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82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左宣涛再次熟练地拍了下自家傻儿子。

  “这孩子真是少见多怪,刚才见了我,差点没敢认爹,也就是换了身衣服而已,就把他给惊讶成这样。”

  坐到上首的瑞王笑着指指何昌逸。

  “不只你家儿子是这样,你们看,我家这个也正些傻着呢。”

  听到长辈们的齐笑声,何昌逸不赞成地抗议道。

  “父王,儿子可没傻,就是已有多年不曾见过父王这身打扮了,才会忍不住多看几眼。”

  瑞王也没有纠着这个话题不放的意思,示意他们坐一旁道。

  “你们两个怎么会突然来临海?”

  听说自称是他小儿子的门下省主书求见,瑞王才想起一件事,他在接到小儿子代为转达的口信后,直接通过奇珍阁的渠道与宫联系上了。

  后来就是忙着联系人,收拾行李,与友人道别,来了临海后,不仅要接受船上生存训练,还要进行水下训练。

  除此之外,还要接受幕浮岛当地居民的语言及风俗培训,以及了解幕浮岛上各家势力的划分及当前局势等信息。

  每天都过得极其充实与忙碌,压根就没记起自己还没给小儿子回信的事。

  若非正赶上他们刚结束一次为期三天三夜的海上行驶,回陆地休整,这两个傻小子毫无预兆地过来,估计还要面临见不到人的情况。

  “是太子殿下告诉儿子这个消息,我才知道父亲与舅舅们已经带着家里人来临海的消息。”

  说起这件事,何昌逸就感到有些哀怨,想想信刚发出去的那些天,他日夜盼回音,结果却是那封信如石沉大海,他只得放弃。

  没想到不是他的信没得到重视,也不是他父亲不同意,而是他父亲太忙,把他给忘记了。

  看着小儿子那委屈的眼神,瑞王有些心虚的清了下嗓子后,感慨道。

  “看来太子殿下与你皇叔一样,都是待人宽厚仁慈的贤德之士,你可千万要记住他们的恩重如山,不仅要为你皇叔尽忠尽职,将来也要好好效忠太子殿下。”

  您要是知道真正执政,安排你们出海去打江山的主使者,就是太子殿下,恐怕就不会这么简单地给出‘宽厚仁慈’的评价了。

  想想除了第一次不知情的那回,后面太子殿下每次亲自招待他,还亲切地将他称呼为‘昌逸堂兄’时,他感受到的都不是受宠若惊,而是总有种自己仿佛被人盯上,还不得挣脱的紧张感。

  那是因为他在知道那个真相后,才能感应到的那种让人难以形容的无形威慑与压力,即便对方在大多数时候,都表现得很温和。

  不过这些真相与经历,肯定不能对外透露,哪怕他父亲将要出海离开大安。

  “父王的教诲,儿子一定会牢记在心,永不敢忘。”

  瑞王欣慰地点头,对于这个小儿子,他是真心引以为傲。

  无论他们去了幕浮岛后的结局如何,他都不打算带小儿子过去,他希望小儿子能在大安好好发展。

  听到小儿子提到是太子告诉他,他们已来临海府的事,他就知道他们出海的事,对小儿子没有什么影响,才会有意成全,让何昌逸来此与他团聚一段时间。

  虽然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是能有机会在出海前见见小儿子,团聚一段时间,对瑞王而言,也是一个莫大的安慰。

  毕竟相较于其他儿子,这个自幼遭遇家庭变故,没有享到多少瑞王府的富贵,却跟着家人一起吃足苦头,后来因他闲了下来,可以亲自教导的儿子,是他费的心思最多,最寄予厚望的一个。

  原本还想等着看他在进入仕途后,可以为大安建功立业,为百姓多做实事,实现他当年的一些愿望。

  却没料到他竟等来了自己重新崛起的机会,即便如此,他仍然希望何昌逸能在大安好好发展。

  身为大安皇族子孙,对瑞王而言,大安是他的根,也是他去了海外也永远牵挂的祖地,有个儿子留在大安,对他而言,是个莫大的安慰与情感寄托。

  说完这些后,何昌逸又提起他离京前的那段时间,经常被拦住示好的事。

  “……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觉得很不对劲,后来才猜到一点,他们应该都是答应要随父王一起出海的人吧?”

  瑞王听说这件事,随即就已明白过来,知道那些人争相去找何昌逸的原因。

  表面是为了讨好他的小儿子,实际上何尝不是在试探上面的反应。

  而上面直接提醒何昌逸,他们已到定海水师大营,允他前来探亲,未尝不是因为看出那些人的盘算,特意表态,表现出对他的信任与重视,让那些人安心。

  想到这些,瑞王脸上泛起些冷意,看来他跌入尘埃的十多年中,有些人早已不将他放在眼里,只是迫于形势,才不得不答应他的召集。

  即便对此早有心理准备,若非有上意在前,他本身其实也不愿去联系那些人家,可是知道他们竟然去打扰他的小儿子,瑞王还是对那些人生出恼怒。

第九十二章

  不管心里怎么想, 作为一位成熟的上位者,当应召而来的杨承功等人陆续抵达临海府时,瑞王还是态度矜持而又不失热情地接待,并设宴款待他们。

  看上去丝毫没有心存芥蒂的样子, 还笑吟吟地感谢各家想与何昌逸结亲的美意, 仿佛对他们在京中时, 去打扰何昌逸的事情毫无所觉得样子。

  “……不过,对于小儿的亲事,实不相瞒, 早在他去岁入仕后,陛下就已表示过关心, 寡人虽为其父, 也不好擅作主张,还请诸公见谅!”

  听说早在何昌逸科举入仕过后,就已受到过正宁帝私下里的接见过,场下有些人不动声色地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

  同时还都在口头上纷纷表示, “不敢、不敢, 是我等见小公子乃是人中龙凤,爱才心切, 才起了想要高攀的心思,王爷勿要怪罪才好。”

  对他们而言,来到定海水营后,看到瑞王不仅没有落魄, 还直接做亲王打扮,满身的气势与威严含而不露, 定海水师大营上下都对其恭敬有加。

  与十余年前风头正盛时的情况看着没多大差别时, 他们就知道上面对瑞王一系, 是真心信重与关照。

  不仅已私下里恢复瑞王的爵位,连当年与他一起被发落的几家勋贵,也已恢复爵位,谁敢说这不是看瑞王的面子上。

  如今又听说皇上还曾在私下里召见何昌逸,以长辈的身份关照他的终身大事,这份信重着实远超他们的预料。

  甚至让人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因为当今还在潜邸时,曾受到过瑞王的关照,才会如此重情重义,给予瑞王一系如此厚报。

  “去海外岛国一事,寡人已在信中提及,大安人才济济,寡人要去异域,却很缺人才,方才不得不召集诸位,只要我等齐心,此行必能大事可期,还望诸公可以全力支持寡人,事成之后,寡人断不会亏待诸公!”

  见瑞王能够得到朝廷的这般信任与扶持,让在场众人也对此行充满信心。

  毕竟定海水师在年初时,运回京中的那十几车金银与珍宝,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定海水师的实力。

  何况自打接到瑞王在定海水师大营中发出的召集信后,他们也曾专门打听了解过定海水师的情况。

  知道在过去大半年的时间里,定海水师不仅自身一再扩编,还帮忙训练朝廷从各地驻军中抽调出的一批将士。

  最让他们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定海水师增加了那么多人,只拿兵部按定例拨发的钱粮,不曾要求增加朝廷增加军费开支。

  这也正是定海水师搞那么多的大动作,都没有在朝堂上引起什么动静,若非刻意打听,他们都不曾听说相关消息的原因。

  而定海水师大营的庞大规模,他们来时就已见到,停在港口处不停进出的大小船只,更是多到数不清。

  大营将士们虽然不如边境将士们身高体壮,看上去却都身手矫健,精气神十分饱满。

  所以杨承功等人此刻听到瑞王这充满信心,仿佛已是胜券在握的话,都情绪高昂的奉承,并表示感谢,来时的疑虑已经消去大半。

  随后又听瑞王提起接下来会对他们这些人做出的安排,计划之周详与严谨,让这些新到的人,也对接下来要做的大事更加充满信心。

  因为从那些规划中,不难看出朝廷那不为人知的决心。

  瑞王没有告诉这些人,幕浮岛上目前正处战火连天,几十家势力混战的乱局。

  因为他很清楚这些大多都是书香世族出身的人,都有多惜命,他们躲在背后争权夺势,逞心机耍手段的本事一个比一个强。

  但是他们并不具备直面战争的勇气与魄力,这也是朝廷看不上他们,他其实也不那么愿意带上他们的原因。

  只是朝廷看不上他们的结果,是迟早会整治发落他们。

  而他带上这些人,多少能派上些用场,有了他们,等到事成之后,他就能在短时间内成功组建自己的执政班底,还能借他们牵制那些本土势力。

  宴会结束后,杨承宗难掩兴奋地提议道。

  “四弟,看来上面对瑞王,是真心信重啊,如此看来,我们杨跟着瑞王出的前程,可比留在大安的前程好,我们还是赶紧写信给爹,让他按照计划,再多派些人过来吧。”

  杨承宗已在席上观察过,大多数人家都是倾巢而出,尤其是那些曾被发配到合城的那些人家。

  现在还没出海,那些人家就已跟着瑞王沾光,获得恢复爵位的优待,让杨承宗觉得很有紧迫感。

  杨承功却对此有些迟疑,总觉得还是更谨慎些为妙。

  “大哥,还是待我多打听一下,再做决定吧,我们杨家根基在大安,总要多留条退路。”

  杨承宗不赞成地回道,“等到你再多拖延一阵,我们杨家就什么都捞不着了,爹不是说了,既然决定要跟着王爷,我们就不能再三心二意,难道你想等到大事成后,我们杨家只能捞个官位吗?”

  在杨家,主事者是同辈中能力最出众的那个,可是执掌庶务的却是嫡长房一系。

  杨家若能跟着瑞王打下一片江山,在论功行赏时得到爵位,肯定是杨承宗一支受益最大。

  在大安时,他们可以表现出看不上那些因战功而封爵的勋贵人家的态度,与其针锋相对,推崇书香文人风骨。

  可是打心里讲,这世有几人能真正做到视功名利??如粪土?

  连大名鼎鼎的乐贤居士,也是不顾众人的非议,为出仕不惜一再改换门墙之人。

  杨承功当然知道他大哥的那点心思,皱着眉道。

  “大哥,王爷需要的是能真正帮他成就大业的能臣干将,将来论功行赏,论的也是功绩,肯定不会依据各家派出的人数多少来决定,老太爷年事已高,不可能跟着出海,你我亲自带人来此,就能代表杨家全心追随王爷的诚意。”

  杨承宗彻底冷下脸,有些尖锐地问道。

  “谁家当家的没来?他们不仅来了,除老弱妇孺留下外,还直接带上所有青壮,就算是我看了,都知道他们是铁了心要追随王爷,那林家更是老太爷亲自带人过来。”

  说起这些,杨承宗就满腹牢骚,回到祖籍后,他们才知道那封信中还有隐藏内容,才明白他爹的选择,对他们杨家而言,这确实是场大机缘。

  可是他爹一边说绝对不可三心二意,与老四在私下里商量过后,又不顾他的劝说,决定先派他们过来探情况。

  杨承宗知道他们是认为瑞王想要在海外成事,就注定离不开他们的辅助,才会不给他们留后路的直接召集他们。

  可是来到定海水师大营后,就能看出,瑞王手下人才汲汲,还多是与他们杨家存在竞争关系的人家,其中不乏实力底蕴尚在他们杨家之上者。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杨家再拿乔,只会落得两边都不落好的局面。

  杨承功一直看不上他大哥这急功近利的性格,但对方是嫡长,他也只能耐心向其解释。

  “大哥,这毕竟是关系到我们杨氏全族的大事,再怎么慎重都不为过,我们杨家与那有些人家不同,只要我们杨氏根基在,就算一时不顺,迟早也能东山再起。”

  杨承宗冷冷地看着对方,“你就是这么说服爹,成功让泽哥儿留下?”

  发现他大哥竟然摆出不惜要与他撕破脸的阵势,杨承功有些意外。

  “大哥,让泽儿留下,是爹反复思考过后的决定,他下科能考中的概率十分大,连小公子都选择留下,我们杨家也在大安留下一支,不为过吧?”

  杨承宗冷笑一声道。

  “可惜厚泽没有小公子那样的福气,有个当皇帝的叔叔关照着,你就不怕他也步了你的后尘?哦,你怕,所以在离京前,你特意让弟妹派人怂恿媛姐儿去见何……小公子?”

  媛姐儿是他的继室为他生下的小女儿,长相十分貌美,心机才华样样不缺。

  若非当今皇上早已取消选秀,宫里则因太子的命格特殊,十分忌讳别人提及太子的亲事,他的小女儿现在说不定已然成了贵人。

  四房说服他爹让杨氏下一代子孙中最出色的杨厚泽留下,又让媛姐儿去何昌逸下值回家的路上偶遇,打的是什么主意,杨承宗心里十分清楚。

  只因他也希望这件事能成,才没有阻止,可惜媛姐儿的一番谋划失算,没能引起何昌逸的丝毫关注,他也只能死了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