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139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也就是说,他们宁愿冒着何氏皇权强大起来的百姓们颠覆的风险,也要推行强民、富民政策,也要实施全民教育,摒弃历朝历代的愚民、弱民政策。

  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何广成不明白当今为何会有这种想法与魄力,也不知道现任皇帝与下一任继承者,将会把大安带到怎样的未来。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看完两本书中的内容后,连他这种历经无数大风大浪的宦场老手,心中也不免生出一些年少时曾有过的热血上涌之感。

  尤其是对书中那句‘大安领土必须要保持统一与完整,所有胆敢侵犯大安疆域,试图破坏大安统一、和平、安定大局者,皆全民公敌、罪不容赦!’

  书中内容让何广成这种人,都不免会受到影响,对于国子监迎来的首批官员们而言,看到书中的内容,听到教谕们的讲解,更是极受触动。

  甚至可以说是有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所以他们都学得十分用心尽力。

  接到这些反馈,何殊十分满意,这些还没来得及变成官场老油子的官员,都是火种,也是传承人。

第一百七十三章

  在最新一期邸报上看到原平公主被褫夺封号, 送往皇家别院圈禁的消息时,三公主正与二公主在一起。

  相较于其他人只是议论几句当今皇上确实赏罚公正,连自家女儿犯错,也绝不包庇纵容不同, 两人都感到有些难以置信。

  “这怎么可能呢?以父皇的脾气, 怎么可能会对老四处以如此严厉的重罚?”

  在二公主看来, 四公主的生母虽然死得不冤,也成功成了四公主的护身符,与三公主的情况类似, 正宁帝对这两个生母早丧的女儿,都会格外关爱一些。

  担心她们会因没有生母的照顾而被人怠慢, 这也是四公主能活得格外骄纵、我行我素, 三公主不仅没有养成胆小怯懦的性格,还能顺利出仕的主要原因。

  因为纵然失去生母,可是她们的父亲给了她们充足的底气与依仗。

  三公主虽然同样感到震惊,但她十分肯定的说道。

  “二姐不要又怀疑这是太子的手笔, 太子对我们这些姐妹向来宽容大度, 就算老四过分了些,只要她没违法犯纪, 以太子脾气,肯定都能包涵,顶多……也就是不管不问而已,不至于让老四受这等处罚, 肯定是老四又干了什么,让父皇都觉得忍无可忍的糊涂事。”

  上次回京, 听说四公主都不知道打听一下, 就冲进宫求皇上为她与何昌逸赐婚的荒唐事, 她就觉得四公主有些无可救药,长了个脑子长时间不用,就废了。

  二公主不满的瞪了三公主一眼,“是你想太多,我就是想要表达一下自己对这个消息的震惊,怎么就怀疑太子了?你跟大姐一样,对有些事,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就揣着明白装糊涂,显得就我心眼多,特别针对太子似的。”

  三公主赔着笑安抚道,“二姐想多了,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要提醒一下二姐,以太子的性格,肯定不会在如何处理老四的事情上做什么,父皇可比我们所有人都了解太子,他们父子之间,完全没必要因为老四起嫌隙。”

  想想生下来就被她们老爹亲自抱走抚养,父子之情最深厚不过的二人,二公主点点头道。

  “所以我才没有往太子身上想,就是觉得这件事实在太过突然而已,虽说平日里不怎么对付,现在听说老四落得这个下场,就算知道她肯定不冤,这心里也难免有些不是滋味,唉!”

  三公主也叹了口气,她的心情也有些复杂,同样生母早逝,在她生母的死,与对方的生母脱不干系的情况下,两人注定不可能成为感情好的姐妹。

  她在皇后膝下长大,从小所享受的待遇跟嫡出没两样,还同对方一样拥有她们父亲会偏心几分的关爱,四公主对她既存有防备心理,还存在一些嫉恨与敌意,与她争宠,总想压她一头。

  可是皇上、皇后处事公正,身边人也都尽量管束着她们,所以两人倒也没有多少直接对上的机会,并未结下什么大仇。

  如今知道对方受罚,三公主也没有什么幸灾乐祸的想法。

  “希望她通过这次的教训,能长些记性吧,能认识到这世上没人欠她的,再深的感情,都有被消磨殆尽的一日,父皇圈禁她,应该也是为了保护她,以免她再犯下更严重的错误,太子可不会……”

  虽然三公主及时住口,二公主也能猜出对方的未尽之言,一脸‘果然如此’神情,不过她也没有纠住这个事情不放的想法。

  “算了,不说这些了,反正我们离得远,听说京里好些位重臣都得了自行车,宫里除了母后,年后已有几位娘娘和妹妹相继买到自行车,我们是不是也该争取一下要要?倒是可以利用身份争取一辆免费的,我和大姐就算花钱买,估计也要排到最后面。”

  说到自行车,三公主也迅速来了兴致。

  “听说自行车的产量很少,那些京官还不够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临到我呢,有那等的时间,我宁愿跟你们一样,排队花钱买,我也是公主,应该也有买的资格吧?”

  二公主凑到她面前,神神秘秘的说道。

  “京里确实不够分,不过听说水师前段时间回京,虽然挨了处罚,却也被赏了几辆自行车,大姐夫听说这个消息后,最近正忙着上奏表申请回京述职。”

  三公主立刻看着对方,“二姐夫肯定也有打算吧?”

  二公主笑着点点头,“别人都有了,就我们没有,肯定有些遗憾,所以我们也想争取一下,你二姐夫最近可忙着呢,就想多抓几个敢中饱私囊的家伙,带着功劳回去,肯定要好说话些。”

  想想自己任期三年,到如今刚过去一半,无诏不得擅自入京,三公主遗憾的叹了口气。

  “我回头就给母后写封信,请她帮我排个队,花钱的应该比免费的要快些,只能等了。”

  “前些天在路上遇见奉诏进京的乐贤居士,你二姐夫向来仰慕人家,就请对方一起聚了一下,听说宫里早在去年,就为有意给他调职,却被他婉拒,不知他这次进京,将会被调往哪里。”

  三公主想了下自己知道的一些信息,摇摇头道。

  “他本是四品知府,这几年将临海府打理得很好,这次升职,至少也是从三品,这个品阶的位置,从来都是还没空出来,就已被人盯上,不过父皇和太子既然愿意用他,肯定准备得有安置对方的位置。”

  她虽受到朝堂上的那些大臣的排挤,若她自己愿意留在京中,朝堂上肯定也少不了她的位置,所以三公主对此还算有经验。

  “我听他在言语之间,对水师刚为朝廷打下的那座岛挺感兴趣,你觉得,有没有这个可能?”

  三公主想了一下,发现杜乐贤不仅有治理地方的能力,与水师和船队上下也都很熟悉,优势确实挺大。

  “可是他的年龄,好像有些大了吧?”

  二公主却道,“大什么啊,人逢喜事精神爽,那杜先生看着红光满面,身体健壮着呢,看得出来,他也是位真心想为朝廷与百姓多做事的人,实在令人钦佩,蹉跎那么多年,现在正满怀雄心壮志,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信给父皇和太子,告诉他们这件事,却又担心会适得其反。”

  反而坏了乐贤居士的好事,虽然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姐弟,二公主自觉对太子的了解,还不如三公主,所以想要听听对方的建议。

  “我建议二姐不要过问这件事,据我所知,那杜先生是位性格疏朗开阔之士,他有自己的想法,肯定会主动跟父皇和太子说,不需我们多事。”

  最重要的是,三公主更清楚在这种重要人事任命上,连她们的父皇都插不上话,更别说她们这些姐妹。

  太子的原则从来都很清晰明白,在私事上,他会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关照她们这些姐妹。

  但在公事上,除非她们确实拥有相应的见识和能力,要不然,对方绝对不会给她们留下可以指手划脚的机会。

  “好吧,听你的,我不多事,我也不是喜欢多事的人,就是正好遇上了,才会生出这个想法,希望杜先生此次进京能如愿吧,若能将那安宁岛打理好,且不说这里面的功劳之大,杜先生肯定还能青史留名,这可是一个大好机会,你就没有想法?”

  虽然心中对那海外世界难免有些向往,但是三公主还是态度坚定的摇摇头。

  “我还是更适合当巡按监察史,治理地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没有主政一方的经验,很难做得好这件事,尤其是那安宁岛目前尚是荒芜之地,需要从头开始规划、建设与治理,十分艰难。”

  杜乐贤想去安宁岛,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迎难而上,不仅二公主敬重对方的人品才华,三公主也很钦佩对方这种的勇气与担当。

  何殊也很欣赏杜乐贤的这番壮志,去岁召他进京述职,对方写了一份言辞恳切的陈情奏疏,婉拒了上面打算为他升职的好意。

  时隔不到一年,对方就改变主意,固然有对方在接到去年传召后,知道自己迟早会离开,已经做好离开准备的原因,也有他可能相中某个位置的原因。

  此刻听到对方信誓旦旦的保证,自己一定会不负圣望,会带人将安宁岛建设好并治理好,何殊并不觉得意外。

  “有杜卿家在临海府治理地方的功绩在前,孤与父皇也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只是那安宁岛距离大安距离遥远,海上来回实在不便,而乐贤大人却是我们大安难得的人才,孤实在担心这里边的风险。”

  杜乐贤态度坚定的回道,“殿下不用担心,微臣在临海府的这些年,没少乘船,也曾跟随水师与船队的人学过一些外邦语言,就算不进行适应训练,微臣也有信心能适应海上与外海岛屿上的生活。”

  知道对方已经顺便学了几门外邦语言,何殊对此表示,真正天赋异禀之士,确实是生来让人敬仰的,别人羡慕不来。

  对于出海的流程,除了水师与船队的人,还真没人能比这位更熟悉,何殊见他的态度如此积极和坚定,对自己如此有信心,只得表示同意。

  随后便将对方安排到国子监接受培训,顺便让他熟悉一下将会一起前往安宁岛的其他官员,除吴元杰这个驻岛外交大使外,还有相当于一整套班子的官吏与工匠等人。

第一百七十四章

  杜乐贤奉诏入京述职后, 被晋升为正三品驻安宁岛道台,进入国子监接受培训的消息传开,迅速在京中引起一片哗然。

  虽然水师进京时,宫里公开了水师在海外剿灭海盗时, 顺便占下一岛, 被命名为安宁岛的事。

  但是随着进京请罪的水师将领们被重罚的消息传出, 这件事也就变得不再那么惹人注目。

  毕竟朝廷若真重视水师占下的那座岛,犒赏水师,给水师表功还来不及, 又怎么会在人家献了岛的同时,再次献上大批财宝的情况下, 重罚那些水师将领呢。

  虽然都知道朝廷抽派一批官吏进入国子监接受培训的事, 但是外人并不知道那批据说将要升官或是调职的官吏,都是在私下里答应了朝廷的安排,愿意去安宁岛的人。

  直到杜乐贤的出现,以堪称传奇的经历和身份, 成功复出后, 做了近五年的知府,再次一步登天, 直接晋升为正三品驻外道台,成为安宁岛的首任执政官。

  众人这才意识到,上边并非对安宁岛不重视,而是尤为重视, 才会直接为那座此前只是海盗老巢的海岛,配置一位三品大员。

  谁都知道, 这还只是初期, 官员的配置也都是临时的, 等到那安宁岛的情况彻底安稳下来后,初期的这批官员势必能够原地升迁。

  哪怕知道出海不易有风险,可是看到这种情况,京中无数官员的心思都活动起来,迅速行动起来,想为自己争取可以去安宁岛镀金的机会。

  直到这时,他们才知道,原来上边不仅已将派往安宁岛的官员名单给安排好,连将要出海的一批工匠也都已选好,所有被选中的官吏,至少都能直接官升一级。

  吏部尚书邹昌济哭丧着脸来见正宁帝,“陛下,如此重要的事,竟然没有知会我们吏部一声,这也太不合适了吧?”

  正宁帝神色平静的回道,“为何不知会你们,你们心里没数吗?安宁岛事关重大,又远在海外,在这个人选问题上,务必要慎重,你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吏部掌握着朝廷官员的任免与考核大权,历来都是各方势力争相拉拢的关键部门,这个邹昌济是个相对还算本分的人,可他的那些的手下背后的成分,就有些复杂了。

  邹昌济当然很清楚自家的情况,可是身为吏部尚书,再次让上面略过他,直接决定如此重要,牵涉官吏人数如此多的安排,他这老脸着实有些不知该往哪里搁。

  虽说在这件事情上,太子干的确实有些不厚道,甚至不合规,但是正宁帝并不同情这位吏部尚书。

  占据如此高位还本分,不仅透露出他的手段与魄力有缺的事实,同时也是对方做事圆滑,各方都不愿得罪的表现。

  要将安宁岛彻底打造为大安的属地,建设成大安一省的消息提前传开,哪怕是趟苦差,也将有得是争破头想要去岛上的人。

  因为在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却未经正式开发,还天高皇帝远的海岛上,可操作空间实在太大了,绝对是块无数人眼里的大肥肉。

  听到皇上毫不留情面的话,邹昌济顿时气虚起来,但他还是硬着头皮道。

  “陛下,老臣以为,那安宁岛毕竟是个荒芜之地,据说岛上还有不少原住民,势必会难以教化,我们大安应当多派些官吏前去治理,并宣扬圣人之训。”

  正宁帝当然知道对方是在打什么主意,知道上面既然已经拟定人选,肯定不会同意撤换,就想多要些名额。

  可是大安的人口本就不富足,就算现在已从各省府抽出一批家无恒产,生活难以为继,自愿答应迁居到海外恳荒,从而获得免费田地的贫困百姓,这个人数也是有限的。

  毕竟更多的百姓就算生活贫困,也抱着故土难离,不愿去海外冒险的想法,朝廷也不可能勉强他们。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初期人口规模有限的海岛,前些年的首要目标搞建设、恳荒,派那么多的官吏去,能治理什么,只是浪费人力而已。

  “暂先不必了,现在就考虑安宁岛上的治理教化问题,为时尚早,毕竟目前还不能确定岛上具体情况,将来到底是要建省还是建府,都有待商榷。”

  将吏部尚书打发走后,没隔两天,正宁帝又迎来户部尚书柯文青。

  “陛下,我们大安本就地广人稀,很缺壮劳力啊,怎能一下抽走近十万人丁呢?”

  十万人口相当于是大安三五个县城的人口规模,就算朝廷取消的人头税,这十万人都是在大安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的赤贫人员,可是他们留在大安,就是大安的劳力,能为大安种地增产。

  去了那距离大安数千里之外的荒岛,他们户部可不一定能有机会收税。

  对正宁帝而言,这些天不管是上朝的时候,还是下朝之后,见到的人总是张口就与他说安宁岛的人事问题,这心中着实有些烦躁。

  “答应迁到海外的那些百姓,都是在大安终日劳作,却始终衣食无着之人,让他们去了海外开荒,至少能让他们劳有所得,从而获得温饱,过上人该过的日子,如何不能?”

  虽然听出正宁帝的不悦,也知道皇上为何不悦,柯文青还是努力争取道。

  “陛下英明睿智,这些年相继实施了许多惠民之政,只要时间久些,自能改变那些底层百姓的极贫状态,就算要往海外迁民,迁个三五万也就行了,何必一次迁去这么多呢?这些人去了那岛上,这前期所需投入,也很惊人哪。”

  正宁帝知道对方所说的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但他早得了何殊的嘱咐,态度当然很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