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朽月十五
太公的摊子摆了纸糊的灯笼,上面请人画了花鸟动物。伞还分大小,有给小孩做的小伞,涂得颜色鲜亮,穗子都是漂染的嫩色,根本不愁卖。
小孩就围到方母的摊子前,阿夏掏出一张画好的图,上面有猫、狗、鸡或是花、灯笼、小人,还标了几文。
最便宜的三文,最贵的要二十来文。
当即就有小孩瞧中了顶端的三花猫,她缠着她娘要买这个,“买只猫猫。”
她娘没法子,掏出三文铜板放桌上,方母的手是不沾钱的,面团这玩意娇气,碰点灰便会粘在上头,叫人看着倒胃口。
她捏面人数十年,早就熟能生巧,闭着眼都能捏出来。搓圆、揉长条、捏耳朵,不到片刻,三花猫趴在那打盹的轮廓就出来了,方母给它披上花纹,装点眼睛,真跟图上的分毫不差。
把那群小孩唬得一愣一愣的,阿夏到后头只用收钱就好,一大盆的面团没一个时辰就没了,没买到的还有点懊恼。
拿到的小孩昂着头,像是打了胜仗般神气,大摇大摆走过。
方母和阿夏收拾东西,她收回自己刚说的话,“是我着相了,你这买卖做得比我好。”
阿夏翘着头,她要是有年糕那样的尾巴,指不定摇到天上去。
乡市正是热闹的时候,十里八乡的人划着船过来,太公留下来看摊,边上正好是卖木头的,他还想挑上几块好料子。
所以只有方母揣了钱,阿夏挽着她的臂膊去逛逛,母女俩都是能赚能花的。瞧见卖首饰的铺子,不是金打银作的。只用绳线编了个俏丽的色,方母就要买给阿夏,说她带起来好看。
还有那成衣,染的色嫩,做得也好。哪管砍完价后也有些高,方母也不眨眼买了下来。
逛到后头自己没买多少,全是给阿夏买的。
走累的两人到一摊子前,打眼一瞧。露天的四方桌,竹竿子挑起个灯笼,上头写个面字。边上有两只炉子,置一高脚子锅,长得跟炉子似的,盖的严实,可味总跑出来。
阿夏鼻子尖,“是卖阳春面的。”
那做面的店家耳朵灵,回她,“是喽,阳春面要来一碗伐?”
方母拍了钱,坐到空位上,“来两碗。”
“得嘞!”
做阳春面讲究得多,不是乡野家里头随意放些料下去熬一锅,煮的烂糊就成。
店家那个高脚子锅里可不是水,煨的吊汤。他自个儿说的,夜里去捉黄鳝,大清早就用那黄鳝骨包蒜,还得拿纱布兜着。细末不能有,熬几个时辰出来,整间屋子都是香的。
店家下面是放到竹爪篱上的,把面抻直喽,打开热水锅,底下炉子烧的呼呼响,没过一会儿,他甩手捞起,水全给沥干。
两口瓷碗只放了一勺猪油,他喊,“要香头不要?”
阿夏想也不想,“要重香头。”
店家就往碗里放上两把葱蒜,面直溜溜滑下去,再浇上一勺的吊汤。油沫子浮在青葱白蒜里,面盘旋沉在底下,瞧着卖相就知道不错。
阿夏抽了两双筷子,还是烫的。做阳春面地道的,只看三热,得要面热、碗子热、筷热。
她拿筷子搅面,把葱蒜全搅到面里头,吹一口气,这面长,一口是吃不完的,她咬半截,软得却很有嚼劲,还弹牙,有股小麦香。
吃了面就一定得喝口汤,阿夏喜欢这样吃面,那吊汤果真不愧是拿黄鳝骨熬的,鲜得一绝,又有葱蒜的香头,直叫阿夏一股脑喝了小半盏。
初春的天正冷,寻常不拿手炉,冻得鼻尖都冒红,手泛僵,可一碗阳春面下肚,背上冒汗,肚里暖和,寒风都显得没那么凛冽。
阿夏还带了碗给太公,味道比在那吃稍差了些,可还是胜过许多面。
乡市的人渐渐散去,阿夏的船也驶离岸口,穿插在一众小舟中。
岸口有条小路蜿蜒曲折,通向村里,那些早上拿东西换了陶瓷的小孩一蹦一跳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船头的阿夏,还跳起来跟她摆手。
阿夏也摆手回应,晃晃自己的布袋子,这里面盛满她今日的欢喜。
岸上的身影渐渐远去,船只又驶进芦苇荡,惊起一片的水鸟,扑闪着翅膀飞到远方,得另寻个地安家。
太公摇着桨,唱响号子,“桐照开船发西风,盘出悬山船尾送。回家喽…”
作者有话说:
桐照开船发西风,盘出悬山船尾送。——《奉化民间文艺》
阳春面参考——《上海老味道》
第4章 绉纱馄饨
乡市回来后,晚间吃过饭又滴起小雨。
方家的暖炉架烧得火热,方觉还往上头夹了块炭,屋子熏得暖洋洋的,年糕趴在他腿边,摇摇花纹斑驳的尾巴。
方母则支个炉子,边往里头丢炭,不忘回头跟几人绘声绘色说起今早的事。
太婆听得放下手里的剪子,一把揽过阿夏坐到春凳上,她就问:“今日玩得高不高兴?”
阿夏靠在太婆的身上,嘴角陷进去两个酒窝,“高兴!”
她从春凳上下来,噔噔跑到挂架那拿过一个布袋子,方觉给她搬个翘头案。阿夏蹲在那摊开袋子,掏出一把糖,炫耀道:“我今日去看了青苗会,那些僮子留下来的糖。小孩全换给我了,阿娘说吃了后能消灾呢。”
太婆故作震惊,“那是值得换的。”
太公手里捧着茶盏,看她们做戏,花白的眉毛上扬。
那袋子里还有几粒珠子、奇形怪状的小石头、红绳…
方觉舌尖抵着糖,目光逡巡那堆小玩意,“要不再做一窑?”
他教的课舍里有学子家是开窑厂的,阿夏之前那些就是花钱托人做的。
阿夏摇摇头,陶泥玩够了,总得寻摸另一个好玩的才是。
“你们可劲惯着她吧,”方母从外头捧了个白底黑花瓷坛进来,还不忘说一嘴。
阿夏只当做没听见,站起捋直裙摆,笑嘻嘻地道:“是甜酒酿!”
陇水镇的人家都会做甜酒酿,不过味道好差罢了。方母做这个是很拿手的,她会取新舂好的糯米,蒸到不软不硬才好,太软和太硬口感都欠佳。
还得把糯米饭用冷水冲淋到半温,拿出去晒好后。酒药才好撒下去,她拌得匀,米饭压得也实。大冷天的,这坛甜酒酿花了四日才成,十足十的好吃。
只香得恼人。
太公忙放下茶盏,他不爱喝烧开的,“小芹,给我先舀一盏。”
小芹是方母的名字,她大名水芹,年轻时嫩生,到这岁数就丰腴起来了。
“一早给爹你备下了。”
方母摸出一个白釉盖碗,舀一勺甜酒,清黄澄亮,阿夏双手捧过,递给太公,听他咂了声,就知这味好。
陶炉里盛的水冒泡,热气全闷在盖子底下,一揭盖,滚滚而上。这时就可放搓好的圆子,白又小的一团,在沸水里沉沉起起。方母磕了两个鸡蛋,阿夏换回来的,搅散它。
圆子熟得快,洒一把白糖,两三勺的甜酒酿,煮开时香得更肆意,连年糕都忍不住凑过来,咪呜一声想要讨食。
方母还当头淋下一小盏湿淀粉,汤汁浓白凝固起来,鸡蛋液倒下,拿木勺搅和开,盛到瓷碗里,酒酿圆子才算煮好。
不过叫阿夏来说可不算,她拿出一罐糖桂花,搓一点放下,搅和拌好,这才叫酒酿圆子。
她先捧给太婆,其次阿娘,再是大哥,最后自己搬了个月牙形杌子,坐到窗边上吃。
夏日吃酒酿图一个凉快,这开春时吃,就得趁热。舀一勺圆子搭点酒酿,阿夏边吹气边往嘴里递,好的酒酿特别甘鲜,甜到小圆子咬开,除了糯就是醇,糖桂花来增个香,鸡蛋浆滑嫩。
一盏酒酿圆子下肚,哪管外头的雨声潺潺,浇得远处雾蒙蒙一片,冷气都钻不到身上来。
夜里她睡下时,换上厚实舒服的寝衣,窝在软和的被褥里,头搁到细枕上。雨声一直没歇,床头点了香炉,淡淡的桂香,真叫阿夏做了个好梦。
到了早间,雨落得更大,打在屋檐上,天鸦青色。窗户透过一点光,屋里黑沉沉的,阿夏却喜欢这样的天,不用起床。
点盏小烛灯,摸出一本话本,背要垫两个枕头才舒服,被褥是要盖好的,里头放个汤婆子,热意四起。缩在床上一页页翻看,天光这时要是亮起来反倒没了意境。
看得累了,阿夏就侧躺听雨声,“啪嗒”一声,是雨滴在了瓦檐上,“哗啦”声,那是全落到了窗外的明月河里。
她又迷迷糊糊睡着了,这样的天太适合睡觉,不知几时,门外响起轻轻的敲门声。
随之而来是方母的喊声,“阿夏,起来了没?晓椿来了。”
阿夏呢喃,“阿娘,知道了,我穿衣裳起来。”
她还不甚清醒,扶着床边趿拉着鞋子去找衣裳,雨天她爱穿青色的,浅绿衫子,绣花绿罗裙,随意编个头发垂放在脑后,擦了把脸才出去。
阿夏住的是二楼最里边朝南小间,她拐过墙角,搭在楼梯栏杆上,往下喊:“晓椿你上来。”
底下有动静,一人从盘旋的楼梯上走来,小脸,眼睛不大,生得清秀。
晓椿见了她就抿嘴笑,“落雨天还要来找你,你不怪我扰你清净吧?”
“哎呦,少来冤枉我,”阿夏去牵她的手,拍了晓椿一下,“我可是日日盼着你过来,走,到我屋里说去,外头冷得慌。”
两人相携走到阿夏屋里,晓椿说衣衫溅了点泥星子,不坐床,便坐在窗边的雕云纹圈椅上,阿夏给她拿了个坐垫。
“今日雨下得这般大,难为你还能走过来。”
阿夏挑了窗,将它往外推开,屋檐伸得长,不用担心雨飘进来。她边低头看了眼底下的明月河,河水奔腾,边说道。
“左右在家闲着无趣,便走过来瞧瞧,哪知你还在睡呢。早知这样,我就晚点来了,还扰了你的好眠。”
晓椿有点懊恼,阿夏捂着嘴笑她,“我是睡个回笼觉,你要不来找我,我还得到天黑才起呢。不说这个,只坐在这闲聊没意思,我们到茶屋点茶去。”
她的屋子与茶屋是相连的,开一道小门出去便是。茶屋并不算大,几个柜子上置满茶饼、器具。中间一张黑漆木茶桌,几把弯腰靠背椅。
阿夏点起脚去拿包好的团茶,晓椿则拿发烛去点风炉里的炭,上头的汤瓶里放的水是泯山来的山泉。
她们点茶有些闹着玩的,做不到跟茶肆里茶博士那般。阿夏只拿团茶用杵臼捣成末,筛好后放到茶盏里,等水沸。
晓椿候汤是很厉害的,她能听水沸到什么时候,到三沸才能放茶末。刚沸起的水犹如夏夜里的蝉鸣,二沸像车马声过,到了三沸又渐渐平息,宛如置身松间听清泉石上流。
阿夏是不懂那么多名堂的,她喝茶,水冒泡就往底下倒,有时吃着苦了,就想是团饼坏了。
等晓椿说能放后,她赶紧提起汤瓶,往盏里倒水,而晓椿则用茶筅击打,直至茶汤上浮起乳白色的茶沫。
“是一盏好茶,单吃不美,我娘今日蒸了水塔糕,那香我刚就闻见了。等我去拿几个上来。”
阿夏说完推开门跑下去,不多时手里捧着一盘雪白冒气,还夹杂点糖桂花的水塔糕过来。
吃茶配点心,阿夏喜欢坐对窗的那面,窗外是朦胧的山景,水雾笼青烟,檐下滴雨。
呷一口茶汤,再吃一口水塔糕,用米浆蒸熟的,入口回弹,沾些糖桂花,软糯香甜。
听雨看雨品茶,还得说些闺房话。
阿夏咽下一口茶,问晓椿,“你家嫂子快生了吧?”
“还有段日子呢,到时候要请太婆帮忙去接生,”晓椿看向窗外,又笑道:“我今日其实想请你支个招呢。”
“支什么招?”
下一篇:八零俏媳妇带娃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