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 第322章

作者:宣蓝田 标签: 升级流 穿越重生

  葡萄糖有许多种生产工艺,但唐荼荼只能做最原始的。

  把配方交给年掌柜后,她没天天盯着,因为用不同的淀粉、不同浓度的硫酸、水解条件的不同,产出来的单糖差别很大。

  年掌柜家里上千个酿酒工,自有一套严格的生产管理法,工人做事细、口风紧,一个人只掌握一步工序,配方就不会在外边乱传。

  至于盐糖水,氯化钠葡萄糖水,既补水又补充能量,唐荼荼混合了低糖高糖各种浓度的盐糖水。

  装瓶后,还要一遍一遍抽检——先是瓶子封装严密度测试;再让活鸡活兔饮用,观察记录;要试验人喝了有没有补充能量的作用;高温低温极端条件存放、或超过保质期后,再经服用,会不会呕吐腹泻,以此试验不合规的存放条件下,瓶中的菌群会不会超标……

  这项工作烦琐又累赘,慢工,还出不了活,纯粹是一天一天地磨人。

  口服试验完了没毛病,再试着擦洗患处,比如盐水擦皮炎、脚气,乃至擦外阴瘙痒。

  公孙家帮了大忙,军营里多的是卫生习惯不好得了皮肤病的兵,生理盐水本身不能杀菌消毒,但能把脓液、坏死组织冲洗干净,菌群少了,慢慢就自愈了。

  他们那个小军营成了临床实验基地,盐糖水也是他们实验的,将士们高强度的训练后,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喝一瓶盐糖水,感受下能不能快速恢复体力。

  因为主基是水,喝完了代谢快,即便浓度不合适也不会对人造成大问题。

  这就是全部的实验了,没有实验器材,没有量化单位,甚至没条件做严格的对照样本,只能慢慢观察,慢慢记录。

  唐荼荼打算起码验证个一年半载的,再开始琢磨如何输液,走血管的东西跟走消化道的不一样,自然不能等闲视之。好在液体量产后成本一路下降,玻璃瓶还能回收利用,她能供备得起。

  可眼下。

  唐荼荼气得想踹他:“你真是……你吃了豹子胆了!”

  杜仲神色不动,引她往船舷边没人的地方走。海风很大,吹得他声音轻飘,脚下却是稳的。

  “姑娘,我没问过你从何处来,从哪儿学的那些通天彻地的学问,但我心里未尝没数。”

  唐荼荼一凛。

  “师父家里所有的医书我都看过,世上大多医书都是一脉相承,能革故鼎新自树一帜的医圣人,百年也出不了三人——神农尝百草,后医才知世上有百草,继而尝出千草万草,生出千万方剂变化;上古有脉诊,扁鹊一辈子研学琢磨,才有了望、闻、问、切,后人汇编整理,写成一本《脉经》,天下大夫都学这本经,不停地取正验错,增补新说。”

  “你瞧,几千年来的医术衍变,都是循着前人步伐往深走的,是一代代的继往开来,从没一门学问,能冷不丁地冒出来。”

  “看不着细菌,而知有细菌;看不着细胞,又是怎知有细胞的?”

  “太婆留下的医书里,有许许多多的配图,画了皮肤的层瓣,表皮、真皮、神经、淋巴管,还绘有肺腑五脏的模样,好像她天生知道该怎么剥皮剖骨,怎么完完好好地把死人几颗内脏剖出来。”

  他说着血淋淋的话,眼里的笑竟还没落下,朝阳一照,一双瞳仁亮成金色,甚至显出几分无机质的冷漠。

  唐荼荼有一瞬间的晃神。

  她记忆里的杜仲,好像还是第一面见他的样子。

  沉默的、寡言的、不自信的,塌着肩驼着背,不大愿意搭理生人,像个没经过事、藏在师父翅膀底下的毛孩子。

  也是围场上,师父遭上官排挤、遭同僚欺负时,那个挺着脖子红着眼睛骂“你们欺人太甚”的少年。

  他在疫病所时穿上了这身白大褂,再没脱过,县学那些小大夫们不止一次笑穿这一身白不吉利,杜仲也我行我素地穿着,白成了静海县的一道风景线,白成了一种风格。

  她这两个月忙得太狠,竟不知道杜仲在哪里坐堂,混出了怎样的名声,是被什么人请上这条全是官家子女的船的。

  唐荼荼就这样哑了声。

  她手脚发软地坐下,等着屋里的动静。

  怕针头戳进动脉,血液反流;怕肠衣管里有空气柱,怕小小一个气泡栓塞流进去就是心衰和脑梗;怕感染,怕液体配得不对,糖高盐低要了那公子半条命。

  这一上午,唐荼荼拼命回想输液输错的后遗症,可她离大夫差了十万八千里,一个生理盐水、一个葡萄糖水用的还是高中实验课上那点知识。大学卫生课上学过半拉急救,学过自己给自己扎肾上腺素,却实在记不起输液输错了该如何,光一条“羊小肠”,就足够她脑子里各种死相排队走。

  大概是杜仲的胆色感动了天,一瓶液输下去,漕司公子竟慢慢止了吐,睁眼把杜仲看了看,筋疲力尽地睡下了。

  几个船医各个红光满面,目光灼灼,活像看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大秀。

  杜仲慢腾腾地收拾好医箱,在漕司家仆人的欢送中出了艉楼。

  唐荼荼这才惊觉自己在大太阳底下坐了一个时辰,汗出得全身没几个干处,忙问:“如何了?”

  她是真的吓怕了,杜仲看得出,很是老气横秋地叹了声。

  “姑娘怎么,变得胆小了呢?”

  唐荼荼张张嘴,有一肚子话想往外说,愣是一句没挤出来。

  杜仲浅笑着问她:“你猜第一个往人血管里输盐水的大夫,治死了多少人?”

  “……”

  唐荼荼不敢想。

  在她的时代,医学已经蓬勃发展,哪怕资源再匮乏的时候,也只是颁布了个全国药品最严管制令,没听说过输液输死人的事。

  可往前想,最早,是哪个大医学家发现盐水能往血管里输、进而彪炳史册的?又是哪个大医学家把病畜的脊髓磨成粉,潦草地兑了点儿水注入到人体内,治好了狂犬病的?

  那一定也是用病人试药……

  各科医学的早期必定都有一段无知到野蛮的历史。

  唐荼荼手指发麻,叫杜仲这一问,才意识到自己的短视——她揣着点与时代断了节的基础医学常识,没能耐在古今医学演变的进程里插一脚,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闭上嘴。

  她一咬牙:“行,你尽管治!治坏了,咱俩一块跪漕司面前给他偿命去。”

  杜仲笑了声,话里透着几分文士的狂。

  “姑娘说笑了,我是过了太医院选试的大医士,天底下活着的御医加上大医士仅有一百四十二位,我就是治死了人,也得带上尸体带齐医案,押回京城判,漕司不敢当街杀我。”

  得,敢情他全想透了。

  这是半个医痴,半个疯。

第299章

  “漕司姓席,五十有八,里边躺的这个病怏怏的是他家小幺儿,今年应该是十九吧。这小四儿跟他大哥差开将近二十岁,不是正房夫人生的,却取名‘天钰’,天上赐珍宝;表字‘世琛’,世上最珍贵——嗐,笑死个人。”

  “我也是悄咪咪跟你说,漕司这人吧,迷风水,我家的解字先生说他是水命,甲寅年大溪水。这命格不好,出身卑贱,攒不住钱,还容易犯小人,要娶个海中金的媳妇才能化解,他夫人就是这个命。”

  “大溪水财位在‘东’,所以他一陇右人跑天津来做官,早年仗着岳家关系当了个小漕官——他娶的那正房夫人小他十岁,以前在海神娘娘庙里当了多年神侍,二十了才还俗,一般这种当过神侍的女人都不好嫁人,因为面有神相,吃喝拉撒规矩还多,寻常人家怕犯了忌讳。”

  “漕司不怕,两头一合计,大溪水、海中金,八字正配。‘海中金’什么意思?就是蚌壳里边的珍珠,生来富贵,宝藏龙宫,珠孕蛟室,多子而多福。”

  “漕司夫人一连生了仨,但甲子天官藏,她那是旺夫旺子唯独衰耗自己的命格,所以他家大儿考上进士的那一年,漕司夫人就撒手没了。”

  “这就是破了命格。漕司服丧一年,可漕道上的事不能耽搁啊,等他除了服以后,官儿早让别人占了。一扭头娶了房继室,嘿,还是个海中金命,当月漕司就升官当了河工道台。”

  “隔年生下的这个小四儿刚满月,黄河发了大洪,大运河北段成了一片烂沼,南边什么货都进不了京。老计相被掳了官帽,漕司临危受任,疏通了从天津到通州的河泥,跃升两品,变成了度支使。”

  “反正只要他这儿子一有什么好事,总能把福气过给他老子,邪乎得很——老来子,怕养不住嘛,打小要星星不给月亮,名儿都取了个天钰、世琛,意思是‘你是上天赐给爹的宝贝蛋’,结果养出来这么个风流胚。”

  唐荼荼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人家的八字,你是怎么知道的?”

  和光坐在船舷上,翘着腿笑起来。

  “因为皇帝老儿的龙脉就在蓟县呀,蓟县九龙山,天津做官的都算是护龙将,既要镇得住海,又要拱得住龙脉,八字不能克冲了,在咱天津当官的都是要看命格的。”

  唐荼荼一脸震惊。

  既震惊当个官竟要看八字,更震惊和光她一个将门女,竟敢喊‘皇帝老儿’?

  她爹偶尔提到皇上时,还要朝京城的方向拱拱手呢。

  甲板上这么多官家子女,和光也没避讳,笑眯眯说:“怕什么?当年太|祖皇帝进京的兵,还是从我家借的呢。”

  “那时我家五个大军屯,七八万兵,前朝那蠢皇帝怕我家祖宗爷爷跟着叛将一块儿造反,让按兵不动,不许进皇都。”

  “晏家当时就一个小军屯,最早还是在辽东那边当山贼的,招安了才成了的兵。贼嘛,猾得很,当时那位晏老头儿跑到我家祖宗爷面前,说北方大乱,天津会断粮的,他得去通州买米囤粮,从我家借了八千兵。”

  “结果走到京门口一看,巧嘞!皇帝大臣全收拾包袱往南逃了,城中守备稀烂,晏老头儿就呼啦一下蹿上了龙椅,当天就披上了龙袍——为了平叛,还把各省的官道给封了,天津一个月没等着粮,饿死好几千人呢。”

  和光这姑娘,颇有天津人嘴一秃噜什么都说的特色。她大概做梦也想不到,“晏老头儿”的重重重重孙这会儿就搁船上坐着。

  唐荼荼重重咳一声,示意和光慎言,一边忍不住往二哥那边瞄。

  晏少昰坐得远,却听得着,微一点头,表示确是如此。

  唐荼荼默默收回视线。

  波澜壮阔的王朝史,用俗语讲出来活像半场笑话,天子变逃兵,草寇穿龙袍。她想起昨晚上看的武戏,戏里的皇上昏庸无道,忠义将门忍无可忍,为天下黎民苍生而造了反,杀到皇上面前“清君侧”去了。

  堂堂公孙氏,三百年老将门,当年离那张龙椅只差一脚。不知做人臣的这么些年,有没有盼过一个“皇帝昏庸、百姓苦难”的时机。

  唐荼荼喝着鱼糜粥,听和光有一搭没一搭地讲着八卦,也分神观察船上的人。

  说是相顾船,年轻小男女专门相看的地方,实则姑娘小伙都不住一个舱区里。

  海沧船每一层都是封了隔舱板的,将船巨大的内部空间一层层、一块块地分成格,做严密的防水处理,这样就算底板或哪个舱区的船壳漏水了,也不会很快沉没。

  舱里见不着面,大家可着劲儿往甲板上跑。

  别说是单身男女了,连早早定了亲的姑娘少爷想说点悄悄话,都有专门贼心眼的拉群结伴过去起哄,一片哄然笑声。

  玩玩闹闹的,青春就一头扎进大海里去了。

  有席少爷这么一耽搁,船在海中飘了一个来时辰,天黑前是没法赶到蓬莱了,黑灯瞎火的,靠岸不安全,蓬莱北面多礁石。

  公孙景逸索性吩咐航得慢些,在船上过一宿,明早再靠岸。

  晌午潮平,船行得慢了是要随风向变的,几个船官围着罗盘打转,唐荼荼站在旁边连看带猜。

  这巨大的罗盘粗得像乡下磨面的大石磨,不知活了多少年的黄花梨木祖宗才长了这么粗,盘面上不止画了东南西北,还有地平方位、风水、星角,十几个圈环环相套,每个圈外侧的标记又密密麻麻,红字黄字黑字蓝字,图案、标记、刻度、尺码,不是内行人,看一眼就得晕这儿。

  “姑娘又来啦?”

  船官瞧她都面熟了,唐姑娘自打昨天上船,往艉楼跑了六趟,活像要从他这儿偷师学掌舵。

  此时见唐荼荼转着圈、歪着脑袋看盘文,不由失笑,拣了俩浅白的故事给她讲。

  又问:“姑娘知道这罗盘一针双头、既指南又指北,为何叫‘指南针’而不叫‘指北针’么?”

  唐荼荼:“先生请讲。”

  “因为北为阴,南为阳,指阳就是奔着朝气走,总不能叫指阴针吧?”

  “南边好哇,太阳在南边,房子要坐北朝南,智者是择南而居,南边水活、人动、财来。土话不是说‘山管人丁水管财’嘛,靠山住人丁兴旺,靠水住生意兴隆。”

  “咱北方水少,站高山上往地上看,那是一块一块的土旮旯啊,除了丁口多,再没什么好的。丝绸啊,茶叶啊,值钱东西都要从南方人手里头买,咱北边的财全奔着南方去了——你就说这同为船官,南边的船头一年挣一千四百两,嘿!我刚够人家零头!”

  什么南北东西,不满全落在最后一句了。唐荼荼忍着笑。

  水路通达即是财,这话没错。这一路上总是能远远地望见船,都是从南边来的,比海沧巨轮要矮小,吃水却很深,甲板上也堆满了货,不知是运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