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46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同一批势力到了他这位皇弟手中,则成了用来对付那些贪官污吏、豪门世族的一把尖刃。

  左氏看着丈夫,心情也很复杂,她愿意不惜代价的辅助丈夫夺位,除了受他们当时所处的位置所迫,不如变被动为主动外,也是因为他确实是位有能力的人。

  可惜他们最后到底还是棋差一着,没能撑到最后。

  如今她能得到朝廷产业的聘书,他们的儿子也能有机会出仕,只是他们心里都清楚,她的丈夫,这辈子都不可能再有机会实现满腔抱负。

  何殊不知道朝廷释放出的求才信号,连这些已经退出政治中心的这些人,也忍不住起了心思。

  不过就算知道,她也不在意就是了。

  她那些尚健在皇叔皇伯们,在朝野上下多少都还拥有一些根基,若重返朝堂,难免会引得人心异动,她肯定不敢将他们都召回来重用。

  但是年轻一辈,如今就不足为惧了,只要他们确实有能力,愿意真心国为民办事,她不会刻意照顾,更不会打压,这是她对自己的底气与信心。

  建言箱虽为何殊增加许多工作,但是当她接到船队返回,最新带回的一些新作物与新物品,已被护送回京的消息时,还是迅速放下现有的工作,亲自去查看这次的收获。

  船队总负责人李成坚给何殊介绍道,“这是臣等剿掉一处海盗的栖身之地时,找到的一些东西,看样子应该是他们从其它船上打劫来的,看着像是什么新物种,我们没敢动。”

  惊喜来得太突然,何殊看着几箱已经长芽的土豆,心中激动到无以复加。

  “好,很好,是新物种,既然都已经长芽了,给孤留下一半,剩下的交给农务司负责研究种植之术。”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留下一半,她要亲自安排人种植,到时候不管农务司边能不能研究出种植成果,大安也能从此拥有土豆这一高产作物。

  即便以当前的种植条件,这土豆肯定达不到她所熟悉的亩产几千斤,但是只要能达到个一千左右,也远比大安现有的作物产量高。

  虽然不知道太子为何要将这种已发芽的陌生作物留下一半,李成坚还是毫无异义的一口应下。

  想到发芽土豆的毒性很强,何殊特意强调道。

  “这是我们都不认识的新品种,吩咐下去,一定不可以轻易尝试,不管是人还是畜牲,都不能吃。”

  跟在她周围的一群人纷纷应下。

  原以为这几箱土豆已经是莫大的惊喜,让何殊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竟是惊喜连连。

  拿起一个金灿灿的玉米棒子,何殊已经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李成坚则在一旁解释道。

  “这是与我们做交易的一个大商人送的礼物,据说是外海商人带到当地的一种观赏植物,这金黄的颜色很漂亮,而且是长时间都不褪色。”

  何殊尽量维持住不动声色的神情,“是挺有意思的,你们带回来的多吗?”

  “不多,就这么几根。”

  何殊心中有些有些遗憾,但是看到那些几个品相很饱满的棒子,想到只要培育得好,这每根棒子都培养出几十上百棵玉米,要不了几年,就能在大安全境推广种植,她的心中就只剩下欣喜。

  这些都是希望,比起前几年连个影子都看不到,这趟的收获绝对是巨大的。

  “既然是观赏植物,孤就留下种试试,看个新鲜。”

  就这么几个棒子,何殊是一粒玉米也舍不得浪费,肯定不能交给农务司。

  虽然船队这趟带回来的东西中,还有不少极具价值的新物品与新作物,但是那些都已吸引不了何殊的关注,只是按惯例将它们分派出去。

  “你们这趟出海的收获不小,回来好好休息一阵子,孤已安排定海水师加训一支水军,造船厂那边也在赶制新型战船,给你们的船队配制升级。”

  李成坚闻言,顿时惊喜到两眼放光,迫不及待的请示道。

  “臣想先去造船厂看看新船的制作工作,看能不能提些建议,再去水师那边了解一下训练进度,希望殿下能允许弟兄们也去水师营地,训练一下水上作战能力。”

  京中现在已是初冬时节,但在临海那边,基本感受不到冬天的寒冷,即便是在冬天,也不影响水师的训练工作。

  何殊对此当然没异议,“可以,孤还会给所有参加训练的弟兄们,都额外发放一份训练补贴,算是嘉奖大家的努力。”

  李成坚有些不好意思的推辞道,“殿下给兄弟们的待遇已经足够丰厚,去水师那里训练,本就是件给朝廷添麻烦,让兄弟们长本事的事,岂能再让殿下如此破费。”

  所有船队成员不仅每月都有固定的薪俸,出海会有丰厚的补贴,回来还有丰厚的奖金。

  若是途中不幸丧命,朝廷也会按照其遗言,好生照顾船员最惦记的人,可谓是不仅能给船员们提供最优厚的福利待遇,还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

  而且朝廷已用实际行动证明,会说到做到,对于船员的事从无推脱与敷衍。

  因此整个船队上下都十分齐心,对于何殊交待的事,也十分上心。

  何殊却以不容拒绝的态度回道。

  “这件事就按孤说的办,这次带回来的物种里,若发现什么高产作物,或是极具经济价值的东西,孤将还会给你们论功行赏。”

  李成坚只得笑着拱手道,“臣代弟兄们多谢殿下的厚待!”

  “不用谢,让弟兄们好好学本事,保重好自己,每趟出海都能好好的去、好好的回,就是孤最大的期望。”

  李成坚与一众船队中的人,都动容不已,他们都知道太子虽然年龄小,却是一位待他们这些手下特别真诚的仁君,说的这番话绝对是肺腑之言。

  “臣等定不负殿下的厚望,一定会保重好自身,多为殿下建功。”

  将土豆和玉米都交给冯立,让他亲自护送回东宫后,回到御书房的何殊脸上仍挂着止不住的喜悦。

  这让正宁帝看着十分稀奇,毕竟之前看完船队的收获,太子看上去总是兴致不高的样子,哪怕船队带回的不仅有大批黄金白银,还有无数价值昂贵的大量珍宝。

  “是船队这趟获利颇丰,还是带回什么让你满意的东西了?”

第四十七章

  何殊心情很好的回道, “船队这趟的确带回不少让我满意的好东西,这是清单,儿臣说话算话,父皇也可以去亲自去去看下实物, 先挑两样喜欢的留下。”

  几十条船的东西, 当然不可能都运回京中, 但是能被运回京中的东西,除了何殊要求的各种新物种,就是价值最贵的一部分珍品。

  京中与江南繁华, 好东西能卖得上价,所以这些好东西当然要优先送到京中与江南, 这等经济繁华有钱人多的地界。

  看着清单册子上记录的那些东西, 只是看到那描述,正宁帝就觉得每件都让人心动。

  但是仔细看完之后,他还是忍痛合上清单。

  “还是都卖了吧,卖出去才值钱, 朕的库房里还堆着无数御制的宝贝呢, 那些东西想卖都不能卖,这些能卖的, 还是让它们都变成钱,才是最实惠的。”

  何殊对他的这个反应并不意外,“父皇倒也不用这么节省,正所谓是有钱难买心头好, 这是您的报酬,留下两件也没什么。”

  这话提醒了正宁帝, 他迅速拿笔在清单上面勾下两件顶值钱的物品。

  “还好你提醒了朕, 这是朕的劳动所得, 不能不要,等到这两件东西卖出钱后,你让人将交完税的这些钱,单独划到朕的帐上便是。”

  眼看对方的算盘打得哗哗响,一点都不吃亏,何殊只得应下。

  说完船队的事情后,正宁帝拿出一份文章。

  “这是朕在你放到待选的那堆建言书中看到的,对于写这份文章的孙树宗,朕还是比较有印象的,当年他曾在翰林院任学士,在宫学教过朕,就是不知他后来为何也归隐了,这人挺有文采,这文章写得也不错,皇儿怎么没有看上?”

  那份文章写得合您老的胃口,就是她将之送到待选堆里的首要原因,当然何殊肯定不能这么实话实说。

  “这个孙树宗的文采的确不错,所以孤将他放到待选之列,留待备用,只是这位给人的感觉有些不务实,可能是因为没有什么实践经验吧,过于推崇书中写得那些。”

  听何殊说过太多,正宁帝立刻意识到问题的所在。

  “你是说,他好像只会纸上谈兵?那样的话,的确不能随便选用,与咱们务实的施政理念不相合。”

  何殊耐心分析道,“倒也不能只通过一份文章,就直接将人彻底否认,我会安排人打听一下他的过往经历,再调查一下他辞官后的情况,再综合判断他这个是否适合委以重任,或是适合什么位置。”

  正宁帝欣慰的点头,“还是我儿考虑周到,对,理该如此。”

  看到那份完全根据正宁帝本来的性格爱好写的建言书时,何殊就知道这位应该是正宁帝的旧识,相处过的时间应该不短,对正宁帝用心关注并了解过。

  若是做决定的是正宁帝,看到这份建言书,一定能勾起正宁帝的回忆,这个孙树宗也肯定能有机会重新出仕,甚至是受到重用。

  而正宁帝看到这份建言书后,能够立刻回想起自己当年对那位的印象,也证明了对方的谋划是对的。

  前世的何殊会很看不上这种心机手段,可是今生的何殊绝对不会因为个人的喜恶,就直接否认这个人,相反还能从中看出这个人身上的一些优点。

  能在二十多年前,正宁帝还只是一位在宫中不受宠的小透明皇子的情况下,就愿意用心关注并了解正宁帝,意味着这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习惯掌握细节的人。

  习惯性的记下一些人物的性格偏好,在多年后仍然十分清晰,可以表明这个人的记性极佳。

  为达目的,不吝运用自己的这些特长优势,表明他不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就是一个知变通有心机手段的人。

  何殊需要的是后者,所以她并没有直接否认这个人,而是打算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评估后,再慎重考虑是否要用这个人。

  何殊不怕别人研究正宁帝,因为在多年的潜移默化之下,正宁帝对她的信任已超出他自己,别人再怎么懂得投其所好的讨好正宁帝,只会让正宁帝生出警惕与防备。

  她也不怕别人会研究自己,因为没人能想象得到,她曾拥有过怎样的前世与前世经历,也就不会知道,她这辈子被迫做这个太子后,其实演了一大半。

  假作真时假亦真,连何殊都不确定自己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性格,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她一直在坚定的奉行实用主义,这个实用表现在方方面面。

  对于所有有能力在这方面投其所好的人,何殊完全不介意给他们想要的功名利禄。

  土豆和玉米的种子找到后,并不意味着大安从此在粮食这块就能做到高枕无忧。

  高产作物的后期种植,也有很多问题与隐患需要解决,尤其是在当前没有化肥的情况下,仅凭现有的土地肥力,是无法支撑高产作物的连继种植的。

  当然,何殊也没想过让大安从此改变饮食结构,让人放弃传统的五谷杂粮,以这两样当主食。

  所以她要考虑的是,如何引导百姓在不放弃那些传统却产量低的作物的同时,科学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土地,种植这种高产作物,同时还要保证土地肥力不被透支。

  何殊虽是通过经商改善朝廷严重缺钱的困境,但她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所以过去多年里,她颁布各项鼓励措施,让人研究如何提高产量,改善现有的农具,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

  在农具,如犁耙、水车等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堆肥方面,还基本限于草木灰与人畜粪便。

  想到从海外带回的苜蓿草等优秀草种,已经培植到可以规模种植的地步。

  何殊决定下一步开始挑几个地理与气候条件合适的区域进行试验,鼓励百姓种草发展养殖,养殖可以产生大量的粪便,可以用来肥地。

  等到高产作物可以进行推广种植后,土豆的藤与叶虽有毒,也可以在煮熟后用来喂猪,还有玉米杆,也能用来喂养牛羊,届时可以达到一个基本的良性循环。

  不过这只是她能想到一些,接下要如何具体实施,还需要积思广益,太子也是人,不可能做到事事亲为,她想不到的那些,当然需要更多的其他人努力钻研与完善。

  这也是何殊求贤若渴,就差直接拿着大喇叭直接吆喝,朝廷要广纳天下英才的目的。

  心中正在感慨朝廷缺人,最缺精于农工桑事,可以深入研究如何科学种植的读书人时,何殊的手一顿,脸上的神情也变得格外凝重。

  看完那份内容非常实在,没有用任何华丽词藻修饰,就是平日里观察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随手记录下的手札,何殊的心情十分好。

  招来汪林,直接将那份手札的作者信息交给对方。

  “汪大伴,着人拟旨,封伍少江为太子舍人,暂定七品,赏安家银,即日赴东宫就职。”

  汪林恭敬的应下后,毫不耽误的直接去中书省传令,当然是以皇上的名义。

  对于御书房中的两位,哪位说话更算话的事,身为皇上身边最为信重的秉笔大太监兼内侍大总管,汪林心里早就有数,但也只会烂在肚子里,不会在外闲说半个字。

  汪林走后,正宁帝才好奇的问道,“到底是什么人,竟让皇儿如此欣赏?……一个秀才?有何特殊……看样子应该是个会种地的。”

  能有机会被递到宫里的这些建言书,都已进行过初步确认与调查,以确保建言书中内容与作者,乃至建言书中提到的人与事,都能对得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