生产,呈现一片其乐融融,你帮我,我帮你,从前有些小恩怨的,彼此相视一笑,烟消云散。

  章县令好容易挤出半天时间下乡,第一站就是林家村,看惯乱糟糟的场景,林家村的自主恢复,简直让他吃了一惊。

  背后的师爷也不住惊叹,但他小声的说:“会不会知道大人要来?”所以提前装个样子?这也非常常见,谁家也不会直喇喇的把最差的样子展示出来吧?

  章县令似笑非笑,“可是我的行程,只有你知道。”谁泄露的,不言而喻。

  师爷闭嘴了。

  章县令在村里转了几圈,越发肯定这种融洽的氛围,装是装不出来的,村民似乎已经习惯了配合,彼此非常有默契,干活速度也很快,没一会儿的功夫就做出好几块泥砖,还搭好半边屋子。

  再想想其余的村子,章县令就想扶额,真是无奈至极。明明他派了人到处宣传不要随便饮用河水,不要吃死掉的家禽,偏偏还是有人心疼东西,非要煮来吃。吃过之后半天没出问题,得意洋洋的到处宣传,引得一批胆大的跟着尝试,最后过了三天,齐齐上吐下泻,最后大夫费了老牛鼻子劲,消耗了很多药材这才把人救回来。想到这个章县令就气不打一起来,他也出了个狠招,把这些吃坏肚子的事到处宣传,成功让他们街知巷闻顺便社死,这才制止了新一批尝试者。

  要是各个都能这么听话,他能省多少事啊!

第一百八十一章

  章县令畅想了一会儿, 继续朝着村里走去,没一会儿就到了村口议事的广场,一群人围在一起, 村长正在给他们布置任务。

  “老张家的,收割庄稼的事情做的怎么样了?”

  “现在已经全都割完了,正在晾晒,估计还要五六天才能完事吧?”

  “那清理外面的路面, 还有水井, 沟渠呢?”

  “还在干,应该还需要五六天吧。”

  村长点头, 跟他预估的速度差不多,但肯定比单独组织人清理,速度快多了。

  章县令他们站在角落里,村长也就没看到这边,他挥挥手让汇报的人散去,他们也就各自忙活去了, 也不需要人催促, 自己拿着工具干的非常卖力, 不惜力气的开始清理沟渠。

  紧接着,负责做饭的何大婶磨磨蹭蹭的过来,悄声跟村长回报, “村长, 咱们村里的粮食...不够了。”

  村长皱起眉头, 因为统一做饭, 各家各家按着人头把粮食交到何大婶那里, 然后再由何大婶统一分配, 怎么就不够呢?

  “本来存在粮仓里的粮食, 被水泡过的大多数不能吃,就剩了一半下来,然后,新收的粮食还在晒,也不能吃,当然就不够了,我已经让那些小孩子去山上摘野菜,拌进饭里当菜吃,也顶不了几天。”何大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变都变不出面来啊。

  村长沉吟:“不能上县城去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