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界 第9章

作者:打瞌睡的田园猫 标签: 穿越重生

  燕王在边关看似按兵不动,实际上他麾下的将军不知道鼓动了他多少次,劝他,“哪怕不为别的,兵部拨兵器甲胄总是短缺,户部连兵饷都一拖再拖,殿下也得为边关将士百姓想一想啊!”

  但燕王来边关前答应过康元帝自己会一辈子镇守边关,他还不想失信。

  再后来听闻皇子们都在棋盘上蹦跶,天灾无暇理会,流民兵匪四起,大齐已然摇摇欲坠,燕王终于坐不住了,他答应父皇镇守边关,前提是朝廷还是他们家的,这要改换了门庭,他这前朝皇子还能镇守边关?脚指头想都不可能。

  要是太子上台,那一切还好,毕竟燕王同太子关系还算和睦,可要是换了其他兄弟,将来人家慢慢把他削成薄片,他都没办法反抗,于是燕王从边关带了三万余人直奔京城而去。

  其他皇子的兵和边关浴血奋战的士兵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这时秋水他们正走在半路上。

第11章 第一界十一

  等到秋水带着大几百人的流民团接近京城时,燕王已经定下了大局,坐上了皇位。

  不过因为之前接连不断的兵祸内耗,加上燕王登基后毫不留情砍了好些有各种问题的官员,京城颇有几分萧瑟,京城外头的田亩因为无人耕种都荒废了好些。

  老百姓在乱世里是最容易折损的一类人。

  而且秋水他们不知道京城近况,所以满怀希望想去京城找活路,而京城附近的人之前都在往外逃,因为京城成了绞肉机,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当他们抵达京城外围时,燕王刚刚坐上皇位一个月不到,而秋水他们从头到尾走了大半年,此刻已经入了冬。

  流民团真得是赶得早不如赶得巧,恰恰在最好的时机赶到,接待流民的官员非常热情,这些都是京城内外的补充人口。

  只是有一点双方都很痛苦,流民里能听懂官话的是极少数,京城官员能听懂各地方言的为零。

  不过秋水这个流民团非常不一样,秋水和姚瞎子都能听懂官话,秋林生磕磕绊绊也能说。

  秋水还能听懂不少方言,有些是上辈子的积累,还有是一路过来增加的本事,她性格又开朗,路上无事就和人学说话,往往都能让双方哈哈大笑。

  语言不通,流民安置就缓慢。

  这些人都得登记入册,名字籍贯家乡这些总要说清楚啊,可遇着两下里都听不懂的,那就完蛋了,大眼瞪小眼,都不知道对方说的是啥。

  有些方言听起来如同鸟语,语句还急促,就像和人吵架一样,好几次因为这个差点发生打架事件。

  一个官员颇为痛苦的过来接待秋水这一行流民团,听到要登记基本信息,秋水直接把姚瞎子做的登记本拿了出来,姚瞎子一笔字哪怕不是什么好字,看着端端正正就让人心旷神怡啊。

  接待官员翻着登记本子,上面写的非常仔细,连有人家卖儿卖女的都注明了卖在何处,死了的也会标明。

  这位官员大喜,赶紧先安顿秋水这一伙流民团,他们最好理清,早点理掉一批,上官过来巡查也是功劳。

  于是秋水这伙流民团最先分配,分配的地方也最好,而且他们并不吵闹,便是听不懂,也有人会和他们解释,让去哪里行动也分明,并不乱糟糟的,多好安排!

  接待官员手下也有小吏,只是小吏们听不懂方言一样痛苦,而且造成的误会还不少。

  他们看到秋水和秋林生在流民中不停穿梭来往,流民们也都很信服他们,于是就注意到了,再一打听,这‘父子’都会官话和几种方言,于是就同上官推荐了秋水和秋林生。

  秋水这一路怕麻烦,而且长途跋涉这么久,和野人也差不多了,头发里还长虱子,秋水干脆就剪了短发,现在完全是个小子的模样,流民们讲究不起来,头发剪短的不在少数。

  听到让他们父女协助登记流民,秋林生和秋水都很高兴,当然答应下来,和官府搞好关系是多么重要的事。

  现在秋水不主动出头,有主意都是先告诉秋林生,让他去和那些官员小吏去说。

  登记流民信息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语言不通,秋水和秋林生各带两个会书写的小吏,捧上一叠木牌,让流民排队,过来说清楚家乡籍贯和人口,然后登记好发放木牌就结束了。

  上官会看登记的数据进行安排,然后分配去处,最后带过去安置就行。

  秋水和秋林生细致,还会问是否有技能,铁匠木匠,修锅补碗,甚至会杀猪的都写上,上官们一看就清楚明了。

  每天秋水和秋林生除了有免费的一日三餐,还有一百文钱入账。

  有了他们帮助,流民登记就快了许多,连误会都少了,秋水一张嘴叭叭叭的,同时接待几家都不成问题。

  安置流民的地方总有好差,秋水那一伙得的地方最好,接下来的就没那么好,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到哪里都存在。

  此刻就有人嫌东嫌西,秋水眼皮子一翻,“我看你是冒充的流民,看看那些面黄肌瘦的人,哪会东挑西捡,生谷子都能塞进嘴里吞了,朝廷给屋子给地还要挑拣,你难道是哪里来的奸细,想给陛下的仁政抹黑!你既看不上,那打哪来就回哪去,看看后头还有多少人,哪个有时间和你瞎叽歪!”

  这大帽子盖的,且好容易来了这里,眼看就能安顿下来,回去?怎么回?一路过来是已经是千辛万苦,再回去可就要饿死在路上了,那些还想叽叽歪歪的流民屁都不敢放一个了,一边的小吏偷偷翘起了大拇指,哎呀,听秋小哥说话就是爽利,他连骂带劝,就没有摆不平的人。

  秋水和秋林生帮了两个多月的忙,连年都没好生过,等过了年,流民也差不多都安顿下来了,接下来已经没有大股流民进京。

  朝廷已经派下去各路赈灾官员,就是有流民也就地安顿或是劝其返乡,京城不可能把所有流民都接收下来,秋水这一伙人是正巧。

  秋水和秋林生这才有机会仔细收拾一下朝廷给他们父女两分配的房子,在离京城快马半日距离的临丰城里,临丰原本是京城各世家田庄别院所在地,也有几个皇庄,算是京城一个小小的粮食蔬菜供应基地。

  面临兵祸的时候临丰被彻底毁了,兵士都要吃喝,临丰首当其冲,被抢的一干二净,佃户们哪里能活,当然是死的死逃的逃。后来燕王上台,哦,现在要叫武安帝,武安帝上台后马上着手安抚民生,可临丰左近的佃户不是死了就是逃了,一时间那万顷良田居然无人耕种。

  后来流民涌了过来,就先往这里安置,秋水那个流民团就安置在临丰,秋水和秋林生也被安置在这里。

  他们父女俩有一栋小小的院子,还有六亩地呢!

  姚瞎子也跟着小吏们打过杂,所以也有了一间小房子,还有三亩地,只是如今天气还没转暖,地里尚且无法耕种,安顿下来的流民们已经在田间地头除草耕地施肥,以备开春播种。

  收成出来前,流民们每日有朝廷给的救济粮果腹,哪怕吃不饱,到底也有了奔头,临丰一派祥和。

  偏秋水秋林生和姚瞎子没一个会种地的,他们只能把地租给别人种,除了租税外收成对半分,这点地也养不活三个人,毕竟如今亩产不高。

  秋水和秋林生还是想干回老本行,姚瞎子也在寻摸京城算命的好地方。

  三人都和京中一些小吏搞好了关系,想要做回本行倒是极容易,姚瞎子比秋林生父女更早找到一块风水宝地,连自己的算命招牌都竖了起来。

  秋林生带着秋水去拜访京里的杂行行首,他们属于外来户,自然要守这里的规矩。

  温行首是个矮胖的男人,看起来非常慈和,满脸都是笑,他早就听说秋家父子帮助朝廷安顿了不少流民,也知道他们在临丰那片流民中颇有威望,这种人投过来温行首自然愿意。

  于是秋林生和秋水拜见了温行首,还进行了入团行的仪式,正式又成了一个小团头。

  众人围着父女俩恭喜,还要开宴招待他们,席上同秋林生夸赞秋水,“虎父无犬子!”

  秋林生终于发现不对劲了,他局促的搓搓手,“那个,那个,我家这个不是儿子……”

  温行首一愣,马上道,“养子?养子也好啊,一样叫你爹!”

  众人恍然大悟,难怪秋小子不像秋林生。

  秋林生更尴尬了,“不是,不是的,秋水,是我闺女!”

  裂了一地的众人,“……”

  这时秋水端着酒过来敬温行首,她刚才在别的桌敬酒呢,一看主席面上众位团头都诡异的看着她,她不由得摸了摸脸,“叔叔伯伯们,我脸上有东西啊?”

  温行首仔仔细细打量秋水,最后笑了,“秋侄女,原来你是个女郎啊!”

  秋水笑的大大方方,“那可不,性别也不是我能挑的啊,好叫诸位叔伯知道,打小我爹就带着我走街串巷,我早就发誓要成为一个团头!”

  有个人道,“可是,你是女子……”

  秋水自自然然道,“女子怎么了?比男子笨了还是傻了,衙门里老爷让我和我爹帮着登记流民的时候也没嫌弃我是女子啊,难道诸位叔伯还怕我抢了你们的饭碗?放心,规矩我和我爹都懂,越界的事,咱们父女也不会干!”

  这就没人能说不字了,说到底团行也不过是下里巴人组成的互助团伙,还能比衙门高贵呢?实际上是衙门的人当初根本就没发现秋水是个女的。

  温行首就笑了,“好,有志气!来来来,温伯伯给你个见面礼!”

  一小串红绳绑着的新铜钱,秋水收了,笑着道谢,姿态舒朗,不见分毫拘束扭捏。

  见行首已经表态,众人自然纷纷说好话了。

  从此秋水和秋林生在临丰和京城之间又干起了老本行。

第12章 第一界十二

  秋水和秋林生做的第一单生意就是把临丰的闲置劳动力介绍到京城,京城经过近一年多的反复‘清洗’,就是世家大族家中也有些人手不够用,精细活倒是不缺人干,就是各种粗活都找不到人。

  现在还不是农忙,只要愿意当短期雇工,活还是不少的。

  秋水和秋林生就是把人介绍过来,替他们和主家讲好条件,然后收取一定报酬就行了。

  他们其实就是全方位服务的中介。

  秋水和秋林生又买了一头牙口较轻的青骡,小芳年纪大了,重一些的货物已经背不动,车也有些拉不动了。

  换在别人家,小芳早就被剥皮剔肉,在秋家,秋水死不愿,秋林生也就只能依着她。

  现在小芳就跟着姚瞎子,替他背小零碎。

  姚瞎子牵着小芳还同它嘀咕,“你这驴命比一般人命都贵重,每天那死丫头还要喂你一把豆料,可是好命呢,我教她认字,都没见她对我这么好。”

  小芳充耳不闻,低着头踢踢踏踏的走,突然崩了姚瞎子一个驴屁,姚瞎子嘿了一声,拿手里算命的幡打驴屁股,当然也没打疼,小芳甩了下尾巴,昂的叫了一声。

  只要环境稳定,老百姓恢复起来速度极快,到了初夏,京城已经差不多恢复了之前的繁华,临丰的土地也已经绿油油一片,再也不见半年前的萧瑟。

  不过乡下老百姓们的日子一样节俭,比如攒下的鸡蛋,家养的家禽,哪怕是河里捞到的鱼虾,只要能换钱,他们就都舍不得吃。

  只是这些东西在临丰卖不到好价钱,临丰大多数都是佃户农奴,街上下馆子的人目前都不多。

  因着临丰离京城近,有事人们更喜欢进京城。

  于是这些农副产品多半也带去京城贩卖,可小门小户的为着几十个鸡蛋一筐子菜专门去一趟京城也不划算,一天工夫都要耽搁了。

  秋水瞅准这个商机,就在临丰设立了代卖站,十天半个月替农户们卖一次农副产品。

  你家就是一捆葱都能替你卖了,东西只管拿来,给你记了账,等到卖了回来就结账。

  这买卖能赚,就是极其琐碎,鸡蛋、鸭蛋、鸡、鸭、鹅或者是各种瓜果菜蔬,甚至还有人编的篮子筐子簸箕加上掸子扫帚等物都有,也都要登记好。

  要不是秋水和秋林生在这些已经安顿下来的流民中口碑上佳,人们也不会把这些东西不要定金就托付给他们代卖,大家都信任秋家父女。

  秋林生和秋水已经和京城不少饭馆杂货店都搭上了关系,临丰这点农副产品拿过去真是马上就能消化掉。

  父女俩靠这个一月也能有四五贯钱的赚头,这点子钱在京城好的饭馆一顿饭都不够,在临丰已经能过下去了。

  武安帝坐上了龙椅,稳定好了天下,现在要开始论功行赏,李关山也是一员功臣,被赐子爵爵位,掌五军营,还有了一个子爵府邸。

  今天夏素白带着孩子们进京,当初燕王回京争皇位,带了一些将领,其中就包括李关山,但不可能把家眷也带着,现在李关山不回边关了,妻儿自然也要进京。

  那些家眷们的车队长长看不见尾,还有护卫沿途护送驱赶,乡民不得近前,秋水和秋林生正好把前段时间收的农副产品拉到京城去卖,一看贵人车辆过来,自然只能赶紧避让,然后把头脸包住,否则那些扬起的尘土全扑头脸上。

  等了好半天这些贵人的车队走远,秋水眼睛亮晶晶的,“爹,这次咱们可以抬价了!”

  秋林生摇头,“这不行,合作惯了的掌柜,抬价是砸咱们的招牌。”

  秋水道,“这次不卖给他们,你看看那些贵人,他们刚来,肯定什么都缺,也都得去买,咱们直接拉过去,价钱可以比以前高上好几分,我们和乡亲们都有赚头,你不会以为那些掌柜们不涨价吧!”

  就是现代,逢年过节那菜市场的菜还会价高一些呢。

  秋林生不是迂腐之人,一思量就同意了,父女俩赶着车就远远跟在贵人们的车队后面。

  这一次秋林生和秋水赶着三辆车,除了秋林生,还雇了一对叫大牛二牛的兄弟当搬运工,走一趟给他们兄弟一人一百八十文,包两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