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 第9章

作者:宣蓝田 标签: 升级流 穿越重生

  最外围的一个大黑框,似乎是城墙?东边有三条曲线弯弯绕绕,逶迤向南,像一条河——是圃田泽?

  东北方向,以墨涂黑的三角是山顶,那是临都山。

  山、河、墙,城郭赫然在目。

  再看中间左祖右社、五府六部、东西二厂,全在图上标注了出来。

  那上头画的,分明是一张京城舆图。

  因为图小,尺寸也显得异常精准,让人毫不怀疑,要是把这张小图放大了,就能将京城舆图严丝合缝地对上。又因为那些奇怪的符号,代替了文字,竟然比舆图还要简洁?

  晏少昰面色沉沉地去看那些符号。

  照着舆图再去猜,图上边各种古怪的标记,便能一一琢磨透了。

  画着很多小人和奇怪标记的地方,描述了人多店多,那是东市。图上画得最详尽的地界也是东市,以东市为中心,向着四个方向各延伸出了一大块。

  而所有朱笔标注的地方,都是机要所在。

  九经九纬每个点上都画着个红色的“凸”样框,里边八个小墨点,下边以小字写着“卯未亥”——这是岗楼,每座岗楼的哨兵一直是八人,岗楼一天轮值三岗,卯时、未时、亥时,每回都是八人换防。

  东西市、岗楼、常平仓、东城门布防、还有皇宫……

  那奇奇怪怪的符号已经标到了宫城东南西向的三道门,西门以黑笔勾去,代表从来不开;南边的太和门下写了“卯戌”二字,卯时上朝开门,戌时入夜落钥;东门旁写着个“内”字,是“只有内侍能走”的意思。

  ……

  这样的标记铺满了整张纸,只有偌大的皇城是空白的,各种叫人心惊胆战的符号全停在宫门前,似蠢蠢欲动地要往宫里窥探。

  廿一的冷汗渐渐浮出来:“殿下,那姑娘是细作?”

  他脑子飞快地转。

  五月已经见尾了,太后的万寿节在七月中,万国来朝,尤以周围邻国的使臣为多,入夏以来,邻国使臣带着奴仆护卫与美人,乌泱泱地涌进京城,城里处处可见倭人和东丽人面孔。而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万万不能出一点差错。

  晏少昰眼眸如鹰隼般聚起:“盯紧她,每日一报。再让人去查唐家近十年来的所有事。”

  申末,学馆散了学,唐厚孜合上书本,起身拜过夫子。

  夫子脸上却有不睦之色,砰砰敲了两下响木,朝着他身后斥了句“不可救药”。

  唐厚孜回头一瞧,噢,身后的同窗七零八落睡了一半,都散学了还没醒,他们各自的书童却都精神抖擞地站在墙尾听讲。

  眼看夫子举起响木要往下丢了,唐厚孜忙给同窗们说好话。

  “夫子别恼,快要考试了,大伙儿都紧张。我家离得近,晌午还赶得及回去吃饭歇个午觉,却有好多同窗回不去,怕来回一趟,耽误了学习的工夫,中午全留在书院里背书呢。”

  夫子对他气不起来,脸上的恼意散去,和煦问道:“义山温习得如何了?”

  唐厚孜脸上露了惭愧:“我家里有位先生,对各朝史论颇有见解,尤其是隋唐五代那段史,他讲得精彩绝伦。这些时我每晚与他聊起古史,都颇有所得,总是忘了时辰,没顾上温习功课。”

  夫子拍拍他的肩:“多听听史也好,别说你年纪还小,就连夫子我也不爱看孔孟。”

  师徒俩对视一眼,哈哈大笑,相携走到了书院门口才散去。

  唐厚孜念书的这书院叫岳峙书院,取岳峙渊渟、不可动摇之意。最早是以岳家为首的几个富室一块掏钱办的。

  因为岳家在京城落根最久,家族枝繁叶茂,书院里头一半孩子都姓岳,堂表兄弟扎堆,别姓的孩子多少有些受排挤。

  唐老爷升官后,本想把他转到右厢府学去,唐厚孜想了又想,没去。一来府学学生多,夫子却少,怕是心有余力不足;二来府学比书院离家远,每天路上省下的工夫够他再看十页书了。

  时近黄昏,却也没一丝风,闷热闷热的。

  唐厚孜快步走在回家的路上,忽觉右边肩膀上一沉,不知谁的一条手臂勾肩搭背地缠上来,压着声笑。

  “义山兄,帮我答几道题,给你五两银子如何?”

  唐厚孜侧头去看,是同班的岳无忌,岳家二房最小的孩子,平时领头睡觉,数他最不爱学习。

  唐厚孜没怎么跟他打过交道,含笑作了一揖:“无忌兄。”

  “天天拜这个拜那个,你累不累啊!”岳无忌不兴这套,一扬手,把题纸摊在他眼前:“你快看看,能不能答?”

  唐厚孜拿到手上看了看。他书背得多,不必通读题目,看头一句就知道出处,三两眼看完了。

  一道史论、两道方略策、两道经义,都不难。最后一道题目看着偏,唐厚孜觉得眼熟,细细想了想,可不就是上个月给荼荼释过的一篇《士商类要》么?

  他笑起来:“倒是不难,答几道题罢了,怎么能收你的银子?温故知新,于我也有益处。”

  岳无忌哈哈大笑:“好兄弟,不过银子不能少给你!”又俯了身,鬼鬼祟祟道:“不如你答完了再给我誊录两遍,我按三份银子的价给你,最好从不一样的角度入手答,答完直接给我,千万别让别人看。”

  答都答了,怎么还要誊录?

  唐厚孜捏着手里的题纸,愣住:“这是什么题?”

  岳无忌瞧他一副乖孩子样儿,来了兴致,攀着唐厚孜脖子附到他耳边:“这回乡试的题咯!史论和方略策这三道必考,这道商经也一定会考,两道经义题二择一,必会出一道。”

  “你哪儿来的题?”唐厚孜惊疑不定望着他:“你贿买考官?!”

  “怎么能叫贿买!”岳无忌嘿嘿一笑:“每年乡试都是学台出题,学台就那么几个老头,出完题,有意无意地透给自家孙儿听,孙儿们都把题目拿出来卖呢!今年五道题就在这么六道里,绝对跑不了,咱提前背下来,省得到时候坐在号房里两眼抓瞎。”

  “无忌兄!”

  唐厚孜惊怒道:“我爹和夫子都说了,乡试并不难!咱们年岁又小,头回下场先试一试,今年又是恩科,考不中,明年酉年还能再考!再不过,三年又三年的总能考过去!可这歪门邪道怎么能走!你还想给别人夹带,这泄了的题到底有多少人知道?!”

  他把试题攥成一团,塞回岳无忌怀里,“我绝对不会给你做!也劝你赶紧收手,不然……不然我就告到府台去!”

  岳无忌被他说得脸色涨红,一听“告到府台”,羞愤很快转成了恼意。

  府台跟学台一字之差,却大不同了,府台说的是京兆府,管的可不止是编书督学出考题,而是京城所有大事。一旦发现泄题,严查起来,要不了命也得脱层皮。

  岳无忌脸色变了又变,一拳砸到唐厚孜白嫩的脸上:“多大胆子敢管你爷爷的事儿!爷爷瞧你吃用节俭,好心给你送点银子贴补,你竟如此不识抬举!我揍死你个粪脑袋!给我打!”

  他身后的书童与家丁饿狼一样扑上来,拎起拳头就朝着唐厚孜劈头盖脸砸下来。

  唐府里一家四口刚坐上饭桌,还没摆膳,等着少爷回来,可一直等到天擦黑了也没等着。

  管家在府门外看了又看,好不容易看着了少爷拐过街门,一声“少爷”还没喊出口,就吓得腿都哆嗦了。

  ——少爷是被他那俩书童一个背着、一个托着往回走的。

  外院的嚷声一路传进正厅:“老爷夫人!不好啦!少爷被人打啦!快请大夫啊!”

第11章

  那书童背着少爷,满头大汗,一路穿门过院。

  唐夫人腿脚轻便,奔得快,没走到跟前儿,泪就下来了:“义山啊,义山这是怎么了?怎么了这是?”

  唐厚孜一脸的血,前襟上也全是血点子,直把唐老爷吓得换不上气,也不知道是伤着了哪儿,哪里都不敢碰。

  “还不快去请大夫!”

  街门外就有医馆,时辰还不晚,医馆合了半扇门,几个坐堂大夫在里边整理医案。唐府的下人们冲进去,拣了个空闲的坐堂大夫,三言两语说明来意,背起大夫就往府里跑。

  这连请带胁的,直叫孙大夫心跳得扑通通,坐在下人颠簸的背上安慰自己救急不能等,这才没有怪罪。

  被人慌慌张张背进了府,进了那屋一看,孙大夫便怔住了。

  他家下人口中“头破血流”的少爷坐在床边,脸上污血都清理干净了,只是狼狈了些,嘴唇裂着,下巴颏肿着,鼻子里塞着两团棉花,跟前还坐着个胖姑娘。

  那胖姑娘派头稳得很,正跟她家的老爷夫人说话:“……鼻腔前部出血,鼻骨没事,让哥哥别躺着,坐一会儿。哥哥这会儿并不头晕,不知道伤着脑袋没有,还得观察两天。”

  “不过那几人下手有数,应该没照着脑袋砸,身上都是些皮肉伤,看着青青紫紫得吓人,但没伤筋动骨,问题不大。”

  她一个半大孩子,说得头头是道的,唐家人都傻住了,听见大夫来了,忙把大夫往内请。

  孙大夫望闻问切诊了好一会儿工夫,竟与她说得丝毫无差,心下奇怪,回头去看,那姑娘已经到了外屋了。

  唐老爷和唐夫人一人一句地问他,儿子这里怎么样,那里有没有事,孙大夫一一答了,开了药方,让药童回医馆抓了药,又留下了治外伤的药膏,唐老爷才放他离去。

  回头忧心忡忡地坐到床边,问儿子:“义山啊,那岳无忌为何要打你?”

  唐厚孜少年心性,一说起这个气血就上涌:“爹你不知道,乡试的题泄出来了!是学台拟题的老先生们泄出来的!”

  “这话可不敢乱说。”唐老爷神情凝重,待细细问了问是怎么一回事,长叹了声。

  “义山你糊涂啊。咱们自己考自己的,何苦要管这茬事?咱也不给他们答题,他岳家爱找谁答,找谁答就是了,你闭起耳朵只当不知,管它这个抄那个贿,抄出来的也没你学问好呀。”

  “爹,你也觉得我做错了?”

  唐厚孜不可置信地望着唐老爷,那股还没熄灭的心火轰然烧起来。

  “学台泄题,学生买题,找人代答!这不是大错?不出三日,这题和答案就能散得满天飞,这乡试还有什么可考!中了举人,将来都是要上官场的!至不济也能挂在衙门里做个刑名、钱谷师爷,百姓要职,就叫这些走旁门左道的人来做?!”

  唐厚孜越想越悚然:“这回是乡试,下回会试呢!谁知道他们会不会一路贿买考官,抄上进士去?!”

  “这、这怎会……”

  唐老爷心宽体胖,本就是得过且过的性子,这几年久居礼部,性子愈发绵软,一与人争执就打磕巴。

  半天憋出一句:“他们德行有亏,路走不长的,老天爷都看着呢。义山啊,咱们自己心里有杆秤便好,你行得端坐得正,一路踏着正路往前走便是。可学台多年弊病,哪里是你一个半大孩子能管得了的?”

  “人人怀着私欲,哪里还有公道!”唐厚孜梗着脖子,脖上的青筋兀起,一番话直说得声嘶力竭。

  “天下事,坏于懒与私!我三岁识字,五岁读经义,这些年来读书从不敢懈怠一日,是因为爹说读书才能叫人正身黜恶,天下人都读书,天下人一齐齐正身立己,才能成就清明太平!”

  “今日,孩儿眼中所见不平之事,难道就要看着它过去吗!难道爹从小给我讲的道理,就是嘴上说说的大话吗!”

  他一向孝顺明礼,对着家人别说是大小声,连脸都没红过一次,遑论如此顶撞争执。

  唐老爷气得胡子发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一甩手出了门。

  内屋的吵嚷声静下来,慢慢地,才有了别的声音。唐厚孜的忍痛声,唐夫人的垂泪声,书童给少爷上药的絮语,全往脑子里钻。

  唐珠珠坐在一旁哇呜哇呜地哭,骂“岳无忌混账”,“大坏蛋”,她总共就会这么两句骂人话,翻来覆去说了十几回了。

  唐荼荼细嚼慢咽,吃完了桌上一整盘的点心,又慢腾腾酌完了一壶淡茶,心里“我是异世的过客”和“这是我家人”的念头来回交替,到最后一口冷茶喝完时,终于拿定了主意。

  她问牧先生:“乡试八月才考,怎么这会儿题就出了,是真的试题么?还是有人编了套假题,拿到学生里骗钱?”

  牧挂书愣了愣:“我方才听少爷说了那几道题,也在想此事。”

  他细细思量:“不太像是假题。且不说《士商类要》是行商经,坊间并不流行。那两道经史策都是孔孟旧题,难出新意,答题时文理俱惬便为上佳;两道方略策也是中规中矩;那道史论出得尤其偏,‘颜回命短、盗跖长生、孔子厄于陈邦、姜公因命守时’,天时人运,皆是命数——这是前朝许国公的名赋。”

  “少爷自小熟读经典,已经是年轻一辈里的奇才,也只能算是堪堪读懂此赋。可像他一样年纪的学生,再算上弱冠之年的学子,哪里能历练出这番心境?一定会答得浅入浅出,这题只能是饱经风霜、行遍天下、不囿于脚下方寸的老秀才,才能答得出来的。”

  “这套题博采众家之长,又有万象豁达之势,若是有心人拿假题诓骗学生,不至于把假题出得这么偏。却与学台那些老先生往年出的题也不太像,商经也就罢了,好歹是问时务,可择出屡考不第的老儒有什么用?”

  牧挂书凝眉琢磨半晌,忽然神台一阵清明:“听闻这几年科考上青年才俊辈出,上了朝堂,却屡屡被皇上斥责,觉得他们只知读死书,不会做实事,皇上有起用老儒的念头。照这么想,学台拟题一定是得了礼部上峰指示,那就对上了!”

  唐荼荼听得两眼发花,等牧先生自言自语完了,才总算从他嘴里听到几句自己能听懂的话。

  “这回乡试兴许是要提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