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晋的养娃日常 第171章

作者:满汀洲 标签: 宫廷侯爵 重生 甜文 穿越重生

第114章 错觉

  从乌拉那拉氏第一次孕中忧郁开始, 伊凤就各种劝慰,但是收效甚微。

  果断换戏,从开解变成找乐子。

  什么听戏, 赏花的,时下贵妇流行的消遣方式弄了个遍。小妯娌也还是笑容浅浅, 根本未及眼底的样子。无奈何间门,伊凤只好兵行险着,冒着致人上瘾的风险拿出了麻将牌。

  琢磨着带吟红跟她的心腹丫鬟一道儿,两主两仆浅玩辄止。

  结果不巧, 乌拉那拉福晋爱新觉罗氏赶上了。例行看望孕妇,和谐妯娌关系的三福晋跟五福晋也先后赶上了。

  小赌怡情升级到集体上瘾,也就是那么旬日之间门?

  或许还没有旬日。

  荣妃虽不喜欢伊凤, 但乐得见喊她老姐姐的德妃被反衬得一无是处, 对儿媳的疼爱还不如她们小妯娌之间门相互照顾。宜妃呢, 万千欣赏伊凤。恨不得五福晋住到直郡王府去,日夜跟她学学如何掌家、和谐婆媳、夫妻与亲子关系等。

  都特别赞成各自儿媳多往四阿哥府、直郡王府的走动。

  哪儿知道端方淑雅的皇家儿媳妇们没有闲坐品茶,而是把麻将牌摔得极响呢?

  让太子妃都好生羡慕她们妯娌情深, 不止一次张罗着要一处。可……她们又没吃熊心豹子胆, 哪敢把一国太子妃带进玩物丧志的大漩涡呢?

  所以, 与太子妃一处的时候,就谈诗词歌赋, 赏花观景看戏等风雅事。

  她们妯娌几个一处的时候,再偷偷摸摸搓麻。

  频繁往来间门,几人的关系一日千里。素日里爱诗词歌赋,能跟三阿哥琴瑟相和的三福晋董鄂氏放下了书本。再不像以往般满身书香,无边孤傲,让人不敢亲近了。

  常指点妯娌几个诗词之类, 虽不至于点石成金让所有人都变大才女吧。

  但应付寻常饮宴却是不会露怯了。

  让亟需这些的五福晋他他拉氏感激不尽,一口一个三嫂子叫得可亲。

  别看四福晋年纪小,但管家可是把好手。

  人家还极擅长查漏补缺,牌桌上指点些个,就够董鄂氏跟他他拉氏把各自府邸管得井井有条了。伊凤眼看着牌桌子都成授艺之所了,当然也少不得传授些个。

  于是乎,她拿出了在现代被称为亚洲四大邪术之一的化妆术。

  指点妯娌们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女为己悦者容嘛。

  哪个年轻姑娘能不喜欢漂漂亮亮的自己呢?

  而且现在阿哥爷出征不在京中,可早晚都是要回来的啊。见到将后宅打理得妥妥帖帖,能吟几句诗,也能变幻各种妆容风格的俏媳妇还愁不心动?

  嗯,不心动,情动也成呢。

  好好歹歹的,让她们膝下都有三两个嫡子傍身。坐稳了嫡福晋的位置,后半辈子也有儿子依靠。

  出身最低,处境最艰难的五福晋他他拉氏学得最认真。

  效果呢,自然也最引人注目。

  伊凤往宫中给太后、婆婆惠妃请安的时候都不知道被宜妃谢了多少回。

  “宜妃娘娘谬赞,这可与晚辈干系不大。主要是五弟妹聪慧,又愿意为提升自己做出改变。如今她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自己汗水的结晶。那句俗话怎么说来着?哦,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宜妃笑着点头:“是是是,那孩子确实下了苦功。但你跟董鄂氏、乌拉那拉氏也功不可没。本宫心里都记着呢,嘎珞莫谦虚。”

  于是被强塞礼物,还强加谦虚、友爱妯娌之名。

  伊凤根本无从解释,只能愣愣地瞧着自己的贤名更上层楼。连亲婆婆惠妃都给她塞赤金嵌宝的头面:“好儿媳,真给额娘长面子!自从你生了瑚图里宜敏比后,额娘啊,就一直在旁人羡慕的眼神里。”

  就算元后在世,都未必有她风光还不受皇上猜忌。

  可惜……

  惠妃垂眸暗叹,可惜自家儿子福薄,未能让嘎珞生个儿子。这偌大的直郡王,亦或者是直亲王府无人继承。但转念一想,儿子媳妇都这般出息,若真有个儿子。怕不但太子坐不住,连皇上都要忍不住出手打压吧?

  横竖只苦了儿媳妇。

  明明……

  却要背负善妒,宁可让直郡王绝嗣,也绝不让他另纳妾室以传承香火的名声。

  心疼之下,惠妃就不由想对儿媳妇好些,再好些。

  伊凤不知道婆婆这补偿心理,只觉得人跟人之间门的相处真的玄妙。

  上上辈子,她为讨好婆婆殚精极虑,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吃了多少苦。结果婆媳之间门也还是表面光,实际上……

  这辈子她都破罐子破摔了,却反而婆媳相得了。

  事实证明,努力讨好别人,不如好生经营自己。活了三辈子的才算有点明白样儿的伊凤暗叹,继而笑道:“此事……嗐,真不是额娘所想的那样。索性纸里包不住火,额娘且等着吧。”

  “等着您知悉所有的时候,莫骂儿媳无状便是。”

  惠妃:???

  惠妃好生困惑,但儿媳明显不大愿意帮忙解答。索性捷报传来,圣驾不日回銮,也没谁再有心情关心这点子琐碎。

  不管是宫中娘娘,还是皇子后院的女眷。

  一个个的都在裁新衣,制头面,力争在皇上或者自家阿哥爷面前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趁此良机,九阿哥跟敏敏大赚了一笔。绸缎庄、银楼与脂粉铺子,还有书斋、笔墨行,果然算下来,除了吃食生意外,最最赚钱的生意永远与女人跟学生有关。

  “可惜啊。”敏敏托腮:“咱们这还得还给额娘好多利息,否则的话,光一个圣驾凯旋就能赚到盆满钵满。”

  胤禟笑:“应该的,在商言商。”

  “咱们不肯让你额娘分红,又需要大笔现银应急,可不只能多付些利息么?能有如此,就已经很好了。等往南洋的船回来,看看具体情况再决定咱们是往沿海,还是重走当年丝绸之路。”

  横竖物以稀为贵,跟外邦做生意肯定比在当地售卖赚钱。

  对此,敏敏高度赞同并极其大胆:“为什么不两条腿走路,都要呢?”

  胤禟笑:“爷就知道,好侄女儿永远能跟九叔想到一块儿去。等咱们本钱足一些,手里可用的人手多一些。就两条腿走路,都要!”

  “嗯嗯,一言为定。”

  叔侄两个相视一笑,击掌为盟。

  康熙率军出发的时候,还在早春,冰雪尚未融尽。归来,已经腊月里,正是大雪过后的暖晴天。

  太子亲率百官出城相迎。

  见他还把孩子们也都一道带来,康熙当即板了脸:“胡闹,这冰天冻地的,万一孩子们染了风寒怎么办?”

  “皇玛法放心,不会的。”阿午,现在应该叫弘晔的小家伙认真脸劝慰:“来之前,孙儿们都穿了羽绒服、鹿皮靴,还带了围脖、手套,防护的好着呢。”

  “就这,阿玛额娘跟大伯娘还怕我们风寒,说皇玛法必然不会跟咱们这些小孩子一般计较。说咱们保重自身,就是对皇玛法最大的孝敬。”

  康熙把爱孙抱在怀里:“你阿玛额娘跟大伯娘说得对,再也没什么比你们几个小家伙平安健康更重要的了。”

  “可……”弘晔轻笑,像极了康熙的丹凤眼中满是真诚:“可阿午跟姐姐、妹妹还有弟弟们,想要见证皇玛法的带着旷世功勋英勇归来。想看您打败准噶尔汗国,光复新疆的飒飒英姿。”

  “然后见贤思齐,以皇玛法为目标。兄弟姐妹们团结一心,为咱们大清创造更多、更辉煌的战绩!”

  被点名的几个齐齐昂首挺胸,连太子妃怀里的二阿哥都轻轻勾了勾唇角。

  正值壮年,刚创下不世武功。

  满身风雪归来,爱子率众出城相迎。嫡长孙虽童言稚语,却豪气干云。一众孙儿孙女们都看英雄似的看着他,哎,那种后继有人的快乐。生让康熙激动不已,伸手摸了摸他的头:“好小子,皇玛法等着你长江后浪推前浪。”

  胤礽:!!!

  虽还眉眼含笑,但私下里着实为自家儿子捏了把冷汗。

  生怕他一个说不好,直接惹了龙颜大怒。

  却不料小家伙亲昵地抱了抱他皇玛法的脖子:“您这个前浪可太强了,一点都不好超越。得皇玛法仔细教导,加上孙儿自己全力以赴。再过几十年精心打熬。大姐姐说您旷世英主,想要超越大不易。但只有既往开来,咱们大清才能做到真正的千秋万代。”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王朝是很危险的,孙儿嗯,得努力不让大清危险……”

  康熙意外抬头,目光马上攫住自家乖孙女。

  只见小格格一身艳红的骑马装,如朝阳、似春晖。就那么笔直笔直地站在烈烈风中,对他绽放出自信而又勇敢的笑容:“恭迎皇玛法得胜还朝,感谢您此番尽灭准噶尔汗部,给整个大清、亿兆黎民带来安定。”

  “皇玛法辛苦了,皇玛法万岁万岁万万岁。”

  她这话音一落,胤礽也跟着撩起袍角跪下 :“感谢皇阿玛,皇阿玛辛苦了。”

  他这一跪,所有人等尽皆跪下,如山呼海啸般喊着:感谢皇上,皇上辛苦了。

  康熙赶紧叫起,接着就抱着阿午带着珠珠、敏敏、瑚图灵阿一道上了龙辇,爷孙几个说说笑笑地往宫中。

  也冒着严寒,带着孙子来接驾的荣妃:???

  就觉得皇上这心啊,偏的怕是连胳肢窝都不止了。倒是三福晋董鄂氏瞧的明白,自家儿子才周岁,连话都说不明白,也没面过圣。贸然叫过去,再嚎啕大哭,冲撞了圣驾反而不美。

  没见太子家的二阿哥也没被多问过一句?

  自家这个婆婆啊……

  似乎永远活在自己曾连生五子一女,一度宠冠后宫的过去里。

  不肯好好看看形势。

  太子国之储君,地位稳如磐石。大阿哥屡立奇功,还曾拼命救过当今,甚至……

  有这样两个珠玉在侧,自家爷就算文采过人,也被衬得平平无奇了啊。还争什么争?有那个时间门,不如打打麻将。

  自从人群中看到某人端坐于高头大马之上,伊凤眼里就再容不下其他了。就……

  死死地盯着他那比玄色铠甲也浅不了几分的皮子,想冲上去狠狠摇晃:你到底怎么作的,才能让自己黑到这般闪闪发亮啊?

  胤禔也从一开始就注意到自家福晋了。

  见她这么目不转睛,火热专注地盯着自己,还立马就奉送了个灿烂的笑容。结果……

  黑与白的极致碰撞,让伊凤甚至想到了现代著名的某人牙膏广告。

  想重金求一双没有看到的眼。

  圣驾回宫,照例,康熙是要先往宁寿宫给太后请安的。太后也一脸慈爱地看着他,很是夸奖了一番他的丰功伟绩。间门或各种嘘寒问暖,表达这大八、九个月以来,自己的万千悬念。

  再夸一波太子跟太子妃夫妇。

  “保成孝顺啊,唯恐皇帝你不在京城,下头的奴才们怠慢哀家。再怎么忙,也常来宁寿宫请安,关心哀家起居。严格监督弟弟妹妹们的学业,从未有丝毫懈怠。太子妃也是,明明养着三个孩子辛苦得很,却从未怠慢过哀家……”

  太子跟太子妃双双羞赧低头:“皇玛嬷过奖了,这都是孙儿/孙媳妇该做的。咱们年轻,肯定还有许多不当之处,亏得皇玛嬷慈爱包容。”

  “你们俩啊,哪儿哪儿都好,只是过于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