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 第210章

作者:宣蓝田 标签: 升级流 穿越重生

  唐荼荼也冲他笑:“你什么事儿啊?”

  叁鹰:“这不殿下又来信了,我给您捎过来。”

  他顿了顿:“您得空多写两张,有什么想说的该说的都写上去,要是实在没什么写的,聊聊时政、聊聊鸡零狗碎的琐事不也挺好的?”

  叁鹰又装模作样抹抹眼睛,替主子掬了一把同情泪。

  “您是不知道啊,那边关多苦啊,殿下连个唱戏的、连个变戏法的也见不着。一个月顶多四五天打仗,不打仗的时候他能干嘛?只能闷头坐着。”

  “咱们人手多,捎点什么物件也方便,姑娘有什么想捎带的都行。要不这大老远的来回送信,你们一人写那么薄泠泠一页纸,跑这一趟多耽误人手、多费马啊。”

  他心说:主子,奴才也只能帮您到这儿了。

  唐荼荼笑得不行:“行行,我知道了——信呢?”

  叁鹰跳下地,双手捧上一个缩口布袋。听到巷口有动静,他立刻拱手告别,鹞子一般几个起落,飞檐走壁,不见了踪影。

  沉甸甸的,也不知道装了什么,唐荼荼借着灯笼光往袋里瞅,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着。她把这袋子藏在身后,一路背着两只手回了屋。

  宅子小,人多,一到饭点总是热热闹闹的。

  今晚好几个菜,厨嬷嬷学会了做海鱼,得意地卖弄手艺。口味确实不错,她们初来乍到,吃不惯本地人喜欢的清蒸,做鱼还是酱油醋浇汁、红烧后浇糖醋汁的做法,酸甜味勾惹得味蕾大开。

  唐荼荼却吃得心不在焉,飞快扒拉了一碗饭,放下碗筷离了桌。

  她爹还纳闷:“荼荼今儿胃口不好?怎的只吃一碗?”

  唐荼荼落下一句“有事儿,有大事”,话落三步并作两步跑了。

  她回屋洗净手,擦干净桌面,才把布袋放上桌,系紧的带子解开,里边露出一只多棱多面的铁块。

  好像是个机关盒,外壳打磨光滑,怕她不认得,上边还贴了三个大字——“鲁班锁”。

  唐荼荼放在耳边摇摇晃晃,没听到里边有机括的声音,只有八根铁条紧紧楔在一起。

  她翻来倒去摆弄半天,解不出来,鼓捣得盒子变了形,又凭着记忆复原。这回她学聪明了,往每根木条上编了号,左1234,右1234,用数学思维解。

  左1上移,腾出的缝隙可供右1和左2移动,可以单个移动,也可以同时移动,也就是三种移动方法。

  左2外移,可移动的有……

  列几个方程往里边一套,好家伙,最多可以有二百多种移动路径,再删去复杂累赘的路径,剩下二十来种拆解方法。

  啊,果然极尽工巧。

  唐荼荼激起了好胜心,一个一个挨着试,验算纸写了一摞。

  月上中天,阖府都睡下了,她越解越精神。终于在丑时,凌晨两点钟,听到了“咔哒”一声。

  唐荼荼精神一振,拨开这一层,睁大眼睛往里看。

  ——然后她看到了第二层,同样是个多面体铁疙瘩。

  这机关锁居然是嵌套两层的!外头的铁条最多能同时移动三根,里头的多面体竟然能同时移动四根,像一个松垮垮的网,她甚至能透过缝隙,看见里面那几张信纸叠成方块,可就是扒拉不出来!

  气人!

  唐荼荼熬到天亮,硬生生把这个机关锁打开了,匣子打开的那一瞬间,她再撑不住,蹬掉鞋子倒头就睡。

  三张信纸孤零零地躺在桌上,怪可怜的。

  十一月见尾,年关越来越近了。

  天津人靠海吃海,静海县主要的税源是煮盐和海产,一到运河封河,海河结冻,静海县的百姓便不忙了。

  尽管三岔口商旅仍络绎不绝,全是赶路回家过年的旅人,其中富商占据半数,每天打尖住宿买特产,留下滚滚的钱,却跟静海没多大关系——三岔口在城外,车马行也在城外,就算旅人进城住宿,去的也是北城,那块划在漕司府辖下。

  静海县穷得一如既往,百姓只能对着手里的冻鱼摇头嗟叹,肖想着什么时候能把运河码头挪到塘沽去,带上他们一起发财。

  人一闲下来容易生是非,唐荼荼每天去县衙点卯,连着好几天都碰着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都说天津人是“卫嘴子”,口才了得,能把死人说活,也能把活人气得倒仰。

  唐荼荼和几个嬷嬷丫鬟每天得了闲,一人捧把瓜子坐在二门后听相声,能乐一上午的。

  这天儿,屋里已经离不了火炉了,一天要加三趟炭,足足烧一天,在屋里呆久了总觉得呼吸憋闷。

  唐荼荼每天出门前去唐夫人屋里睄一眼,把东西两面窗户全留一条缝——下午回来时,窗户总是关上的。

  问是谁关的,丫鬟这个看一眼那个,那个看一眼这个,各个笑嘻嘻地摇脑袋,谁也不想认。

  气得唐荼荼直想骂人,声色俱厉地训了一遍“炭火中毒会闹出人命的”,训得几个丫鬟眼泪汪汪,唐夫人也连连点头,比着三根指头对天发誓了,这才算是记住。

  她火气上头,连夫人都敢训……仆妇背地里嘀咕:“二姑娘脾气越来越大了。”

  唐荼荼仍没消停,她往影壁后头挂了块白布,把全家从管家到仆役召一块开了个大会,反反复复讲了半个时辰,把炭火中毒的原因、症状,急救方法,全灌进他们耳朵里去了。

  讲完,唐荼荼转回身:“听懂了没有?”

  底下稀稀拉拉应了几声。

  唐荼荼一拍桌子,吼了声:“听懂了没有?!”

  底下肃然精神了,一群人连忙大声应道:“听懂了!”

  唐荼荼讲得口干舌燥,反复说了好几遍,最后总结。

  “安全无小事——你们看这回热水管崩裂,吓人不?谁洗澡时能盯着水管看?可危险就藏在平时不留心的各种小事里,你不把小处的隐患当回事,迟早被这些隐患害了。”

  一群仆役连连点头。

  唐荼荼正满意,却听身侧有人“噗”地一声笑,打破了严肃气氛。

  她皱起眉,扭头去看。

  那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公子哥,浓眉大眼的,是个俊俏小伙,个儿挺高,穿着一身簇新的绸面棉服。

  人们都爱把棉衣做得宽宽松松的,下雪天好往里头套衣服,这人却不,棉衣紧绷绷地箍在身上,显出他的好身条来。

  这公子双手抱臂,倚着影壁,站成一个洒脱的姿势。

  唐荼荼一愣:“您找哪位?”

  爹是明年要上任的新县官,他们来了这半月,时常有人站在门外往里瞭,真正进来拜访的还一个都没有。

  “姑娘不认得我了?”

  那公子咳了一声,弯着身掩住嘴,朝她耳朵凑了凑,结结巴巴说:“我是那个,就那个……你把我从澡堂扒拉出来,还吼我了……就那个……嗐!你记得吧?”

  噢,想起来了。

  唐荼荼视线不受控制地往下窜了一尺,觉得不礼貌,又赶紧盯到人家脸上。

  “在下公孙景逸,自那天泡了澡以后头晕脑胀的,搁家里头休养十日,总算是大好了,赶紧备了礼来给恩人道谢!”

  他转身向外,啪啪一鼓掌。

  外边有人吆喝了声“起——”,立马热闹起来了。

  “锵锵,起锵锵!锵锵锵,起锵锵!锵锵,起锵起……”

  敲锣的,打鼓的,唱戏的,踩高跷的……一群唱大戏的裹着粉绸绿布,从那扇窄门挤进来了。

  饶是唐荼荼在京城见过了世面,还是被这一群敲敲打打的震得后仰了一步。

  三个人高马大、却还没褪尽稚气的大小伙儿,在她面前站成一排,笑出三嘴大白牙,齐声喝道。

  “感谢茶花儿姑娘仗义救人,姑娘大恩大德,我三人铭记在心!”

  唐荼荼:“……感谢谁?”

第193章

  两边对了对名字,公孙景逸几个头凑一块儿说道起来。

  “你从谁家拿着的名帖?”

  “我大姑跟赵夫人交情好,前两天寺里不是布财施嘛,两人碰头儿就唠起来了。我大姑说看了姑娘名帖,就叫茶花儿。”

  “嗐,你大姑今年六十了,她那记性能作数吗?”

  “怎么全成我不是了?人姑娘闺名,我能跑人家门口儿乱打听吗!茶花儿多顺口啊,你们跟着叫了两天,也没一人吱声说不对啊?”

  他三人七嘴八舌嚷了一通,唐荼荼在乌嚷嚷的锣鼓声里,端着一脸沧桑表情,连听带猜的,总算听明白了。

  爹头回领着全家去衙门拜访时,和赵大人一家交换了表字与名帖——递名帖,这是拜谒长辈和高门的礼节,算是递上名片自表身份。

  珠珠还小,省了这名帖,唐老爷让荼荼也写了一封。

  唐荼荼当时没想通:爹和母亲是把她当成待嫁女,盼着赵夫人引她进入贵女圈子呢;还是把她当一个堂堂正正的少年人,觉得她该是正身表德的年纪了,要多与人相交。

  唐荼荼表字“鹤霄”,是二殿下起的,寓意很美,她一字不漏地记住了。

  鹤于九霄,谓仙来处。

  这表字兼顾了英武与秀致,很容易叫人高看一眼,好奇名字背后是什么样的人。

  唐荼荼不想给自己添麻烦事由,此其一。

  二来嘛……

  她也不知道自己犯什么矫情,不想把这个表字给外人叫。

  于是那天一琢磨,她直接在名帖上写了“唐荼荼”,附在见面礼中送给了赵夫人。

  再加上公孙家记性不佳的老姑奶奶,阴差阳错闹了个乌龙。

  这民俗表演天团阵仗太大,院里施展不开,还有一半队伍拖拉在宅门外,引来一群街坊围观。

  锣鼓声刺得耳朵疼,戏子脚下踩着一米的高跷,踩在青石板上叮咣叮咣响,下半身扭着秧歌步,上半身舞着水袖唱大戏。

  编的那唱词狗屁不通。

  “唐家好女茶花儿哎,巾帼不让须眉哎,堂堂正气一声吼,勇健娇娇是英雄……噫个啷啷,噫个啷啷,嘚儿呀咿呀嘿!”

  唐荼荼直听得脑壳疼,又怕这青石板滑,人挤人的,把他们摔出个好歹来,连忙喊了几声:“停吧,别唱啦。”

  戏班子全然不理,挥着水袖围着她转,唱得更带劲了。几个台柱子以和声吊嗓子,嗓门亮得能穿透整条巷子。

  唐荼荼捂住耳朵:“行行,我收下你们的谢意啦,赶紧回家吧!”

  公孙景逸乐颠颠说:“那不行,我们是过来跟你交朋友的。”

  “啥?”唐荼荼听不清。

  公孙景逸双手罩成喇叭状,对着她耳朵吼:“我爹娘说了,叫我广交益友,唐姑娘当是益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