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又茶又媚,一路宫斗上位 第206章

作者:茶小墨 标签: 穿越重生

  父皇说:熠字,代表熠熠生辉,偏房乃火,代表红红火火,而右边的羽和白代表了展翅高飞,前途光明。

  所以我的名字就叫做萧景熠。

  我从出生时,便是逸丰朝最尊贵的孩子,论宠爱,盖过了大皇子,生母又是宠冠六宫的贵妃娘娘。

  我两岁多时,母后成为了皇后,而我则成了嫡子。

  我算得上是整个逸丰最幸福的皇子,从我有记忆开始,我便如同普通的孩子一般,在父皇和母后的疼爱中长大。

  还有两个可爱的弟弟妹妹,放堂后他们总是闹着母后一起来接我。

  这个时候,大哥萧景佑只有站在身后,默默的看着我们其乐融融的一家。

  我听说过,母后和大哥之间有隔阂,可是在上书房的相处,大哥为人并不坏,也并不曾针对我。

  于是,我会经常带他去凤仪宫,母后也对他很好,给自己做衣服时,还会亲手给他做一件。

  那一日,母后将衣服给大哥换上时,大哥眼眶一红,他动容的跪在地上,说出了难以启齿的三个字:“对不起。”

  父皇的孩子本就不多,三个皇子,两个公主。

  父皇最大的心愿便是我们兄弟姐妹和睦共处,来日互相扶持。

  而自从母后和大哥说开之后,大哥整个人变得也不一样了,话语也比平常多一些,叫母后二字时,也是发自内腑。

  到了十岁,我正式被册封为太子。

  并且每日都出入昭宸殿,父皇会亲自教我读书写字,骑马射箭。朝堂上的事也会问问我的意见,即使答错了父皇也不会说什么。若是答得好,父皇则是满脸欣慰。

  父皇说,几个兄弟姐妹中,他最看中的就是我,来日是要继承大统的,所以我也要比旁人更努力勤奋一些。

  十六岁时,母后说,我也到了大婚的年龄,可以开始留意朝中妙龄女子了。

  而这时,父皇却说:“趁着春日宴之时,可让朝廷命妇带着自家女儿一同赴宴,也可让熠儿自个儿瞧瞧,可有喜欢的。”

  父皇说:“熠儿,此次选的不仅仅是太子妃,更是母仪天下的皇后。一定要选一个端方识礼,性行温良的大家闺秀,但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喜欢。毕竟,那是同你过一辈子的人。”

  母后本也是想说这话,听着父皇说了,她含笑的婉转回眸凝视着父皇,父皇对上母后的目光,温柔一笑,覆上她的手背,两手相握。

  看着父皇和母后紧握的双手,我想起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在前面和弟弟妹妹们嬉戏玩闹,回头之时,总能看到父皇温柔的望着母后,两人的手无论在何地,总是互相握着。

  父皇和母后的一生,便是我羡慕的一生。

  在我印象中,父皇凡事都是依着母后,从未有过一句重话。

  记得有一次,父皇和母后闹了矛盾,母后直接将父皇赶了出去,门都不让父皇进了。

  父皇反而笑着对我说:“朕都习惯了,父皇也不是第一次被你母后关在门外了。你母后啊,就是被朕宠坏了。这性子还跟刚入宫的时候一个样。”

  “不过,父皇很开心,只要你母后陪着朕,无论撒娇也好,无理取闹也好,都是一种幸福。”

  在自己寝殿中聊了好一会儿,父皇又厚着脸皮去敲母后的门了,而这一次母后也适可而止的打开了房门。

  我想,哪怕是吵架,父皇也是乐在其中的吧。

  若是我有妻子,也希望我们彼此相爱,夫妻和睦。

  就像父皇母后一样,哪怕容颜迟暮,也依旧四目相对两不厌,执手恩爱共一生。

  直到春日宴那一日,我便遇到了那个让自己一见倾心的女子。

  母后瞧我的目光被吸引了过去,说着她抬眸往我看的方向一瞧。

  是一位身着浅蓝色长裙的韶龄女子,肌肤胜雪,体态婀娜。远远而观,有一种温婉绝尘的仪态从骨子里沁出。

  她站在首位,想来身份应该也不低。

  身后有位身着粉红色的女子似是在她身后问候着什么,她也盈盈回了一礼,含笑相对。

  而这婉婉有礼模样倒是也得了母后几分好感,可母后身在宫中多年,对于女人的心思定是比我懂,所以她低声道:“凡事不能被表面所迷惑,若是喜欢往后多接触了解一下。”

  后来,我才知晓,她叫宋槿柔。

  人如其名:旭日舒朱槿,柔风引绿施,温柔典雅。

  她是宋太尉的孙女,大都护的女儿。

  家世高贵显赫自然不用多说,宋太尉乃是三朝元老,而宋氏家族世世代代皆是忠臣。

  当初父皇能够坐稳这个皇位,也少不了宋太尉的帮衬。

  所以父皇对这门婚事自然答应。

  母后也曾派人去查过,她文雅端庄,蕙质兰心,是个万里挑一的好姑娘。

  同她相处了两次,我第一次懂了诗经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母后见我如此迫不及待,便让父皇早些将宋家的姑娘娶进门,也好有人在身边照料自己。

  父皇见自己猴急,朗声大笑,好似想起什么一般,同母后彼此相视一笑。

  随即,便让钦天监看了一个好日子,母后却说五月二十这个日子很好,简称我爱你的意思,愿我们夫妻恩爱。

  父皇笑道:“你从哪里只晓得是此意?朕可没听你说过。”

  母后举眸睇了他一眼:“我自己的儿子难不成还会害他么?也可以让钦天监来瞧瞧,倘若这个日子不适合嫁娶,咱们再挑选一个便是。”

  父皇连忙温言软语道:“好好好!都听你的好不好。”

  于是,请了钦天监过来,虽然并非一个难逢的吉日,倒是并未不适合嫁娶。

  我当即笑逐颜开:“父皇,母后,那就定这个日子吧,儿臣喜欢这个日子。”

  最主要是,五月二十这个意义他喜欢。

  唯一一次大婚,又是第一个娶进门的女子,也是他喜欢的女子,这个日子也代表了他们夫妻的爱意。

  成婚前一夜,父皇语重心长的交代我往后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了。这些年朝廷上的折子,基本也是自己在批。

  父皇说,我天资聪慧,不过十六岁,就将国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将来定是一个好君王。

  他告诉我,待我年满二十,他就会退位,他要好好陪着母后,去游览天下美景,他要让母后过上她向往的日子。

  所以几个兄弟姐妹中,父皇对我虽然疼爱,却是最严格的,也是期待最高的,同时也是最愧疚的。

  愧疚他和母后去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却将担子压在了我身上。

  那一晚,父皇嘱咐了我许多。

  尤其是最后一件事,父皇说:“熠儿,你娶了宋家的女儿,她便是中宫,是你的正妻。不管何时你都得顾及身为太子妃和皇后的颜面还有宋家的颜面。哪怕往后你不喜欢她了,只要她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切勿做出宠妾灭妻这种事。但也切勿像朕一样……

  “朕这些年虽然不愧对你母后,但却并非是一个好君王。后妃受冷落,朝臣虽然还算恭敬,可他们终究是有些心寒的。”

  我懂父皇的意思,让我凡事都以正妻为先,可是却不能独宠于她。

  若是往后自己遇见了更喜欢的女子,也不要过于宠爱,让皇后失了颜面。

  可是我自幼就在父皇母后恩爱的环境之下长大,对我而言,也想要和父皇一样,此生只一人即可。

  可是,我知道,我不能。

  父皇为了独宠母后,遣散六宫,使出了浑身解数,可以说他那条命是捡回来的。当初父皇中毒,也是母后做的决定以毒攻毒,父皇这才九死一生。文武百官才对母后封后心服口服。

  甚至父皇还扬言自己身子不适宜再讷妃,所以不再选秀。

  若自己只是个没有什么政绩的新君,便效仿父皇这般,自然不可能。

  于是我点头道:“父皇放心,儿臣懂其中的分寸。”

  既然不能,我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辜负自己的太子妃,自己的正妻。

第370章 番外5(萧景熠)

  待五月二十,逸丰太子大婚之日。

  数十里的红妆,马车从街头排到街尾,满城繁花皆失了颜色,东宫内外皆火红一片,街边涌动的人群皆伸头探脑去观望这百年难得一见的婚礼。

  纵然人们无法瞧见这位太子妃的绝色容颜,只一个身影便知晓必定倾国倾城。与这气宇轩昂的太子殿下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不管今日有多热闹,不管祝贺的人连续不断的涌上来敬酒,而我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内殿中的女子。

  便趁着空闲之际,便告诉下人去给太子妃送些吃的。

  此时已经日落西山,天色渐暗,折腾了一日,想必她早就已经饿了。

  最后还是景佑说:“太子醉了,需要回到房中休息,就由本王来招待大家吧。”

  他已经成婚好几年,又是我的兄长,我的心思自然瞒不过他。

  于是景辰也在一旁,帮我照顾宾客。

  就在自己要离去之时,锦甯和锦悦拉着手上前来。

  锦甯看着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就要成婚了,心中百感交集,想当年他跟在自己屁股后面一个劲的喊着姐姐,姐姐。

  吃一块饼干,一起爬树,一起嬉戏玩耍,那个小儿竟然就成婚了,还赶在了她前头。

  不过呢,她的喜事也快了,那时,他们就真的要和幼时说再见了。

  我看着锦甯泛红的眼眶,如往日一般调侃道:“怎么,姐姐可是看着我成婚,心中便迫不及待了?”

  锦甯笑着瞪了我一眼,手心中拿出一对上好的玉佩,上面刻有永结同心四字,玉质细腻通透,在橘色烛火下散发着温润的光泽。

  她和声道:“你我自幼一同长大,是我第一个弟弟,太子妃也是我的弟妹。这块玉佩本是母妃替我打造的,没想到你小子心急着要将太子妃娶进门,赶在了我的前头。我便将这对玉佩赠给你,你和太子妃一人一个,姐姐祝你们夫妻永结同心,早生贵子。”

  我看着那玉佩,定知晓价值不菲,且又是程母妃替姐姐打造的,便想要拒绝。

  话还未说出口,锦悦便道:“二哥,你便收下吧,这乃姐姐一片心意,你若是不收下姐姐又会生气了。”

  姐姐性子急,这一点像极了程母妃,且她决定送出去的东西,也不会有收回的道理,这我自是知晓的。

  便接过那对玉佩,诚心颔首道:“多谢姐姐,那弟弟我便收下了。”

  锦甯这才展颜道:“快去吧,别让新娘子等久了。”

  看着哥哥走得如此猴急的模样,锦悦灿烂一笑,眼睛笑成了两个弯弯的月牙,高声道:“哥哥不用急,父皇给了你三日婚假,你好生过你的新婚之夜。”

  我闻言回头宠溺得瞪了她一眼,锦悦却欢喜得吐着舌头。

  我便用手指了指她,这个妹妹,是宫中最小的,又是公主,自然被宠的不成样子,说话也不着调。

  这一夜,月色如水,悄然无息的给整个东宫撒下了银白色的柔光。映在大红灯笼和红绸上,如同镀上了一层波光粼粼的春水。

  房中的两人按着规矩挑了盖头,饮了合欢酒,吃了子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