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 第127章

作者:虎昭昭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别怀疑,这是姜王在黑板上画的,底下的学生一比一复刻出来的。”

  “那这应该就是姜王随手画的吧。也是,那么贵重的海上地图,姜王怎么会乱传呢?就是不知姜王说的海外国家强盛是否为真。”

  “我觉得她说的八成是真的。你想想农庄里现在精心种植的粮种,是不是从海外带回来的?粮食种子这个最重要的东西,我们都比别人弱了一筹,怕是人口和武器上,他们应该也占尽了优势。”

  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这些好东西物尽其用的,就像棉花很早就传入了中原,但最开始是做观赏性的植物,过了几百年后才被推广。

  姜蓁一开始就把这些东西放在了它们正确的位置上,给天下人造成了一种‘本该如此’的错觉。

  棉花就该做成布,做成棉衣,用来保暖;红薯和土豆就该食用地下的块茎……他们以为姜国如此,那海外之国,自然也是如此。

  在这样的脑补中,海外诸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比姜国还要强大的对手。

  郑王、宋王等人,还沉浸在自家依旧是强国的幻想中,第一次听说外部还有如此强大的敌人,当晚就愁的睡不着觉。

  姜国就已经如此难对付,没想到海外居然还有。

  郑王虽然愁,但也想弯道超车,从海外破局,“姜王既然能派人从海外带来新粮种,我们又何必只守着姜国的农庄,等姜国的粮种?不如也派一支船队,出海寻找机会。一来可以带回来新的粮种,二来可以探一探海外诸国的实力。”

  “可咱们国内的水兵,都只在江河湖泊中训练,就算打渔的百姓,也不敢离海岸太远,何曾去过那苍茫大海。”朝中重臣迟疑。

  郑王不满的反问道:“总需要有人去探路的。难道就任由姜王独霸海路吗?”

  “确实不能任由姜王占尽先机。”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征集船只,多派几支船队出海,总有一个能回来的。”郑王虽然想去海外探索,但也不盲目自信,自觉的拿大批的人去填这个坑。

  右相提醒道:“臣看姜国的学报上,医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冬季的老人,航海之人……都应该常吃罐头,补充身体稀缺的东西,这样不会生病,我们出海的船队,是否也该安排上。”

  “不用。长宁郡的罐头如此贵重。岂是船上的奴隶和普通兵卒可以享用的。”郑王拒绝得果断。

  郑国没有航海相关的知识储备,准备再久也是一样,所以郑王的命令一下,征集的船只就直接出海了。

  郑王虽然承诺他们,只要能回来,等着他们的就是高官厚禄,但船上的奴隶和兵卒都知道,回来的机会渺茫。

  郑王的这波操作传到姜国,一群人都忍不住吐槽,“郑王他还真是什么都学呀。”

  “姜王能派人在海上行走,肯定有特殊的方法。郑国只靠司南的话,我觉得不太行,大概率会在海上迷路。”

  郑王的口碑本来就不好,如今他满目派船队下海,更是惹得众人批判。

  但阴阳家的大佬范学,却出来说了一句公道话,“在海上辨认方向也不难的。除了司南,我们也可以根据日月星辰作为参照物,来判断方向。”

  “这怎么说?”

  范学也不藏私,就在论台这边说起了他新研究出来的观星术。

  论台本就是各家大佬展现实力,给自家私学打广告的地方,范学肆意的在台上倾吐着自家的学问,听得底下的人晕头转脑。

  不止是范学的那一套观星术,阴阳家大部分的学问,都必须要精通数学才能听懂,那复杂程度,不是只学了基础数学课本的人能听懂的,这已经是更高端的数学领域了。

  听完范学的诉说,一群人仿佛听了个寂寞,忍不住质疑道:“你说的这套方法,到底行不行呀?我怎么觉得不太实用呢?”

  “行呀!怎么不行!我把这套方法告诉我的师兄弟之后,我的两个师弟,都已经乘船出发了!”范学骄傲的说道。

  “他们这就出海了?为何?难道就不怕海上的风浪吗?而且就两个人……”

  范学解释道:“我师弟他们准备一路西行,不改变方向,看是否最终能回到中原。用事实证明,咱们这片土地就是一个球形。”

  这不单单是为了好奇而探索,而是为了自己坚持的学术理论,身体力行的去证明。

  在座的很多人都是有自己坚持的,闻言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只是关心道:“他们用的是什么船,船上备了什么食物。准备得够不够充分?”

  “小船全是我们从王上的造船作坊里买的,除此之外,我们还从作坊里买了一套净化水质装备。粮食没有准备太多,但准备了渔具,到时候可以在海里钓鱼……”

  听出范学透露出来的信息,其他人都好奇的问道:“王上知道你们的事情,还把船卖给了你们。”

  “不仅如此,王上还和我那两位师弟私下聊了聊,我看他们出宫的表情甚是兴奋,王上对他们的帮助,应该不止是船而已。”范学提起这件事情,语气里满满的都是感激。

  除了船,那就是海图了,一时间,众人心里都有些羡慕。

  红叶那一批出海的人里,除了蓝河卫掌握了航海的关键,其他人基本啥都不知道,红叶往哪儿指,他们就往哪儿走,海图什么的,在他们心里面根本就没有概念。

  这种只有姜蓁亲信才知道的东西,她却直接的给了两个不认识的外人,这就让大家敬佩的同时,不得不起了一些其他心思。

  “若是我等想要出海,去寻求王上的帮助,不知王上会如何?”

  范学挑了挑眉,好笑的说道:“你可以试试?”

  姜蓁之所以会帮他的两个师弟,是尊重他们的研究和探索精神。其他人能不能获得姜蓁的赞赏就不一定了。

  果不其然,有位姜姓君侯因为这件事情求到姜蓁头上,却被姜蓁无情拒绝。

  “连跟造船作坊买船都不行吗?”

  “不行。造船作坊里的船,本就是不卖的。”姜蓁断然否定。

  “那你为什么愿意帮阴阳家的那两个人?”

  姜蓁:“我乐意。”

  话说到这里,就说不下去了。

  但得不到姜蓁的帮助,众人也不气馁,想出海的人依旧准备出海。

  【好奇心害死猫。阿蓁一说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一个个都憋不住了。】

  【这不挺好的吗?以后全世界都是咱们的人。这就叫提前布局!】

  出海的热潮,是从大学学堂里兴起的,但在全城都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学里的学生反而安静了起来。

  秋月给名学生一人发了一张表,说道:“这上面的官员或者是衙门,是你们后面这一个月要待的地方,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你们需要融会贯通,在这里学以致用。”

  “右相、左相、御史丞……这些官员都将会是我们的老师?”一众学生都瞪大了双眼。

  这一波属实是他们高攀了呀。

  秋月说说道:“算不上是老师,只是说跟他们学习一段时间。想去哪个衙门,或想跟着哪位大人学习,你们可以在表上写出来,最后我会把这些表汇总,交给王上。到时候王上和各位大人,会根据你们的选择安排。”

  这种培养调教手下的事情,姜蓁和大家已经通过气,甚至连哪个学生会跟着哪位官员,姜蓁都已经安排好了,现在只不过是走个形式而已。

  毕竟那些学生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有秋月提供的情报,姜蓁都知道。

  只是如今有三百多个学生,而姜蓁只会用一百多人,平白无故的淘汰人,对彼此都不太好,所以姜蓁给只能给那些落选的学生们安排一个‘运气不好,没被选上’的答案。

  从自己在大学的待遇,这群学生就能看出姜蓁的重视,但能得到姜国重臣的亲自培养,一个个也都兴奋不已,赶紧在表上填写自己最想跟的那位大人。

  【看这张表,颇有一种看他们填志愿的即视感。】

  【虽然以后他们大概率会去各郡县做官,但大局观还是要在朝廷培养才行,好苗子就得好好栽培。】

  【咱们之前准备的那份名单,都不用怎么改,微调一下就行。】

  【那个殿试第一名郑青云选择了卫蝉哎,眼光不错。】

  【这群人全都想往郭凡、左相身边凑,但其实只有卫蝉这个郎中令才是最接近阿蓁,知道信息最多的人。】

  郑青云因为自己正确的选择,进入官场实习的第一天,就直接搬着行李进宫了,第二天早朝,甚至能站在殿外旁听。

  而其他学生,这时候只能在各处衙门打杂。

  “多听,多看,管住嘴。”卫婵把郑青云安排好,就进殿,准备早朝。

  “青云明白。”

  今日早朝比较热闹,都邑中尉在早朝一开始就向铁官发难,“军器的制造是重中之重,属于我们的那批精铁,为何迟迟没有拨下来。”

  “军器重要,农时也不能拖延,秋收时候收割的农具也很重要……”

  “若是产量不够,坊市内为何还有商人买铁?”

  “这我可没有徇私,那商贾拿牛马换的,你再等一等吧……”

  “再等又要等到何时,只要一问,全都是借口……”都邑中尉一脸不服,忍不住踹了对方一脚。

  那铁官也不是吃素的,当场就回了一脚。

  都邑中尉再回他一拳,两人直接在殿上打了起来。

  军器的事,和武将息息相关,所以黑壮就站在一盘看热闹,没有多管。

  但接受到姜蓁的一个眼神之后,黑壮就插入打架的两人中间,单手搂住都邑中尉的腰,抱着离开。

  至于铁官,自然也会有人拖着。

  郑青云刚加入姜国朝廷这么个大家庭,就在殿外看官员打了一架,若有所思的喃喃道:“原来当初殿试的时候,王上让我们打架定输赢,是有原因的。”

第138章

  棉花

  早朝上争斗的事情不算少, 而且大部分官员早朝上撕扯完,私下还要来找姜蓁评理。

  姜国的炼铁之法出自直播间,技术领先了一个时代, 所以炼铁作坊一直都被严格防护, 铁官也只对姜蓁一个人负责。

  “王上, 卫国如今正在给国内战马装备马蹄铁,需求量巨大,不知可否放宽对卫国售卖的铁器数量?”铁官向姜蓁提出意见。

  盐铁的买卖都被朝廷管着,价格和产量自然也是由朝廷控制, 怎么卖, 卖给谁, 都是由姜蓁说了算。

  听到铁官说的话, 郑青云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觉得之前早朝那一架打得不冤, 给自己人造军器的铁没有, 卖给他国的铁就有?

  但继续听下去之后,郑青云心中的疑惑就解开了。

  姜国的铁分为普通的铁和精铁, 精铁一般留给自己人用, 但无论是精铁, 还是普通铁器, 一直都不够用。

  卫国的战马需要安装马蹄铁,姜国难道就不装吗?随着水泥路的普及,运货的驽马甚至都需要装上, 需求量比卫国更大。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器械需要铁制的部件, 陈冬那边的工程也需要滑轮铁轨辅助……

  铁官在军器上面, 真不是故意拖延, 而是按照姜蓁给的优先级,进行了排序。

  这个时代的产能本就跟不上消耗,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百姓饿肚子了。

  铁官在殿内给姜蓁汇报铁器作坊的情况,殿外值守的一个仆役,就悄悄凑到了姜蓁耳边,提醒道:“中尉大人也来了,正在外间等候。”

  “让他在外面等一等。”姜蓁说完,就继续和铁官商量起了铁器作坊的事情。

  “卫国军队装备上马蹄铁,能收拾北方劫掠的胡人,分给卫国的铁,可以再多一成。另外,你再帮我准备一千熟悉炼铁的奴隶,我有他用。”

  “一千人?若是现在就抽调的话,可能会影响作坊的产量。”

  “不着急,至少还要两三个月才能派上用场。”姜蓁回道。

  海外不止有粮种,还有诸多无主的矿产,既然姜国都有船能出海了,为何不把这些东西利用起来呢?

  等红叶带着人下次出海,目标就是那些金银铜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