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胡同姑娘 第121章

作者:萧笛 标签: 时代奇缘 现代架空 穿越重生

  “今天大利好,股市肯定上扬。”客户经理信心满满。

  果然,一开盘,等昨天托管的股票交易完成后,走势图就开始上扬。

  “绿了绿了。”唐家几兄弟看着电脑上变绿的账户,忍不住叫了起来。

  他们的失态倒也没丢唐家的脸,因为整个交易所的人都在疯狂地叫喊,交易所内一片沸腾。

  看着上扬的走势图,再看看外面疯狂叫嚷的股民,盛景的嘴角扬起了明媚的笑容。

  看看二十四块五买进的股涨到了三十二块八,盛景开始出货。

  “小姑姑……”唐言瑜吃了一惊。

  盛景道:“快出。”

  唐言思反应快,赶紧把手里的股票都出了。

  唐家要了个大户室,里面有八台电脑供大家使用。这会儿的电脑还是DOS系统,唐琪琛年纪大了,不懂用电脑,特意叫了个操盘手来操作他手上的那部分资金。

  唐家几兄弟和盛景都是自己进行操作。

  操盘手专业素质不必说。在唐琪琛点头后,他虽在唐言思后面操作,却比唐言思卖的还快。

  等他们出完,股票已涨到三十四块二了,看样子还会继续往上涨。

  出了一半货的唐言瑜看了这情况,犹豫了。

  唐明珠现在还在被禁足期间,但她见大家都跟着炒股,不甘心,终于也拿了钱出来,让唐言瑜帮着炒。

  今早听到有利好消息,她央求了唐琪琛许久,又跟盛景道了歉,被允许出门一趟,也跟着来了股市。

  这会儿看到股票还继续上涨,她连忙拉住唐言瑜的手,兴奋道:“六哥,先别抛,还在涨,还在涨。你看,又赚了好多钱。”

  在场的唐家男人看她这样,都摇了摇头。

  唐言瑜劝她:“小妹,达到预期就可以抛售了,咱们是踩不到最高点的。”

  股市风险大,但年轻人谁没来玩过?只要投入的钱不太多,唐琪琛也随他们玩。唐家少爷们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股市知识。

  唐明珠瞪了他一眼:“不是说利好吗?大家看着股价低,正在拼命买进呢。没准明天还会继续涨。你早早卖掉,想要再追,就追不上了。”

  她话还没落,就见上扬的走势图猛地转头,刷地一下落了下来。

  尽管大家的股都抛售了,众人的心还是紧缩了一下。

  “啊。”唐明珠尖叫起来,用力拍打唐言瑜的肩膀,“快,快卖。”

  唐言瑜赶紧挂单。

  可看到股价下跌,想买的人都停了手,没卖的人赶紧抛出,根本没人接手。好多单子刚刚挂上去,股票就跌破了交易价。

  唐言瑜连挂了好几手,急出了一身汗,终于在二十七块二的时候把股票交易了出去。

  大家都长舒了一口气。

  虽然没怎么赚,但好歹没亏钱。

  盛景挑了一下眉,看到上扬到七百多点的大盘又掉到了六百,她把手搭在鼠标和键盘上,下了一个买进的小单。

  虽然唐明珠在那边大呼小叫,唐言瑜手忙脚乱,唐琪琛和唐言思因为早已把股票卖掉,赚了一波钱,心里十分安稳。他们一直注意着盛景的动向。

  见她开始买进,唐琪琛直起身来,看向了大儿子。

  他向来行事果断。但刚刚才赚了一波钱,这一波虽没让唐家发财,却能弥补不少欠空。有了这钱,唐家的难关就算是过去了。

  如果再踏进股市,万一亏本了怎么办?唐言瑜刚才经历的惊心动魄还在眼前呢。

  “爹地,我们跟进。”唐言思低声道,语气极为坚定。

  小姑姑昨天买在了最低点,刚才抛出时虽然没卖在最高点,但懂得炒股的人都知道,想踩最高点的人往往会一脚踏空,就像唐言瑜刚才一样。小姑姑卖出的价就是最理想的高位了。

  低点和高点都踩得这么准,可见这位小姑姑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她炒股确实厉害。

  有这么厉害的大佬在,不跟着她走,过后非悔得肠子都青。

  唐琪琛终于选择相信盛景和大儿子,对操盘手道:“那就跟进。”

  操盘手立刻挂单买进。

  其他几兄弟见状,也跟着买进。

  唯有唐言瑜在犹豫。

  他开始买进的时候就比盛景慢半拍,价格高一点;之后二十七块二卖出,扣除手续费就没赚什么钱。这会儿股价在二十五到二十六块之间震荡,他又买进,那不是亏了吗?

  唐明珠也知道刚才自己瞎指挥,导致六哥没赚钱,这会儿她不敢出声了。

  就在兄妹俩犹豫间,股价再一次上扬,盛景不慌不忙地挂了几个三十,三十一,三十二块的单。

  唐家人见状,不用商量,就赶紧跟着挂上。

  果不其然,等股票涨到三十二块时,又哗地一下掉了下来。

  唐琪琛捂着心脏,忽然觉得有些受不了。

  这简直玩的就是心跳。

  盛景坐在那里喝着咖啡,心态却稳如老狗。

  如果她不是穿越者,她可能也会跟唐琪琛一样紧张。

  就是因为知道恒生指数最低点是六百,所以她才敢玩得这么刺激。炒短线,只要节奏没踩好,就会玩脱。

  她在米国时就玩过几波短线,否则也不能一下就赚这么多钱。但她哪怕是利用先知,知道几波消息,也知道米股会振荡,也曾玩脱过几回。但她稳得住,因为她知道长线的一波行情,最高点在哪里。

  就比如现在,就算她玩脱了,大不了就把股票多拿几天。因为她知道这一波行情会一直涨,恒生指数先到1000,之后突破2000,1987年涨到3968最高点。

  她选的股票,无论是业绩还是在政策上都极占优势,涨幅只会比大盘走得更好。她敢带着唐家老小玩,就是知道绝对亏不了本。

  这天盛景来回倒了几手,节奏都踩得十分好。等到下午收盘时,她已经把投入的钱都翻了一番。

  她对唐家人道:“今天虽赚了钱,但节奏一旦没踩好,就会把赚的钱又亏进去,没准到头来还要亏本。我现在买进,就是赌它明早还有一波涨。明早卖出去后我会把钱取三分之二出来,其他的就放在里面炒长线,不再操作短线了。我劝你们也是如此。”

  唐琪琛在跟着盛景上下来回炒了三次,就心脏受不了选择放弃了,没再继续跟进,而是把钱提了出来。

  赚这么多钱,他已经很满意了。他打算拿一部分来周转,其他的都趁低买入一些产业。

  唐家经此一役,不光没亏,还大赚,以后定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他劝儿子道:“听你们小姑姑的,千万不要贪心。知道见好就收、不贪心,才能在生意场上走得远。”

  没有盛景带着,唐家几兄弟也不敢再玩,一个个都打算明早收手。

  第二天所有人都卖了股票,唐琪琛对盛景道:“小妹,有个半山楼盘,我特别看好。只是投入的资金比较多,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你对这项目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咱们兄妹一起做。”

  盛景心里一动:“行,那我去看看。”

  她知道,要不是她带着唐家赚了这一波钱,唐琪琛是不会邀请她一起做项目的。她的进出口公司还是个空壳,内地房地产行业还没启动,她赚的钱放着也是放着,不如投资港城楼市。

  前世她频频来港市,对港市的楼盘也是熟悉的。知道哪里的楼盘后世会涨到天价,而哪些楼盘血亏。在楼市投资上,她也是有优势的。

  跟唐琪琛继续合作,成为利益共同体,她港市的公司才能在港市站得更稳。

第134章

  ◎她带着唐言泽一起过了海关◎

  盛景提前来的港市, 本打算炒完股就走。

  现在既打算跟唐琪琛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大陆那边还得等哈里他们把事情办完, 她才有出面的机会, 盛景干脆就在港城多呆了一个多月。

  这一个多月里,她在港城招了人,把公司的一切理顺。而唐言泽和唐言瑜一直跟在她身边, 跑前跑后。

  唐琪琛跟她道:“他俩拿到那一万美金创业资金时,成绩平平,没有得到后续投资。但这俩孩子创业不足, 人还算乖巧听话, 办事的能力也还是有的。如果你有什么需要他们做的,尽管使唤就是。”

  盛景看了两人一眼。

  说实话,她还真心动。

  她现在非常缺人。而这两兄弟这段时间跟着她, 还挺好使。尤其是唐言泽, 她用得格外顺手。

  她问:“他们现在在做什么?”

  “都在公司里做事。”唐琪琛叹气,“言瑜想进娱乐圈,我没同意。”

  盛景想了想,道:“那就言泽吧。不过我得先问问他,看他愿不愿意跟着我干。”

  虽然盛景只愿意用一个,唐琪琛也很高兴了。

  他想跟盛景搞好关系。只要盛景愿意用他的儿子,那双方的合作就更加紧密。

  第二天盛景私下里问了唐言泽意见, 唐言泽昨天就听父亲说了,十分高兴地道:“小姑姑,我愿意的,我很愿意跟在您身边。”

  唐琪琛名下的公司是从唐宣贤手上接下来的。这样的公司虽然根基深, 却也一潭死水, 没什么活力。他在这样的公司呆着, 就觉得没什么意思。

  可创业他不行。出去上班替别人打工,他就更没兴趣了。

  能跟在盛景身边做事,至少能学点东西。最重要的是盛景年轻,能力强,他觉得跟在她身边,带劲儿!

  “那行,那你准备准备,到时候跟着我回大陆。”盛景道。

  十一月初,盛景接到了哈里和陈斯特的电话,说他俩已到了鹏城。她带着唐言泽一起过了海关,回了鹏城。

  坐在酒店的餐厅里,看到哈里穿着一件对襟唐装,她嘴角抽了抽,问道:“怎么样?你们在北城和沪城建的厂还算顺利吧?”

  “还好,还算顺利吧。”哈里在中国呆了这么久,中国话说得越发溜了,“就是人用得不够顺。”

  盛景的目光转向了陈斯特。

  陈斯特道:“我们的产品必须达到要求才能出口。结果这里的人都讲究‘差不多’。你跟他说要怎么怎么样,他就来一句,‘差不多得了’。为了这个,没少费口舌。”

  “达不到要求就开除啊,换个能做的就行嘛。”盛景道。

  陈斯特苦笑:“要是能开,那当然好。可这个是主任的侄子,那个是县长的外甥,还有人说是跟你一起长大的……”

  他看了盛景一眼:“你不在,我们也不好太过无情,只得跟他们好好讲话。”

  盛景白他一眼:“你得了吧。还‘不好太过无情’。我当初请你们来是怎么说的?说吧,你们做了什么事,不好跟我交待,来我这里卖惨来了?”

  不说现在,就是二十一世纪她接手公司时,就遇到不少这种事。中国是人情社会,拒绝了有时候就会招惹来许多麻烦。所以处理这种事就不能简单粗暴。

  这也是她花大价钱请哈里和陈斯特来扮黑脸的原因。

  哈里和陈斯特来中国之前,她就把话说清楚了,她还给了他们一套行事标准。