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夫妻在逃荒 第174章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标签: 穿越重生

  没个好身板,还做不了医学生哩!

  “隔着院墙都能瞧见楼上的玻璃窗,医学院修得可真气派啊!”

  “三年前嘛,可不敢想能有这般的好条件,如今玻璃也不算啥稀奇物咯。”

  的确是,朝廷的玻璃坊开了数十家,年产量不低。

  条件好些的,掏个几两银子出来,都能做上几扇玻璃窗。

  玻璃做的酒杯、水杯、果盘也陆续进入了百姓们的生活中。

  玉米、甘薯、马铃薯、南瓜等被朝廷强制推广,种植到了全大夏。

  头两年,官府监督种植出来的粮食,大多还是用来做种的,今年百姓们终于能敞开肚子吃了。

  大伙儿已经尝到了高产粮食的甜头,最近两年,垦荒出来的旱地比往年多了数倍。

  但凡不是懒得无可救药的,都知道,种几亩地的粗粮都能养活一家几口人。

  玉米跃升成为了大夏细粮之一,磨得细细的玉米面和灰面混合起来做馍馍。

  同样的管饱,成本能降低一半,还有玉米面自带的清甜。

  会过日子的妇人们,无师自通,还能琢磨出口感最佳的比例来。

  放点花生油和糖霜炒出来的爆米花,大人小孩都吃得喷喷香。

  马铃薯成为了大夏有史以来,最受百姓们欢迎的食物。

  菜饭两得,吃再多都不烧心,也不会放屁。储存得当的话,能吃上一年。

  亩产量最高的甘薯,人吃腻了,甘薯藤和甘薯还能剁碎了煮熟后喂给猪吃。

  吃甘薯长大的猪,巨肥。

  村儿里穷人家,想要哄孩子,没钱买糖果的。

  秋日里,动动手,选了最甜的红心甘薯出来,晒上几十百来斤甘薯干,够娃娃们嚼上几个月。

  这还不算最好的吃法,忠勤侯夫人的挂面坊去年就研究出了,甘薯粉条子。

  懒得自个儿做的,三十文一斤干粉条子,谁家买不起?

  哎哟喂,大肥肉酸菜炖甘薯粉条子,没有人不爱吃它。

  女子烹饪学院研发出来,由各地善堂免费学了配方去的酸辣粉,几个月就传到了大江南北。

  酸酸辣辣,加了酥脆花生米和咸菜末的酸辣粉,嗦上一口,爽翻天。

  甘薯粉大量上市的第一个月,京城就开出了一百多家酸辣粉摊子。

  吃来吃去,大伙儿都说口味最正宗的,当属忠勤镇。

  京城都有老饕为了这一口酸辣粉,跑出城去吃的。

  安南年年岁供的占城稻,从岭南种植到了湖广,产量比起大夏的稻种要增产三到四成。

  除了粮食,印加帝国带回来的各种蔬菜种子,在大夏的土地上,也长势喜人。

  长长的豆角,炒着吃,煮着吃,还能泡成酸豆角吃;

  酸甜可口的番茄,拌上一点糖霜,能甜到心口去;

  贵族都要抢购的草莓,冬日居然还能搭了暖房种出来,除了贵,无缺点。

  花生和葵花籽用来榨油的更多,家家户户如今是不缺油水的。

  棉布已经成为所有百姓裁衣的最佳选择,两百文扯来的棉布,就能做一身夏衣,吸汗又透气,质地也软和。

  麻布和葛布对小娃娃的皮肤很不友好,连贵人家的孩子都觉得棉布衣更舒适。

  经济价值最高的胡椒,岭南和崖州府均已经开始结果了,未来几年会进入丰产期。

  这三年,是大夏朝农业腾飞的三年,也是忠勤侯满大夏奔走的三年,除了过年,几乎都泡在了田间地里。

  晒得比黑人还黑,名副其实的黑娃了。

  侯府,离了他,啥事都没耽搁。

  赵雷霆不但顺利娶了媳妇儿,现在牟家小娘子已经怀上了孩子;

  秦柯从海外回来后,就转了武值,如今是御林军的一员。

  这几年在袁府和胡家不断的刷存在感,入了胡二牛的眼。

  胡家把与他同岁的小草许给了他,天顺十年腊月完婚了,刚生了一个胖小子。

  小花也有了好归属,天顺十一年,嫁给了姚夫子家的老大(已是秀才),明年仲春也要当娘了。

  姚大受三年前中了进士,名次还不低,如今在翰林院深造,马上就要散馆选官了。

  秦柯这样的孤儿女婿,胡家老老少少都很疼惜他,逢年过年都爱带着小草回娘家。

  小花的婆家,公公前途光明,婆婆事业风风火火,小叔子们都在学院读书。

  婆婆姚氏干脆就让新婚的小两口,住到了东城学院附近,小花的陪嫁的一进四合院里,小日子过得相当省心。

  两门亲事,用张氏的话来说就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出来的好亲事,胡家的闺女都是好命的!

  三年中,马岛挖回来的兰草陆续被出手,最贵的几株被拍出了上万两的天价。

  加上他们出手的宝石、香料等,临近医学院那片的一整条的街道,就是这几个家伙合伙修起来的,人均分得八十间商铺。

  至此,被黑娃勒令,再不许折腾银钱,要求他们专心读书。

  袁府四少年,现在还是秀才,小山最折腾,考了两回才过,今年的乡试他们正在准备中。

  为了他们这场乡试,翠花连方便面都折腾出来。

  考前卖到火爆,只需要用沸水泡软就能吃的面条,考生们的知音啊。

  朝廷里,有了些别样的苗头。

  自打太子和几位皇子陆续成亲后,大臣们请分封藩王的折子,每月夏洪棣都能收上十几封。

  他就是吃够了藩王内斗的苦的人,怎会让他的儿子们走他走过的老路?!

  用忠勤侯的话来说,饼子不大,才不够分,有一筐饼的人,谁会吝啬分两个出去?

  如何让家里有更多的饼,就成了夏洪棣的头等大事。

第二十四十九章 探花郎?

  秋闱十日后,翠花接到了高皇后的懿旨,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进宫了。

  “臣妇给娘娘请安,娘娘万福!”

  “免礼,免礼,赐座!”

  与以往和蔼不同,今日的皇后娘娘尤为庄重,翠花见到盛装的皇后娘娘,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来。

  一开始两人就女子烹饪学院的事务,聊了两刻钟。

  彼此都不是藏得住话的人,高皇后又喝了半盏茶才缓缓的问:“你们府上世子爷和二公子,是打算科举出仕吗?”

  “回娘娘的话,我和侯爷倒是没有强求,他们能考到哪一步算哪一步。”

  “也是,十八九岁的年纪,考个三两回会试也很年轻。都说先成家后立业。怎一直没听说你们府上,给两位公子议亲呢?”

  翠花摸摸鼻子:“娘娘,实不相瞒,府里老大的媳妇儿人选,两年前我们就有看中的了,只待他们乡试后便要议亲了。”

  “哦?说的是哪家呢?”

  “是臣妇从逃荒时便收养的侄女囡囡,也算和我家老大有青梅竹马之谊.”

  高皇后满脸错愕,没想到忠勤侯府如此没有门第之见,长子长媳居然选了这么一人。

  心里有些发堵,顿了顿,又问:“那二公子可有心仪之人呢?”

  “哎!他要有心仪之人就好了,年年过年和春宴臣妇都被夫人们说亲说到头晕。这个臭小子,仿佛还没开窍,一问他就打马虎眼,再问就说让臣妇自己选。”

  翠花满脸的无可奈何,忍不住就想吐槽自家的皮小子。

  “那,你同本宫说说,都想找个怎样的儿媳妇?也是有不少人托媒托到本宫这儿来的。”

  “其实臣妇真没啥具体要求,只要两口子脾气秉性投缘,有话说,过日子不是吵吵闹闹就成。”

  “投缘?难不成还要让他定亲前与对方见上一面,说说话?”高皇后诧异的问,养在深闺里的小姐,岂是外男得见的?

  “臣妇也知道为难,可是,臣妇也不晓得自己会不会看走眼呐,让他们自己挑的媳妇,好赖自己个负责。”

  “噗嗤!”高皇宫喝的茶水小范围的喷了一些出来,好家伙,这忠勤侯府一家子都是奇葩,非常人能理解。

  问了半晌,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得放了翠花离开。

  两口子晚上交流了半晌,也没猜出高皇后到底想给谁家保媒。

  黑娃最后索性道:“管他是谁家呢?做婆婆总比做人小媳妇儿强,处得来你就处,处不来给那臭小子分出去单过!”

  “我这不是怕牵涉到朝廷里头的弯弯绕么!”

  “媳妇儿,你想多了!咱家保皇党妥妥的,皇后不会乱拉纤保媒的,高府已经抢了一个小五,不会再嫁一个闺女进来的。”

  “真是的,怎么就没个自由恋爱呢,封建大家长不好当啊!”

  “我看你就是挑花眼了,其实哪有那么复杂,十来岁的小姑娘只要不是心眼太多的,家风清正的,娶回家再慢慢耳濡目染嘛!”

  “哼!他要真这么没要求就好了!打小就比老大挑剔!真随便给他定下一家,你看他要闹不闹!”

  十日后,已时一刻。

  “中了,中了!二少爷和小川少爷中举了!”

  小厮们在今科乡试张榜后,看见自家府上的少爷中了举,喜得鞋子都跑掉了一只。

  “恭喜夫人,贺喜夫人!”春嬷嬷带头,给翠花贺喜,全府喜气洋洋。

  翠花都惊得张大了嘴,四中二?这是啥概率?不会看错了吧!

  直到报喜的来了五波小厮,前院来过报喜的官差后,方从震惊中醒过神来。

  几个小家伙,满院子的闹腾:“二哥和小川哥中举咯,我们是举人老爷的弟弟咯!哈哈哈”

  “我们长大了也要考举人,这样我们就是哥哥们的举人弟弟咯。”

上一篇:我有废物老婆光环

下一篇:鸿蒙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