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131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第一百六十一章

  离开三日闲居后, 何殊没有乘车,而是亲自在街道逛了起来,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就会顺手买下。

  随着道路交通与治安新规的正式实施, 京城中的这些街道首当其冲, 变得格外井然有序起来。

  即便是人流量特别大的街道上, 也没有出现十分拥堵的现象,让何殊看着眼里,心中暗自满意。

  所以说, 所谓素质与教育纵然不是绝对关系,也存在直接关系, 只要朝廷的教导到位, 有许多看似无法改变的现象,一定能有机会得到改正。

  在一处木匠摊子上,看到一些明显是用各种边角料制作的精致小巧的玩意儿时,何殊停下蹲下, 抬手指摊子中间的那个木制三轮车。

  “大哥, 我看你这个车子做得挺有意思啊,它能转动吗?”

  摊后的陈秀杰笑容憨厚的赶紧回道, “能动、能动,我这就让它动给你看看,我女儿特别喜欢,小兄弟家里若有孩子, 买个回去,肯定错不了。”

  陈秀杰说得很自信, 因为这是他的经验之谈, 只是他毕竟不是专业摆摊做生意的人, 并不擅长招揽客人,所以生意一直不怎么好,难得看到一个感兴趣的客人,颇有些激动。

  看到那做工精巧的小三轮车在对方的推动下,往前动了起来,何殊点点头。

  “大哥手艺真好,好,我买下了。”

  除了小三轮车,何殊又顺手买下几样制作得非常精巧的小东西,才让人拿着东西离开。

  欣喜地收下钱,陈秀杰松了口气,能卖出这些东西,总算将他从木工坊里买那些边角料的本钱,都给赚回来了,不用再听他媳妇埋怨他为宠闺女浪费钱了。

  正在心中感谢这位大主顾的陈秀杰不会知道,他的大主顾正在跟身边人说。

  “这个木匠的手艺不错,还很有想法,查一下,背景经历若都没有问题,可将他调到东宫的器作坊,让他参与三轮自行车的研制。”

  “是,殿下。”

  哪怕相隔一段距离,仍能一眼注意到那位已经用篱帽遮住容貌的少年,黄衣少女拉住身蓝衣少女的胳膊。

  “姐姐,你看到了吗?是我们刚才见过一面的那位公子,不是都说京中治安非常好吗?那公子怎么也将面容遮起来了?唉,真是可惜了,他长得可真好看!”

  听得出对方满心的惋惜和遗憾,蓝衣少女没好气嗔怪道。

  “人家就是为了防你这种不害臊,喜欢盯着他看的姑娘。”

  黄衣少女嘟囔道,“长那么好看,让人家多看两眼怎么了,我要是长那么好看,一定会大大方方任由大家尽情地看。”

  说着,她不满地扯了下帷帽纱,“要不是为了避免被那姓汪的认出来,我们也不用处处戴这碍事的东西,我看这京中女子外出,大多都不用戴这东西,明明背信弃义的是那个姓汪的,倒显得我们心虚理亏似的。”

  蓝衣少女温声安抚道,“我们也是为了避免节免生枝,只需坚持到大招录过后,大招录过后,都会好起来的。”

  想起进京后的这两天,看到过的那些身穿官服的女官,蓝衣少女就忍不住感到有些热血沸腾,对她而言,就算考不上女官,只要能当个女吏,她也能从此光明正大地做人。

  出宫一趟的收获挺大,何殊的心情很好,正宁帝好奇地问道。

  “皇儿不是说要亲自去见识一下那小人的嘴脸吗?怎么看了以后,不仅不生气,心情还很好的样子?”

  何殊简单讲了下这趟出宫的见闻,“……儿臣也没想到,这趟出去的收获竟然这么大,真可谓是人生处处都是惊喜。”

  听到何殊描述那个名叫吴元杰的鸿胪寺官员怒斥那生员的场面,正宁帝就觉得很解气。

  “那个吴元杰很不错,很有见地,看来你给鸿胪寺安排那些学习内容,已经初具成效了啊,以前的鸿胪寺官员可没这么强势,一个个的最是讲究仁义礼智信,要在外邦面前展现大国风范。”

  何殊笑着点头道,“儿臣也这么认为,这才是我们大安的外交官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打算派人征询一下他本人的态度,问他是否愿意去安宁岛做驻岛外交大使。”

  “朕知道,在皇儿看来,这是对那吴元杰的提拔和重用,可那安宁岛毕竟还是一个需要从头建设的荒岛,他能愿意?”

  何殊却对此很有信心,“只要他对自己的仕途有进取心,肯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以后鸿胪寺和从前的鸿胪寺可不一样,只有接受外派,才能有机会立大功,从而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

  正宁帝也已看出何殊打算,“说得也是,若他是个聪明人,就该抓住这个好机会,比起去其它岛国担任驻岛外交使者,这安宁岛可是咱们大安自家的地盘。”

  看到何殊带回来的那个方便三五岁小孩玩的小三轮车,正宁帝伸手推了一下,发现小车竟然跟自行车似的,还真往前动了起来,颇为稀罕。

  “可以啊,这小车应该是借鉴了自行车的设计吧,不仅有车把,这里还用木头制成转轴,可以让三个轮子一致转动,真有意思,那木匠确实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才啊。”

  何殊笑着点头,“嗯,不仅木工活做得很好,这种钻研精神也很可嘉。”

  除了三轮自行车,东宫的器作坊在接下来还有很多项目要上,最缺这种有想法,而且勇于动手实践的人才,所以何殊很希望那个木匠能被顺利召入东宫。

  暗卫的人办事效率很高,当天晚上就向何殊禀报那木匠的背景来历。

  “……名为陈秀杰,祖籍在青山州三河县,家中有个祖传的木器坊,共有兄弟四个,他排行第二,是上届状元,时任文山府通判沈卓家的邻居,也是他的表姐夫,三年前,随沈家人进京,考入工部的木工坊,成为一名匠作吏,任职评价良好。”

  本就是工部的匠作吏,就更好办了,直接借调过来即可。

  又过了两天,会试即将正式开始的前两日,对那李荣程、‘姓汪的’,以及那两名女子的调查,也正式有了结果。

  ‘姓汪的’是位才名远扬江南才子汪靖辰,少时家境还算优越,随着他父亲因遭遇意外而亡,其母随即病逝,亲人便趁他年龄小,以各种名义抢走他的家产,他也从家境优越的小少爷沦为衣食难以为继的孤儿。

  偶然机会,结识了出身于烟花之地的小少女夏思茗,得到夏思茗倾囊相助,才得以活命。

  为了供养汪靖辰读书考科举,已经赎回身契的夏思茗,再次回到她此前卖艺的艺馆当伶人。

  好不容易将心上人供成举人,谁知那汪靖辰却翻脸不认人,成为举人后,转头就去求娶同窗李荣程的妹妹。

  来到京城后,他又意外搭上一位贵人,便生出想要赶紧摆脱李家这门亲事的想法,这才有了他怂恿李荣程在京中高调为自己立名的举动。

  毕竟李荣程的文采的确不错,但他在某些方面的短板也很明显,让他对自己在大考中的表现并不乐观,被对方一怂恿就上钩。

  听到这些调查经过,何殊只想感慨,真是好大一盆狗血,不过她更关心另一个问题。

  “那位京中贵人是谁?”

  “是原平公主,原平公主派人为汪靖辰找来几位主考大人的一些文章,汪靖辰这段时间一直闭关读书,谁都不见,若非今日听到夏思茗与其义妹提及,我们可能都调查不出来,这其中竟然还有这么一段过往。”

  虽说跟在太子身边也算是见多识广,但是冯立表示,这世上永远少不了这些总在突破他的认知的人与事,不断出现。

  何殊听完,也忍不住扶额,她那位四皇姐身上,估计存在某种特别吸引渣男的磁场。

  而且经过三年的禁足加严加管教,对方竟然一点都没改进,她也真是服了对方。

  “看来这李荣程,只是错在太蠢,相信了不该相信的人而已,针对他的那些计划取消,那汪靖辰人品卑劣,为一己之私,不惜做出用朝廷的声誉嫁祸他人之举,更是其心可诛,让他们两个都参加会试吧,会试考完之后,再宣布将这二人革除功名、永不录用,孤要让后来者以儆效尤。”

  听到这些比话本子中写的故事更加精彩的内容,正宁帝忍不住感慨道。

  “看来这汪靖辰也不够聪明啊,他若表现出重情重义的模样,像话本子里写的那样,不忍舍弃每一位,岂不显得他重情重义,那贵人说不定还会因此而更加看重他,让他坐享齐人之福?”

  何殊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她爹现在真是越来越闲了,竟然开始看那些无聊的话本子了。

  “父皇还是少看那些话本子得好,那贵人不可能会因此而更加重视他,因为您也认识那位贵人。”

  听到这话,正宁帝瞬间坐直身体,再也没了开玩笑的闲心,警惕地问道。

  “那贵人是谁?”

  看到他这警觉的反应,何殊就知道对方这是和她一样,也在第一时间猜到了那人的身份,不同之处在于,她想的是要确认一下,她爹可能还心存侥幸。

  可是事实显然不会让他如愿,“就是孤的四皇姐,堂堂公主,肯定不可能给那汪靖辰坐享齐人之福的机会。”

  正宁帝郁闷的拍了一下桌子,“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这几年对她的管教,全都是白费功夫,吃过之前的那些亏,她这次还不知道先派人打听一下?遇上这么个无情无义的玩意儿,也不知道赶紧离远点,真是气死朕了。”

第一百六十二章

  何殊亲手给她爹倒了杯茶, 好声劝慰道。

  “父皇消消气,总的来说,四姐还是有长进的,应该是打听到那汪靖辰父母早逝, 与亲戚都闹翻的身世经历, 才会选中这么一个她认为好拿捏的人, 而且她只是给那汪靖辰找来本届主考官的文章,没有直接进宫要求我们给她看中的人一个好名次,也是她有进步的直接表现。”

  真不是何殊在内涵四公主, 而是搁以前的四公主,真能干出这种事。

  因为在四公主看来, 她爹是大安的皇帝, 这大安就是她家的,每届科举录取那么多进士,皇帝想要增加一两个完全不算事。

  正宁帝显然也很了解四公主,有些头大的叹了口气。

  “朕是真不知道该拿你四皇姐怎么办, 她若真做了什么违法犯纪的事, 朕可以让人直接用国法惩处她,可她总做这种没脑子却膈应人的事, 真是……唉!”

  何殊也这么觉得,若四公主犯了什么法纪,她肯定不会手软,可是对方的情况跟那个李荣程有些相似, 就是单纯的蠢不自知,膈应人。

  “那汪靖辰背信弃义, 人品道德败坏, 实在不容轻赦, 儿臣已经决定在会试过后,就宣布取消他和那个李荣程的功名、永不录用,若是这样,四皇姐仍然相中那个汪靖辰,我们就成全他们吧,让人多盯着些,确保那汪靖辰没机会再施展那鬼魅伎俩就行。”

  正宁帝无奈的点头,“也只能如此了,朕算是看出来了,原平这辈子算是没救了,随她去吧,派人将她看紧点,让她做不成害人的事就行了,能保她一世富贵,已经算是全了我们与她之间的情分。”

  因为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机会感受什么父母温情,到他自己为人父时,哪怕私下里跟太子抱怨养女儿、嫁女儿都很费钱,可他从没忽视过哪个女儿。

  他知道只要自己表现出对这些女儿都很重视、宠爱的态度,她们的母妃才会好好对待自己的女儿,他当年若能得到先帝的几分青眼,他的母妃肯定不敢那么苛刻的逼迫他。

  那惠嫔总喜欢拿十三公主当由头争宠,他也看在女儿的面子上,对其多有容忍,连皇后都没与其计较那些小心思。

  对于四公主,他仅有的期望就是对方能踏踏实实的过日子,不要再上蹿下跳的做一些膈应人的事。

  何殊知道这是正宁帝对四公主彻底失望的反应,可是作为一个在女儿身上倾注过感情的父亲,再怎么失望,也不可能真将对方怎样,尤其是在对方并没犯下什么原则性错误的情况下。

  她自己也同样如此,哪怕很烦对方,也不可能因此而做什么会伤害对方的事,差别仅在于她不是出于什么情义,而是为了坚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大权在握,可以决定无数人的生死与前程的滋味,很容易让人迷失其中。

  所以相较于正宁帝,何殊其实更能理解先帝和之前的历代帝王们,舍不得放权,防备与打压一切能威胁到他们的权力的帝王心态。

  可是理解归理解,何殊自己并不想成为其中一员,所以她一直坚持拿前世的三观要求自己,不敢放任自己凌驾于国法规则之外,随心所欲的滥用权力。

  正宁十四年的会试如期举行,直到试卷拿到手上的那一刻,某些自诩已经钻研过那些主考官的文章,可以占优势的生员们才发现,他们压根就看不出哪道题是出自哪位主考官,何来投其所好的机会?

  汪靖辰进考场的时候信心满满,他这几天一直以闭门苦读为由,拒绝一再提出要见他的李荣程,就是想要拖到会试结束后,用自己的好成绩力压对方。

  他心中其实有些疑惑,不明白李荣程在京里蹦哒得那么厉害,为何一直没有受到处罚,还能顺利参加会试。

  毕竟他心里清楚,对于朝廷而言,他怂恿李荣程在外面质疑与宣扬的那些内容,有干涉朝政、蛊惑民心之嫌,上面肯定无法容忍这种行为。

  就算需要顾虑到各种影响,也会悄无声息的对李荣程采取一些手段才对,毕竟任由这么一个人参考,不管他的考试成绩如何,都很容易引来各种质疑。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上边人竟然比他所预料的还要更宽容,竟然任由李荣程顺利参加会试。

  这样一来,江靖辰的压力就有些大,这让他无法站在‘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义上,与李荣程划清界限,进而顺理成章的与对方妹妹取消亲事。

  而且他看得出来,那位看中他的贵人,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考出好成绩,不仅给他寻来那么多主考官的文章,还派人精心打理他的衣食,让他可以心无旁骛的专心学习。

  所以不管是为了能够力压李荣程,让对方知难而退,答应退亲一事,还是为了让那位贵人满意,汪靖辰都对自己这次的成绩特别重视。

  结果看到那些考题后,发现他闭关苦学的那些都派不上用场后,汪靖辰的心情不可避免的直接崩溃,最后出考场时,以他的心机城府也忍不住直接冷着脸。

  不过他能成为小有名气的江南才子,也是因为他确实有几分才能,并不是胸无点墨的草包。

  所以让他感到崩溃并冷脸的,是他知道,虽有一些把握能考中,却因临时苦学的那些没能化作他的优势,名次不一定怎样。

  “靖辰、靖辰!”

  刚走出国子监,就听到后方传来李荣程的喊声,汪靖辰下意识想要走快些,但在即将进入等他的马车前,还是被对方给一把抓住。

  “靖辰,你怎么回事啊?我一直在后面喊你,你怎么都不应一声呢?”

  汪靖辰担心对方的事会牵连到自己,实在不愿在人前暴露两人是旧识的事实,可是既然没能走掉,就只能打起精神应付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