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56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几可预见的是,等到柳平将来从武院毕业,也能考取入品的官身后,他肯定也会像这位兄长般,发自内心的为其感到欣喜。

  大招录结束后,何殊才想起沈卓与何昌逸,派人将他们召过来问问近况,先召见的是沈卓,不是在更为正式的御书房。

  “抱歉,此前对你隐瞒了身份,而且之前说要等你金榜提名后,要当面向你道贺,结果一直忙到现在,才抽出时间。”

  沈卓赶紧躬身连声道不敢,何殊也知道两人现在已是身份有别,没想着一定要勉强对方叙旧交情。

  毕竟她早已认清自己这辈子的身份处境,对亲姐妹都不亲近,对亲生父母,更是打小就开始动心眼,更何况是朋友。

  “在门下省可还适应?”

  沈卓不卑不亢的回道,“多谢殿下关心,微臣适应得很好,同僚做人做事都非常务实,对我们这种新人,也不吝教导与帮助。”

  何殊笑着点头道,“听你抓住机会就替他们表功,我就知道,你应该是确实适应得不错,门下省是个很能锻炼人的地方,他们最熟悉孤与父皇的要求,等到你们觉得自己在门下省没有什么进步后,可以申请调职。”

  听到何殊这番话,沈卓并未觉得疑惑,来门下省的这些天,他已经发现,这些本该是天子近臣的官员,提起太子殿下时,比提起当今圣上更为讳莫如深。

  开始的时候,他还以为是自己多想,后来才发现,事实就是如此,太子在门下省的官员心中,似乎更具威严,虽然他们所忙碌的一切,明面上都是围绕着皇上的谕令。

  因利益相关,这里面的事情让沈卓不得不深思,并小心观察。

  直至他看到一份据说是由陛下亲自手书的诏令,看到其中一些极其细微的运笔习惯,他才隐约猜到一件事,那份盖有皇帝私印的诏令,很有可能是出自他那位‘商兄’。

  门下省的这些同僚肯定是早就发现了什么,却又不便,也不敢跟人说什么,才会下意识对那位讳莫如深,很少提及,深恐自己不小心在人前走漏口风。

  “进入门下省后,臣才知道自己无论阅历还是能力,都尚浅薄,进步空间很大,臣定当珍惜这个机会,在门下省虚心学习与历练。”

  这是沈卓的真心话,纵有梦中那些神奇经历与积累,能在门下省学到的那些依旧让他感到十分珍贵难得,让他十分珍惜。

  因为那些大多都是书本上不曾记载,他在梦中也不曾接触过的新概念与新风格。

  何殊笑着点头,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有可能进步,她也听得出沈卓的感慨之情,可见他的神秘经历确实有其局限性,更为难得的是,他显然将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

  又聊了几句,见有内侍来找何殊,沈卓赶紧提出告辞。

  何殊没有挽留,而是站起身道。

  “虽然如今身份有别,我从没忘记当年的那段情义。”

  沈卓有些动容,郑重其事的拱手回道。

  “卓也不会忘记谨恒兄的关照,此生定当不负!”

  看着沈卓说完后,退后离开的背影,何殊叹了口气,她心里清楚,这是两人最后一次提及当年的那段兄弟情义,从此以后只能论君臣情义。

  问明是正宁帝有事找她后,何殊便去了御花园。

  正宁帝正站在御花园中的一堵即将正式完工的高墙附近,看到何殊过来,直接问道。

  “皇儿,这里真的不留道门吗?朕觉得在这个角落留道门的话,朕若身体不适,可以方便去隔壁休养一下。”

  自打听了何殊对一墙之隔的皇家疗养院的规划,正宁帝就觉得,等到过些年,他将皇位正式传给太子后,也可以住进去休养。

  何殊有些无语的回道,“不留,两边彻底隔开,才不会让人觉得,咱们是直接在皇宫里边开皇家疗养院,那样会有损我们皇家威严,您放心,宫里仍会留下随时待命的太医,不留门,也不会耽误咱们的身体健康。”

  最重要的是,只要留了门,就容易给后宫留下隐患,她就算不支持皇帝老爹共娶了二十多位妻妾的事,也不能看着他头上有沾绿的危机。

  正宁帝只得无奈放弃,看着御花园中的姹紫嫣红感慨道。

  “将那边隔出去后,朕再站在这里,心里的压力真是小多了,每次看到那边的一大片空置宫殿,心里都觉得特别空。”

  正宁帝的母妃当年是个不受宠,却又不甘被遗忘的嫔,就住在那片远离皇上的偏僻宫室中,一心逼着儿子上进,好给她长脸,从而引起皇上的重视。

  可惜她最后不仅给年幼的儿子逼出逆反与畏惧心理,还早早的逼死了她自己,到死也没得到想要的圣宠,没能带着她心心念念的娘家享荣华富贵。

  所以正宁帝对自己幼时生活过的那片宫殿,不仅不存在什么眷恋,还留下的有心理阴影。

  “住的地方太过空旷,人气不足,的确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不适,我们将来立个规矩,对后妃人数要进行严格限制,不许后人再扩建这宫殿。”

  正宁帝深有同感的点头,他登基后迫于形势,先后纳了十来个嫔妃,加上在潜邸时的几个妻妾,共计二十来个,都有些记不清人。

  像先帝那样一辈子下来,有名号的妃嫔都多达数百的皇帝,不仅认不全自己的嫔妃,甚至连自己的儿女都认不全,作为受害者,他十分反感。

  难得放松一天,刚见过沈卓,何殊提议道。

  “将您那侄子召过来见见吧,虽然以咱们这身份,不方便公开叙什么叔侄情,但在私下里见见,表个态,也不枉你们叔侄一场。”

  正宁帝点头道,“好吧,召来见见,都说天家无情义,可是咱家可不曾亏欠谁,见谁都不虚。”

  连康郡王那个当面一套,背地一套,野心曝露的家伙,他们都没下狠手,绝对对得起所有人。

  何昌逸接到召见,被带到御花园时,心情也有些忐忑与意外,他以为双方只会一直保持这种默契,没想到他那位皇叔竟然是个重情的。

  看到给他行礼的何昌逸,身着便服的正宁帝摆摆手道。

  “不必多礼,能在京中看到你这个侄子金榜提名,朕十分欣慰,也为瑞王兄感到高兴,坐吧,你父亲的身体可还健旺?”

  虽然皇上表现出愿意认他这个侄子的态度,何昌逸却不敢以侄子的身份自居。

  “回禀陛下,蒙您助微臣一家脱困并照顾的恩泽,家父的身体还算健旺,在家中时,他时常与微臣感慨,万分庆幸是陛下您能承继大统,使微臣一家能得以活命,微臣还能有此机遇。”

  能得到昔日让他高不可攀的瑞王如此认可,正宁帝的心中颇为受用,他当年其实很期待瑞王能成事。

  因为在所有的兄弟姐妹中,其他人大多假仁假义,唯有瑞王虽不曾特意关照他,但也不曾欺他,更不曾试图拿他作筏子,给他本就困窘的生活添负担。

  而瑞王不关照他,正是他这个一心只想苟命的皇子所需要的,因为盯着对方的人太多,他消受不起,对方心中肯定也有数。

  “你的父亲,真是可惜了,不过只要你这个得他悉心教导的儿子能有出息,他也能得到些安慰,安心做事吧,朕不会因为叔侄关系特意照顾你什么,但是朕也不会容许别人欺你,遇到难处,你尽管开口。”

  听到这话,何昌逸忍不住心中一酸,在这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了来自眼前这位长辈的善意与真诚,也更加能够领会到他父亲的庆幸。

  所以他当即跪下,流着泪嗑头道,“多谢陛下,昌逸定当不负陛下的栽培之恩!”

  站在一旁的何殊上前扶起何昌逸,将他扶到桌边坐上,递上手帕后,又亲手为其倒下一杯茶后,坐在旁边笑吟吟的说道。

  “昌逸堂哥身在逆境,仍能发奋图强,走到如今这步,实在令孤钦佩,希望你能再接再厉,将来为国为民做更大贡献,取得更大成就,让后世人知道,我们大安皇族的子孙,就算没了宗室身份,依旧是人中龙凤。”

  情绪已经缓和下来的何昌逸郑得其事的拱手,“臣定当努力,不负殿下的厚望。”

  正宁帝关心了一下侄子的终身大事,何殊则问了些对方在合城与上京途中的事后,才在内侍的提醒下,结束这场叔侄会面。

  内侍提醒提皇后那边已经准备好午饭,叫他们去过用膳,这是提前定下的。

  以他们与何昌逸之间的关系,留顿饭也是应有之义,只是这次召见何昌逸,若还留饭,会让何昌逸变得太过引人瞩目。

  而当下的何昌逸,并不适合这种关注。

  来到凤元宫,皇后一脸烦恼的看着正宁帝与何殊。

  “原平那边总觉得我要害她,根本不愿搭理我派去的人,小六她们还没学会走,就惦记着想飞,看到你们招录了一批女官,连伴学都走了好几个,就动了心思,来找我说,她们也想早点当官,结果我派人拿初试的考卷给几个公主试试,都没人通过。”

  正宁帝闻言,也是一脸不悦。

  “你直接让人告诉老四,她要是不听教,宗室除名、贬为庶人,送去尼姑庵修身养性,让她自己选一个。”

  听到正宁帝连这种话都能脱口而出,可见是实在被四公主给耗尽了耐心,何殊对此表示满意。

  皇后愣了一下,她以为丈夫是想借此吓唬四公主,随即表示赞成,她对四公主既没有耐心,也没有任何情分可言。

  何殊随后提起其他公主。

  “几个小的也就算了,小六、小七、小八她们三个大的,连初试都过不了,可见她们在课业上面实在是过于懈怠,儿臣认为,可提高对她们的要求,设制更为严厉的奖惩措施,父皇意下如何?”

  正宁帝还在为四公主不争气的事感到生气,此刻听到何殊提及其他公主们的教育问题,态度严肃的回道。

  “皇儿说得对,我们一定要对这些小的严加管教,就算没出息,也不能不学无术、没脑子,步老四的后尘。”

  在这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后,三人才开始用午膳,让何殊没有想到的是,本来可以放松的一天,竟在下午的时候,突然给她放了个雷,将她难得的悠闲心情给劈得消失无踪。

  看着江卫功送来的急报,何殊惊怒交加的捶着桌子质问。

  “为何会拖到大爆发时才发现?诸里府的官员都在干什么?当地的医民署都在干什么?”

  每质问一句,何殊都有将那些不干人事的官员,都给砍一百遍头的冲动。

  她早就正式下过明文条令,要求各地要时刻警惕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哪怕只是遇上疑似病症,也要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谨防扩散。

  但凡确定遇上具有传染性质的疾病,一定要做到及时上报,对所有风险人员,都要尽早采取最有效的隔离治疗措施,绝对不可轻忽大意,要安抚好民心,不可消极放弃每一个染病人员的生命。

第五十七章

  何殊因自身前世的经历, 对这种传染性的疾病高度重视,这也是她总惦记着要改善大安医疗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纵观大安及过往朝代的历史,也能看出在这个时代爆发各类疫病的频率颇高,基本是三两年就会出现一次较为严重的大爆发。

  所以官方早已总结出较为成熟的应对经验与方式, 毕竟疫病最有效的处置与应对方式, 万变不离其宗, 一直都是那几种。

  正宁帝登基后,也曾出现过三四次较为严重的,都是出现在他刚登基后的那几年。

  后面因何殊要求各地都要重视环境卫生, 在大安全境推行公厕,日常注重清理各种秽物, 近三年都没再出现过。

  之前那几次因发现的及时, 早做隔离治疗,不仅没有出现大范围的传播,所造成的生命损失也极小。

  可是这次,诸山城爆发的疑似瘴疫的疫情, 至今还没确定病因, 不仅已出现大面积的传播,还有往周围区域扩散的风险。

  当地官员玩忽职守、反应迟钝, 没有及时注意到疫情的出现不说,发现形势已经变得很严重后,竟然选择将一些染疫的普通人隔离到一处,不管他们的生死。

  只重点集中现有的医药资源, 保障一部分染疫官员与士绅的性命,知道一旦事情闹大, 自己肯定要担负罪责, 还胆大包天的选择全力瞒报。

  何殊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在打什么主意, 不管普通百姓的死活,只保障那些有头脸之人,等到事了之后,合力将这件事敷衍过去。

  毕竟做好防止扩散的工作后,等到染病的都死得差不多了,这波疫情也就过去了,在这个信息传播效率低下的时代,不难做到这些。

  这也正是最让何殊感到惊怒的地方,这些人为保自己的官身,选择漠视百姓生命安危的做法,实在令人发指。

  可是再怎么恼怒与痛恨,当务之急还是要解决问题,所以何殊随后努力平复好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开始有条不紊以正宁帝的名义下令。

  在她前世生活的国家,一些旧式传染性极强,破坏力极大的传染病,已经销声匿迹,所以她并没有经历过,也不曾关注这类疾病。

  所以在这种疫病的防治上,只能依赖现有的医疗水平。

  不过在何殊的印象中,她前世的南方人之所以嗜辣,似乎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用来对抗当地湿热气候,防治某些疾病?

  而南方的湿热环境与多山的地理环境,则是导致相应地区容易出现瘴疫的主要原因?

  船队早年带回的有辣椒种子,虽然时人还吃不惯这种刺激感极强的调料,朝廷下发到各地的种子不算受欢迎,没有进行广泛种植。

  但是为了借用交叉种植辣椒可以防治一部分虫害的特性,近几年农务司的实验庄与东宫的庄子都种了不少。

  这几年下来,存下的辣椒应该不少。

  想到这里,何殊迅速招来冯立,让他带人迅速调集京中现有的辣椒,快速送往诸山一带,可以煮成辣椒水免费发放。

  除此之外,可用来治疗瘴疫的相关药材,也迅速开始就近调往诸山,负责督查诸山疫情之案的钦差,与擅长治疗相关病症的太医等人,也迅速起程前往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