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 第150章

作者:虎昭昭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书中说要通风,熏艾草,赶紧去找商贾买……”

  都邑没封锁两天,街道上就没多少人了,许多人家里都挂上了白,疫所也焚烧了几次尸体,死了一大批人。

  有些人的病原本很轻微,但进了疫所,就只有死路一条。

  郑王原本的目的就是如此,快速的清除疫气,死大批庶民,在他的预料之中。

  短暂的封了几天城,清理出了有症状的病人,把他们关进疫所,都邑的大门很快就重新打开。

  城门一开,就一堆马车排队出城,想要离开。

  “你们走什么?都邑刚把病人清理干净,还算安全。他处说不定比都邑的疫气还重。”

  “赶紧回家老实待着吧,你们就算想跑,又能跑到哪里去呢?”

  “去宋国齐国或是姜国,留在都邑万一惹上病了呢。”

  底层的百姓消息流通速度慢,并不知道如今各个城池都在严查。甚至宋国都关上了城门,不搭理郑国人了。

  “赶紧回去老实待着吧,如今宋国防我们防得跟什么似的。”

  “没错,宋国你们都去不了,更别说姜国,别瞎折腾了。”

  城门的守卒为了劝退众人,极其真诚的说道:“如今郑国都邑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都邑既然解封,就没有强制百姓留下的道理,有些人确实是有急事要办,不能在都邑耽搁。

  可担心疫气扩散,郑王就把劝退百姓的任务交给了城门守卒。

  跟风凑热闹心志不坚定的百姓,很容易就会被劝回去。

  郑国如今疫气四散,都邑还真是最安全的地方,至少医者和药材比别的地方更多,而且郑王也在此处,不会像别处疫区一样,被封锁之后,连吃的都送不进去。

  “若不是这群蠢货四处乱跑,我郑国哪会陷入如今这混乱的境况。”郑王对自己的子民非常不满。

  “恐惧本就是人之天性。”右相说道:“听说上梨侯病重,向您求青霉药,您给拒了?”

  “我试过了,青霉药没什么用。”郑王一脸正经的说道:“我的病是太医开药治好的。我已经让太医准备了一份药给他送去。”

  右相的嘴角抽了抽,青霉药没用,你倒是别吃,也别护得这么紧啊。

  “上梨侯是您长辈,又擅交际,与许多君侯都交好,您这次若是救他一命,有他从中斡旋,应该就没那么多君侯跟您唱反调了,而且上梨郡紧邻宋国,是兵家必争之地……”

  郑王‘呵呵’一声,嫌弃道:“上梨侯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不过是装老好人罢了。”

  “就算他是装的。只要您赐药,他就只能装一辈子!”右相苦口婆心的劝说。受了儒家多年的熏陶,郑国的君侯远比他国君侯要面子。

  但无论右相再怎么说,郑王就是舍不得,顾左右而言他。

  看郑王油盐不进,右相也只能无奈的自我安慰道:“说不定太医给的药也管用,到时候他也得记王上您的恩情。”

  太医给的药,不过就是姜蓁公开的那个药方,上梨侯好歹是个有封地的君侯,怎么会没药,只是因为病情严重,才把主意打到了青霉药身上。

  姜蓁和直播间的人,都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所以并没有敝帚自珍,像医疗手册这种对天下百姓有帮助的书籍,里面的内容全都是真材实料的。

  手册里面有一个版块,专门写的是治疫防疫的知识。

  这次郑国瘟疫,各国采用的防治方法,都是用的医疗手册上的。

  哪怕还有一个宋国在中间挡着,姜蓁也没有掉以轻心,提前让各均线的医者预防起来,尤其是个宋国临近的地方,更是要严防死守。

  进出的人员要严查就算了,可疑的病人全部都要集中到疫所治疗,以防万一。

  姜国的疫所和另外四国的疫所不一样,里面被收拾的干净明亮,病人给安排进去之后,医者也不会被放任不管,甚至还会重点关注这群人,不会缺了他们的药吃。

  郑国的病人要是身体不舒服,都是躲躲藏藏不敢声张,姜国的病人却对医者充满了信任,感觉情况不对,就自己主动找上门去。

  这个信任不是短时间内培养出来的,是这两年的时间内,各郡县的医者和百姓们相处出来的。

  【最近姜国到处都在熏艾草,都点燃好几处房子了。】

  【烧房子总比烧人好吧。宋国一时不查,都已经有几处地方中招了。】

  郑国是发源地,是死人最多的地方,但宋国和齐国被郑国坑了一把,如今的情况也不太好,甚至连姜国和卫国都出现了几列零星的病例。

  不过姜国的医者多,管得又严,暂时还没出什么问题。

  【幸好这次的瘟疫不是什么烈性的,否则就这传染率,不知道得死多少人。】

  【致死率和传染性本来就是成反比的,要是发病快,死亡率高,也不会传这么广了。】

  各国被郑国折腾得提高警惕,郑国自己却闹腾了起来。

  上梨侯公开和郑王叫板,甚至给宋王去信,想投靠宋国,气得郑王差点跳脚。

  【上梨郡地位相当于姜国的大峰郡,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宋王要是敢接手,郑王肯定会闹,打起来是肯定的。】

  【怕不是当初大峰郡的事,给了上梨侯灵感?】

  【当初姜国接手大峰郡,那也是干了好几仗的,上梨郡不可能这么平稳的交接。现在这情况,要是真打起来了……我头皮开始发麻了!】

  【我鸡皮疙瘩也开始起来了。】

  疫气四散,各城池本该严守城门,联手把这瘟疫按下去。

  但如果现在打仗,就会从各地征集兵卒,十万二十万人混在一起,跟养蛊没什么差别。

  等打完了仗,那群兵卒再归乡……

  光是想想,姜蓁就想掐人中,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立马就准备去当和事佬,给宋王连着发了好几封信,劝他不要被眼前的脸利益冲昏了头脑。

  宋国的大臣也都比较谨慎,跟着劝说:“王上,这上梨郡可以慢慢谋划,还是我宋国的百姓更加重要,若是疫气在我宋国弥漫开来,没有十年二十年,根本就恢复不回来。”

  “说不定这瘟疫会被控住呢?这上梨候可是主动投靠……”宋王心里抱有侥幸。有些瘟疫有药治,有些瘟疫到时间就自己消失……这可是白白送上门来的上梨郡!多难得的机会。

  “王上,就算是上梨候主动投靠,当初姜国的大峰郡也不是白捡的,如果您拿了上梨郡,就要做好打仗的准备,郑王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是啊王上,这天下没有白拿的好处,怎么可能几份青霉药就能换回一个郡。而且姜王如果插手,上梨候可不会缺药,上梨郡之事必定有阴谋……”

  “可上梨郡是兵家必争之地。”宋王的表情心疼。

  “王上,您说错了。如今的上梨郡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是兵家不争之地。”

  想到郑国如今的现状,宋王哽住了。这上梨郡不止姜蓁劝他别要,朝中大臣也劝他别要,确实是被大家嫌弃了。

第166章

  十座城

  把上梨郡这个香饽饽变成宋王都不敢接的烫手山芋, 郑王居功至伟。

  在宋王纠结犹豫的时候,郑王也没干坐着什么也不做,而是捏准了另外三国不想开战的心理, 派使者来借兵, 威胁宋国。

  郑王的意思很明显:宋国要是敢拿上梨郡, 谁都别想好过。

  【郑王这狗东西,把瘟疫当搅屎棍来用了。】

  【瘟疫不是搅屎棍,郑王才是。他现在可能巴不得拉所有人下水呢。】

  姜蓁忌惮郑国的瘟疫,卫国和齐国也是一样, 在郑王的使者派出去之后, 卫王和齐王也当起了和事佬。

  大家都不想看到瘟疫大爆发, 只想维持如今的局面。

  明明煮熟的鸭子都飞到宋王嘴边了, 宋王却不敢下嘴, 装作没接到上梨侯请求, 紧闭国门, 不掺和郑国的家务事。

  【这才对嘛。就算打仗,也该等瘟疫退去再打, 现在打像什么话。】

  【郑国这波好像闹得有点严重啊。都这样了还内斗, 就算打完了, 郑国也要休养生息很长一段时间才行。】

  上梨侯都准备叛国了, 还把事情闹得这么大,郑王不可能把这件事情轻拿轻放,哪怕国内有瘟疫, 他依旧派兵去讨伐了。

  “这狗东西,之前跟我求药的时候, 还说得自己一副快要死了的样子。才过去多久, 就能把一米长的大刀舞得虎虎生风, 他要不是装病,我就不姓郑。”

  太医默默的站在一旁不搭腔,心道:您病好之后,不也生龙活虎的嘛,上梨侯怎么就不行了。

  有些话太医不好说,御史大夫却直言不讳,“当初上梨侯求药,您就该给他的,若不是您吝惜青霉药,上梨侯又何至于叛国。”

  “那时我手里已经没药了。不信你们问太医。”郑王可不愿意担这个恶名。

  太医深吸一口气,帮着说道:“郑国不比姜国,青霉药本就难得。而且比起那几个治瘟疫的药方,青霉药也不算特别对症。”

  “哪怕没有青霉药,上梨侯的病不也好了吗?说不定还是我送的药起了作用,结果他如今却把‘见死不救’的名头冠在我头上。”郑王对此非常不满,斥责道:“他本就想反,这些不过是他编出来的借口罢了。”

  不止是上梨侯,其他君侯也是如此。

  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就撕破了他们身上的道德枷锁,开始联合起来造反。

  郑国开启了大乱斗模式,宋王虽然对上梨郡眼馋,也只能默默关紧国门,处理国内染上瘟疫的那几个郡县。

  “我宋国防得如此严密,都有九个县中招,为何姜国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宋王心中有些不服。

  若是好事,他自然不会惦记姜国,但这次的瘟疫,各国都中招了,姜国却安然无事,这就让宋王心里有些泛酸。

  “王上,姜国医者众多。我宋国如今用的药方和处理瘟疫的法子,都是从姜国学的,若是连姜国都出事,我宋国的情况只会更严重。”

  这次的瘟疫,让宋国太医的地位往上升了一个档次,他一点都不介意抬高姜国医者的地位,吹捧道:“若没有姜国的医疗手册,让大家能够自救,又有姜国医者研究出来的药方,郑国此时定然十室九空,哪还有余力内战。”

  说起郑国的内战,宋王又头疼了起来,“上梨侯还真是坚持不懈,又给我送信来了,如今这情况,我宋国哪敢去趟这个浑水啊……”

  原本宋王还在瘟疫和上梨郡的这个天平上摇摆不定,姜蓁等人表态加码之后,宋王就摁住了自己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可上梨侯却不断的来撩拨。

  这样的家国大事,太医不敢胡乱怂恿,只干巴巴的说道:“等郑国瘟疫没了就好了。”

  宋王叹气,“都希望这瘟疫赶紧消失。”

  只要这瘟疫还在,大家做事都是束手束脚的。

  姜国的情况稍好一点,就那些经常往国外跑的大商贾受了影响,小商贾的生意照旧,种地的百姓生活更没什么变化。

  去年都邑农庄种植的海外粮种都大丰收,今年年初,都邑就给各县农庄送了种子和种植手册过来。

  离都邑近点郡县要多占点便宜,还分到了一部分去年保存的红薯藤,可以试着扦插。

  农庄先种,第二年各乡的百姓也都能种上,为了吸取经验,各乡都有三老去农庄学习,顺带帮忙。

  “就这一筐红薯,能种那么多地?”三老发出自己的疑惑。

  “红薯可以扦插种植,等它长出藤了,我们再用红薯藤来种。”农官翻着种植手册,说道:“现在得先修整田垄……”

  这一批新种子,除了红薯还有玉米土豆花生辣椒……各类作物都有。

  都是没种过的新种子,农官们种起来的时候,都不敢有一丝疏忽,带着农庄里干活的人,一边研究一边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