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159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权力从来都是人的胆,秀嫔会被逐渐养大了心思,想要利用皇上对女儿的关爱,多谋取些利益,倒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以秀嫔自己的身份地位,六公主性格温婉,于国于家不曾有过半点贡献的资历,敢生出让六公主以嫡公主的身份下嫁的念头,还是太过了些。

  所以何殊说到做到,随后就让人去后宫打听消息,她向来不怎么干涉后宫事务,却不代表着她在后宫没有做布置,要不然,秀嫔去年想在私下里将侄子带入宫中时,她也不会及时发现。

  不过调查结果让何殊有些意外,原以为是秀嫔身边的人在怂恿她,结果却发现,怂恿她的竟然另有其人,而是一位没有子女的妃嫔。

  在前年的那场宫变中,这位妃嫔的母家牵涉其中,涉事者皆被判斩首,余下众人被送往农场服役。

  这位进宫时,因娘家势力不小,直接被封为安嫔,这些年在宫中还算本分。

  所以正宁帝没有因其娘家所犯之事而降她的位份,也不曾消减她在宫中的份例,只是没有答应她的请求,对其娘家网开一面而已。

  结果这位先是利用自己与秀嫔交好的机会,怂恿本就因娘家人的请求而心思动摇的秀嫔,求正宁帝将六公主嫁回娘家,好庇护与提携娘家一族。

  如今又怂恿秀嫔求正宁帝为六公主升品,以嫡公主的身份出嫁,美其名曰反正皇上向来疼爱女儿,既然三公主能以嫡公主的身份出嫁,六公主也有这个资格。

  如今看来,这位明显是因娘家一族被罚之事,恨上了正宁帝,有意在宫里搅些风雨,给正宁帝添堵。

  何殊毫不怀疑,若非宫里早被彻底梳理过,纪律严明,对方肯定会做出更为过分的报复之举,而不是像现在这般,能做的有限。

  不过也正因对方没能做出什么具有破坏力的举动,她才没有及时收到相关汇报,毕竟这些妃嫔之间的相互交好,或是言语挑唆、争执,没有闹出什么后果时,都只能算是她这个太子无暇关注的小事。

  虽然有些心疼自家那位一心待人以诚,却总被辜负的老父亲,但是在她看来,这也是个很典型的教训,所以她并没有选择隐瞒。

  正宁帝在听说这件事后,确实有些受伤。

  “安嫔折腾这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图什么啊?朕自认不曾亏待她,没将她的娘家人全都诛杀,已经是我们爷俩仁慈的结果,要不然,以那许家犯下的罪,直接诛三族都不过分。”

  “可能是她觉得,父皇理应看在她的面子上,应当对其娘家网开一面,父皇却没给她留这个面子,她就心生怨恨,认为我们爷俩是杀她父兄的凶手。”

  何殊觉得,这应该是最接近对方的思维想法的推断,虽然她实在理解不了这其中的逻辑。

  正宁帝也理解不了,“莫说她只是朕的妃嫔妾室,就算你母后在娘家犯下这种大罪,朕也不可能手软,她凭什么认为自己该有这么大的面子?”

  那可是拿着武器企图逼宫的叛举,若非太子在事前谋划得当,不仅及时掌握了对方的动态,还给对方设了个圈套,那场叛变可没那么容易善了。

  要知道纵观历史过往,每次的逼宫事件,都会发生激烈的流血冲突,给朝廷与宫里造成巨大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他能保住安嫔不受娘家所犯之罪的牵连,已经是莫大的开恩,对方却不知足,还反过来记恨他,实在让正宁帝深感荒谬。

  “只能说是人心难测,还好宫里在安全方面向来慎重,没给她留下可以坏更大事的机会,要不然,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毕竟他们爷俩这些年来,做的事太过招人恨,稍有疏忽,就很容易遭人所害,何殊对此很有自知之明,在安全方面尤其谨慎。

  正宁帝深以为然地点头,有些意兴阑珊的摆摆手道。

  “派人将她送到清缘寺吧,既然她对自己的娘家人如此情深意重,就让她在清缘寺中为她娘家祈福,看她能不能为其娘家人消减几分罪孽,还有几个,派人问问她们各自的意思,看她们是选择去别庄,还是清缘寺,是朕将她们想简单了。”

  若那些娘家同样因各种罪被罚的妃嫔也都心怀怨恨,不仅他自身的安全,连太子的安全说不定都会受威胁,正宁帝绝对无法接受这种事情。

  安嫔的事,也算是给正宁帝敲响了警钟,让他深刻地意识到,自以为是的仁慈,别人未必会领情,这世上从不缺以怨报德之人,他宁可做得绝情些,也不能为自己一家留下隐患。

  虽然觉得正宁帝这是被安嫔的事打击得有点大,大到有些杯弓蛇影,不过何殊也没有反对,只是安抚对方道。

  “好,儿臣回头就安排,一定会为其他娘娘们,都尽量都安排一个能让她们满意的好去处,父皇也不必对此有负担,我们所行之事,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何况当初可不是父皇主动将她们召入宫中的。”

  听到何殊的话,正宁帝心中的那点愧疚,瞬间烟消云散。

  那些妃嫔基本都是在他连自家现有人口都养不起的情况下,被人强塞过来的,他不仅没有迁怒于她们,还尽量体谅她们也是身不由己,这些年来,一直好生对待,确实不曾亏欠谁。

  “有劳皇儿,是朕不该太过优柔寡断,才会给宫中留下这些隐患,这次一定要好好将宫里彻底整顿一番,朕以后也将引以为戒!”

  何殊早知道对方的性格,并没有因为这些感到不满或麻烦,毕竟一切都在她的控制之中,可确保那些‘隐患’翻不出什么风浪。

第二百零四章

  正宁十七年底, 三公主回京述职,看到她那两岁的女儿,正宁帝与皇后都高兴不已,小姑娘看上什么给什么, 哪怕只是多看两眼, 也让人给她送去, 三公主一再拒绝都无济于事。

  只因相较于大公主、二公主她们的儿女,三公主的女儿竟是长相与何殊小时最像的那个,看得正宁帝与皇后都特别稀罕。

  连何殊看到这个小外甥女, 都不得不感慨这种遗传力量的神奇,都说她这辈子的长相是结合父母长相的优势, 才会格外出色, 她自己却认为是基因变异的结果。

  但是先帝曾说过,她长得有些像曾祖母,也就是先帝那位曾因貌美而宠冠后宫的生母。

  如今见到这个小外甥女,何殊才不得不相信, 这长相应当确属遗传, 并没有突破正常的基因范畴。

  按照外放官员若无特召,需年满三年或六年才能回京述职的规则, 三公主去年就能回京,只是她当时考虑到女儿太过年幼,长途奔波不便,才拖了一年。

  “三皇姐这次回来后, 就留在京中任职吧,在外奔波十余年, 你也是时候该稳定一下了。”

  自从经历过那次的宫变后, 何殊现已彻底将朝堂掌握在手中, 虽然她并没有将朝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的想法,但是现在的朝堂绝对是个做事效率高,作风更加务实的机构。

  不再像从前,整个朝堂上充斥着各种拉帮结派、尔虞我诈,当势的那些重臣大多都对三公主心存戒备与警惕,如今,她完全能做得了这个主。

  三公主闻言却摇摇头道,“多谢皇弟的好意,相比较留在京中,我还是更喜欢趁年轻时,多在外面走动,为父皇与皇弟充当行走天下的耳目,反正京中能人辈出,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在京外,我可以做更多的事。”

  这是三公主的真心话,她认为自己出京在外,可以发挥出更大作用,还能震慑那些地方官员。

  这些年来,她处理过太多犯事的官员,也曾为许多遭受不白之冤的百姓翻案,那些经历都让她感到很有成就感。

  公主身份让她在行事过程中,不必顾虑是否会得罪人的问题,随时都可上达天听得权利,给她的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只是翎儿的年龄还这么小,总是这么跟着你们在外奔波,也不是个办法啊,早在知道三皇姐有身孕后,父皇与母后就盼着你们能早些回京。”

  三公主毫不犹豫的回道,“这次回来前,我就曾与驸马商量过,可将翎儿留在宫中,请父皇与母后帮我们照顾。”

  听到这话,何殊有些错愕。

  “你们怎么舍得?”

  难得看到从小就表现得特别稳重,处事不惊的太子变脸,三公主忍不住失笑。

  “有什么不舍得的,将翎儿留在宫里,有父皇、母后,还有您这个太子舅舅照顾着,我们很放心,比让她跟着我们更放心。”

  因为不方便带着年幼的孩子东奔西走,他们夫妻往往是每到一地后,先派人将孩子带到二公主在当地的别院中住段时间,等到他们夫妻忙完在当地的事务后,再去接走。

  孩子小的时候好管束,才没出什么意外,等到孩子再大些,能跑能跳,爱四处活动,再将她带在身边,照顾她的随行人员稍有错漏,就容易出大事。

  留在宫里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宫里人多,规律也严,可以说是这世上最安全的地方,在教育孩子方面,皇上与皇后的经验都比她充足,他们夫妻也不用操心。

  何殊不赞成地回道,“孤还是觉得这样不妥,这么小的孩子,哪能不与父母在一起生活?”

  “皇弟不必多虑,就算要一起生活,也要等到她长大懂事,拥有一定的自保之力后再说,而现在,这天下的百姓更需要我们,我能有机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实属不易,不能为了她放弃我自己的理想与愿望,是我对不起她,但我并不后悔。”

  何殊叹了口气道,“三皇姐的想法,我明白了,不知三姐夫那边?”

  她知道三公主夫妻婚后情投意合,两人在工作上面,更是配合十分默契的搭档,有了常驸马的鼎力相助,过去的四年中,三公主一行交上来的政绩非常亮眼,为朝廷与百姓办了许多的实事。

  何殊愿意尊重三公主的选择,但也不希望她的家庭因此而产生纷争与裂痕。

  “驸马也同意,他知道对翎儿来说,这是最合适的安排,我们都不是会耽于儿女情长之人。”

  三公主没说的是,他们夫妻对于是否生孩子的事,本抱着随缘的态度,结果三公主怀孕期间就曾险象环生,生孩子的时候更是特别凶险,将三驸马吓得直接找大夫开药,将自己给‘结扎’了。

  再说下去,倒显得她这个太子太过儿女情长,何殊只得作罢。

  她向来敬佩这种为心中的理想与大义,不惜选择舍小家的人,能做的只有全力支持,并为其做好后勤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无所畏惧。

  知道三公主夫妻的打算,皇后抱着常翎儿,心中喜忧参半。

  “翎儿还这么小,你们夫妻能放心?”

  皇后是真心喜欢这个外孙女,虽然算起来,这个外孙女与她并没有血缘关系,可是三公主这个庶女是自小在她膝下长大的,这份感情绝对是分外不同。

  再加上常翎儿与何殊小时长得如出一辙,抱着这个娇俏可爱的外孙女儿,可以极大地满足她心中的那些不便诉之于口的遗憾。

  没等三公主开口,三驸马常明松就已经笑着道。

  “有父皇与母后可以帮忙照顾翎儿,是儿臣一家的福分,儿臣与公主再放心不过,就是有些担心会劳累到二老。”

  “不累、不累,有翎儿在,本宫与你们父皇都开心得很,这宫里也热闹了许多。”

  听得出皇后是真心喜欢翎儿,愿意帮忙照顾女儿,常明松得心才彻底踏实下来。

  虽然三公主十分肯定地告诉他,皇后肯定会很喜欢他们的女儿,也会愿意帮忙照顾他们的孩子。

  可是考虑到皇后毕竟不是三公主的亲生母亲,而是一位在朝野上下颇具声望的皇后,他这心中难免有些忐忑。

  毕竟他们夫妻是为女儿的安全与健康成长环境考虑,才会选择忍痛将她留在京中,并托付给宫中,不是不疼爱女儿。

  回京后,看到皇上与皇后抢着抱他们的女儿,都变着法儿的争相讨他们女儿欢心,常明松这才意识到,他妻子的判断是对的。

  与他那对虽是亲生的,对他这个孙子却冷漠无情,极尽压榨的祖父母截然不同。

  小孩心思敏感,哪怕常翎儿与二老相处的时间尚短,在皇上与皇后的真心疼爱下,也在短时间内就喜欢上他们,与他们相处得十分亲昵。

  晚上回公主府后,说起这件事,常明松有些好奇的问道。

  “公主怎么这么肯定母后会喜欢我们翎儿,愿意帮忙照顾翎儿?”

  三公主坦言道,“外甥像舅,就凭翎儿和她舅舅长得这么像,母后就会格外偏疼她几分,太子不仅是父皇的嫡长子,还是唯一的儿子,生下来就被父皇带走亲自教导,母后很少有机会与太子相处,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每次看到母后算着时间等太子过来,没相处多长时间,就只能看着太子被带走的场景,这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长大后,她们才知道那是一个母亲被迫与自己的孩子分开,无法亲自养在身边的失落与不舍。

  常明松闻言,不仅没能解惑,心中反而更加不解。

  “就算太子是父皇与母后唯一的儿子,父皇也不像是会做出这种……将刚出生的太子带离母后身边的事啊?”

  在他从前的印象中,正宁帝是位英明睿智、极具威严的帝王。

  可是这次回京后,看到以休养的名义退居后宫,性格温和洒脱,甚至能与他们年仅两岁的女儿玩到一起的皇上,实在很难想象对方竟能做出分隔太子与皇后的事。

  他不知道的是,现在的正宁帝,才是三公主心中,她父亲原本的模样,耐心解释道。

  “太子出生前,父皇已近而立之年,先帝不时问起父皇的子嗣,让父皇的压力特别大,府上好不容易有了太子这个男丁,父皇当然会特别紧张,以免出现什么意外,太子说话、认字,都是由父皇亲自教的。”

  三公主她们几个年龄较大的公主,都知道四公主的生母当初试图陷害太子的事,在她们看来,幸好她们的父皇早有先见之明,亲自照顾太子,要不然,太子这根独苗的成长,太不安全了。

  虽然常明松仍觉这件事有些不那么正常,但是想到查案过程中,见识过的那些大家族后院的各种阴私,又觉得当时的皇上为保护自己的独子,会特别紧张些,好像也挺正常。

  与此同时,何殊正在凤元宫中,有些无语的看着正宁帝拿着签上扎着的水果逗常翎儿的场景。

  “父皇这么喜欢逗她做什么?再逗下去,哭起来可就难哄了。”

  看到随着何殊的话音落下,常翎儿有扁嘴的迹象,正宁帝才赶紧将水果送到对方的小手中,看着小孩露出欢喜的笑容,下意识跟着笑的同时,嘴上却抱怨道。

  “你要是不提醒翎儿,翎儿才不会想到哭,逗她比当年逗你有意思多了。”

  说起这个,正宁帝就颇为感慨,太子说是他亲自教大的,事实上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位除了一岁以内,后来就没有一点属于正常小孩的表现。

  如今看到常翎儿这个长得与何殊小时一个模样,反应却很正常的外孙女,让正宁帝觉得逗起来特别有成就感,也特别的乐此不疲。

  皇后抱着正乖巧地小口吃水果的外孙女,没好气地白了正宁帝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