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千金回家种田了 第65章

作者:五朵蘑菇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穿越重生

“赵家有银子。”赵文曲笑得更灿烂了,“陈小姐,你做了赵家的义女,日子会好过很多。不仅是你,你爹娘,你兄嫂,你侄子侄女,也都会好过很多。”

来吧,跟他一起,把赵家败了吧!

陈宝音听到这里,不禁意外地看着他:“你不介意别人花你家的银子?”

“什么别人?你是我娘认的干女儿,便是我的干妹妹,那是一家人!”赵文曲不赞同地摆摆手。

陈宝音沉默。

片刻后,她忽而笑了,看着赵文曲道:“花多少都行?”

赵文曲一愣。

“花多少都行?”陈宝音便又问一遍。

赵文曲慢慢不笑了,眉头皱起来:“你想花多少?”她一个小姑娘,不会比他花的还多吧?

转念想到,她曾经是当成千金小姐来养的,花钱的门道儿未必比他少。心中一紧,忽然后悔刚才那么说了。

陈宝音才不管他后悔没有,张口就道:“我现在教书,我的学生们买不起书,用不起笔墨纸砚。如果你不介意我花赵家的银子养学生,那我愿意。”

介意!赵文曲当然介意!他是巴不得赵家败落,但他又不傻,他自己还得过日子呢!

但他才张开口,还没来得及说,就听她又道:“启蒙书籍《百家姓》《三字经》,我的学生们都还没有,各买三十套。赵家富庶,我听闻赵公子一日便能赌输几百两银子,想必不会介意再给我的学生们置备《论语》《弟子规》《增广贤文》,一人一套。”

啊呸!赵文曲的眼睛睁大了,立即就要啐她一口。想什么呢?她只是个义女!

一本《论语》,就要七八两银子。一人一套?

“我学问不精,只能给孩子们启蒙。待日后孩子们要正经读书了,请先生的钱,我能替他们出吗?还有四书五经,孩子们必是买不起的,我能买给他们吗?”陈宝音说道。

她眼睛里闪动着光,似是希冀,但赵文曲觉得那更像嘲讽。

“不可能!”他痛快地道,“陈小姐,你被我娘认作干女儿,你就只是个干女儿。别说是干女儿了,你就是我娘的亲女儿,我的亲妹子,我也不会这么给你花钱。”

指头缝里漏一点给她,也就是了。赵家的钱,他要自己败呢!

“原来如此。”陈宝音点点头,“那就不必说了,请回吧。”

赵文曲有些无语。合着,是为了拒绝他?

“陈小姐,我是诚心诚意的。”赵文曲说道,“我娘也是诚心诚意的。她身体不好,颠簸不起,为了让我代她来,不惜以头撞墙来逼迫我。”

说到这里,赵文曲心里颇有些不是滋味儿,但很快被他抛到一边。老太太可怜,关他什么事?

“你就可怜可怜她这份儿诚心,好好考虑一下,如何?”赵文曲劝道。

陈宝音犹豫起来,仿佛当真被触动了。嘴唇动了动,她道:“你让我考虑几日。”

有门儿!赵文曲眼睛一亮,趁热打铁:“陈小姐,你有何顾虑?不妨直说。我来为你分忧?”

不能让她考虑。他没这个工夫,一趟趟过来。能一下办妥的事,何必拖拖拉拉?

赵文曲一脸恳切,像个热心纯善的兄长,陈宝音看着他嘴皮子一张一合,暗道难怪赵老太太厚脸皮地夸她儿子,这张脸的确很能骗人。

“你当真肯让我花赵家的银子?”陈宝音看着他问。

赵文曲连忙道:“像你刚才说的那样,是不行的!”

一点儿可能都没有!

“如此。”陈宝音点点头,想了想道:“我在教孩子们《千字文》,但村里穷困,现在孩子们是两人一本书。”

赵文曲忙道:“还差十五本?我给他们买!”

《千字文》不贵,几百文钱的事儿。便是十五本,也没几两银子,还比不上一套《论语》。

却见陈宝音摇摇头,说道:“不敢花你这么多银钱。”好几两银子呢,老太太非得心疼死不可,陈宝音诚恳地道:“我记得赵公子曾读过书?想必字也写得不错?之前都是我为孩子们手抄的,不如赵公子也手抄十五本吧?”

说到这里,她稍稍松了口气:“如此便不会花费太多银钱了。”

“……”赵文曲。

逗他玩呢?他赵公子是差那仨瓜俩枣的人?

“不必那么麻烦!”他一挥手道,“我这就使人去买,今日必给你送到!”

主要是,他得抄到什么时候?他可没那个闲工夫。

陈宝音道:“还是抄写吧,我不想花费赵家太多银钱。”

“这点银钱,赵家还是花得起的!”赵文曲觉得自己刚刚把她吓到了,当然也或许这姑娘实诚,真不敢花赵家的钱。

回去的路上,走到一半,赵文曲觉得不对劲。实诚?不敢花钱?她不是侯府长大的吗?这点胆量没有?

“大爷,该回家了。”走到路口时,两个家仆拦住赵文曲的路。

赵文曲皱眉:“回家做什么?没听到那丫头叫我去买书?”

家仆道:“陈小姐让大爷抄写。”

“我不抄!”赵文曲道。费那个劲干什么?买的抄的不一样读吗?他都不介意这几两银子,她会在意吗?

家仆见劝不住他,索性不劝了。

“喂!停下!给老子停下!”赵文曲骑在驴背上,怒喝。

家仆牵着驴,闷头往赵家村的方向走。任凭赵文曲如何怒骂,就是不停下来。

赵文曲骂得口干,也没办法。谁让他前几日崴了脚,还不太利索呢?阴沉着脸,坐在驴背上,打算回到家就让老太太去买书——他可是哄得陈家丫头松了嘴,剩下的她自己看着办!

回到赵家,老太太从家仆口中得知事情的经过,险些没绷住笑出声。

她脸皮哆嗦了下,强行板着脸道:“买?不花钱啊?你去抄!”

买十几本《千字文》,要花上六七两银子。抄写的话,连一两银子都花不到!还能让赵文曲好几日都出不了门!

那陈宝丫儿,还算有数。看着赵文曲被家仆弄走,赵老太太想道。这一招,既押着赵文曲在家做正事,又把之前许诺的两箱书籍字画的一部分取走,还没让她肉痛。

这个精明的女娃,咋就不能给她儿子当媳妇呢?赵老太太想着,再次心痛了一下。

另一边,随着赵文曲再次被拘束在家,陈家村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陈宝音每日教书,顾亭远每日读书、遛弯,顾舒容则常常抱着箩筐到未来亲家的家里串门儿。

未来亲家母是个好心眼儿的老太太,顾舒容很愿意在她身边磨时间,偶尔也会帮把手,比如钱碧荷调配酱肉的料,她会出点主意。

但生活不总是顺利的。顾舒容这样一个相貌出色的,性子温柔贤淑的,一手好绣功的姑娘,还有一个秀才公弟弟,即便年纪大了些,那也是说亲的好对象!

村里许多人家动了心,有的是说给自家娃,有的是给娘家那边操心。她们不好直接问顾舒容,便让杜金花帮忙说和。

“婶子,上次托你问的事儿,咋样了?”这日,一个媳妇来家里问道。

杜金花头也不抬地道:“没问。”

“啊?婶子,你咋没问啊?”那媳妇跺脚道。

杜金花道:“不知道咋问。你若想知道,你自己问。”

那媳妇让杜金花问,是觉着杜金花也着急让顾舒容嫁出去。宝丫儿要跟秀才公成亲,那顾舒容这个大姑子,不是碍眼吗?

大姑子小姑子的,不管瞧着再好,等家里姑娘嫁进去,那都是堵心的主儿,难处着呢!

哪知杜金花根本没问,媳妇有些生气,跺跺脚走了,决定自己问去。

杜金花抬眼看看她,撇撇嘴,又低下头,继续给陈二郎做手筒。他成日赶车,手冷得很。给他做个手筒,也省得他总是喊娘心里没有他。

第67章 送肉

那媳妇说的事, 杜金花没应。别的人托她去问,杜金花也没说。

说啥啊?宝丫儿跟顾亭远还没定下来呢,她着急忙慌地赶人,啥意思?宝丫儿嫁定了啊?

再说, 杜金花知道, 一时半会儿的顾舒容不会嫁人。当初媒人来家提亲时,就说过了, 顾舒容要等到弟弟成了家再考虑嫁人。

杜金花能理解她的心。从小拉扯起来的弟弟, 那就跟母子是一样的情分,不等弟弟成家, 她不放心丢开手。

等宝丫儿跟顾亭远定了亲,再张罗顾舒容的事, 也不迟。杜金花还是关心宝丫儿未来大姑子的。

好些人盯上顾舒容这个温婉贤惠的女子, 年纪大些也不挑剔,真要是哪哪都好的女人,哪轮得着自家啊?杜金花不肯帮忙问, 就只能去问顾舒容本人了。

“唉。”顾舒容坐在河边上叹气。

秀丽的脸上, 满是愁色。咋能不愁呢?从镇上搬出来,就是想躲开媒婆和邻里的碎嘴。哪知道来到乡下,全是陌生人的地方, 还是躲不开!

怪谁呢?怪她自己耐不住寂寞,非要到人多的地方听闲话。若她成日闷在家里, 谁也不见, 谁会知道她?又有人会给她说亲?

河面上已经结了冰, 远处有孩童在冰面上行走, 还牵着一只小黄狗, 那小黄狗四条腿站不住, 趴着打滑溜,说不出的笑人。

但顾舒容笑不出来。

缩在草丛里,抱着双膝,眼眶又干又冷。她也是个人啊,活生生的人啊,叫她憋在屋里不出去,日日对着针线筐子,对着锅灶柴米,她过不下去。

“顾家姐姐?”一个清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疑惑,“怎么坐在这里?”

顾舒容扭头,就见弟弟喜欢的女子从上面走来。忙站起来,说道:“没什么,我就坐坐。”

但她眼圈是红的,陈宝音看见了,有些疑惑,是遇到什么难处了吗?这样想着,便走过去,提着裙摆坐下:“坐这里?看景色吗?我也觉得这里风景甚好。”

她回家上茅房,出来的时候,往河面上看了一眼。

这会儿天冷得很,河面上结了冰,好多孩子不听大人劝,来河面上耍着玩。孩子们有多皮,大人们想也想不到,就有孩子在冰面上凿洞,想捞鱼。那冰面能凿吗?凿裂了,人就掉下去了!

就这么扫了两眼,就瞧见草丛里抱膝坐着个人影儿。她心下好奇,便走过来看看。

“是。”顾舒容见她坐下来,想了想,重新坐回去。抱住膝盖,看着河面上打滑溜的小黄狗,“这里风景甚好。”

镇子上有镇子上的便利,乡下有乡下的风光。日日瞧着望不见头也望不见尾的大河,看着大片的山野,人的心情都是开阔的。

“顾姐姐在此住得可便利?”陈宝音关心一句。

顾舒容答道:“便利。担心我和阿远没有菜吃,好些婶婶嫂子给我们送菜。”

他们搬过来的第二日,便有热心的婶婶、嫂子抱着自家囤的菜,送到家里来:“你们从镇上来,就拉了两车东西,抛开桌子椅子锅碗瓢盆被褥,还能有啥?”

“咱自家种的菜,别嫌弃。”

顾舒容心里很感激,忙说:“家里有吃的。”

她打算过几日菜吃得差不多了,去镇上买呢。这么一来,又能吃上好一阵子。

“村里人是很不错。”陈宝音点点头,赞叹道:“很质朴坦率,没有心眼子。”

都有啥说啥,有仇了就骂,有恨了就打,没仇没怨就聚一起闲话。坦荡荡的,没那么多弯弯曲曲的心肠。

她这么说,顾舒容便想到她曾经在侯府生活。有些好奇,她就问:“你在京城时,周围的人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