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 第145章

作者:虎昭昭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第159章

  想要富先修路

  四国贵族一边逮着姜蓁骂, 一边把布匹卖给姜国商贾,他们倒是想把布卖给别人,但其他商贾此时也没有勇气玩布了, 只敢老实的去卖其他东西。

  住在各国都邑周围的贵族稍好一点, 消息灵通, 来往的商贾也多,很快就能把库房里的布匹处理好。

  但住得稍微偏远一点贵族,就直接傻眼。

  “平时觉得咱们这里来往的商贾挺多,怎么关键时刻, 就不见人呢。而且来的也都是那些没有能力的小商贾, 那些穿梭各国的大商贾呢?”

  “主上您别担心, 可能这些大商贾都还在路上。”

  最开始布匹价格暴跌的时候, 这些小贵族也着急, 但他们比不上住在都邑的贵族手脚快, 还来不及处理, 布价就已经跌到底了,自然就只能让布匹囤在仓库。

  后面听说布匹的价格会涨回来, 他们的心里又稍微安稳了一点。

  但现在姜蓁的那些套路, 被各家大佬揭穿, 诸国贵族哪还敢安心继续等。

  “之前最该卖的时候, 我们慢了一步,没卖出去。现在又慢一步!”这位小贵族有些气急,恼怒的说道:“明明都知道这是姜王的阴谋, 我不可能还在坑里躺着吧!”

  仆从无奈的回答道:“咱们县的坊市里,都是卖布的, 家里布卖不出去, 咱们能有什么办法?”

  经过姜蓁多年的经营, 姜国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经和四国百姓拉开了差距,此时大批的姜国百姓趁着布价低,正在给自己做新衣服,做棉衣棉被,但四国的百姓仍旧掏不出钱来买布,哪怕布价已经跌到了曾经的三成。

  没有大商贾来收货,这位小贵族也只能无奈表示,“咱们安排自己人,把布匹送到郡城或是都邑去。这些布匹在家里,我怕再被姜王坑。”

  “如今布匹的价格还在跌,就算我们送到都邑,可能也卖不上价。”仆从的表情为难。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太多商贾愿意收购布匹的原因,大家都怕布匹砸在自己手里了。

  之前细麻布从一千钱降到三百钱的事,属实给大家上了一课,而且现在布匹的价格还在跌,谁都不知道谷底到底在哪儿。

  姜国的布匹产量,从没有对外公开过。

  在布价暴跌之前,大家以正常的水平来揣测姜国,如今被折腾怕了,各种离谱的谣言都来了,传言姜国的布匹产量比往年增加了十倍,二十倍,三十倍……听得诸国家中囤布的贵族心里发慌。

  等郡县内的小贵族,安排家里的仆从护卫,把布匹送到都邑进行买卖的时候,布匹的价格已经从三百钱,跌到了二百六十钱。

  而且二百六十钱的价格,还不好卖,最后这位小贵族家中的布匹是以二百五十钱价格卖出去的。

  在这位小贵族心疼自家亏损的时候,正好就看到了姜国最新一期的官报。

  官报上头版头条的文章就是《想要富,先修路》。

  “这篇文章真的很有道理! 我家中存着的布匹卖不出去,就是因为商贾往来不便,不愿意往我们这边走,卖个布都还要我亲自出马。一旦错失商机,损失的就是大笔的钱财……”

  官报上的这篇文章,引起了诸国小贵族的共鸣。

  他们这次被布匹的价格狠狠的坑过,对此的体会绝对够深刻。

  《想要富,先修路》这篇文章,写的正是姜国修路之后,这两年的改变。

  从最先通路的蓝河县、大峰郡和长宁郡说起,讲述了一个平坦的道路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的重大影响。

  为了证实这些结论,秋月甚至还在这篇文章的后面,补充了很多郡县这两年的税收对比图。

  有些发展得好的郡县,税收甚至翻了三倍,除了他们县内自己的产业做得好之外,交通也异常重要。

  别的不说,就通往长宁郡的那一条水泥路,就不知道给长宁郡增加了多少罐头的收益。

  姜蓁从这强烈对比中,感受到了道路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所以她决定发出这篇文章,督促各郡县的官员,好好发展自己县内的道路。

  国道是朝廷的任务,陈冬也从来没有松懈过,修完大坝就开始奔波。

  但仅仅有国道还是不够的,各县的路也需要好好修一修,以免对往来的人造成不便。

  为了各郡县能够好好修整自家的道路,姜蓁大方的表示,各县官员或者有意向的商贾,都可以派人到都邑的水泥作坊学习。

  不需要交学费,只需要免费干活就行。

  水泥作坊的大门直接敞开,只要想学秘方的就来!

  学了这个秘方,回家开一个作坊,哪怕成不了大富翁,挣点辛苦钱也是可以的。

  【文章发出去了,就等着大家来了(揣手手)。】

  【为了扫盲和降低学习难度,各国都在采用简化字,咱们也算是做到了书同文。等大家都修了水泥路,车同轨这个目标也算达成了吧?】

  【那是当然,就一条邦硬的水泥路,那还有什么车轨?】

  各国的车架车轨的规格不一样,泥土夯实的地面不够坚硬,大量车子走过之后就会留下痕迹,日子久了就会形成两道车轨,后来的车辆跟着车轨走也还算轻松。

  当然,这得同样规格的车子才行。不同规格的车子,走起来就比较艰难了。

  但有了水泥路,就不用管什么车轨不车轨的,行车速度直接飙升。

  以前诸国的小贵族,对水泥路带来好处还没什么感觉,但被姜蓁坑过,然后又看到了官报上的这篇文章,他们一下子就悟了。

  同样是吃亏,他们这些偏远郡县的贵族,吃的亏就更大一点,这就是交通带给他们的影响。

  如今姜国都邑的水泥作坊,正敞开大门,欢迎大家去学习,看到官报的诸国人士都心动了起来。

  但刚刚才被姜蓁坑过,看到姜蓁发出的倡导,他们就有一点点 Ptsd。

  “姜王让我们去的?那我们到底派不派人去呢?”

  “你也担心是吧?我也担心,总觉得此事有猫腻。”

  “再等等看,万一又是姜王的套路呢?姜王的套路层出不穷,反正我是怕了。”

  众人内心就一个想法:这里面会不会有坑?姜蓁是不是又准备坑我们了?

  【我真的好期待他们的到来啊!】

  【咱们姜国在大搞基建,另外四国划水像个什么话!要卷一起卷!】

  【共同建设美好国家,等他们建设好了,咱们再去捡漏嘿嘿~】

  《想要富,先修路》那篇文章发出去以后,陆续就有姜国的百姓到作坊里来干活学习,但却很难见到远道而来的四国人士。

  【怎么回事,我腿都蹲麻了,怎么就没人来呢?】

  【大家如今的眼界都这么高了?连水泥配方都看不上了?这可是直播间出品,超越了这个时代几千年的技术成果哎!!】

  【我不信他们不心动,人性都是贪婪的,四国的人肯定在路上耽搁了。】

  姜蓁也觉得大家会禁受不住诱惑,尤其是才被交通不便坑过的君侯,总该长点记性,好好修一下自己封地内的道路。

  再不济,也要上个折子,催四国的君王办事。

  但以姜蓁接收到的情报来看,各国朝廷都很安静,没有哪位君侯和大臣催着修路?

  “他们的心是被水泥封住了吗?”姜蓁忍不住发出疑惑。

  卫蝉嘴角抽了抽,回道:“可能他们想先看看姜国的效果再说吧。秋月之前提过,论台那边正在揣测王上的意图,没揣测出来之前,估计他们都不敢轻举妄动。”

  过了两秒,卫蝉补充道:“这篇文章出现的时机过于巧合。由不得大家不多想!”

  他们被姜蓁踹到坑里,伤口还痛着呢,姜蓁就在岸上给大家剖析他们掉坑的原因,告诉大家,想从坑底爬起来,就得修路,这样下次就不会掉坑了,而且就算掉了,摔得也没那么惨。

  虽然姜蓁说的是对的,大家也意识到了交通便利的重要性,但在这个时候,他们哪里还敢听姜蓁的话。

  【这就有点尴尬了,阿蓁的信用在他们那里好像已经消耗光了。】

  【果然羊毛不能薅太勤,这下把羊都给薅跑了。】

  反省自己是不可能的,姜蓁只想指责他人,嫌弃的说道:“他们不愿意动,是因为他们这次吃的教训还不够狠,再被我坑两次,他们就知道修路的好处了。”

  【别啊,把他们玩怂了,咱们以后还玩什么啊。等再过一段时间,他们看姜国各县都在修路,肯定也会动起来的。】

  【阿蓁真是铁石心肠~~不像人家~都心疼死那些小贵族了~~】

第160章

  郑国有人造反

  大家都知道姜蓁是个坑货, 但她不会坑自己人。

  哪怕是姜国的贵族,只要是听姜蓁话的,也不会吃亏。

  等姜国这边的郡县, 陆陆续续的开始修路的时候, 四国的贵族才慢悠悠的探出头来。

  “这次好像没什么坑?”

  “姜国好像一直都在修路, 是我们杯弓蛇影了?”

  “那咱们也跟着修路?”

  这两年姜国一直在修路,哪怕没有姜蓁的督促,有远见的郡县官员,也在修修补补, 尤其是在国道附近的, 吃到了交通便利带来的好处, 对修路的事情非常积极。

  姜国的路况好了之后, 姜大头都不愿意在宫里呆, 哪一段路修好, 他就去那个郡县放风, 在外头过得潇洒自在。

  四国的贵族小心翼翼的观察过后,确认修路这件事情没有什么猫腻, 才开始张罗起了修路的事情。

  “作坊是咱们是自己的, 人手也是咱们自己的, 姜王确实不能插手。”

  “确实, 路又不能买卖,修好之后,受益的只能是当地人, 还有往来的商贾。姜王不可能跟操控布价一样,操控我们县内的道路。”

  想通之后, 诸位贵族的行为就大胆了起来。

  对国内贵族这些行为, 几位君王也是支持的。

  “国力有限, 哪怕是修一条国道,也要耗费不少民夫和粮食,有人愿意帮忙自然是好的。有大家的辅助,咱们的国道也能修得快一点,打仗的时候,兵马和粮草的运输也能更加及时。”郑王说起这个,也有些欣慰。

  修路的好处,郑王不是看不到,就算他看不到,姜蓁也明明白白的写在了官报上,只是郑国财力不够,没法在修路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如今看国内的君侯被姜蓁坑过之后,变得就对修路的事情积极起来了,郑王也没客气,直接和国内的君侯商量出资的事情。

  谁给的帮助多,朝廷就先修哪段路!

  平时郑国的贵族都在和郑王唱反调,但这次却倾力支持,让他们出钱有点难度,但让他们出人,一个个都非常爽快。

  【他们国内能够君臣和谐,全靠阿蓁,没阿蓁,他们得打起来。】

  【现在虽然联手修路,但那也是貌合神离,修完路,照样得分手。】

  君王和大臣之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姜国由姜蓁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君侯和臣子就没有一个敢瞎蹦跶的。

  但郑国却是势均力敌,甚至郑王的势力还要稍弱一点,郑王想跟姜蓁一样说一不二,还是要差点意思。

  对此,郑王也很感慨,“果然是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可姜国这个强敌,如今也太强了一点。”

  郑王很珍惜现在和国内君侯短暂的蜜月,甚至对铸私钱的事,追究得也没那么狠了,双方一起携手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