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爹全家是皇帝 第113章

作者:文理风 标签: 穿越重生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你俩此去一定要小心谨慎,和各州县交接好,并且把粮草安全运回来,此事事关重大,万不可马虎!”符彦卿叮嘱道。

  林从抱拳,“四哥放心,我和郭威一定保质保量完成。”

  符彦卿点点头,就开始给林从叮嘱一些注意事项,和说他要去取州郡一些刺史郡守的情况。

  林从在听时突然发现了一个情况,户部给的调集粮草的图纸是整个北方的,不仅有河北这边,还有河东那边,他们易州这边很正常,都是周围最近的州郡在出粮食,但河东那边,供给晋阳粮草的州郡却都很远,可别小看这远近,古代可是人力运粮草,越远耗费的人力越大。

  林从忍不住皱眉,就问了出来,“四哥,河东那边的粮草供应户部给的图是不是有问题,这几个供应粮草的州郡怎么离晋阳那么远,这要转运粮草,得多少劳役,怎么不让附近的州郡出粮草?”

  符彦卿看着河东那边的图纸,叹了一口气,“你也看出来,河东那边的粮草供应很不合理,但你想想河东那边是谁在统领河东军,就合理了。”

  林从突然反应过来,河东那边可是石敬瑭,朝廷故意让离晋阳远的州郡给晋阳供粮草,石敬瑭身为河东节度使,就必须征调更多的百姓转运粮草,这样势必会导致民心怨恨,而且林从看着河东那边州郡出需要出的粮草数,远不及河北易州这边,可河东的兵马人数却多于易州兵马,这不仅是加大了河东粮草转运的困难,还让河东粮草匮乏。

  如今契丹大敌当前,朝廷,不,李从珂居然做这种小心思,还真是让人难以接受。

  林从脸上有些不愉,符彦卿却是见怪不怪,“不止如此,听说前些日子陛下任自己昔日在凤翔的心腹刘延朗为新三司使,三司使节制户部,掌管国库,刘延朗到任后,派人到河东,尽取河东库房钱财押运回京,而这次的事,八成也是他和陛下所为。”

  林从听了,叹息,“大敌当前,弄这些,却还要将士在前方卖命,真是不得劲啊!”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我等做臣子的,又什么办法!”符彦卿垂下眼睑,平静地说。

  林从和郭威沉默了,一时间,整个屋内寂静无声,压抑地让人喘不过气来。

第139章 契丹入境与围捕开始(一更) 初涉战场……

  自那日从符彦卿手里领了押运粮草的任务, 林从和郭威就忙碌了起来。

  押运粮草这活,真是只有自己亲自干了,才知道有多艰难。

  粮草是州郡刺史或者郡守已经先准备好的, 林从带着郭威和骑兵去,清点交接好,就可以护送着回来了。

  听着是不是特别简单。

  可实际上,远不是这么回事。

  先是说清点交接, 林从这次还好,是朝廷直接下令,符彦卿在北方又算有些名望,州郡长官并不敢怠慢,可即便这样,交接时克扣一些,故意以次充好, 还是屡见不鲜。

  林从开始还讲道理, 可林从这样的, 怎么能讲得过这些官场老油条,后来林从干脆放弃讲道理,直接大张旗鼓摆出自己是太妃之子先帝养子的身份狐假虎威, 你要不给等我回京就去陛下面前打小报告,才镇住这些家伙。

  把粮草交接到手, 这才只是开始,后面的押运粮草, 才是最难的。

  这可是北方,运送粮草只能靠陆运,而陆运,就是人力+运粮车。

  哪个州郡出粮食, 哪个州郡的刺史或郡守就征调本地百姓为役夫,运送粮食。

  此时军中运送粮草时,一般还用马车,会用一些淘汰下来的劣马,在打仗时带着大队粮草跟着军队,可平日这种州郡送粮草,几乎都是纯人力。

  因为州郡不可能出马车,并且州郡也没这些马车,所以此时百姓服劳役,还得自带工具。

  因此运粮食的,大多是木轮车,和咱们后世的独轮小推车有些像。

  一辆木轮车,正好能推两麻袋粮食。

  至于为啥不用两轮的平车和四轮的车,车越大装的越多,多了百姓压根拉不动,反而不如独轮车推着效率高,而且此时的路哪怕官道,也只是夯实的土路,轮子少反而容易推一些。

  也不是没有有钱的人家出劳役,会几人凑一辆车,然后雇个驴或骡子或者劣马,用来送,但这毕竟是少数。

  当然,其实除了这三种,其实牛也可以拉车,这个普通百姓家里倒是多一些,一般一大家子都会养一头,只是牛是要用来耕地的,谁又舍得用来送粮草。

  所以总体来说,大部分人,都是人力推车。

  林从以前哪里遇到这种架势,看着百姓推着车在路上汗流浃背的送粮草,林从已经很是于心不忍了,哪里再好意思催促,结果押送粮草第一天,就没赶上驿站,一群人露宿官道。

  郭威却比林从看的明白,劝诫他,“属下知道郎君心善,只是这押运粮草一事,军令如山,如果郎君不能按时送到,哪怕以郎君的身份,符将军也不好徇私,况且就算不说军令的事,契丹大军马上就来,如果郎君不能按时转运粮草,等打仗时我军无粮,岂不是要出更大的问题,万一因为粮草不继对阵契丹中失败,那整个北方百姓,不是更惨。”

  林从听了叹了一口气,“是我一时魔障了。”

  其后林从和郭威督促百姓运粮,虽然不苛责,却也不再放松。

  也幸好易州这边送粮草的州郡离易州城都不远,近的一两日,远的两三日,倒是还好。

  而林从也听说,河东那边,这次却督促粮草甚急,百姓运送粮草十分艰难,哀声载道。

  如果之前,林从可能会想石敬瑭太不体恤百姓,可如今亲自押送粮草,林从才知道河东的无奈,如今契丹马上就要来,朝廷给的送粮草的州郡却远,如果不能及时转运粮草到晋阳,契丹来了,打仗将士就无粮草可用,到时将士人心不安,就可能抵挡不住,出更大的问题,但着急转运粮草,又不可避免对百姓压迫过狠。

  林从头一次对李从珂有了不满。

  很多事,果然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同身受。

  林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门,陆续把周围州郡的粮草都转运到易州城。

  而符彦卿也在这些日子,对易州的城墙进行加固,布置了重兵防御。

  一旦打起仗来,易州就相当一个巨大的军寨,虽然打仗是要在旁边平原打,可易州可是大家老巢,又是粮草的存放处,可不能被人偷家。

  而除此之外,符彦卿也在燕山山脉中布置了许多斥候,保证契丹大军一来,就能随时掌握契丹动向。

  各种事情准备妥当,终于万事俱备,只等契丹大军来了。

  *

  城墙上,符彦卿带着林从郭威还有自己一众副将巡视。

  符彦卿眺望远处燕山山脉,问身后偏将,“斥候可有来报?”

  偏将回道:“并无!”

  “不应该啊!”符彦卿咂咂嘴,“如今已经近深秋,契丹要是入境,应该是时候,再过些日子就该下雪了,到时他们的骑兵就不好跑了。难道契丹这次都去河东了?”

  符彦卿转头,“河东那边可有消息?”

  “尚无。”

  偏将话刚落,就有一个亲兵从城楼下蹭蹭地跑上来。

  “将军,朝中急报!”

  符彦卿立马接过信囊,从中取出一份公文,看了一下,就艹了一句,“还真都跑河东去了!”

  林从站在符彦卿身后,忙问:“四哥,怎么了?”

  符彦卿把公文给林从和几个偏将,“契丹主力于两日前出现在代州,进行劫掠,被河东军发现,石大将军率河东军由晋阳出发,在代州截住了契丹大军。”

  听了符彦卿说的,众人瞬间门轻松了起来,符彦卿的一个偏将笑着说,“看来这次契丹都去了河东,咱们河北无忧了。”

  另一个将军也说:“河东有石大将军,契丹大军定然讨不到什么好处,想必急着捞一波就快跑了,看来契丹很快就要退回关外。”

  其他几个将军也都连连点头。

  符彦卿却出声,“还是不能大意,契丹主力虽然去了河东,可契丹八大部落,未必一起行动,还是得小心。”

  众将军忙应道:“是。”

  ……

  自那日知道契丹主力去了河东,河北这边明显轻松了下来。

  大家每天派斥候去探探有没有契丹兵,然后就恢复往日活动。

  直到有一天,斥候突然来报,在燕山山脉有契丹兵出现。

  众人顿时又紧张起来,符彦卿也紧急把所有兵都招回城,并派出大量斥候探查。

  很快,斥候回来禀报,前来的契丹兵并非契丹主力,而是一些小股骑兵,看样子应该是契丹的小部落,大概是趁着契丹大军去了河东,想来河北顺手打打牙祭。

  符彦卿探查清楚不是契丹主力,而是契丹一些边缘部落,并且人数不多,就改变了之前抵御契丹主力的想法,改城围剿进入河北的契丹兵。

  符彦卿把一众将军和林从叫来,“如今契丹小股骑兵进入燕山山脉,不日就到河北境内,这次人数不多,咱们还按照以前的惯例行事。”

  众将军一听都高兴起来。

  林从和郭威却听得一脸懵逼,林从问道:“将军,什么惯例?”

  符彦卿还没来及回答,一个偏将就笑着说:“大家每人领一支兵,轮流出去捕捉前来解决的契丹兵,并且事前出个彩头,最后谁那支抓的最多,彩头归谁,向朝廷上报战功时,也是头一份。”

  旁边一个将军也笑着说:“这法子最公平,也能激励手下将士,小李将军要不要也参加?”

  “小李将军年纪小,又是初来战场,肯定有些吃亏,不过你带的是骑兵,倒是能弥补这些,李将军,你要不要也来玩一把。”旁边将军笑道。

  林从听了笑道:“听着不错,既然大家都参加,入乡随俗,我虽年纪小,可也不想落下,既然如此,算我一个。”

  “好,爽快!”

  于是众人就在刺史府立下赌约,约定每位将军出二百贯,然后以明日开始,契丹退走为止,开启了对入侵劫掠的小支契丹军围捕。

第140章 初抗契丹骑兵(二更) 契丹骑兵……

  傍晚, 官道旁的一个村庄里,炊烟袅袅,在外面干活的村民扛着家伙陆续从外面回来。

  一片温馨宁静。

  突然,一阵急促轻微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

  听到马蹄声的村民们脸色一变, 一个手脚利索的村民立刻爬上村口的木楼, 这种高高的木楼是北方边关常见的建筑, 用来观望是否有敌袭。

  结果村民刚爬上去,就大惊失色喊道:“是契丹土匪来了!”

  爬上木楼的村民立刻拿起一个木头猛敲木楼上挂着的一个锣, 然后又摸起旁边火石, 直接把绑着干草抹了火油的木楼点燃, 木楼顿时燃起浓郁的黑烟。

  敲锣的人这才从上面滑下来。

  而村子周围的村民一听到锣声, 立刻放下手中活扛着家伙就村口跑,村里的青壮和壮实妇人也提着锄头、砍刀、弓箭甚至摸了菜刀出来。

  至于各家老人还孩子则立刻关上大门。

  里长带着众人迅速在村口的必经之路上拉起了木头和荆棘弄的路障。

  很快,一支契丹骑兵出现在远处路上。

  契丹骑兵自然也看到村民的严阵以待,却丝毫没把村民弄得这些放在眼里, 反而迅速加速,到了路障前, 契丹骑兵只是一跃, 就纷纷跃过路障。

  里长顿知不好,这支肯定不是普通的契丹族民, 而是正了八经的骑兵,立马高声,“这是骑兵,大家小心!”

  说着,带着一个长长的砍刀就劈向一个骑兵,其他村民也都一拥而上。

  唐时百姓全民皆兵,尤其边关, 战乱频繁,百姓大多从小习武,而自己身后又是自己的一家老小,所以村民凭着人多和勇猛,一时也能和契丹骑兵相抗。

  只是到底连步兵都算不上的百姓对于装备精良的骑兵相差太远,短暂对峙后,骑兵横冲直撞的优势就出来了,再加上契丹多配弯刀,骑兵的冲击加武器的精良迅速使村民落到下风。

  甚至百姓开始被打散,而百姓一旦被打散,就是被契丹兵收割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