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平妃不想当皇后 第55章

作者:沉琴绝酒 标签: 清穿 甜文 爽文 穿越重生

  康熙勾唇一笑:“吃吧。”

  胤礽也不晓得是怎么回事,见康熙这样笑,他倒是问了,却只得一句,膳房今日的豆腐新鲜,换换口味,挺好的。

  姜鄢什么都没问,豆腐挺好的,味道不错,夏天吃着下火,她爱吃的。

  到了午膳,还是康熙安排的。

  胤礽读了一上午的书,到了膳桌前一看。豆腐汤,豆腐面,小葱拌豆腐。

  全是豆腐,而且,还不如早膳呢。

  胤礽都还没问什么,康熙就笑,仍是那句话,豆腐新鲜,吃着挺好。

  胤礽就没说什么了,姜鄢还是吃着挺好的,她挺喜欢这个豆腐汤的,味道很清淡。

  可到了晚上,就只有一碗豆腐汤面了。

  胤礽忍不住了,看向康熙:“皇阿玛,吃了一天的豆腐了。”

  之前还不觉得什么,现下想起来,胤礽就觉得其中大有深意。可他琢磨来琢磨去,怎么也琢磨不出来,他皇阿玛究竟卖的什么关子。

  姜鄢倒也不是吃不下去,就是让胤礽这么一说,她也好奇,康熙究竟借着这豆腐,打什么哑谜呢?

  这当口,李德全禀报:“皇上,汤大人来了。”

  康熙抚掌而笑:“好,豆腐汤来了。朕今日这谜底,就在这位身上了。”

  姜鄢只是眨眼,胤礽却忍不住琢磨,豆腐汤?什么豆腐汤?

  等外头通传的人进来了,胤礽一瞧,这不就是江宁巡抚汤斌么?

  怎么就豆腐汤了?

  汤斌年近六十了,他很瘦,却是个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的老头子。

  眉目间十分严肃,常年在书堆里和繁琐政事里打转的人,眉间紧锁,一双眼睛十分光亮,可见是个精干的臣下。

  汤斌请安,康熙抬手就叫了起,赐座后,又问汤斌可用了晚膳,汤斌说不曾:“皇上宣召,臣是从衙门直接过来的。未曾回家。”

  康熙很高兴,叫再送一碗豆腐汤面来,让汤斌与他们一同进膳:“这是宫里小厨房做出来的豆腐汤面。你尝一尝,看看比之你家中如何啊。”

  汤斌还不敢用,等康熙胤礽还有姜鄢都动了筷,汤斌才开始用。

  康熙笑道:“朕听闻,你家里的豆腐汤面,油甚少,盐甚少,豆腐管够,汤面适量。朕全是按照你家里的法子做的,味道可还一样?”

  汤斌放下汤碗,恭敬道:“回皇上,倒也不大一样。臣家里,舍不得用这样的好油。”

  康熙又是笑,说:“朕知道。你素日经筵日讲,就是勤谨严慎。到了地方上,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在江宁,你是有官声的。”

  汤斌哪怕做了江宁巡抚,也是廉洁持家,生活简朴,素日里不沾荤腥,总是用豆腐汤,每餐之中,必有一道豆腐做的菜式。久而久之,百姓知道了,就叫这位与众不同的巡抚为‘豆腐汤’。

  汤斌得康熙称赞,跪下谢恩。

  康熙叫起,说:“你不必这般拘束。起来坐下说话吧。”

  汤斌应了是,起身又坐下。

  康熙这才说:“朕的太子,过两年便要出阁讲书。朕想在他出阁讲书前,再磨一磨他的学问,磨一磨他的性子,朕瞧你颇为合适,想叫你做他的师傅,叫他做学问,读书明理。”

  胤礽一直在旁边瞧着,万没有想到,话题竟然绕到了自己的身上。

  他领教了一日豆腐汤的厉害,没想到他皇阿玛还要叫豆腐汤做他的师傅。

  他对这位汤大人知之不深,但就冲着这位汤大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生活简朴,他就知道,这位汤大人做学问肯定是厉害的。

  他的明史修的那样好,胤礽想,要是这位汤大人用修明史的态度来对待他,他这个皇太子非得脱层皮不可。

  而且他皇阿玛还说了,还得再磨一磨他的学问,磨一磨他的性子。胤礽顿时食之无味,嘴里发苦。

  汤斌说:“皇上,臣在江宁任上,尚不满三年。况京中,比臣合适的大有人在,臣恐怕不合适。”

  不满三年,按规矩尚不到晋升考核的时候。况且,他在江宁干的挺好的,将这里的一切刚刚弄熟了,此时又走,还是要回京城那个大染缸里去,汤斌有些不情愿。

  他在朝中修明史,那是迫不得已。早先得皇上信任,大有可为的时候,因他性情耿介,为一些口舌之争,得罪了明珠,后来他丁忧回家,再度复起后,才来了江宁。

  如今台湾事毕,明珠正是有功的时候,朝中多有附庸,汤斌实在是不想再和明珠共事了。

  何况他在江宁,也并非不知京中情形,大阿哥的背后就是明珠,朝野上下都知道,太子是正统,将来是一定会继承皇位的。可大阿哥是皇长子,多少人暗地里跟随明珠。

  表面上瞧着,如今是风平浪静的,可若有一日乱了呢?明珠与索额图斗的风生水起,两边党/争,事涉皇子,皇子们没事,他却怕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他还是想留在江宁,为百姓们做点实事。

第47章 047

  康熙没有开口,只目光淡淡的看着汤斌。

  汤斌人坐着,也不敢站起来,他说完这些话,心中尤为忐忑。他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可是看皇上的意思,应当是定下来了的。

  说不好他这就是当面抗旨。汤斌本来就紧张,现下后背都汗湿透了。

  他心中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训斥、革职。只怕都有。若皇上恼怒,甚至还会降罪于他。

  可汤斌又觉得皇上不是那样的人。当今最是仁厚,欲加之罪那不是当今的风格。

  但康熙不说话,汤斌就拿不准他的意思,提心吊胆,惴惴不安。

  胤礽早已放下了手中的汤碗,见屋中陷入一片沉默,他抿唇看了康熙一眼,而后起身,走到汤斌跟前,躬身合手拜了拜。

  皇太子行礼,汤斌吓了一跳,连忙要起身跪下,胤礽给他拦住了,还让他坐着。

  “汤大人,我近来读明史,觉得你修学甚为严谨,文章甚为通达。你的能使此心无魏晋,寰中处处是桃源,我也读过。皇阿玛说,你二十年没有做官,潜心研究学问。后来出任江宁巡抚,是为了做些实事。”

  来江宁前,康熙曾叫胤礽通读过明史,又细细精读过洪武皇帝的部分。

  说起明史,康熙曾提到过汤斌,但没有专门讲过更多。那时候,胤礽还不晓得汤斌是康熙专门给他挑的师傅。因此康熙说什么就是什么,胤礽完全没有更多了解过。

  可如今,这一丁点儿的了解,也足够胤礽拿出来说道了。

  胤礽说:“昨夜街市上的事情,汤大人应当是都知道的。汤大人愿为百姓做些实事,是为造福一方百姓。可大人若做了我的师傅,是能造福大清的百姓。”

  “皇阿玛觉着大人合适,那就是合适的。旁人自然都是不合适的。大人究竟顾念什么?也只管明说出来。若实困难,皇阿玛也不会勉强大人的。”

  胤礽话音落后,康熙适时的看了李德全一眼,李德全会意,将早已预备好的东西送到汤斌跟前,放入他手上让他看。

  李德全说:“汤大人,这是太子爷素来的文章手稿。您瞧瞧。”

  都放到怀里来了,汤斌也不敢不看。看了几篇,汤斌忐忑不安的心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其实胤礽主动来行礼,又说了那样一番话,汤斌心中已有些动摇了。

  昨夜街市上的事,汤斌知道,甚至是亲眼所见。

  还有昨日在拜谒洪武皇帝时,皇上对明洪武皇帝的敬重,这些都让汤斌十分动容。

  他深知今上仁厚,知道今上必定会成为一代明君。皇上让他做太子的师傅,教太子读书,这是看重他,一万分的看重他。

  大清未来的继承人,皇储。他若是教好了,那岂非是千秋万代的功业么。

  看了太子写的文章,汤斌更心动了。太子是极难得的,他教学这么些年,太子的天资必然是最好的,又读书这些年,虽尚未出阁讲书,但已是非凡了。

  他若是将太子教好了……这对汤斌来说,吸引力太大了。

  汤斌没法拒绝,也无法拒绝,更不能拒绝。

  将太子的文章手稿整整齐齐的放好,汤斌起身跪下,将手稿举起来,深深磕头:“臣,领旨。”

  康熙满意了,露出一个笑来。

  他示意胤礽将汤斌扶起来,然后说:“过些时日,会有擢升的旨意。你也不必着急,慢慢将此间事情妥善安排好,等继任的来了,你便起身往京中去。到了京中,等你休整好了,便每日入宫教太子读书吧。”

  汤斌说:“是。臣遵旨。”

  康熙还让汤斌将那豆腐汤面用完,汤斌用完了,康熙才让他退下。

  汤斌走后,胤礽眼巴巴的看着康熙:“皇阿玛,我想换点别的东西吃,可以吗?”

  康熙将他剩下的没动几口的汤面拿到跟前来,然后对着李德全说:“去吩咐小厨房做些蟹黄汤包与皮肚面来。”

  还吩咐多做些。给保成和鄢妃用。他便将二人没用完的豆腐汤面全吃了。

  方才保成表现的不错。康熙也不难为他吃豆腐面了。

  胤礽很高兴,终于不用再跟豆腐汤继续奋斗了。

  不过,等回到了京城,他跟那位汤大人那就有的磨了。请师傅的事情是板上钉钉的事,他皇阿玛是必然不会松口的,胤礽也是心软,不想汤斌受到责罚,就戳着他的脉门说了几句,汤斌果然就松动了。

  要真是这样僵持下去,恐怕汤斌的日子就不大好过了。

  胤礽一面喝着蟹黄汤包里的汤汁一面想,这位汤大人性情这样耿介,也不知道擢升去了京城能不能混得好。

  晚膳胤礽用的很快乐,用完了晚膳,他在康熙和姜鄢的院中待着,消了一会儿暑,待的整个人都舒服了,他才抱着自己的手稿慢慢悠悠的回他自己的院子去了。

  还是要多读书,胤礽想,多读点书,多学点儿东西,等回了京城,汤斌来授课的时候,他就不至于那么辛苦了。

  江宁还是很热的。

  康熙和姜鄢不想回屋子里,继续在院子里的凉棚底下消暑。

  周围放着几口缸,里头都是冰块,有些化成了一缸冰水,就被李嬷嬷庆月松月她们直接洒在了地上,当做降温了。

  康熙一定要搂着姜鄢说话,姜鄢也就随他了。

  其实她身上有些汗,但康熙好像一点儿都不嫌弃,反而如常般紧紧圈着她,时不时还要在她唇边,下颌上轻轻亲一亲,极尽亲昵,让姜鄢觉得自己像个香饽饽。

  “保成的性子,倒是养的有些跳脱。近些年许是年年出去,为的是让他多瞧瞧外头,但叫他有些野了,其实朕倒是喜欢他这个样子,就是怕朝臣们瞧了,觉得他不稳重,所以才叫汤斌来磨磨他的性子。”

  其实胤礽已经比前两年好太多了。就姜鄢看着,都觉得有时候胤礽的气度端起来,也同康熙一样,特别的矜贵,一看就是皇太子的气度风华。

  姜鄢也是这样对康熙讲的。

  康熙听了就笑:“你倒是对他的评价颇高。保成要是在这里,只怕又要高兴的不得了了。”

  姜鄢说:“臣妾说的没错啊。太子殿下就是很好的。”

  康熙又笑,亲亲她的唇珠,说:“从你入宫,便与保成相处的很好。如今感情又这样好。鄢儿,朕要谢谢你,若非是你,保成只怕未必能这样快的接受汤斌。”

  康熙幼年便失去阿玛,进而失去额娘。没有亲额娘在身边的日子,他比谁都清楚。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都待他极好,可是再好,也没有一个人能够代替额娘的位置。

  仁孝生下胤礽便去世了。康熙曾一度担心,怕胤礽身边没有额娘陪伴会影响,甚至会对他的生活造成一定的缺失。

  康熙是极不愿意他的爱子承受或者品尝他曾尝过的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