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 第53章

作者:虎昭昭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王女—公主—太女—女王,这是最简单的升级路线了,甚至都能算得上是躺赢了。】

  【有我们这么多人做后盾,哪怕阿蓁是开局只有一个碗,咱们也能帮她一统诸国。】

  各国的君王谁没有一统诸国的雄心呢,哪怕病弱的姜王都有这个想法,要不然他也不会这么勤政,还愿意顶住压力,立姜蓁为太女,只因为他在姜蓁身上看到了希望。

  就算把大部分的奏章都交给了姜蓁,但该姜王做的事,他一件都不会落下。

  “都邑周围的乡里中,今年织布最多的妇人,种地产量最高的男子,还有家中孩子最多的夫妻……都需要我亲自去犒赏一番,以资鼓励,到时候你陪我一同去吧。”姜王说道。

  姜蓁倒是差点忘了,去年她也和蓝河县的百姓承诺过,要亲自犒赏蓝河县的百姓,提前和姜王请假道:“过几日我也要回蓝河县一趟。”

  姜王乐了,笑着说道:“那正好,你先跟我学学什么叫礼贤下士,免得就知道拿钱砸人。再把你举荐的农师姚春带上,有事也能替百姓解惑。”

  劝导重视农桑,不是简单说说就行,嘉奖百姓这事,姜王每年都会亲自去做。

  今年姜王把立了太女,自然的就把姜蓁给捎上了。

  住在都邑周围的百姓,条件比别处要好得多,可大家住的也多是茅草屋,院子的地面是夯实的泥土,哪怕扫得再干净,也有剔除不掉的,已经干掉的鸡粪。

  姜王平时锦衣玉食,但到了乡下,哪怕脚下踩了粪便,他都能面不改色,神态温和的亲自把酒肉递给受到嘉奖的乡民,还能和百姓闲聊农事。

  家里有几口人,小孩是否调皮,有没有生病,今年的粮食卖的是什么价,收税的衙役可有故意为难人,织布织得这么好,种地种得这么好,牲畜养得这么好,可有什么窍门,能否推广……

  姜王走的本来就是亲民路线,都邑的百姓也不怕事,得了姜王的允许之后,还会向姚春请教农事。

  “农师大人,我家养的猪,老是翻圈、打架,这是什么原因。”

  姚春犹豫了两秒,小心的瞄了一眼姜王和姜蓁,然后解释道:“应该是没有阉割的缘故。”

  听到这个回答,哪怕是足够亲民的姜王,表情也有些绷不住了。

第54章

  狼来了

  姚春起身去猪圈转了一圈, 问道:“你家的猪圈,平时是不是不怎么打扫?”

  “昨日刚刚冲洗过。”

  知道姜王要来,这户人家也做足了准备, 整个房屋都大清洗了一遍。

  但猪圈挨着厕所, 哪怕把里面堆积脏东西扫干净, 那隐隐约约的臭味,还是消散不了。

  “你家养的猪都已经这么大了,再阉割的话,不好恢复。不过明年的小猪, 你可以试试阉割的方法, 但阉割之后就会有伤口, 你必须要保持猪圈的清洁, 免得小猪伤口感染……喂的猪食最好也要煮过, 猪吃了易消化, 容易长膘……”

  看着姚春和乡民侃侃而谈的样子, 姜王转过头来对姜蓁说道:“你举荐的这位农师,确实是个有才之人。”

  夸人的声音不大不小, 姚春正好听见了, 赶紧向姜王解释道:“这些都是太女提出来的法子, 我不过是帮太女给百姓宣扬, 算不得有才,太女才是真正的大才。”

  哪怕姜蓁没说什么收学生的话,姚春依旧把姜蓁当成老师来尊敬。

  姜王笑了笑, 鼓励道:“你也不要妄自菲薄。太女就算再厉害,也不可能事事都自己做。若是没有臣子的辅佐, 君王再厉害, 也施展不开。”

  鼓励完姚春, 姜王又向跟随在身后的里长和百姓说道:“咱们这位农师,来历还有些特别。以前在蓝河县的农庄做杂活,后面学得多了,就写了一本《养猪法》……”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吊在很多人面前的希望。

  只有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奔头,大家才会努力耕种、织布、读书、练武……姜王深谙此道。

  “嘉奖最会织布的妇人这事,前几年都是王后在做,今年就你来吧。”姜王说道。

  前任王后还没被废的时候,能和姜王平起平坐,做这些事情,都是夫妻两人一起的。现在后宫的这位王后,基本摸不到什么在外的权利,出了后宫就完全隐形。

  男耕女织,是这个时代百姓的生存方式。现在的税收又多又杂,除了钱,还有布匹,粮食,连秸秆都是税收的一部分。

  若是家里织不出布,交税的时候,就要花钱去买布,不能直接拿钱来抵。

  今天一天的时间都是预留来嘉奖百姓的,从一个乡赶到另一个乡,姜蓁就扶着姜王下车,走田间的小路去那位善织的妇人家里。

  “我记得三年前我来过这儿。”姜王打量了一下周边的环境,说道:“这善织的妇人,是不是叫红霞?”

  “王上好记性,是叫红霞,她是我们这一乡最勤劳的妇人。”

  一伙人赶到红霞家里的时候,她正在屋外站着,迎接众人,身后站着六个小孩,有男有女。

  只是远远的看着,姜王就很欣慰,夸道:“这家夫妻不错,能养活这么多小儿,很难得了。”

  姜蓁一眼看破真相,“怪不得她要累死累活织那么多布,原来是要养这么多孩子。”

  “孩子多才好,只要都能养活,我姜国就会越发强盛。”姜王有些骄傲的对姜蓁说道:“姜国能有现在的局面,是几代先王的心血。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父王也领着我来一起来乡间嘉奖百姓,而今,我带你来了……”

  【感谢姜王的八辈祖宗,给阿蓁留下了这大好局面。】

  【没有贤明的先王,哪有现在的五大强国,感谢大头爸爸,感谢坟里的老爷爷们。】

  【不得不说,各国君王的套路都还挺多。之前治水救灾的时候,我还觉得他冷酷无情,充满了这个时代上位者的冷漠,现在我又觉得他还挺有仁心。】

  【大家都夸姜王仁善,演是演不了一辈子的,我相信大头爸爸是个善良的人。】

  从红霞每年织布的数量来看,她是个极其勤劳的人,跟在一旁的里长也说,红霞的丈夫非常勤快,除了耕自家的地,还会去做佣耕,空闲了还要去山里打猎……

  但就算这样,红霞这一家人,长得也极瘦,小孩的衣服上还都是补丁,红霞本人的眼睛更是看不得强光,稍远一点的东西,都要虚着眼睛去看。

  【生产力效率没有上去,哪怕累死,也只能挣个温饱而已。】

  【慢慢来,花个几年的时间,姜国会变好的。至少都能吃上饱饭。】

  别说直播间的众人了,就算是以姜蓁的眼光来看,也会觉得这世界需要改变的东西太多。

  可她就只有一个人,想要一蹴而就根本就不可能。

  姜蓁拉着红霞的手,说道:“你能带我去看看你的织机吗?”

  “家里现在有两台织机,一台我在用,一台我的两个女儿在用,放在家里最亮堂的房间里,太女随我来……”红霞的声音温柔,对姜蓁说道:“太女应该没用过织机吧?要不要来试试?”

  “好。”姜蓁接过红霞手中的梭子,翻来覆去的仔细看了一遍,说道:“这梭子应该有办法改进,让它更快一点。织机应该也能再改一改。”

  【等一等,我去给你找资料。】

  【你们要是直接进入钢铁时代该多好,查资料也没那么麻烦了。】

  【找到了,飞梭的结构图发给你了。】

  【还有手摇式纺纱机,水力纺纱机,踏板织机,缝纫机……都打包发给你了,但是!姜国没有棉花!】

  【派人去找呗,人参都找回来来,棉花也不难的,往南方去找就行,南方有。】

  【人参是找回来了,但医丑不会用啊,咱们直播间也没有老中医这职业,也不确定会不会把人补出问题来。】

  【可以派人出海去找玉米、土豆、红薯,有这些高产的粮食,百姓的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最根本的改变。】

  直播间的一群人已经歪到大航海路线上去了,姜蓁只是瞄了一眼,然后就把注意力放到了红霞身上,问起了她家里的情况,平日里可有什么困难。

  乡民们期待的东西,就是姜蓁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家的日子,在乡里已经算是顶好的了,家里从没闹过饥荒。偶尔受到嘉奖,能免一年的赋税,还能攒下钱,给儿子聘妇,给女儿做嫁妆。我家小女儿没有左手,成亲要花更多的嫁妆……”

  哪怕小女儿残疾,红霞的表情依旧是满足的,因为这个时代还有奴隶,对比起来,她们一家人至少填得饱肚子,不会受到虐待毒打。

  姜蓁原本不打算问的,但红霞自己都不介意,所以姜蓁还是提道:“你家小女儿的手,是当初受过伤吗?”

  “生出来就那样了。是我没照顾好她,让她在胎里带了伤。”红霞解释道。

  “那你是个慈母。”姜蓁非常认真的夸道。

  姜国有律,擅杀子,黥为城旦春,城旦春是辛苦的一种劳役,这和男子成丁再收人头税一样,是姜国保人口的一种手段。但很多老百姓连自己都养不活,又哪里养得活小孩,只要放着不管,刚出生的小孩就能病死、饿死……

  不过姜国还有一个律法,怪胎和四肢残缺的婴儿,父母杀了不算犯罪。

  红霞能把身体残缺的孩子养大,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个很善良的母亲了。

  【姜王说的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要多听听底层百姓的声音,看看她们生活的样子。】

  【跟着阿蓁在都邑和蓝河县混,看多了歌舞升平,很容易就把这些苦难给忽视。 】

  【任重道远啊,阿蓁现在还是太女,在其位谋其政,她有责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

  在红霞家里闲聊了一会儿,姜蓁临走的时候说道:“我知道有一种飞梭和新型的织布机,等工匠做出来了,我安排人给你送一套过来。”

  “多谢太女。”红霞感激的向姜蓁行礼。

  等离开红霞家里,姜王才好奇的问道:“飞梭是什么?”

  “在梭子的端头加个小弹簧,中间加个小轮子,织布的速度会变得快很多。”姜蓁回道。

  姜王是懂种田和织布的,只不过是在脑子里过了一下,就明白了了怎么回事,“也不知道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总能有这些奇思妙想,把弹簧装在马车里就算了,居然还能装在梭子上。”

  “说起来简单,但弹簧做起来可不容易,除了我的作坊,还没人能做得出来。”姜蓁说道:“我准备在有铁矿的地方,都重新修建一个作坊,还有煤矿……”

  “我知道你心里有想法,但别着急,慢慢来。”姜王安抚道:“先把人头税和盐铁的事情弄完再说。”

  把盐铁收拢之后,朝廷会设置盐官和铁官来管理,像是一个搞垄断的大国企。而君侯家里的作坊,就像是地方性小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只能卖给国家,再由国家统一定价卖出去。

  姜蓁这么做,不是为了收割底层的百姓,而是为了对付卫国等人。因为在某些君侯的封地里,哪怕是盐的原产地,老百姓也吃不上便宜的盐,朝廷收拢盐铁之后,各地的老百姓吃盐说不定还会方便一点。

  这事郭凡比姜蓁还重视。

  在姜王和姜蓁到乡间收买人心的时候,郭凡在都邑里忙成了狗。

  姜蓁刚回公主府找工匠商量飞梭和织机,郭凡就赶紧找过来了,“公主,纸作坊那边的产量一直提不上来,你能不能想想办法?”

  “再过两个月就好了,竹子泡不够一百天,怎么也要泡到八九十天吧。这个时间我是没办法缩短的。”姜蓁无奈。

  “公主不是过阵子就要去蓝河县一趟吗?你到时候一定要去纸作坊看一看。”郭凡表现得比纸坊的工人还急。

  “能教的东西我都教出去了。你别指望我看一眼就能让纸坊的产量翻倍。”姜蓁无语的吐槽:“你还真把我当有求必应的神仙了。”

  “嘿嘿,这不是着急嘛。”郭凡尴尬一笑,他内心是有那么一点小期待的,现在被姜蓁无情戳破了。

  “去各县的人,都已经选好了吗?”姜蓁问道。

  郭凡回道:“选了两千人,大多是从公主府和蓝河县里挑的。简体字才刚刚推广,其他地方还没有普及开来,只能挑这么多人。”

  “才两千人,不够啊。”姜蓁说道:“姜国有210个县,一个县只派十个人去,不出意外也要折腾半个月的时间,更别说还有豪商和君侯藏匿人口。”

  “王上那边会加派两千多人,剩下就没办法了,学堂的还有些孩子,年龄太小,还没办法用。”郭凡说道:“我先带头清查都邑这边的户籍,给他们打个样,让他们学着点,过几天就得让他们出发了。”

  姜蓁成为公主之后,已经在尽力培养人才了,但现在也只能挑出这么两千多人来。

  既然没有其他人能用,姜蓁只能说道:“你准备好了,那我也该给底下的人紧紧皮了,先把政令发出去,我的人要是在谁的地盘上出了事,当地的官员,谁也别想跑。”

  姜王仁厚,姜蓁却还是有点凶名在身上的,尤其是她还有蓝河卫这一支来去如风的骑兵,她说出去的话,没人敢不当回事。

  “人头税只是开胃小菜,大头在盐铁上,应该不会有人在这事上面故意找茬,而且公主也别太小瞧府里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