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455章

作者:老实头儿的春天 标签: 种田文 穿越重生

  慈善画展的款子陆续从国外寄回, 都用在了教育、民生、慈善、妇幼等方面。

  其后, 珍卿一家跟曹惠祥先生一道,一起访问了社会党的所在地熊陵。他们带了大量当地急需的食物用品、器械药品等, 解了物资贫乏的社会党的燃眉之急。

  他们受到社会党最高层的热情款待, 会见了许多神交已久的传奇人物, 参观了熊陵的机关、学校、礼堂、街市等场所, 感觉这是物质无限贫瘠而精神无限昂扬的地方。

  其后, 谢董事长重点想看望妇女儿童, 吴二姐夫妇关心病号伤员和治病防疫,珍卿夫妇关注的重点就是学界和工商界。

  他们一大群人参观期间,社会党派宣传要员随同访问,他们对走访的地方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社会党遭遇有关方面的经济封锁,除了民生教育状况堪忧之外,医疗状况比公民党的地方军队还惨烈。在他们前线和后方的医院中,许多战士的外伤和病状明明可以挽救,却因为缺医少药耽误救治,白白地失去了年轻可贵的生命。

  珍卿一家参观医院后格外震动,他们商量后续向社会党提供更多救援物资,其实包括救命的基本粮食和医疗用品。

  谢董事长也跟他们的领导人表态,说给贪腐成风的公民党筹款尚须小心,但面对这样一支清廉热血的队伍,就是倾家荡产支援也无不可。

  珍卿参观前线医院还遇到故人。

  当时,她在病区看见寥寥几个医护,在伤患中间不断穿梭查看情况,有个短发女医生低头听重伤战士说话,听了一会,连忙喊某个干事给那伤兵写家信。

  珍卿不由被这个画面吸引住,却见那个白大褂脏得乌突突的女医生,脏污的脸庞忽然朝向珍卿,她愣了几步紧走几步过来,激动地对着珍卿说道:“珍卿,我晓得你早晚会来的。”所有人讶异地看这女大夫。珍卿遥远的记忆也苏生开来:“乐嫣!——”

  乐嫣奉命陪他们参观前线的烈士陵园,期间提起同样失踪已久的玉琮。原来,玉琮听说乐嫣是海宁培英毕业的,问她认不认珍卿,一聊开才知道有共同的朋友。

  而且乐嫣在这边已经嫁人了,是社会党军中一个作战英勇的师长,并不是当初带乐嫣消失的那个。玉琮是跟乐嫣丈夫搭班子的大参谋。所以说,绕来绕去大家渊源原来这样深了。

  乐嫣随珍卿一行参观了烈士陵园,又匆匆返回她在医院的工作岗位。她是前线医院的外科副主任,太多工作等着她亲自做或安排人做。

  珍卿与乐嫣的相聚异常短暂。玉琮跟乐嫣的丈夫都在前线,根本不可能跟访问团见面。这个地方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工作狂作派跟珍卿一家人有得拼。

  珍卿一家已决心倾力支援社会党,很快便离开熊陵回去筹措款项物资,筹备好了还要冲破公民党的封锁送过来。

  其实在熊陵参观期间,珍卿面对那里生气勃勃的人物风貌,一次次地灵感爆发、手指大动。但是未免泄露他们的人事秘密,她参观期间从未动过画笔。

  珍卿一家发愿倾家荡产支援社会党,谢董事长和吴二姐把城中的大房子卖了,只留下够家里人住的小房子就行了。珍卿也把画款稿费拿出不少。他们筹到款子便去买物资,一直给社会党悄悄输送过去,公民党的特务不是吃干饭的,他们的迫害随后也跟着来了。

  当局派来的校监以一些不实罪名,就要把珍卿夫妇和杜教授赶出梁团大,全校师生极力反对当局的倒行逆施。他们还无耻地栽赃陷害,说谢董事长和二姐夫、四姐偷税漏税,意图强征谢董事长和二姐夫、四姐的工厂。后来虽然碍于国内外的舆论声援,他们没有强行征收珍卿家人的厂子,却经常派宵小破坏工人的正常生产。

  虽然声援他们一家的力量很大,珍卿和三哥还是商议退身缓步,他们俩决定从梁团大辞去职务,让杜教授继续留在梁团大做事吧。

  福妮儿过一岁就会说话了,珍卿夫妇就算不出远门的时期,每日也是东忙西忙、早出晚归。据杜太爷和胖妈、秦姨说,这小福妮当父母不在之时,就会奇怪地伸着脑袋在房中张望,嘴里念叨着“爸爸呢,妈妈呢”,屋里到处找不见就要站到门口,伸着细细的脖颈使颈地向外面看,到处找不着人就蔫头耷脑地伤心了。她小哥哥长大一岁懂事多了,见她找父母就怜爱地亲亲小妹,仔细地跟她解释父母去哪儿,说他也常常想念爸爸妈妈呢。

  杜太爷也抱怨珍卿和三哥不着家,逮着机会就跟在他们屁股后头碎碎念,说杜保堂小时候珍卿还天天在家,现在福妮儿都长到一岁多了。小妮儿拢共就没跟爹妈待过几天,哪有你们这样子当爹当妈的。

  珍卿和三哥也愧疚地发现,原来他们在外面天天忙的时候,杜保堂晚上总要等他们吃饭,等到饿极了他们还没有回家,就垂头丧气地自己先吃饭,而福妮儿也随哥哥养成了等父母吃饭的习惯。

  小时候非常活泼调皮的杜保堂,现在长大一些竟然没有安全感。福妮儿原是个开朗大气的小宝贝,但父母一在家她就变得格外娇气粘人。

  若给不了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何苦把他们带到这世界上呢?现在正好当局官员要赶他们,珍卿和三哥也决定趁势退隐,找个地方好好陪孩子们长大。

  杜太爷是这年的冬天去世的。他临去前说希望再多一些福气,一定不要死在六月伏天。他死的那一天正在家里院子外,他看着福妮儿在那吃莲花酥,杜保堂在地上抽陀螺玩。杜太爷先是叫胖妈给福妮儿擦嘴,见杜保堂抽陀螺抽得烟尘高举,莫名其妙地跟重孙儿说了一句:“你弄啥嘞弄得暴土扬场的,大小姐在书房写大字嘞。”

  秦姨跟胖妈都莫名看向他,就见杜太爷头缓缓地歪下去,慢慢地阖上眼没有动静了。胖妈和秦姨轮换着喊了几声,杜保堂见状也喊了几声太爷爷,杜太爷却人动不动,怎么喊都喊不应声了。

  秦姨忙叫胖妈把福妮儿抱走,他自己也要抱杜保堂抱进屋里,杜保堂扽着椅忽然大哭起来。珍卿和三哥在梁团大忙着退职的事,听到消息急如星火地赶回来……

  杜太爷的丧事办得非常隆重,他是抚养易宣元先生长大的人,也是谢公馆辈分最高的长辈,重视他亲人的社会名流和底层百姓,有条件的都去殡仪馆瞻仰他的遗容,没空的送葬那天站在街上送了送他。

  杜太爷虽然在战乱时期去世,但他在后方也算是安享晚年,生死都无遗憾了。在珍卿夫妇去平京参政那一样,托族里的晚辈把他的棺材移回禹州。

  杜保堂是被杜太爷的死惊着了。他在太爷爷的葬礼后害了痄腮,这桩病好没多久又肠胃紊乱,珍卿和三哥为他简直操碎了心,本身就有退隐之意的他们已从梁团大出来,又把外面担任的名誉职位也多卸去,就专心在家陪着杜保堂和福妮儿。

  他们对国家民族和亲友学生的责任,已经殚精竭虑地尽了一年又一年。自从他们家跟社会党交往更紧密,连韩领袖这等人物都衔恨在心,公民党特务除了在他们家监视,外面抹黑他们的舆论也越发猖狂,他们趁机退身一步,连他们身边的人也轻松些自在些。

  ————

  乐笙自述:

  我又在碧湖边看见智美了,她穿了素旗袍和紫毛衣,正在跟女朋友用英语谈话,神采飞扬的样子真迷人。可是廖汉麒这时候走过去,我就不想再继续看他们了。

  昨天在图书馆外偶遇智美,跟她谈了以后的就业意向,智美决定暂时帮家人做事,名义上说是为了增长工作经验,其实是为长辈分担沉重的责任——她祖母谢如松女士血压容易高……

  我还在留洋与教书之间徘徊。今年到象州看望了阔别经年的父母,他们倒是支持我去欧洲留学。父亲如今不抽烟土身体大好,他的会计工作也能养家,我去留学并没有后顾之忧。可是对于智美我总觉得不甘心的,

  两年前我其实已经爱上了她,只是关系太好当时不觉得是爱情。我觉得她上课迟到的窘态也可爱,在年会上弹奏钢琴也娴静美丽。她教我打桥牌又显出她的绝顶聪明。哎,她从前将我介绍给她的舍友,我也感到多么地愉快荣幸呀,为什么我这么后知后觉的呢?

  后来我明白我是爱上她了,可恨她的身畔总是不落空的。先有一个志趣相投的侯克文,天天出双入对、如影随形,终于等到侯克文考上公费留学,又不知哪个石头里蹦出来廖汉麒。我在梁团大都不曾听说过此人,便可见他是学业平平的无名小卒。

  然而郭寿康竟然告诉我他不是,说廖的家人跟智美家人算世交。廖汉麒是象州第一名考进梁团大,在史地系有名的渊博持重,连教授都说他将来会是个人物,是个当大官的好苗子。着实可恨可恼,只有人夸我能成为文学家,从来没有人夸我能当大官!

  智美会是真的爱上廖汉麒了吗?那我以后可要如何是好呢?我梦里都是她的顾盼生姿,是她的甜蜜音容,我感到我的梦是粉色的甜蜜,醒来却总是乌色的痛苦。

  我实在想不通智美会爱上廖某人,廖某人那样寡淡无波的一张冷面,对着智美也常常没有一点笑意。智美怎么受得了这个无聊的闷子,还能容忍他给她倒水夹菜拿衣裳,是智美有意纵容他的放肆吗?

  我半年之内瘦了二十磅,这样的感情实在太折磨我。当我决定做个不战而逃的人,便考取了赴法国的公费留学生。

  其时正有个不知是喜是悲的消息:易先生访问过社会党所在的熊陵,在那遇见我失踪许久的姑姑乐嫣。我姑姑嫁给一位社会党的军官,设若两党抗战后建立联合政府,我也算是政府高官的子侄了,配智美就更不必自轻了。可惜我在政治上再幼稚,也觉得处在穷山恶水的社会党,不会被势力庞大的公民党放在眼里。

  出国之前我再次回家省亲,跟父母说了姑姑是社会党的事,父母自然比我更不懂政治,一面惊喜于自己的胞妹尚在人世,一面又觉得跟着社会党做事,将来怕是连累他们家都没下场。这时抗战已经接近尾声,父母在商议迁回原籍的事,为此事惶惶然一阵只好罢了。

  临行前与同宿舍的葛健大吵一架,只因他们拿易先生一家开玩笑。我就党派立场同他争得面红耳赤、歇斯底里,荀健跟他民青团的人很轻蔑的样子看我。作为学生自治委员会的巡视人员,郭寿康撞见此景就将我拉走了。

  我跟郭寿康讨论起党派的问题,聪明细腻的郭寿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起了S国的小说《第四十一》,讲的是一对信仰相背的男女,男性作为囚犯被女方押运,中途遭遇海难只有这对男女得生,他们在荒芜人烟的孤岛上相爱了。后来男囚犯的同党找到这荒岛,他狂喜地冲向他的同党,女看守恨恨枪杀了她的心爱之人,这是她杀死的第四十一个人。

  郭寿康借这个故事表达了观点,我想若是公民党和社会党水火难容,我们家这样情形真前途难料,我想最好以后能在法国立足,真到两党内战可以接父母躲出去。

  三十年后我听智美谈起才知道,原来她的爱人廖汉麒,最初就是梁团大社会党地下人员的负责人,郭寿康这时候已秘密加入社会党。而智美已经发现了他们的秘密,但她正在了解社会党的主义,碍于种种原因这时候倒没有加入。他们三人在两党内战的时期,还曾经在海宁等城市参与过惊心动魄的谍战,我听他们讲起这些事的时候,已经老到想不起我这时在想什么了。

  国家的抗战在向好的方向进行,我的心却成了痛苦的废墟。我带着忧郁的心情出国时,觉得若生内战姑姑、姑父难以幸免。没着实想不到以后学成归来,姑姑跟姑父倒成了我们家的靠山石,连易先生一家也未必没有靠过他们。

  以后我还受了一些□□,靠着独属于我的精神自由之境才撑下来,而易先生一家着实得道多助,凡有阴险小人要针对他们一家,总有上下人物帮助他们消弭祸患。

  也许我还是修炼得不到家,易先生一家从来与人为善,也绝不在任何场合对政治信口开河,而我有时候狂妄得管不住的嘴,难免是自得其咎的结局。

  ————

  萧涣洁自述:

  抗战最后几年,公民党嫉恨易先生家亲附社会党,曾命特务猖狂炮制假新闻,言说易先生一家预备举家移民美国,并说其在美国数个省份皆有置产,近来还有美国的华侨华人,拟大办迎接他们的欢迎会……又言易先生家沽名钓誉邀买人心,在此名利双收之际却欲弃国离乡,背弃她尚笼罩在战争深霾中的母国……

  假新闻一出社会各界群情义愤,挺身而出发正义之声者不可胜数。大家历数易先生一家自抗战起,为国家军政教育、民生医疗投入之钱力、人力、物力……连老百姓亦言造谣者寡廉鲜耻,通通该下到十八层地狱里去……

  易先生夫妇所以辞去梁团大事务,一则杜家太爷逝世后他们哀毁难制,而其长子疾恙不断需要精心照料;二是梁团大内宵小兴风作浪,先有唐德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锲而不舍地对易先生施行死缠烂打,又有民青团小人写匿名信告状,言易先生为人师表又是人妇,却行为不俭勾引自己学生;而陆先生也被机械系一女学生纠缠,同样被别有用心之辈造谣抹黑……

  对两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学生,梁团大评议会与学生自治会都提议,应当对二生施以除名处罚。杜、陆二先生何等雅量高致,言道一个家庭养出大学生不容易,不便因他们年少无知就毁人前程,于是他们这无辜者反倒退步抽身,主动从梁团大离开去隐居治学。

  纠缠易先生之唐德佑后来退学,听闻回到家乡继承祖业去了。而纠缠陆先生之女学生,从梁团大顺利完成学业后,公费留学美国深造又在彼邦定居。并不似公民党编造之无稽传言,道此二人被易、陆二先生迫害死了。

  二位先生飘然离开梁团大后,携儿女隐居于梁州风景如画的龙山治学。

  易先生曾对我们子侄辈言及,她计划发掘中华文化中的精粹部分,先借其来滋养中国青年的智慧;她还有一些古诗文的翻译计划,还计划做一本《中国文艺名品索引》,叵耐入梁州后终年教务、庶务缠身,这些学术计划几乎都搁置下来。易先生自言而今宜先修身养性,继而潜心治学。陆先生亦言少年其实不爱庶务,曾对诗词、音乐极富热情,现下正可却步抽身才可钻研这一兴趣。

  龙山有一民族文化书院在,其间多有易先生、陆先生的旧交——曾在江州行工读实验学校的宫以麟先生,他入西南后曾在蜀地继续工读实验,而后恶见时局即更遁入山林治学。还有在美国学从名师的社会学家佘忠达,佘先生这时在龙山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少数民族的婚姻、语言等。亦有同样厌恶梁团大□□的文史教授吴寿鹃。

  易、陆二位先生携儿带女,在龙山与世隔绝的仙境幽居,平日里与众高士坐谈辩论,开门即是巍峨壮丽的放青山,推窗又是秀丽绝俗的翡翠海,时游滨海山川,而入民俗腹地。

  易、陆二先生初时为天下奔走,为时局焦心,偶得时机可供其修身养性、潜心治学,却被狼心狗肺之辈诬指背弃国民,着实可鄙可耻。

  易先生一家亦非沽名钓誉、邀买名声,他们一家确凿为贫苦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他们一家从来怜贫惜弱,资助贫困不惜财力。别事不言,只言我本人亲力亲见之事。

  当年梁团大为培养学生自力,宿舍和食堂都是学生自治的。我们女学生虽不到食堂采购,我兄长涣贤却常常轮流做采购,因此我也知道食堂的人事。食堂工人每天从凌晨做到深夜,一个人做着两三个人的劳力,一个月只拿十块钱的薪水,但在食堂做工一日三餐有着落,多少穷苦人削尖脑袋也要进来。

  一个叫温三冬的食堂工人,因天天做工太拼命眼睛熬虚了,一天夜里下工回家不慎跌到坑里,摔断了腿要失去工作还要举债看病,他怕拖累家人,夜里悄悄爬到河边上要自杀……

  涣贤那帮男学生知道这种惨况,帮忙给他们凑点钱去治腿伤,可是温三冬的工作被人顶了,他后续养伤和以后养家还是难题。易先生获悉后便到赈济会给他申请了失业救济。

  此后先生又对我们感叹生民多艰,她随后又捐出十万书画润例,同谢如松女士义赈会与方清平先生慈济会一道,为突遭变故的劳动者提供紧急救济,不致令尚能温饱的劳动人家,因突发变故全家人衣食难继,既而误入歧途变成盗贼强梁,抑或被迫沦为乞丐或娼妓。

  易先生一家之高风亮节,几乎舍阖家之财而行善济世保民,非是贪如虎狼、浊如粪秽者可比,岂容宵小之辈诬言毁谤?

  ……凡我与同学亲历亲见之事,何止这一二三四件呢?不言社会上头,只校内得易先生夫妇物质资助、精神指导者,又何止外文、中文、艺术三系?易先生夫妇德艺双馨、智才兼备,凡得与其交际一二者莫不如沐春风。岂是“沽名钓誉,邀买人心可以诬指”?

  谢公馆当日携带南下的家业,实已在各方事业中消耗罄尽,又如何有旁人污蔑的借募款做慈善成就富可敌国?

  易先生与陆先生避世两年,当我幼兄涣贤与易先生侄孙女佩华结婚,二先生才携保堂、福妮回城。

  佩华家中母亲长姐不省事,一心想拿佩华去攀高附贵,指望能保他家一生无忧。而佩华外柔内刚、心地善良,夹在母亲与主见中颇痛苦,还是易先生侄孙玉瑚相求。

  易先生才以长辈身份干涉此事,请谢女士、吴女士引荐才俊,而佩华清高自重、性情内向,不惯与擅长社交的世家子交际,反倒我幼兄涣贤那时忧国忧己,性情持重内敛了不少,又喜欢佩华理智坚韧、处世圆润,后来他们的事就水到渠成了。

  ————

  杜佩华自述:

  抗战胜利之后,我长兄玉琏随银行先行北迁。大房堂兄玉珪、玉瑛跟我二哥玉瑚,率领近一百号的杜家男女老少,跟杨家一众长辈踏上漫漫回乡路。

  除了大队人马跟行李家当,还有杨、杜两家在南迁间丧的人口的棺木,包括杜家辈分最高的太爷和杨家太姑奶奶。

  而三房以身殉国的玉琦堂哥,只由我们将他的遗物从梁州带回,以后为他在祖茔立一个衣冠冢。抗战胜利的前两年,玉琦堂哥驾着飞机跟敌人同归于尽,梁州团结大学和美国航校都办追悼会,杜、杨二族人对着玉琦堂哥的假棺,每个人都洒了斑斑点点的泪,表达了对东洋侵者的切齿痛恨,他永远是我们杜、杨两家人的骄傲。

  宜椿堂姐夫妇照顾我的三婶,三婶常说是三叔做汉奸的报应,余生享受着玉琦哥带来的荣耀,随后的日子过得也算清净。

  光阴逝去给人沧海桑田之感,在西南后方度过的青春岁月,仿佛是隔了一个世纪的幻梦。我的家乡永陵还有祖籍睢县,约略还能见出往日的影像,可是到处破败得一塌糊涂了。满目疮痍的国家百废待兴,我们为抗战的胜利欢呼,也在心里树立重建家园的志向。

  而公民党接收逆产的荒诞戏码,成了我们重建家园的绊脚石。我们家在永陵城的老住房,被投靠东洋的伪教育局长霸占过。胜利后公民党三个衙门来争它,母亲跟姐姐见争不过这些人,一张嘴抬出珍姑奶奶想压服他们,不料不管用反是雪上加霜,我们家的老房子最终是没了。

  杜家庄的砖窑早毁得不能用,听说是祖父跟大伯父做主毁的。同村的恶财主杨大老虎做了汉奸,许诺要帮东洋人建工事和仓库,就盯上了杜家庄左近的大砖窑。也幸亏祖父跟大伯早毁了砖窑,要不然杜家庄跟左近的田家庄、小王庄一样,因为庄中有砖窑便阖村被逼着做汉奸。这几村的财主给公民党使足了钱,有人勉强将祖上的家业弄回一点,有弄不回来的还有上吊自杀的呢。

  杜家庄的族人世代积下的族产,竟然也因为被杨大老虎这汉奸霸占过,也莫名成了公民党所谓的逆产,珍姑奶奶叫郭寿康来帮忙周旋,总算保住了族人的房产和少量田地。有人埋怨为何不能全讨回来。这时珍姑奶奶被特务盯得厉害,公民党的上头刻意排挤她,我们这的官员便刻意排挤姓杜的,哪里顾得及天天照应族人乡党?

  可是这点不如意以后竟成了好事。以后新的政权建立给村民划成分,就以抗战胜利第二年为基准,统计各家名下的田地、房产、存款等。杜氏族人多少产业都没有收回来,以后最多划一个富农罢了。而杨大老虎费尽心机贪占赎回的田地房屋,最终成了他们一家的催命符。这便珍姑奶奶说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我丈夫涣贤在睢县觉得窝囊,我之后便跟他一起去鲁州永城谋职,我在永城的中学做教师,他在大学里做数学教授。鲁州永城离禹州永陵也近,我便得以常常回到永陵和睢县探亲。

  内战期间,珍姑奶奶一家站在社会党那,禹州的杜氏族人难免受到牵边,鉴于姑奶奶在禹州、鲁州亲故遍地,她托付许多人暗中庇护杜氏,杜氏族人虽然难免受到战争殃及,倒也勉强挺过了奸党佞人的迫害。

  公民党的军队溃退得很快,胜利后,郭寿康竟然当了我们永陵市的副市长,多年后又辗转成为禹州的二把手。

  我祖父和伯父是不愿做汉奸才死的,他们对本族和同村人做了不少好事,所以杜家庄风气没有那么糟糕。本村为富不仁的地主是受了□□,但自始至终没有闹出过人命,而珍姑奶奶家的太爷,生时是出名的对工人佣人好。珍姑奶奶家里也没有受过连累。

  珍姑奶奶家出现的最大危机,就是有受了□□的地主胡沁,说是珍姑奶奶祖孙调弄人,故意撵走管家黎大田的原配,给他娶了一个听话的二房。不过村中很多人证实不是事实,这件事也就有惊无险地度过去。

  ————

  杨若珍自述:

  自我有记忆起,爸爸的眼睛就不能视物,脸上还有黑压压的麻坑儿,是一场猝不及防的天花闹的。

  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说,他从前是厌生惧死之人,不晓得拿自己如何是好,有了我他才开始变得豁达一点。

  我才记事时他不大说话,我开始念书时他话才多一些。自从有人说我生得像他“小花妹妹”,他有时抚摩着我脸上的轮廓,神往地形容出我的模样,说长得伶俐脑瓜自然也该伶俐。因此我小时候背不出书,他打骂起我来十分厉害,打完以后自己也莫名痛苦得很。

  但他高兴了又会说很动听的话,说他幸亏享受过十六年的光明,晓得春天的蔷薇凝露,夏天的荷叶跳蛙,秋天的落日流霞,冬日的柏叶松花,还能想象出我这个女儿的模样。

  可是大多时候,他憎恶命运对他的捉弄,每回想及同辈人便自惭形秽,别人若非鸳鸯偕侣、儿女满堂,至少有一份终身依傍的事业,偏偏他是一无所有、无所成就的。家里若有人提起别人事业兴旺,爸爸常常夜不能寐、对月伤怀。

  所以我小时候幼稚得很,总讨厌家里有事业的人。开始,我讨厌在省城做官的三爷爷,后来,我讨厌做了洋翰林的宏云大伯。甚至我以为是我妈妈的小花姑姑,在外面做事业比多少男人都强,但对于是否要讨厌她我是踟蹰的,总觉得她于我们父女是特别的人。

  后来,我们父女去了小花姑姑的梁州,耳闻目见似乎没人不讨厌,因为人人都念书并有事业。我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自然要按部就班地念书升学,可是我父亲为此坐立不安。小花姑姑来找我爸爸谈了,说女孩子也该知书识理,将来也在社会上自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