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49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因为自身的玄奇经历,何殊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身上,是不是也存在与自己相类似的特殊经历。

  可是通过篇文章,可以看出它的核心并没有脱离她所认识的沈卓的一些思想,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也没有超出当下这个时代人的思想上限。

  见何殊一脸沉思的模样,正宁帝以为她这是被到同龄人的优秀表现给刺激到了,好声安慰道。

  “皇儿放心,你虽不擅长写文章,但是他们肯定也没你这么会当太子,做人嘛,都是各有所长,反正以咱家这条件,你又不用与他们比试写文章。”

  何殊哭笑不得的回道,“我跟他们比什么,看到年轻一辈人才辈出,我们爷俩可以得到更多的可用之人,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我想的是,这两位都与我有些渊源,回头要派人提前安排好他们进京后的住处。”

  不管对方身上是真的存在什么问题,还是这一切都只是她想太多,何殊都决定暂将这件事抛之脑后,留待日后再说。

  船队带回的玉米共有五穗,品相都十分好,每穗能得的玉米粒,基本都在六百多到八多粒之间。

  五穗玉米共得三四千粒玉米粒,在东宫种了五百多粒,在庄上种了近三千粒。

  有何殊这个实在不舍浪费每粒种子的作弊者在,这些种子在合适的季节种下,又有专人悉心照顾,这几千粒玉米种子的出苗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所以何殊现在共有三千多株已经长得十分茁壮的玉米苗,每次看到东宫这边的五百多株苗,何殊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鲜食玉米、爆米花之类的已久违的食物。

  虽然她也知道,这些经改良过的玉米口感不怎么样,何殊也对此充满期待。

  当然,前两批的种植,何殊也舍不得吃,毕竟每个玉米棒子都代表着几百株未来的玉米棒子,她是太子也不能这么奢侈。

  连她自己都不能动,其他人虽然看着好奇,也没人敢动,直到那些玉米都顺利结穗,并老在杆上,何殊才让人将每株都有编号的玉米收入库中,将那些玉米杆送去喂牲口。

  见何殊那么宝贝那些玉米,正宁帝实在忍不住好奇。

  “皇儿,你让人辛苦种了大半年,总不至于就是为了那些牛马添种新饲料吧?”

  何殊知道他想问什么,但她避而不答。

  “父皇可不要小看这饲料,往大了说,它可也是能够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您看富仓那边作为养殖实验区,种下大量可用来当饲料的牧草后,那里牛、马、羊,养得多壮。”

  正宁帝只好直接问道,“朕想问的是那金黄色的棒子,到底有什么作用,既然那些杆能喂牲口,那棒子应该是用来给人吃的吧?”

  何殊只得点头道,“是啊,李成坚说,那是海外赏人送的观赏植物,儿臣觉得不大像,就掰下一些玉米粒磨碎了喂实验鼠,发现那些老鼠吃后精神状态很好,又用死囚实验了一下,确定人也能吃。”

  正宁帝知道那不到一亩的玉米地,产下近千斤玉米棒子的事,顿时面露惊喜。

  “玉米?这么说来,我大安岂不是又要多出一种高产作物?”

  何殊示意他要冷静一下,“您快冷静些,因为数量少,除了实验消耗了近半个棒子,其它的我都舍不得用,等到明年再次种成后,我们都能尝尝味。”

  正宁帝不赞成的回道,“不算少,你今年不是收了近千斤,这东西比那土豆种起来还方便,几个棒子就能种一亩地。”

  “也就是说,我们只要随便吃掉几根棒子,就相当于是吃掉明年一亩地的收成,您能忍心?”

  听到何殊这么一说,正宁帝若有所思的点头。

  “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啊,行吧,今年就不吃了,明年朕一定要好好尝尝,还有那土豆。”

  正宁十一年如约而至,当朝堂上还在为接下来的会试主考官一事争执不下时,各地的生员也在准备上京赴一事。

  有些距离京城远的考生,如合城的何昌逸等人,更是年后冰雪一消融,就赶紧起程上京。

  参加会试全力以赴,考出解元,就是何昌逸对京中的一次试探。

  他知道省府两级衙门的官员,为了保自己的乌纱帽,也会将他的情况如实上报,见后面一切如常后,他就知道,这便是他那位皇叔的态度。

  所以新年过后,他就在一家人的祝贺与欢喜中,与合城的其他生员们一起,坐上官方提供马车队,前往阔别以久的京城。

  青山州离京城只有不到十天的路程,哪怕也需提前上京,应防意外,沈卓也不需太早起程。

  临到将要出发前日,看着特意跟武院请假回来为他送行的柳平,沈卓忍不住再次问道。

  “平弟,京中有谨恒兄在,你转学到上京武院的事,肯定不成问题,你真的不再考虑一下?我们都走了,到了放假的时候,回来只有你一人。”

  柳平态度坚定的回道,“不去,卓哥,我已经习惯青山武院的环境了,不想再转学,武院里的教头们都很好,对我很照顾,我不想离开。”

  看着这个虽然年仅十二岁,却已经长得身高体壮的少年,沈卓再次忍不住怀疑,玩笑般的试探着问道。

  “没想到青山武院在你心中的位置,已经变得这么重要了,让你跟我一起上京赶考,你都不愿意,要是我想造反,你岂不是更加不会随我一起?”

第五十章

  柳平在武院受的是爱国护国教育, 听到这种大逆不道的话,骤然瞪大双眼。

  “卓哥,这种玩笑可不能随便开,咱们大安皇帝多好啊, 不仅免费出钱给叔祖治病, 还让我们可以免费学本事, 我知道你肯定不是说真的,但是外人听到容易误会的。”

  想起梦中那个一再怂恿他,随他南征北战, 一起推翻乱局,建立新朝的柳平, 沈卓忍不住失笑。

  虽然早发现梦中的那一切, 与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可谓是截然不同,但是某些感触实在太过真实的内容,还是容易让他生出一些错乱之感。

  用这句玩笑话试探柳平, 只是一个确认, 确认现实与梦中确实不同而已。

  “我可是马上就要参加会试,成为天子门生, 立志要给皇上当忠臣的人,怎么可能会生出大逆不道的想法,只是开个玩笑,试探一下你的想法。”

  想到叔祖正式退休后, 每月还能领到养老月俸,时常感念朝廷的恩泽, 要求他们哥俩要好好学本事, 将来要为皇帝效犬马之劳的话。

  柳平拍着胸脯保证道, “卓哥放心,我将来一定要当大安的将军,肯定会对大安、对皇上忠心不二,生是大安人、死是大安鬼,绝对不可能造反。”

  沈卓笑笑拍拍他的肩,“嗯,我们一起。”

  在祖父生病,家里将要走投无路之际,突然得知朝廷可以负责承付官吏医药费,按照他祖父在县衙的工作年限,朝廷将会为他祖父承担全部医药费的好消息,终于让他可以睡个安稳觉的那晚,沈卓做了个梦。

  准确的说,应该是场噩梦,梦中的祖父病重,家里不顾祖父的阻止,卖掉祖宅与家中的藏书,依旧没能挽回祖父的生命。

  祖父去后,租住在别人家中的五人除了背负一身债,祖母在祖父去后不久,承受不住打击,也跟着去世。

  为祖母操办丧事,让本就负债累累的家中更是雪上加霜,变得更为艰难。

  柳平的母亲与姐姐柳芳拼命接洗衣之类的活,他自己去城中摆书信摊,为书坊抄书,也只能赚取收入微薄的酬劳,还要拿出大半还债,一家人生活十分艰辛。

  在沈卓的记忆中,家里虽然不宽裕,但也从没经历过那种需要寄人篱下,一个饼子都要珍惜的分两顿,就着冷水下咽的生的生活。

  可那梦中一切,让他有感同身受之感,以至于,让他在梦醒之后,仍然久久不能释怀。

  直到见到祖父因有官衙负责提供医药费,可以放心的治病,恢复得越来越好,在他的梦中去逝的那天,被大夫宣告已痊愈,可停药,那场噩梦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才消失。

  这让沈卓认为自己可能是因日有所思,才会夜有所想,梦到自己最恐惧的那个后果。

  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去青山书院读书,见到教授他的柳先生后,他再次做了一场梦。

  那场梦仿佛是祖父病重之际,他所做的那场噩梦的后续。

  他梦到表姐柳芳将要与陈姓邻家哥哥谈婚论嫁,那陈秀杰是位有着家传手艺的木匠,不仅在沈家两位老人接连去世时,帮了沈家许多忙,还想方设法的多接活帮沈家解困。

  正当沈家的情况开始好转,为这个家付出很多的柳芳更是可以从此重得新生,命运的不幸再次降临,县令家的家儿看上正忙着准备成亲的柳芳,非要强抢她做妾。

  柳平为保护姐姐,与对方起了争执,陈秀杰闻讯赶来保护未婚妻,竟被对方重伤,柳芳还是被对方抢了去。

  沈卓想去县衙求县令,却见不到人,正当他走投无路之际,遇上来三河县访友的柳先生,柳先生虽然没有官职在岙,却因一生在青山书院任职,桃李无数。

  就算是三河县的县令也要给几分面子,才成功救回柳芳,可是当时又气又急,又被打成重伤的陈秀杰虽被及时送去就医,也没能熬过去,死在与柳芳将要成亲的前夕。

  柳先生能出面救回被强抢的柳芳,却也没有办法让强抢民女、打死人的县令儿子受到应有的处罚。

  除了感慨朝廷无道,地方官员为非作歹外,柳先生担心自己离开后,这沈家再次被那县令的儿子给盯上。

  又在朋友那里听说沈卓是个天资极其出色的少年,便提出要带沈卓去青山书院就读,让他的家人一起去府城那边。

  沈家人也知道这是一条生路,顾不上还在为陈秀杰的身亡伤心,赶紧收拾行礼离开三河县这个是非之地,去了青山书院。

  吴水芹母女在书院里做些杂活,柳平在那里当跑腿伙计,柳先生爱惜沈卓的才华,为他争取到免费在青山书院就读的机会。

  在青山书院中,沈卓勤奋苦读,也在是这个更广阔世界中,他才知道当今这世道,已经变得十分恶劣。

  皇帝自登基以后,长年缠绵病榻,年幼的太子监国,皇后听政,朝政大权被宦官、外戚与以康王为首的王公大族把持,几个势力争权,将朝堂闹得乌烟瘴气。

  朝野上下的官员也无心正事,忙着站队,忙着争权夺势,朝廷秩序崩坏,国法形同虚设,各种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民不聊生。

  再次从这场梦中醒来,给沈卓留下的除了满腔悲愤,还有梦中的他勤奋苦学那些知识。

  当他下意识与现实中的一切对照时,沈卓发现,三河县的县令,并不是梦中那个让他恨之入骨的人。

  但是邻家哥哥陈秀杰,是确有其人,他也隐约发现表姐柳芳与对方有所往来,两家大人心里也有数,已经达成默契,只待柳芳及笄。

  不同的是,因得朝廷的恩泽,他的祖父没有重病而亡,家里不仅没有卖房卖书,也没有负债累累,他在比梦中更早的时间,拿着青山书院的录取通知免费入学。

  而且去了青山书院后,他对大安朝堂目前的环境,也确实有了更多了解。

  当今皇帝登基后,十分勤政,虽然初时朝廷缺钱,皇帝也没有给百姓增加税收,而是迅速开办多项产业赚钱,填补朝廷开支的缺口。

  从未听说皇帝身体不好的消息,皇后打理后宫,管理宫中产业,也素有贤名,从没传出干政的消息。

  只有太子打小就开始上朝听政一事,与梦中稍微能对上一点。

  却不存在什么宦官弄权、外戚势大、王公大族摄政,几方势力争权,贪官污吏横行的现象。

  皇后与皇上甚至还亲自出手,先后将自己的亲族给打压了下去,根本没给外戚留下可以专权的余地。

  梦里那些似真似假的一切,都让沈卓感到匪夷所思,却又不便对人言,毕竟连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那种梦。

  他对现实中生活十分满意,祖父祖母健在,表姨表姐也不用去做那些辛苦活,柳平更是进入武院,深受武院教头们的重视,是重点培养对象。

  朝廷时有各种惠民举措传出,在惩治贪官污吏,乃至豪族大户时,更是毫不手软,当今皇上英明睿智,极具雄才大略,重视民生经济,让天下归心,大安已呈盛世之势。

  最让沈卓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当他与商谨恒等人一起去见过隐居在听泉山里的杜乐贤后,在商谨恒三人离开青山书院的当晚,他竟再次做梦。

  这次的梦中,他梦到柳平去听泉山玩时,无意间去了杜乐贤家,杜乐贤对他十分喜爱,将他收为关门弟子。

  却没有教柳平自己的成名本事,也就是书法与诗词,而是悉心教授柳平武术与排兵布阵方面的知识。

  情同亲手足的表弟能有这番机遇,沈卓十分为其感到高兴,在青山书院潜心苦学三年后,他成功考取状元,却因在朝堂上没有根基,被分到偏僻县城当县令。

  知道京中那混乱的局面,他只为这个安排感到庆幸,并不觉得委屈。

  可是很快,朝廷就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皇上驾崩,太子登基,各地迅速涌出多支武装,打着勤王、清君侧的旗号起义。

  不久后就有消息传出,刚登基继位的新帝禅位于康王后不过数日,就暴毙而亡。

  康王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旨加征赋税,让本就背负着沉重赋税的百姓更加不堪重负,有些百姓甚至宁愿舍弃自家的田业当流民。

  可是即便如此,也是朝不保夕,还会随时都有可能被抓壮丁。

  沈卓顶着重重压力,坚持不给自己治下的百姓再摊派那些苛捐杂税,惹得上官不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柳平极力怂恿他也跟着起义。

  兄弟二人一文一武,竟在短时间内,就成功打下一片天地,因他占下哪里,就鼓励当地休养生息,恢复民生,成功得到民心拥护。

  当其它自立为王队伍争得你死我活,所到之处会让当地变得更为民不聊生时,他倒是凭借这种方式,得以逐步发展壮大。

  梦中并没有显示那些具体的细节,却会突显一个个关键节点,例如他考取状元,在柳平的劝说下,再三思虑过后,终于决定起义等场景,都让他在梦醒之后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