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 第7章

作者:宣蓝田 标签: 升级流 穿越重生

  当娘的知她心意,居高临下笑道:“你舅舅刚从南面回来,给你带了匹小滇马,还没寻着机会给你。等再过半月,天儿不怎么热了,娘带你去乡下骑马!”

  话落一扬鞭,马儿哒哒哒地小跑起来,棕红油亮的鬃毛与尾巴扬在风中,转眼就远了。

  这位“大奶奶”风风火火地来,又风风火火地走了,拢共坐了没一刻钟。后院的仆妇睁大眼睛,竖起耳朵,看了个实实在在。

  胡嬷嬷在后门张望了一会儿,见华琼骑着那马拐出了巷子,才松了口气,叮嘱后院的仆妇:“都管住嘴,不能把大奶奶来过的事儿与夫人说。”

  仆妇们面面相觑,见嬷嬷瞪大眼睛,要露出怒容了,才连连点头哎住。

  等嬷嬷一走,几人头挨着头,凑一块闲唠起来。

  她们唐府的事儿颇有点意思。听说老宅那边的老太爷是杂货起家,商贾人家,治家不严,分家时跟过来的两户家生子嘴也没多紧实,雇仆们又个顶个的机灵,连问带猜,把事儿猜了个透。

  这位大奶奶是老爷的元配夫人,宅里的下人不知道怎么喊,这么多年,一直含含糊糊喊一声“大奶奶”。

  大奶奶家里也是从商的,家底比唐家要厚,唐老爷打小念书,身有功名,也是媒人眼里的金龟婿。

  这段姻缘本该是一桩美事,大奶奶当年嫁进唐府时风风光光,十足的体面。可没一年,她生大少爷和二小姐这对龙凤胎时,血崩不止,生完就断了气,只留下老爷对着俩婴孩,悲痛欲绝。

  人送进了棺材,吹吹打打地要出门了。这大奶奶竟起死回生了,醒来之后性情大变,和以前不似一个人。

  勉强做完了月子,大少爷和二小姐乳还没吃上呢,大奶奶就从唐家老宅搬出去了,回了娘家,把一双嗷嗷待哺的儿女留在了老宅里,死活不肯做唐家的媳妇了。不久又由她那父兄做主,去唐府讨了一封和离书。

  不知是多大仇多大怨,才能抛下孩子一走了之。外人一看,好嘛,闹得这般难看,两家还不得撕破脸,断绝来往?

  却没有,华琼跟唐老爷都不拘着孩子两头来往。又隔了两年,这一任唐夫人嫁进府里续了弦,也同样不拘着大少爷和二小姐两头来往。

  府里的下人不敢嚼舌头,心里边却悄悄揣摩:当家主母子息艰难,就生了一个丫头,把元配夫人的儿子养在膝下当亲儿子养,心里边儿不定得多恨呢。

  可任他们怎么睁大眼睛看,也瞧不出端倪来,这都十多年过去了,大少爷恭恭敬敬喊夫人“母亲”,夫人也慈慈爱爱为少爷操持,真跟亲娘也差不离。

  而先头这位回了娘家的大奶奶,更是了不得,抛头露面,把华家的生意打理得红红火火。

  虽说这位大奶奶不怎么讲规矩,每回过府看闺女,她都不投拜帖,也不提前知会,说来就一阵风似的来了;却也很讲究,她每回过府都专门掐着老爷不在的时候来,还会避着夫人,也从不留饭,看了闺女就走。

  互相做到了眼不见心不烦。

  “咱家夫人心善,不在意什么亲的继的,你们呀,心里有数就行了,可别管不住嘴,乱嚼舌头。”

  讲故事的周嫂子讲得绘声绘色,雇妇们个个听得眼亮唇弯,心说这富贵人家,真是有趣极了。最后两边都装模作样地闭紧嘴巴,假装自己口风严。

第8章

  与华琼叙过话,刚刚卯时二刻,六点钟,是唐荼荼十年如一日起床的点。

  太阳露了小半张脸,唐荼荼在院子里做起了一套清晨舒展操,三角拉伸、燕式平衡、俯身夹背,活脱脱一个身体柔韧、姿态优美的胖子。

  她举着两根镇纸当小哑铃,上上下下练了一遭,紧跟着又是一套变速跑,再加跑后拉伸。

  福丫在旁边偷悄悄地跟着比划,姿势并不标准,胳膊腿都没打直。

  唐荼荼也不管她,以前一个姿势一个姿势给她纠正过,福丫没有好好记,唐荼荼就知道这丫头只是好奇,并没真打算学。

  好赖是运动,动动总比不动好,姿势不标准不是事儿。

  出了一身大汗,她觉得自己总算是活了过来,昨晚那些乱糟糟的念头又被理智摁下去了。

  唐夫人惯来醒得早,唐老爷每天四更天动身入宫,唐夫人便睡不着了,坐在屋里琢磨府里一应琐事怎么安排,等天亮再起身。

  她是操劳命,以前眼界摆得低,便觉小富即安,老宅里的婆母又不放权,唐夫人无处施展,把自己院里打理好就行了。

  可老爷出息,年初升了官,又辟了府,妯娌间上赶着捧,夸老爷是大器晚成,官运还在后头呢。唐夫人便抖擞了精神,学着掌家理事,将这府打理起来,几个月下来,好歹算是有了样子。

  清早那位大奶奶来的事,胡嬷嬷有心瞒她。只因每回那位大奶奶来,唐夫人总是要介怀两天,心里惴惴不安地吊着,怕荼荼觉得亲娘更好,而跟自己这个继母离心。

  今儿胡嬷嬷好赖是瞒住了,省了主子苦恼。

  唐夫人悠悠地在园子里踱了两个圈,看见荼荼在院子里比划,喊她:“跟娘一块吃早饭去。”

  唐荼荼哎了声,带着福丫出来,心里把唐夫人跟华琼比了比,这两位母亲一个心细体贴,一个大气洒脱,各有各得好。

  唐家祖籍山西,府里朝食常常是一碗小面,清凌凌的配几样小菜。唐夫人在老宅吃了十年,也习惯了清早来这么一碗,汤多面少,放一点醋,有时里边加两只小云吞,一上午都有精神。

  她头一筷刚夹起来,细嚼慢咽地吃下去,荼荼那一碗已经吃完了,又让仆妇盛了两碗,才勉强见饱。

  唐夫人瞧得心惊:“可不敢这么吃,大清早的,克化不了。”

  “母亲说得是,我记住了。”唐荼荼点点头,眼也不眨地把碗底的汤喝了个干净。

  唐夫人笑不出来。她总疑心这孩子装傻充愣,心里门儿清,可看荼荼吃不饱又不忍心,睁只眼闭只眼的,放任她胖到了这当口,又发愁还有什么大夫能找。

  用过早饭,唐荼荼换了衣裳出了门。

  外院的家丁远远瞧见她朝着府门而来,忙去套马车,马还没从厩里牵出来,唐荼荼摆摆手,道了一声“不用”,便迈出了府门。

  “二小姐!二小姐!”

  管家伯连追了两步,也没把人截住,气闷地点了两个家丁,挥手催促道:“赶紧跟上去!小姐不坐马车,你们竟也不知道跟上去!这大清早的小姐一人出门,遇上坏人如何是好!”

  管家伯望着那俩家丁连追带赶地追上了二小姐,才忧心忡忡地迈进府门。

  以前老爷是个六品主事,门可罗雀,老宅里没那么多规矩,下人伺候完了,在街门口打牌斗蛐蛐的也多得是,可这都出来自己辟府了,得撑起个官家样子来。近些日子他敲打了好多回,不知道给下人拧过来多少恶习,可这一个两个的,还是没点眼力见,哪里像官家健仆?

  还是得想想法子。管家伯揣着一脑袋的任重道远,去后院禀夫人了。

  唐荼荼这回走得不快,福丫从小院一直纠结到府门前,一咬牙跨过了门槛,迈着小步,亦步亦趋地跟在她后头。

  唐荼荼侧头瞧她:“你要上街买东西?”

  平时都不敢跟着她的。

  福丫摇摇头:“奴婢不买。”又犹犹豫豫道:“周嫂昨晚说我了,说再不好好伺候小姐,就要把我扔回老宅去。”

  唐荼荼笑一声:“她唬你的,周嫂做不了我的主。”

  福丫半信半疑,还是亦步亦趋地跟上了。老宅主子多,事儿也多,二房三房的小姐各个都爱戏弄丫鬟,福丫以前伺候二房姑娘的时候,吃了几回苦头,她爹娘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她塞进大房,跟上了小姐。

  小姐是真的省心,这也用不着她,那也用不着她,事事都自己做。福丫又提心吊胆的,怕自己没用,招了小姐嫌。

  唐荼荼今儿不走远路,也没什么私密事,便任由她跟。

  还没拐出巷子,只听后头一辆马车骨辘辘驶来,一匹飒爽的白马慢悠悠地拉着车,马鞍和笼头扣都镀着铜,太阳底下晶亮亮的。

  车帘上挂着穗子,又拴着一排小如指肚的银铃,车子一动,银铃泠泠作响,盖住了车轮辘辘的转声,妙趣横生,帘窗上还似有一阵极淡的花香。

  那银铃薄如蝉翼,并不是什么值钱物件,只是这份心思就巧,是个正儿八经的小姐该有的样子。

  跟在唐荼荼后边的家丁收回视线,竟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背,走得虎虎生威,努力给二小姐撑场面。

  这条巷子里的官家小姐,谁不是坐着马车出门,坐着马车回府,路上一步三歇,还有三四个丫鬟跟在后头擦汗打扇。

  偏偏就二小姐,爱素着两条腿走路。

  同一条巷子住着,家里的顶梁柱都是各家老爷,老爷们官品也相仿。邻里之间比什么?还不就是谁家大门气派,谁家夫人得体,谁家儿子书念得好,谁家女儿懂事漂亮有才名。

  二小姐样样不沾边,家丁怕她被人笑话,俩人精神头撑得足足的。

  唐荼荼看了眼那马车,认出这是徐家的,心思绕到了别处。

  官家老爷们都讲究避嫌,不往上峰家里走动,也很少跟同级往来,除非借着公事的由头。夫人们之间来往却不怎么避讳,宴会的由头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穿上漂亮的衣裳,带上女儿,一个月赴几场宴,能拉出无数的关系网。

  刚立春那会儿,唐荼荼也时常看到徐夫人的车马,她每天出门,徐夫人也几乎一天不落。如此东奔西走了一阵后,她家里那连会试都没去考过的长子破格入了六科衙门,没两月,又定下了一门好亲事。

  唐荼荼立马将徐家记到了“结党营私”的黑本本上。

  官员结党,国之大恶,国之大恶啊。

  徐夫人除了那个儿子,还有一女,年纪还小,性子机灵,掀帘瞧见唐荼荼,绽出个明晃晃的笑:“唐姐姐又要出去玩?”

  唐荼荼跟她并不熟,只是二月尾时,唐夫人把新宅一切事宜都收拾妥当了,请了左邻右舍的夫人来温居。徐夫人和她家姑娘都来添过礼,后来街门前碰上了,打过两回照面。

  “去东市走走。”唐荼荼应一声,也没多话,站在路边等徐家马车行过。

  她听到马车里叽叽喳喳的声音:“娘,我也想跟唐姐姐出去玩……怎么不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娘怎么就这也行那也让呢……”

  唐荼荼笑了声。

  马车行远,那夫人的回话就听不着了。

  福丫安静跟了半晌,偷偷观察了二小姐好几回,自己憋不住:“小姐怎么从不坐马车呢?”

  府里三驾马车,一辆老爷上下朝用,一辆少爷用,还有一辆随夫人用。都是自家人,也不用知会,什么时候要用,让门房去套车便是了。

  二小姐出门却从来不坐,即便有时被夫人和三小姐拉着出去逛街,她也是黑着脸上车的,好似多不情愿。

  唐荼荼:“我晕车。”

  这一轱辘一晃荡的也能叫“车”?还以为坐进了洗衣机。

  福丫噢一声,鉴于自己没坐过马车,对这句没能感同身受。

  唐府位于安业坊,安业坊又是中城十二坊的东南角,出了巷子向东,再横穿过一座宣阳坊,京城最大的东市就在眼前了。

  占了地界的方便,唐荼荼几乎每天都要去东市逛一逛,一来是对物价有数,二来,也是想多看看京城风貌。

  东市地盘甚广,一天走不完,南商北贩皆在望,还有不少胡人租铺,大喇喇地让貌美胡姬站在街上揽客,鲜活又风情万种。

  偶尔也能瞧见大胡子蓝眼睛的男人,长袍逶地,见人先合掌,分不清是哪国的传教士。

  时下重文,书院和文社总是在四通八达的好地界,其次是粮油肉鱼铺子,街尾才是零碎杂货。

  妓院最招人嫌,在东市的最尾头,从南到北沿河而下,河上飘着的画舫白天全拴在岸边,张灯结彩的,看不出多好看。唐荼荼没在夜里出来过,不知夜里灯亮起来,是怎样的风光。

  她熟门熟路地找到一家木匠铺,跟师傅买了五根竹子和几块厚木板,装上车,让铺子里一位小工推着送回了府。进了府,又叫师傅把竹子卸在院门口,付了五文赏钱,交待福丫把人送走了。

  唐珠珠昨晚缩在被子里哆嗦了一整晚,怕贼人还有同伙会来报复,一晚上没敢睡,天光见亮才合眼睛,眼下睡得正香。

  她年纪尚幼,还在容易生病的年纪,去年一场倒春寒后连番生病,总断断续续发烧,瘦得不像样子。唐夫人怕她养不活,药膳养着,好吃的好玩的买着,天天哄着她吃,唐珠珠顺杆爬得快,歪缠着她娘说要断学一年,今秋才会再去上学。

  伴她长大的两个丫鬟,连上唐荼荼半年前打发走的那个,总共三个小婢子,都将三小姐护得如眼珠子,唐珠珠一觉睡到日上三竿,也没丫鬟喊她起。

  于是唐荼荼的锯子声成了院里唯一的噪音。

  “吱啦吱啦吱啦——”

  “砰砰——锵锵锵——”

  唐珠珠拿被子捂着耳朵,捂出了一身汗之后,再也忍不了了,踩了双帛面屐,一推门。

  “唐荼荼!!你又做……”

  四个小丫鬟围在院儿里看,那块平地上立起了四根高高的竹桩子来,上头两两交叉,下头深深扎在地里,与地面成一个三角。

  唐珠珠愣住,绕着竹桩子转了个圈:“你又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